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城记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641
颗粒名称: 导弹城记事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5
页码: 18-42
摘要: 神秘的“导弹城”坐落在酒泉,神奇的团队驻扎在“导弹城”。作者以生动笔触,翔实的资料,反映14号基地几位试飞员、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讴歌他们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内容

导弹城记事
  荒 野 神秘的“导弹城”坐落在酒泉,神奇的团队驻扎在“导弹城”,具有神奇经历的人出自于这个英雄的团队,为英雄立传是地方文史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以生动笔触,翔实的资料,反映14号基地几位试飞员、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讴歌他们的献身精神,正是基于这种需要。
  -编者按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没有标明任何字样的地域,甘肃酒泉东北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古老的黑河水冲出镇夷峡向北蜿蜒流去,万顷黄沙中隐约可见西汉路博德将军筑起的座座烽台、城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古成场,这里曾是东汉屯戍的肥沃土壤。两千年过去了,这里辽阔无垠、黄沙漫漫。1958年被新中国领袖们定为我国唯一的航空兵器综合实验场,于是这里又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关注的地域,也是偏居中国台湾的国民党前总统指图撼钉、忧愁骂娘的地方。 四十多年来,一个混合飞行团队一直隐身埋名于这片浩瀚大漠中,试鹰砺剑、蓝天写意,开创着导弹城的辉煌…… 曾记否? 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罗卜泊爆区; 第一枚空空导弹在这里试射成功; 第一架无人驾驶靶机从这里升空……近千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是一个为中国空军尖端武器签发“准生证”的地方,中国空军唯一拥有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等多机种的团队——兰空飞行试验团就驻扎在这里。
   195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1958年1月,陈锡联上将率耙场考察队对场址进行勘察; 1958年2月22日,靶场选址定点报告呈送给毛主席; 1958年3月3日,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签发了“同意”的意见; 1958年3月7日,陈士蕖将军率领定点勘察组飞抵酒泉,于是产生了 “三棵树”定点的故事。 三棵树周围是平坦无垠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骆驼刺等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能够生存。然而这里确是条件绝好的航空兵器靶场,少云缺雨,地势平坦,荒无人烟。
   天有多高,地就有多阔。让人望而生畏的流沙荒原,使人难以生存的“死亡之海”,容不下贪生怕死的懦夫,却容得下在这里拓荒的勇士。
   1958年7月,以19兵团为主力的特种工程部队开进了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他们中有从朝鲜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功臣,有从国防工地上抽来的士兵,有从重点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有从科研院所调来的专家,还有从重点建设工地报名来的技术工人。各路大军云集酒泉,又分散开去,于是酒泉成为7169部队的后勤供应基地。时隔不久,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相继在这里试射成功,于是中国军队序列里出现了二炮部队。