酒泉的同乡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844
颗粒名称: 酒泉的同乡会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91-192
摘要: 早在明、清年间,各地商人为了在酒泉扎根,都成立了同乡会,推选受大家信任、热心为同乡办事的人当会长。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诚实经营、共同发展。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内容

早在明、清年间,各地商人为了在酒泉扎根,都成立了同乡会,推选受大家信任、热心为同乡办事的人当会长。凡参加同乡会的商人都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作为同乡会的活动经费。同乡会没有什么章程,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诚实经营、共同发展。
  清光绪年间,山西同乡会人多心齐,大家积累资金,同心协力,在文庙街(现共和街二幼址)修了一座豪华的“山西会馆”,落成典礼时,各省同乡会都应邀前往祝贺。“山西会馆”在酒泉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各省同乡会纷纷效仿。就在这一时期,陕西同乡会在东文化街(现实验小学址)修了“南会馆”,蜀、豫、湘、鄂、吴同乡会在卫生街(现农行办公楼对面)联合修了 “五省会馆”;河北、山东同乡会在东文化街(现酒泉师范时面)修了“直东会馆”。这些会馆建筑豪华,各具地方特色。关公(羽)是山西解州人,山西人对宾极为崇拜敬仰,在会馆内大殿雕有关公塑像。陕西人也同样崇拜敬仰关公,馆内也塑有关公和周仓的塑像。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关公的生日,也称“祈雨日”,要唱三天大戏。当时有“五月十三掉几点,酒泉城乡吃干面”之说。各馆内都悬匾挂帐,颂扬历史伟人,记载商家对社会的贡献及突出事迹。各馆除自己进行商务活动外,也是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南会馆”内的舞台上由陕西人演秦腔;“五省会馆”解放前后划归秦剧团演戏;山西会馆演晋剧。山西同乡会于1945年在酒泉设立私立建国小学,校长先后为王道平、张志升、杜明洲。建国小学1949年10月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改为公办,定名为酒泉县共和街第二小学,原校门前“浩气英风”的牌坊折迁到泉湖公园内,成为游人拍照的一大景观。
  “直东会馆”曾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某部汽车连军火犀,内有弹药武器和汽车配件。1949年9月20日后,酒泉面临解放,国民党穷途末路,败兵脱了身上的黄衣,化装成老百姓,乘混乱之机大肆抢掠库内物资,用火烧毁了会馆仓库,熏熏大火着了几天,无人扑救,导致人心惶惶。县政府各科室、警察局都已瘫痪,无人继持社会治安,扑救大火。农村除锌尖、怀茂发生两起败兵抢劫案件外,基本平稳。这场大火直着到解放大军到达酒泉的第二天才熄灭,仓库物资焚烧殆尽,馆内树木也化为灰烬。
  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酒泉城内商家大多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酒泉商业的基础,为酒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内容分为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文化撷粹、地方民俗六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