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剧团”在酒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688
颗粒名称: “七一剧团”在酒泉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讲述“七一剧团”在酒泉的演出的情况。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内容

“七一剧团”在酒泉
  王红丁 “七一剧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七师的“战斗文艺宣传工作队”。河西解放后,该部队驻高台县,开展的革命文艺宣传,很受人民群众欢迎。
   1950年初秋,“战斗文艺宣传工作队”来酒泉演出,当时,组织上派我和地委宣传部的两位同志负责安排接待,由公安处负责维持场地秩序。我们选定的演出场地在原东校场(今肃州区体育运动场),利用一座旧会台,每日下午演出,共演三天。演出的剧目有《穷人恨》、《血泪仇》、《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改造王三宝》等。演出的第一天发生了 一件事:台上演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受苦受难,恶霸官吏欺压百姓的真实故事,演员唱得真情感人,台上台下哭声一片。群众自发地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台下苦大仇深的群众纷纷向台上抛扔砖块石头,有的挤到台前要打饰演恶霸的演员。一个老大娘声泪俱下地痛诉:"解放前夕,我十六岁的儿子被马家队连打带捆抓去当兵,音讯不见啊……”。台下一片哭喊之声,秩序大乱,戏演不成了。幸亏宣传队的领导出来讲话,才算稳定了群众的情绪,得以继续演出。演出结束后,很多群众久久不愿离场,围挤着要看看演员,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革命文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之大。
   1951年夏,酒泉专署秘书长朱威和三科科长鲁愚把我叫去说,驻高台县的七师文工队拟交酒泉专署接管,你负责去选址建造一处剧场,时间紧,任务重,有什么困难咱们及时研究解决。接受任务后,我很快联系了地委宣传部、酒泉县三科的有关同志,先去选定了地址,确定了施工队伍和其它有关事宜。向组织汇报后,我们的方案得到批准并指示我们马上动工。当时建剧场没有理想的地方,暂时选定东城门内北面的“马王庙”(今肃州区人民武装部旧址)。因这个地方原先有一私营电影放映队,在庙院内修了天棚,场内可容纳四五百人;北端有一座大庙堂,正好可以改造成戏台,利用古庙,因陋就简。之后,领导查看认同,并决定由“劳改队”承担修建任务。那时我尚年轻,没有经验,也没有图纸,就以旧戏院的概念组织施工,在戏台两边修了 “将出”、"相V 两道侧门,还设置了乐器队侧栏。后来,文工火领导前来查看,当即叫拆除了这些设置,加高加宽戏台,以便吊布景、挂幕悼等。另夕卜,在大门立修了售票房,将庙北两侧的房子略加整修,作为演职员的食宿用房;剧场内置了板条长椅。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施工,简易剧场建成,算是可以开台演戏了。
   演出一年多来,可谓观众如云,场场满座,有时白天还加场,并且形成了场内看戏,场外小摊点密集的红火场面。
   1952年,酒泉地委、专署决定:原“战斗文艺宣传工作队”改名为“七一剧团”,同时新建“七一剧院”。某天,组织上找我谈话交代任务,让我负责联系协调“七一剧院”的修建事宜。我们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确定了场地、施工单位和设计图纸等。“七一剧院”地址选在南城门内靠城墙边(即今南大街文化广场),四围约有十亩地。整个工程由赵越负责监理。劳改局调来施工队,按图纸开工修建。剧院基本上系砖土木结构柜架,戏台宽敞高大,剧场墙壁的顶梁柱是砖砌的,中间是土坯。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大梁没着落,购来的木料长度不够。经多次征求意见,采纳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把木料锯成15公分厚、40——50公分宽的板材,交错拼接,用长螺钉和铁箍加固,做成了 “人”字形大梁。谁知到剧场封顶时却没人敢做主了。专员张子宽前来检查,指示暂行停工。三夭后,他从西安请来专冢,现场作了测试,几根大麻绳栓在梁上吊起木板,放上土坯,计算出重量,测出了大梁的承受力。三天后,专家发话说:“可以封顶,保证20年不会出问题”,大家这才放下心来。
   剧院建成后,我们又和酒泉县有关方面多次协商,征收了东丈化街肖某的一处宅院,内有20多间房屋,作为“七一剧团”的宿舍及办公用房。经略加改修,东院成为演职员的生活区,西院为亦公室、会以室及排练室,基本上解决了 60多名演职员无法安身的问题。
   剧团领导有:指导员李清畅、团长赵越、业务领导张振中、生活管理蔡致和。他们对剧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这支文艺宣传队伍阵容强大,演艺素质好。主要演员有:苏育民、刘茂森、张振中、王定乾、赵丈章、杜玉燕、王玉芳、左新易、贺吉庆、蔡致和、刘伯荣、张玉莲、侯武郎等,各式角色都能配套,人人都有自己拿手好戏,训练有素,功夫过硬,腔圆字正,形象逼真,演啥像啥,堪称一流。叫座的大本剧目有《三打祝家庄》、《白蛇传》、《劈山救母》、《窦娥冤》、《蝴蝶杯》、《十五贯》、《周仁回府》、《枫洛池》、《玉堂春》、《钢美案》、《智取生辰纲》等。折子戏有《四郎探母》、《古城会》、《藏舟》、《断桥》、《二堂献杯》、《武松打虎》、《斩秦英》、《苏三起解》、《拾玉镯》等20多出。剧院曾邀请玉门的刘全禄(人称“活关公”)来酒泉表演《出五关》。当时确实有一些好把式:刘茂森扮演的李逵、张飞,神气活现;苏育民扮演的江夏县令,微妙微肖;赵文章扮演“娄阿鼠”,丑而不俗,闹笑幽默。他们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当时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七一剧团”的主要演员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演出回到北京后,周总理和中央领导人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6年,因河西三专区合并,“七一剧团”遂迁张掖,“七一剧院”月酒泉文工团使用。20世纪末经大规模改建,成为现在的酒泉市文化活动中心。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内容分为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文化撷粹、地方民俗六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清畅
相关人物
赵越
相关人物
张振中
相关人物
蔡致和
相关人物
张子宽
相关人物
朱威
相关人物
鲁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七一剧团”
相关机构
酒泉地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穷人恨
相关作品
血泪仇
相关作品
兄妹开荒
相关作品
十二把镰刀
相关作品
改造王三宝
相关作品
“七一剧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