1959年10月,刚刚诞生的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在华北地区上空一举击落了窜扰大陆的国民党RB57D型飞机,首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于是,这个签发导弹“出生证”的地方被誉为“导弹城”。. 出于保密的原因,导弹城里的各种标志均由数字代替,堪称“阿拉伯数字世界”。由南到北绵延百里,一座座试验站、雷达站巍然矗立;一处处观测点、发射阵地星罗棋布。停机坪上新型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喷气式靶机分列两侧;导弹库内,数十种地空、空空导弹陈列有序,记录着我军防空兵器飞跃发展的历程。指挥室里,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先进的光学、电子、激光测量仪器光可鉴人,令人目不暇接…… 人说戈壁滩上的胡杨能活一千年,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导弹城里,在飞行试验团里,到处都可见到具有胡杨般坚韧的生命力和献身精神的“大兵”。
   他们曾十多次冒险穿越蘑菇云到生命的禁区采样。
   他们曾执行了包括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内的10多颗卫星的高精度校飞任务。
   他们曾完成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地对空导弹校飞的光荣使命。他们在这里试射各种型号的导弹数千枚……戈壁拓荒牛——陈绍周 1963年7月前,我国原子弹实试项目“蘑菇云”取样定为:人工地面取样、炮兵打伞弹中层取样和飞机穿云高层取样。飞机取样升限要求至少在7000-8000米,而我国当时的运输机只有苏制“伊尔12”和“伊尔14”,带上取样器后升限只有5000米。为了满足飞机升限要求,三机部研制的“651”发动机装上了飞机,携带取样器试验飞行在这儿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成功。55分钟后,郭洪礼、李传森机组从吐鲁番机场起飞在7000米的高度进入蘑菇云下层小块烟云,先后穿越三次才完成取样任务。英雄的壮举传到导弹城,刚刚所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无人靶机“长空一号”的人们沉默了。当时美、苏两国,这个脚色已由无人机承担了。哈军工毕业的年轻人陈绍周向领导建议:不能再让飞行员兄弟冒险了,这个角色应由无人机担当。可他自己没料到,迈开第一步后,竟是十几个春秋的艰难跋涉,在那些熬人的日子里,草图、数据充斥了他的全部生活空间。
  随着又一次核爆临近,陈绍周在机场上跑得更勤了。他不厌其烦地观察“长空一号”无人机滑跑、起飞、爬高、转弯.不久,无人机穿云取样成功,但取样结果令人沮丧,单机取样当量不足,还得有人机穿云补取。 陈绍周沉默了。他伏案于单身宿舍,等于自我禁闭。
   几个月后,一个由他构想的双机穿云取样方案送到了基地技术决策机关。
   方案论证会上,技术权威济济一堂,对他的地面遥控双机方案设疑质询。陈绍周胸有成竹,综引博论,释疑解惑,赢得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同。很快,他的方案被立项实施。
   1978年10月14日,罗卜泊地区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又一朵蘑菇云在这里膨胀、升腾。只见两架“长空一号”高速逼近,轻盈地一扎,旋即跃出,成功了!据有关部门检测,遥控双机采样当量完全符合要求。无人机取样成功,终于结束了我国飞行员驾机穿云取样的历史。
   基地进入八十年代后,进口的苏制全自动靶机已经用完。为了试验某新型导弹,急需一种近似实战飞机的无人靶机。当时,国家准备花外汇从国外购进,陈绍周和他的同伴们给上级机关立下军令状:将我军退役的某型战机改装成高空高速无人靶机。
   时间紧,任务重,试验站站长陈绍周和大家商量决定取消星期天、停止休假。抗酷暑,耐严寒,拼命苦战。无人机进入改装定型阶段,他工作更是不舍昼夜。妻子带着女儿来队探亲,等了一个星期也不见他的影子。他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被人们誉为“戈壁拓荒牛”。
   1983年6月15日,历尽了艰辛的“靶五——甲”试验起飞了,当它在快要离地而起的瞬间,因起落架收起信号早发两秒而爆炸,滚液浓烟呼啸而起,像睛天霹雳打到了陈绍周和他的同伴心上。
