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放前酒泉商贸流通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829
颗粒名称:
解放前酒泉商贸流通纪略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3
页码:
180-192
摘要:
介绍解放前酒泉商贸流通情况。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内容
解放前酒泉商贸流通纪略
李缵涛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每逢过大年,酒泉的商家门口大多要贴这样一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酒泉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景象。
酒泉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通衢重镇,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自古商贸流通业就十分发达。酒泉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有金、铁、铅、锌、石油、石棉、萤石、花岗岩石,磷矿石、煤炭、食盐、碱等。土地宽广,日照时间长,是西北的天然粮仓。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蚕豆)、黄豆、糜、谷、胡麻、棉花、瓜果等。畜产品有牛、羊、猪、骡、马、驼、肉食及皮毛等。名贵药材有甘草、红花、羌活、大黄、锁阳、党参、当归等。酒泉盛产玉石,雕制的夜光杯,晶莹剔透。这些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商客的目光,纷纷前来酒泉从事商贸交易。
早在汉代,酒泉的商品贸易就很活跃。内地的丝织品、铁、钥及其冶炼(铸造)技术、手工艺品、镜、漆器、陶器等,经酒泉出口至中亚、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苜蓿、胡麻、大豆(蚕豆)、胡瓜(黄瓜)、皮芽子(洋葱)等作物也开始传入内地.来往商贾络绎不绝。
在唐、宋时期,就有波斯、印度及西亚的大批商客来此经商,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使酒泉的商贸流通业迅速繁荣起来。据胡商未德•喀布尔的记述:酒泉肃州是当时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市场,清政府在嘉峪关设立了 “关税监督”,征收洋货税;与俄罗斯订立了以肃州为贸易地点的通商条约,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清乾隆时,肃州全市一次交易额达18万两白率艮之多。酒泉的大黄、羌活、党参、当归、红花等中药材,由肃州集中,源源不断地销往中亚及欧美各地。民国14年(1925年),酒泉的商贸店铺71家,从业850多人。其中,百货、布匹、绸缎业10家,文具业5家,杂货业7家,烟业5家,中药10家,西药业3家,糕点酱园业4家,山货、皮毛业6家,旅馆9家,茶社12家。最有名气的“广泰堂”,经营的中药品种有1200多种。这个药店自制的“还少丹”、“苏合丸”、“小儿惊风散”等中成药、质量高、效果好,畅销全国各地。到1949年9月酒泉解放,城内的商业店铺达337个,从业人员3395人。
一、中西药中药店:“广泰堂”、“永和堂”、“全德堂”、“凝德堂”、“元泰堂”、“灵德堂”、“聚和堂”、“崇余堂”、“万胜堂”、“鼎玄堂”。这十大药店,半数有中医座诊,看病卖药,其分店遍布全国各地,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大,实行全国联通。
