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视察记》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790
颗粒名称: 《西北视察记》内容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149-156
摘要: 分6部分内容介绍《西北视察记》。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内容

书中不仅记录大西北壮丽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也记录了当时军阀混战、官贪吏虐、天灾横行、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西北历史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在今天开发大西北、实现东西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必定能为本地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参照。所以在此特选择其中有关酒泉的内容,略作概述。
  1、自然风光1934年7月30日晨,陈鹿雅先生从清水出发赶赴酒泉,“上半程所见景象,仍嫌过于荒凉;下半程渐见烟村稠密,树林繁秀,尤其县城附近,川渠交错,沃壤千顷”。进入城中,“正街宽坦,两旁插柳,新吐枝叶,嫩绿可爱”。“步出东关,道柳古秀,左顾楼阁层叠,湖水清漪,是即名胜'酒泉'之所在。初见文昌阁、奎星楼以及漱芳亭等院落,蔓草圮垣,颇呈荒凉景象。泉为方池,即在撷芳亭前,清可鉴影,悠然流入后湖”。在如实地描绘了这一幅动人的风景画之后,作者感叹:“昔传泉源喷出水珠,味甘如酒,是殆听景之胜,而非观景之实也。"2、商业、经济状况陈先生在到达酒泉的前一天经过元山子,一路所见“熟荒一望无际”,“生荒更无人辟治”,“长行三四十里,往往渺无人烟”。“迨抵马营,始有耕者,所种麦穗、罂粟,都颇丰美,惟经济枯竭,无法广种”,一幅凋敝破败的景象。
  酒泉的商业,因为媛远和新疆的货物汇聚流通于此,原本十分发达,后来由于旱灾侵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负担加重、商人旅客裹足不前而一落千丈。“年内地方安谧,交通无阻,虽渐有复苏征象,究以经济枯竭,实难立起沉疳”。
  市面现金缺乏,商号竞相发放纸票,流通市•面,有禁不止;前国民军时代农工借贷所发行的票券,当时还可五折使用,中行等钞票,尚未通用,金融秩序比较混乱。
  3、教育状况陈鹿雅先生认识到教育工作对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每到一地,都要花气力去全面地考察了解教育状况,到酒泉也不例外。他的总体印象是:“酒泉教育,向不发达,一般民众,又多不使学龄儿童读书,故失学儿童,触目皆是。”县府实施强迫教育,收效较好,在校学生已由先前的五百左右增至五千一百多名,其中女生有四百五十二名。全县有男完全小学五所,女子小学一所,外加初小共一百三十五所。另外还有省立第四师范在校生一百五十七名,其附小有学生三百八十多名。学校经费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基金,有级银六千四百余两,大洋二千四百余元,全部放贷出去,按季收取利息;二是有学田麦租约一千石,“丰年勉可敷用,荒岁即感困难”。经费困难,无法修建校舍,就利用原来的庙宇、会馆等建筑"肖微修整一下充当校舍。教职员约有一百五十多人,每年薪傣,最多者可得小麦十二石,少者四五石。
  关于教育内容,作者在经过清水时,看到堡内设县立小学一所,校门粉墙上左录“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右书“曾子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斗大字体,远可辨识,察其墨迹,多系十数年前之旧写。而于近二三年来,又经重描一次者”。又看见校长悬挂出来的关于暑假的牌示,用古历不用国历。面对这一现状,作者想到学界和政界尊经复古的逆流,“无以应对,默然而归”。4、民族关系边疆民族问题也是作者所关心的。在酒泉,作者注意到了两点:一是新疆发生政变后,凡逃难到酒泉的缠民(维族人),“县府无不乐予接见,宣传中央对缠民之德意,并劝送学龄儿童到校读书”。这些政策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缠民子弟到校读书者,计二十余人”。二是“蒙民游牧为生,不事农耕,每年食粮,均由酒泉、金塔两县购买”。这样就使奸商有机可乘,“对蒙民格外剥削,故俗有'捣鞋子'之说”。对此,政府采取措施,“一面严禁剥削,重罚违者,一面复与额济纳王子等亲善,借以增加民族感情”。