   他没有气馁,查明原因,协力攻关。
   1984年6月6日,一架红色的高空高逮无人驾驶机“靶五——乙”随着“开车”、“起飞”的口令,腾空而起、跃升、转弯、加速……成功了! “这项歼击机改装技术,将适用于国内所有的亚音速飞机改装。这等于我国建立了一座超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的制造厂”。老专家如是说。
   1994年,长期从事无人机研制的领导和负责技术的高级工程师陈绍周在科研出差途中发病辞世。
   陈绍周律精竭虑几十年,领导和参与的两代无人机均受国家科技成果奖项,在他全力攀登第三代无人机研制高峰的时候,英年早逝。
   他虽去了,但他的精神、风范将光照后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入——何必合 实验空空导弹,需要机动性能可靠的无人靶机,随着空空导弹的更新换代,需要高空高速的无人靶机,1959年从苏联进口的“米格——15M”被派上用场。
   试飞这种靶机,就等于和死神握手。
   它起飞时总是偏离跑道,只得安排试飞员乘坐监控。飞行试验团的勇士们飞过这种靶机的人不多,但首架熟机试验者只有一人,他就是有着30年飞行生涯的壮族第一代飞行员何必合。他飞靶机不是一次,而是四次o —人试飞四次,就成功地为试飞团提交了四架靶机。何必合,其貌不扬,矮个子、黑皮肤、高领骨,既没有魁梧的身材,又无英俊的长相,却有一颗为祖国利益甘将热血洒疆场的赤胆忠心。他1951年入伍,驾驶战鹰翱翔蓝天30年,试射各种型号导弹近百发,曾两次驾机穿越罗卜泊上空的“蘑菇云”。
   他曾闯过一次次险关,临近停飞前又迎来了新的考验。
   试飞靶机的前一天,他是多么想与妻子告别,但面对几十年为自己担•惊受怕的妻子,话还是没有说出口,当晚就回到了岗位。
   试飞这种靶机,试飞员不过是座舱中的“木偶”,只有在全自动起飞的靶机发生偏航、失速的情况下,试飞员才能有权解除自动改为手动。然而,这个变换过程只有2-3秒的时间,弄不好,会使靶机反扣,机毁人亡。
   试飞靶机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靶机被拉到起飞线上,座舱里的何必合做好了一切准备。
   红色信号弹撕破了宁静的高空。地面遥控电钮已经擞动,靶机由静态到加速,向跑道正前方滑行。突然,靶机在滑跑一千多米后向左侧偏斜,眼看就要冲出跑道。凭多年来练就的听功和判断能力,何必合认为靶机已接近离陆速度,没必要解除全自动。一秒,两秒……靶机贴跑道边腾空而起。
   全自动靶机试飞成功了。
   从这一天起,我国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高空高速靶机。
   此后,何必合又成功地试飞了三架,为自己的飞行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飞行三十年,军阶正营无怨无悔;他埋关苦干,历险万端,战功赫赫,使那些投机钻专,追名逐利者汗颜。
  中国靶机之父一一赵煦 1964年春天,赵煦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来到导弹城,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无人机“长空一号”的研制工作。1979年,为了考核某新型导弹的战术性能,需要近似实战的大机动无人靶机,赴煦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年内改装成功我国空军某型退役飞机为大机动无人靶机,在改装研制过程中,他就苏制“米格-15M”靶机出现的问题是否在改装机上重演,请教了许多研究机构和飞机制造专家,翻阅了无数本资料,查找了上万个数据,做了数万次实验,终于成功地研制改装了某型战机全自动起飞系统。
   1984年6月6日,一架高空、高速、大机动无人机静静地停在起飞线上,随着“开车”、“起飞”的号令,伴随着雷鸣般的轰响,无人机滑跑、起飞、跃升、转弯、加速…… 二十分钟后,一架国产新型战机携带导弹冲向蓝天,几分钟后,一条火舌冲向那架无人机。 这种我国自行研制、改装的无人驾驶飞机,后来被命名为“靶五—— 乙”。
   同年七月,已是总工程师的赵煦,带着“靶五—— 乙”试飞成功的喜悦踏上考察美国“火蜂”无人机的行程。
   “火蜂”机,起飞成功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比苏联的“拉- 1 7”高出百分之十。且起飞、平飞、转弯、爬高和下降灵活自如。赵煦在美国这样比。