西药房:“陆大”、“文岐”、“肃州”三大药房,由姜文岐经理,内设诊所。“陆大”聘请石奠卿博士座诊,一面看病,一面售药,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二、食品业大食品店:“继美丰”、“元兴祥”、“通华西”。“继美丰”(现东大街酒泉商厦址)的字号是1941年9月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于右任来酒泉视察时,接受掌柜毛文斋(时任酒泉县商会会长)的宴请时,挥笔书题的,后嵌刻于门庭之上。毛文斋是山西籍老商人,会做生意。他从内地请来高名师傅,雇工人、店员30多人。所做的酱油、糕点、十六样景提糖饼,具有独特风味,顾客涌门,生意十分兴隆。解放后毛文斋被选为第一任酒泉县工商联合会主任。1956年公私合营后,“继美丰”成为国营酒泉食品公司一个门店,仍沿用了“继美丰”这个老字号,后合并为食品糖烟酒公司,1994年在“继美丰”原址修建酒泉商厦时,老店分别搬至西大街、南市街北口,设立临时经营铺面。同年,蔬菜、食品、糖烟酒三大公司组建为“东方集团",“继美丰”为“东方集团”下属的一个门点。2002年企业改制,东方集团为外地商客蔡福进整体收购,“继美丰”这个老字号从此便不复存在了。
三、百货业解放前的酒泉百货业主要经营绸缎、棉布、毛料、服装、鞋帽、毛线、日用小商品、化妆品、家庭摆设、小五金等。主要有“三盛源”、“福德隆”、“和义成”、“三聚合”、“永泰恒”、“福泰和”、“德聚合”、“聚义涌”、“元生合”等九大商号和一个批发庄“春茂合”,分布在酒泉城区四条大街。当时,有众多经营小百货的小商小贩,分别来自山东、河南、安徽、山西、河北、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他们的摊子集中在邮电街(很早以前称麻绳街)和北市街。共和街东口有一个纸烟市场,有30多家摊贩,大多数都是外省商人。
四、农贸市场解放前酒泉城内设两个农贸市场。一个是“北市”(现北市街讨管处址),主要是农民出售粮食和农副产品,并设牲畜交易市场。这里每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是酒泉城内最繁华热闹的所在。外地摊贩将各种商品摆满市场及邮电街,琳琅满目。农民卖了粮食及农副产品后,购买各自所需的商品,然后进饭馆吃饱肚子回家。另一个是南市(现南市街,粮食局招待所和世博房产开发公司址),也以农民粮食交易为主,只是规模不如北市,红火一早上,中午以后就无人了。
五、农副日杂业较大的商号有:“三义堂”(北关),老板王子厚,主要经营山货皮毛,在包头(内蒙)、兰州、迪化(乌鲁木齐)都有分店,专做大生意;“皮毛公庄”(东关),老板张积德,回族,在祁连山内建有公庄畜产基地。还有“永泰恒”、“万盛永”、“德聚合”、“和义成”等也都经营山货皮毛。
农副日杂商号兼营酿酒、榨油作坊的有“恒盛西”,在郭府巷(亦称果树巷)内设有恒盛当铺,东关吊桥什字外有楼馆,南后街口有门市部,场子里有酿酒、榨油作坊,业主皆孙氏。“惠丰和”由陕西人刘义候、薛敏斋、王会武、崇余成等人,专为酒泉北区大财主肖文余经营。六、服务业1、饮食业:有“西局"(西大街)、“南局”(民意街)、“北局”(北烧酒巷)、“吴家馆子”(肃园街)、“永兴园”(卫生街口)、“五香羊肉馆”(尚武街口)、“赵家馆子”(东关)、“小上海”(教场巷口)等。“绿洲饭店”系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五弟所开。还有“凯士林”(东大街)、“三开泰”(卫生街现农行北楼址)、“聚丰园”(鑫利商城门前场址)、“德和园”、“齐鲁食堂”等。容纳客人多、条件好、能为宾客举行结婚仪式的有“西局”、“南局”、“北局”,其他都以接待零散客人为主。
卫生街口白天为肉食市场,晚上则经营各地风味的小吃,如葱花饼、水晶包、活络面、热油塔、笏板馍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照相馆:“陆大相馆”,由兰州人陆永若于1924年开办,为酒泉第一家相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兰州等地商人又陆续开办了 “振华”、“美丽”、“云光”、“伟大”、“正大”、“良琪”、“自然”等八大相馆当时,照相机都从德国进口,照相材料中国不生产,也要从国外进口,所以,价格昂贵,一般穷人都照不起。
3、钟表修理业:由河北刘姓人在东街(现农行营业厅)开办“胜利钟表店”,雇用修表师傅、店员各一名,一面修钟表,一面卖钟表。还有“自强钟表店”(尚武街口),店主王文和,湖北人(流落红军)。
4、汽修业:民意街“大公补胎行”,专补各种汽车轮胎。肃园街“利民汽车修理部”,可修理大小型汽车。