  5、人民生活作者在整个考察途中,关注最多的,当属各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以一个记者的犀利笔触,为我们描述了西北人民的悲惨生活:“农多弃耕,散之四方”、“丰年民无食粮,惨况如此”、“饥民掘草根,剥树皮,与皮革共熬,勉以果腹。饿殍无人掩埋,乞丐抬游商铺,……种种惨状,不忍罄述! ”“然农民所以一贫至此,非因性惰地瘠,实以军款杂差,负担太重,早已罗掘一空也!” 路经张掖、临泽、高台,“河渠村树,弥望不断”,但“地多斥卤,河非长流,荒年多于丰年,捐款日重一日,农民入不敷出,日感贫困,致十四五岁之儿女,,尚无衣裤可穿"。为让读者获得感性印象,作者记录了两个场景: ——尝与一赤身男孩谈话,问:“小兄弟,你有几岁? ”答:“十四岁。”“为什么还不穿衣服?”“我妈不给我匡(穿)。”“要有几岁才得穿? ”“不知道!"旁一有衣无裤、年龄较小者,忽天真烂漫地自述曰:“我小时候,匡(穿)过一腰叉叉裤。再长两岁,我妈就要给我蒙裆裤了——我妈说。" ——所过村落,村民从未见过汽车,无不空屋来观。尝见数女孩,除足缠布条、发束短线外,余则裸无一丝,且有胸部微起乳晕者,度其芳龄,当达十四五。然如是之女孩,殊少拥挤车前,每多并膝侧坐于阡陌,遥遥倾视。
  到达酒泉后,作者虽然再未花费笔墨详细记录这些情况,仅在清水时提到过一句“醵金祷雨布告,皇皇遍贴街壁;裸体儿女,到处洒灰相戏”,当时的酒泉与张掖、临泽、高台相比,较为富庶。出现这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民不聊生的情景,可见,民国二十五年春夏,酒泉遭受百年不遇的充饥大旱,“饥民靠政府发放的四量炒面或赊饭”充饥的灾害之惨。
  6、地方政治关于地方政治,作者着墨较多。当时在任的县长是魏允之,作者说他身穿“黑呢学生装,态度谦挚,说话爽朗,毫无官僚气习”,在任将近三年,“努力庶政之兴革,颇多赞誉之者”。除发展教育、重视民族关系外,他还有以下可称道的政绩: (1) 放足运动作者一路行来,“观感所及,尝谓地方穷困,固为可畏,而男多吸烟,女尽缠足(缠足之风,至少尚达百分之八十),尤可痛恨”。各县虽然都在提倡放足,但大都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只有魏县长在认真实行。他所采取的办法是:先让各校教职员在学生中宣传,并由县长、教职员以及各机关职员的家属带头做起;然后扩大深入,分为劝导、检查、罚办三期,每期以二月为限。县长则亲自骑一辆自行车下乡调查督促,全县所属七区六十九村,“足迹未到者只二十村,亲入民宅凡四百七十余户”。经过这样扎实有效的工作,“所有妇女无不尽行解放”。而邻近的高台、临泽、武威等县,缠足恶习,多未革除。
  (2) 种植树木酒泉土地肥沃,又多闲滩空地,非常适宜于种植树木。当时的县府为提倡人民多栽树木,“粗具便饭,将地方植树最有成绩之乡老,请到县府,劝其推己及人,提倡种植,并节取其种植方法印成传单,分发各区乡,限每人至少植活树木一株,多植者奖,违者处罚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经常举行的“表彰先进暨经验交流大会由于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计本年植活树木十五万六千零八十株”。
  (3)调查户口酒泉的户口,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精确的调查统计。为做好本县工作,魏县长利用寒假,委托各校学生到各区实地调查,统计出全县共有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三户,男性四万四千六百—h—人,女性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有职业者,男占三万五千二百一十五人,女占二万六千五百八十人;无职业者,男为七千五百九十七人,女为一万二千八百二十五人。其余男一千七百九十九人,与女五百九十四人,属流动人口。信仰宗教的,佛教有男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女一千六百九十七人;道教男七十一人,女无;耶稣教男四十四人,女无;天主教,男四十六人,女四人。外国居留民,共七人,其中男六人,女一人,都是传教士。
  此外,还有“改屯为民”、“查禁劣货”等,兹不一一赘述。
  在概述了上述政绩之后,陈康雅先生又特别记录了魏允之所面临的困难和无奈:一是各方向县府送礼,每次需现洋三五百元,然后为首的就去向民间摊派。县长如果接受,“自与理法相违;但拒之,对各方反不讨好”。为了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行政职能,也只好听其自然。二是自己的全副精力不得不拿出百分之三十应付地方势力,百分之三十周族驻军各军官,百分之二十办理公文,其余百分之二十才能用于地方政治。
  最后,在访谈结束时,作者指出:“沿途所见乡民,多带烟容;年轻小伙,虽无烟容,倘与彼谈话,即觉喷出烟味,料其口体,亦已成一鸦片烟窟。地方官吏,苟不尽力设法戒除,则弱种亡国之祸,即渐肇基于是。”“魏县长深以为然,惟未发表意见”,似乎别有顾虑。
  看来,自古及今,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时代,只要是一个有良知、有作为的官吏,就无不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内容分为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文化撷粹、地方民俗六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