   “火蜂”机,购十架四千万美元,买回来十架给谁?海航想要,空军更想要。人家工业发达,生产数量多,虽放飞成功率不高,但摔下来再放飞另一架。我们则不行,十架用完予还得买。赵煦在回来的路上这样想。
   “把'靶五——乙'完善一下,就能成批改装,只要给我一千万人民币,我就可以拿下”,赵煦回来后在会上这样讲0 几个月后的一次专家论证会上,赵煦的意见被空军领导采纳,因为他是中国靶机起飞系统的权威。
   赵煦全身心地投入“靶五——乙”的完善工作,象陈绍周等人也在为完善“靶五一一乙”呕心沥血。 一架又一架“靶五——乙”和歼击机飞上天空,打靶任务圆满完成。
   “靶五—— 乙”从完善到批量改装,科研经费花去八百万元人民币。
   “靶五——乙”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靶五——乙”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靶五——乙”一弹三鸟:为飞行员冒险监飞画上句号;为空军某型退役歼击机找到出路;为试验空空导弹提供了自己制造的高空高速无人靶机。
   赵煦没有因此而陶醉。
   航空武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具有超音速无人靶机才是标志A个国家发展航空武器是否达到了国际水平。我国航空武器的发展,已对超音速无人靶机提出了迫切需求。
   “让无人驾驶飞机冲破音障太难了,美国攻破这一难题用了八年,耗资十亿美元”。专家如是说。但赵煦和基地科研人员决心“立足现有装备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们闯过这道难关仅用了四年时间,攻克了世界航空史上从未遇到的地面纠偏、平衡离陆、各种无线电信号兼容等十大技术难题,制作的八个系统两万多套设备及配件装上战机,迎来了我国首架超音速无人机试飞。
   1995年4月13日9时45分,一架白、红、蓝三色相间的“美男子”象离弦的箭向前方冲去,仅40秒,就冲出1500米,前轮还紧压着跑道中线,46秒腾空而起;冲过低速难关——冲过高速难关-向音障冲刺! 0.9马赫,1.。马赫,1.2马赫……音障终于冲破了。
   10时31分,无人机顺利完成各种技术指标,安全着陆。
   “这是我国无人机史上的一次辉煌跨越”。
   “这是我国尖端科技的又一重大突破”。
   赵煦为了这个跨越和突破,象戈壁红柳一样扎下根来,呕心沥血31年。人生有几个31年?他心里装的只有祖国,他心里盼的只是祖国的强大。
   敢和死神握手的人——丁建思 1991年5月,飞行试验团领受了国产某新型空空导弹的首次批检任务。所谓批检,就是对生产单位批量生产出的导弹在装备部队之前随机抽样,进行性能参数的试验。
   这种导弹,威力大,命中率高,但发射时产生的废气能导致无防喘装置的战机断加力、空中停车。对于这些,团长丁建思一无所知。为了保证试射成功,身为团长的丁建思勇敢的担当起这项重任。第1次,丁建思驾机向预定空域飞去,随着地面指挥员的发射口令,丁建思果断地扣动扳机,导弹带着滚滚浓烟射向目标。突然,飞机速度骤然下降,发动机断加力。他沉着冷静地驾机返航。
   成机再次挂弹起飞,在导弹射出的一瞬间,只听发动机“嘭!嘭!嘭“的三声巨响,一股浓烟弥漫了机头。待战机从烟雾处冲出,发动机停车!飞机象一块几吨重的铁为它,以每秒七、八十米的速度坠落。一万米,九千米……如果开车不成功,丁建思只有两条路,一是跳伞,二是迫降。跳伞,他心不甘;迫降,成功的概率极小。他把油门推到慢车位置,打开空中点火开关,发动机慢慢地轰鸣起来。这响声,对丁建思来说,无疑于天籁中传来的美妙乐章。这是和跳伞、迫降告别,这是从“死亡谷”中逃生。人们为丁建思安全返航祈祷祝福。
   两天后,丁建思第三次驾机腾空,空中停车的一幕又重演了! 三次试射就出现一次断加力,两次空中停车的险情。接下来是再射,还是等,人们举棋不定。因为险情已把基地搅的沸沸扬扬,也把他妻子搅的心神不定O 让别人去射?这快烧红的“铁”怎能好意思去烫部下的手;不射,国家还要这个试验团干什么? 丁建思没有退路。
   如何防止空中停车,只有丁建思的亲身体验,只有摄象机拍摄下的机、弹轨迹。一连几天,他和科研人员根据轨迹判读、分析,最终一套周密的导弹试射操纵方案出台了。
   那天,停机坪上工程车、救护车、消防车进入一级状态,参战员表情肃穆、凝重。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志一去不复还”的气氛浓罩场区,与晴朗的蓝天形成鲜明的反差。丁建思带着几分悲壮,跨上了他的“坐骑”,要去执行他的第四次发射试验任务。基地上数千双眼睛连同那数千颗沉甸甸的心,一起随战鹰的滑跑、起飞,被带到那湛蓝的苍穹。
   战机在万米高空追逐无人靶机,目标越来越近,人们的心悬的越来越高,丁建思的头脑越来越冷静,当耳机传来导弹截获目标的信号,“发射”! 丁建思接到地面命令后沉着地扣动板机。当导弹从机翼下蹿出去,他顺势•操纵拉杆脱离,导弹废气形成的浓烟被尾到机后。