5、镶牙业:当时城内有魏 立顺、魏子平、王佐周、李子兰四家开的镶牙馆,解放后归县卫生科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后划归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
七、寄售业最早的时候叫“当铺”,有“庆余当”(在南街)、“公济当”(公福恒的前身)、“恒盛当”(在郭府巷)等。主要经营业务有两种:一种是人们把不需要的旧物适当作价送到当铺出售;另一种是,人们急需要用钱,物品由当铺老板作价后付给现款,定期还款赎物,到期无钱赎回的,物品归当铺所有。到解放前一年,外地人在酒泉城内开了“大公”、“照华”、“福来”、“大华”、四家寄售所代替了当铺业务,寄售的物品主要有钟表、古董(珍贵物品)、旧衣服、日用家具、摆设、书画等。1949年酒泉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一批残兵败将流入酒泉,在北市街摆起了“古衣摊子”,实际是寄售摊子,“庆余当”、“公济当”、“恒盛当”三家业务被寄售所、摊代替,无力经营而倒闭。
八、文化业1、曲艺:由评书艺人张玉桂、杜玉贵、王天雄、秦玉芳、班松林、徐佰臣、赵宏图、相继来、彭杰云在私人开的茶社说评书。茶社主要有“会文”、“闻香”、“醒民”、“新新”、“德兴”等5家。“德兴茶社”在共和街东,以卖小唱为主,又唱京剧选段。卖唱者是邮电街一小巷妓院的妓女,1951年被人民政府取缔。
2、文具店:酒泉城内有一个书社,四个文具店,即“德兴豫文化书社”、“华恒玉”、“建华”和张伯文、刘嘉瑜文具店,以买书画为主,兼营纸张笔墨和文化办公用口。
九、手工业酒泉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汉武时期,就有外地能工巧匠来到酒泉,有的利用酒泉的玉石资源,磨制出夜光杯、玉镯等工艺品,有的利用花岗岩石制做碾、磨、古碾,瑾窝、石狮等生产、生活用具和摆设装饰品等。到解放前夕,来酒泉的能工巧匠达253户,手工业产品达60多种,产值61万元(旧币),占总产值的6.4%o农用产品主要有:犁铮、铁(木)耙、锄刀(框)、镰刀、掀头、斧头、锄头、铁锹、铲、杈、箱子、马掌、铁车、木(轮)车、手推车、风车、摆楼等。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有:铁锅、火炉、火盆、碾槽、火筷、炉棍、锅撑、熨斗、刀具等。铜器主要有脸盆、水壶、灯、锅、锁、勺、墨盒等。用铁皮加工的有火炉、烟筒、水桶、水盆、水壶、酒壶、簸箕等。铝制品有锅、壶、盆、勺。木制品有桌、椅、板凳、床、箱、柜、风匣等。当时酒泉有27家裁缝店,最大的是东街“建成西服店”,有七台缝衣机,雇用工人、学徒10多人。老板孙兵、林松山,是河南人。还有上海人芦晓康开的裁缝店,女式衣裙做得漂亮合身,很是有名。其它如制鞋、制做白皮大衣、黑皮马拥、鞘肇皮条、皮绳的作坊也有数10家。还有布匠、毡匠、银匠、钉锅、钉碗等各行各业的匠人。只要人们需用的东西本地都可生产制做。各类手工业人才的汇集,一是为酒泉人民传授了技术,二是产品为城乡人民服务,三是搞活了市场,四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确实功不可没。
十、棉花收购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高台(解放前属酒泉地区)、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都是产棉区,棉花市场潜力很大。每年秋天棉花成熟季节,以晋商为主的棉花商人即以肃州为总点,组织大批人力、财力到各县收购棉花。他们收购的棉花。要求必须脱籽。当时农民都用土法手工轧花,棉花脱籽后体积轻了,便于包装驮运。当时交通十分落后,民间没有运输工具,各县富豪人家都有骆驼队,他们用骆驼把棉包驮运到陕西、天津、上海等地的棉纺厂,再把那里的便宜货运来酒泉,一年四季往返不断。到1940年后,酒泉有了汽车,取代了驼运,逐步地缓解了民间运输的困难。