   成功了! 丁建思总结的一套发射动作在以后的每次试验中均获成功。这批新型导律通过批检形成我斗力时,他的发射动作“一扣,二压,三脱离”也在航空兵部队推广开来。
  戈壁的男子汉一一齐宝成 新型导弹在装备部队之前,都要在这里批检试射,试射时意想不到的险情随时都会发生,试飞员从事的就是这种充满冒险的事业。在飞行试验团的一茬茬试飞员中,有一个来自冰城、被称为“戈壁男子汉"的试飞员叫齐宝成。他于1973年从航校毕业来到弱水河畔,2。多年中试射各型导弹120多枚,经历了上百次生与死的考验O 1982年元月10日,齐宝成驾“歼六”成机带弹升空,对我国新研制的某型导弹进行试射,飞机到达预定空域,他扣动扳机,导弹本应2秒钟内发射出去,可4秒钟过去了,导弹没有一点反应。 他向地面报告。
   指挥员命令:“向前平飞一分钟”。明白,“向前平飞一分钟”,他镇静地回答。
   这是常识。由于某个技术环节没处理好的新型弹,在扣下扳机2秒钟还不能离梁射出,这时候若改变飞行状态,导弹一旦射出去,对飞机和地面都会产生重大威胁。
   一分钟后,地面指挥员要齐宝成关闭电门,返场着陆。齐宝成做好着陆准备下滑,在对准跑道的瞬间,只听“嗖”的一声,导弹离梁飞出,战机打了个趟典,就被罩在浓烟之中。宝成凭一手精湛的技艺和一身无畏的胆魄,把飞机从烟雾中拉起来,又从容地降落。他打域盖问的第一句话:“导弹打到哪里去了?” 几小时后,我友告诉他:“导弹打到十几里外的一个猪圈里去了。” 如果说,导弹发射不离梁危险,那么,导弹早炸更危险。
   1983年,齐宝成在一次试验任务中,离梁后4-6秒内爆炸的导弹,却在离梁2.9秒就发生早炸。齐宝成的感觉是:擞动发射电钮几乎与导弹机前爆炸在同一时间发生。他果断地跃升、转弯规避,躲开了弹片的袭击,安全返航。 据团史记载,仅在空中试射导弹发生的17火不离梁、早炸险情中,齐宝成就遇到了 7次。
   他说:“海上行船,地上跑车,干那一行都有危险,如果试飞没有危险,还要试飞员干什么”。
   这就是“戈壁男子汉”的胆魄!这就是导弹城试飞员们的情怀。
  超越低空的骄子——赵维国 赵维国,1950年出生于沈阳新城一个农民家庭。1968入伍,1970年入党,同年毕业于空军某航校,历任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先后带出8批时200余名飞行学员,多次立功受奖C 那是1989年初春的一个晴空,那是一次特殊的航行。试飞团团长赵维国上校驾驶一架高速歼击机冲上苍穹。他脸上未有一丝轻松。试飞课目:超低空校飞。
   赵维国全神贯注,操纵飞机在3000米高空以巡航速度飞抵航区上空。他沉着地推动操纵杆,向低空空域接近。飞机进入平飞,此时,高度50米。此刻,地面光测、雷测、遥测等测控设备将一束束电波射向空中,由测控中心反馈给赵维国的信号表明,他的“坐骑”正严格按照预定航线保持平稳飞行。
   通常,飞机高度在100米以下就被称为超低空飞行。赵维国在20年的飞行生涯中,安全飞行1800多小时,近5000架次,但这样的超低空飞行却只有几分钟的历史。这次模拟无人靶机沿椭圆形航线连续飞行半小时以上,这无疑是《训练大纲》未曾有过的全新科目,也是他从未遇到过的高难课题。
   50米,对于高速歼击机来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撞地;长时间超低空飞行,不允许飞行员有零点几秒的疏忽。
   1圈、2.圈……飞机撇下的一圈圈椭圆形轨迹,就使地面测控设备获取一串串理想的数据。谁料天公不作美,一股龙卷风掀起的偌大沙帘把天地线揽和得模糊不清。机、地联系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赵维国要操纵飞机跃升返航,完全符合特情处置要求。但他亲眼看到技术保障人员为了这次试验不知忙碌了多少个日夜,大家热切盼望的不就是这一天吗?他不忍心让刚飞一半的“试验”半途而废。他相信仪表的指示,更相信自己的技术,仍然冷静地驾驶战机保持50米的飞行高度,沿那条椭圆形航线飞下去。短暂的风沙掠过后,耳机里重新响起地面塔台的呼叫,赵维国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校飞结束了,他迅速拉杆跃升,返场着陆。
   这次校飞,为我国超低空无人靶机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这次超越,亦为新中国出现更多的超低空“骄子”奠定了基础。
  “木偶”飞行家一一崇恩才 崇恩才,这位当年朝鲜战场令敌闻风丧胆的志愿军空军“神炮中队”的“铁杆僚机”,1951年入伍的老战士,到1990年离队时还只是个副团职干部。在他的飞行生涯中,曾10多次遇险。多少次死里逃生都没有流泪,当他离开团队时,却泪流满面,扶着战鹰号啕大哭。