从全国各地来酒泉的商人,都感到酒泉是个好地方,这里民风淳朴,人诚实忠厚,虽说气候不如南方,但生活比南方好,一年四季大白面不断。其中山西商人最多。据山西同乡会提供的数字,至1948年,在酒泉经商的山西人有上千名。仅文庙街(解放后改为共和街)28号梁家大院,住了312户人家,其中山西忻州商人就有8户,包括他们的家眷共有30多人。在酒泉做生意出了名的山西人有毛文斋的“继美丰”、李庄山的百货店“三盛源”、阎宝延的绸缎铺“福泰和”、范志成的百货店“聚义涌”、王树荣的布匹杂货店“昌记兴”、陆家开的酱油园“新华号”、贾志义的茶庄“谦益祥”等。另外,南方人开的中药铺“灵德堂”、李仁清的土产铺、杜锡福的染坊、马百义的农副日杂店等商号也都在酒泉挣了大钱。马百义还在南市街购置了七间房子。山西忻州东张村李国柱、西张村任延五、北湖村康战贵、殷康贵、殷康成等人,两手空空来到酒泉,先是卖苦力、做小本生意,后来有了积累,就大干起来,先后成了酒泉这块风水宝地上的富商。
早在明、清年间,各地商人为了在酒泉扎根,都成立了同乡会,推选受大家信任、热心为同乡办事的人当会长。凡参加同乡会的商人都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作为同乡会的活动经费。同乡会没有什么章程,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诚实经营、共同发展。
清光绪年间,山西同乡会人多心齐,大家积累资金,同心协力,在文庙街(现共和街二幼址)修了一座豪华的“山西会馆”,落成典礼时,各省同乡会都应邀前往祝贺。“山西会馆”在酒泉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各省同乡会纷纷效仿。就在这一时期,陕西同乡会在东文化街(现实验小学址)修了“南会馆”,蜀、豫、湘、鄂、吴同乡会在卫生街(现农行办公楼对面)联合修了 “五省会馆”;河北、山东同乡会在东文化街(现酒泉师范时面)修了“直东会馆”。这些会馆建筑豪华,各具地方特色。关公(羽)是山西解州人,山西人对宾极为崇拜敬仰,在会馆内大殿雕有关公塑像。陕西人也同样崇拜敬仰关公,馆内也塑有关公和周仓的塑像。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关公的生日,也称“祈雨日”,要唱三天大戏。当时有“五月十三掉几点,酒泉城乡吃干面”之说。各馆内都悬匾挂帐,颂扬历史伟人,记载商家对社会的贡献及突出事迹。各馆除自己进行商务活动外,也是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南会馆”内的舞台上由陕西人演秦腔;“五省会馆”解放前后划归秦剧团演戏;山西会馆演晋剧。山西同乡会于1945年在酒泉设立私立建国小学,校长先后为王道平、张志升、杜明洲。建国小学1949年10月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改为公办,定名为酒泉县共和街第二小学,原校门前“浩气英风”的牌坊折迁到泉湖公园内,成为游人拍照的一大景观。
“直东会馆”曾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某部汽车连军火犀,内有弹药武器和汽车配件。1949年9月20日后,酒泉面临解放,国民党穷途末路,败兵脱了身上的黄衣,化装成老百姓,乘混乱之机大肆抢掠库内物资,用火烧毁了会馆仓库,熏熏大火着了几天,无人扑救,导致人心惶惶。县政府各科室、警察局都已瘫痪,无人继持社会治安,扑救大火。农村除锌尖、怀茂发生两起败兵抢劫案件外,基本平稳。这场大火直着到解放大军到达酒泉的第二天才熄灭,仓库物资焚烧殆尽,馆内树木也化为灰烬。
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酒泉城内商家大多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酒泉商业的基础,为酒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酒泉行尹占华(-)玉关内外几沧桑,钟鼓楼高阅世长。雁来雁去年度里,云卷云舒宇中央。
(二)丝绸古道歌花雨,炉铸边陲出栋梁。今日须集西北望,仰看神箭灭搀枪。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内容分为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文化撷粹、地方民俗六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缵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