   新中国飞行员一般飞到四十二三就到头了,师以上领导经过特批才能飞到45岁,但崇恩才却飞到虚岁51,是中国空军小飞机飞得时间最长的人。作为一个普通飞行员,他为什么能飞到51岁呢? 当你在试验飞行团荣誉室里,面对他的照片,默读他4次二等功事迹的时候,飞行团的人们就会追叙他的功绩,说他飞得架次最多,导弹打得最多,敢说敢干不怕死,科研试飞出了名。
   六十年代初,靶场试打一种空空导弹,不时发生早炸。有次竟掀掉了半个机翼,飞行员跳伞了,飞机摔了,却给飞行员记了功。
   险情让人却步。
   飞^?亍团里需要不怕死的硬汉子。当时的团长是崇恩才的老上级,硬是把他从战斗部队挖来了。
   崇恩才到飞行团后,在西线核试验中穿过“蘑菇云”,为洲际导弹测量仪器校过飞,去贵州接过新飞机……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全国其它地方他都飞遍了。当然最多的还是执行耙场任务,打过100多发各型空空导弹,遇到过包括导弹早炸在内的各种险情。最值得称道的是创过两次团记录: 一是32箭齐发。“原先,最多左右机翼各挂一组,每组8枚。那次要试验飞机和武器性能,在两侧再加挂一组,4组32枚,在14000米高空,不攻击任何目标,一次齐射,这事从没人干过。别人怵头,我说,我干。就上去了。到了预定空域和高度,指挥员一声令下,我就把联动齐射按钮按到底,一团黑烟猛地爆发,'呼'地把飞机抬高了许多,头都撞到座舱顶上了。有两秒钟,我全懵了,等回过神来,就看见集密的根根金箭直往前窜……真美啊,我这辈子再也没见过那么美的景。” 二是七升七射。他在一天内接连七次升空,打了七次导弹,这个记录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崇恩才最得意最难忘的还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段被称为"木偶飞行”的时光。因为新中国飞行员成千上万,飞行试验团的试飞员一茬又一茬,具有“木偶飞行”经历的,只有他和几个战友才有。
   为了考核新型导弹的性能,当时的那种全自动靶机,作耙前要由试飞员一架一架地试飞。把飞机带不带坡度?上升率、上升速度是多少?下降率、下降速度是多少?发动机转速等相关问题的数据一一飞出来,以供地面指挥员遥控它升空时有更为准确的指令。在崇恩才之前,有个试飞员的“坐骑”跑偏冲出跑道,一头栽进战备壕里,就再也不敢飞了。团长指名让崇恩才上。他敏捷、心细、技术好,胆大、敢干、不怕死。
   第一架,在提心吊胆中成功了。
  第二架,跑偏跑到20度,他不想纠偏;跑偏到25度,他内心激烈的斗争着,头上冒汗了,豁出去了。他一狠心,机头就抬起来了,后轮也压在跑道的边沿。在场的人脸色全白了,当飞机从尘烟中升空,人们才松了一 口气。
   06号飞机最“调皮”,试飞了 5次均不理想,第6次才将它制服。
   “木偶飞行”,在外国没有这一说,只有中国有。在中国经历的人不多,崇恩才持续了好多年,是试飞团中“木偶飞行”时间最长、试飞耙机最多的人。
   功勋试飞员——赵俊成 在基地飞行试验团里,曾有一位闻名中国空军的“功勋试飞员”、“打弹大王”。他就是飞行试验团第五任团长、基地前副参谋长赵俊成。
   赵俊成,1955年加入人民空军行列。在30年的飞行生涯中,先后驾驶过16个机型。参加过国土防空作战;近10次在原子弹、氢弹试验时驾机穿云采样;完成过人造地球卫星初始段弹道测量校飞。在我国多种型号空空导弹发射试验中,先后发射导弹230多枚,占整个基地当时试验用弹的十分之一。他蓝天试箭,屡战险情,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笑傲死亡线。他有着专奇般的色彩和非凡的经历。
   翻开赵俊成的飞行档案,记录着他为我国空E导弹家族的发展立下的诸多头功。
   他创造过一个飞行日发射空空导弹的全军艮高记录; 他首次带副油箱发射导弹打伞靶获得成功;他首次实施夜航发射任务,取得两发两中的子成绩,改写了 “夜间不能发射导弹,否则导弹&焰会使飞行员失控”的教范; 他首测“太阳角”,将航区测量由日出前后两卜时定点测量变为全天候、全方位测量。在测量'太阳角”时,竟在短短的3秒钟内,将机头昂成35度角,对准那轮永世不灭的圣火,这时机尾指句大地,几乎与地平线垂直。谁能想到,这个杰作竟是他的告别飞行! 在这个满目都是用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神秘旺界里,他熟悉这块空域就象熟悉他家的菜园子一样。这里是他和他的师兄弟们“刀耕火种”约试验田。他在这“试验田”中飞行了 20多年,排余了导弹早炸、发射不离梁、带弹着陆等一个又一个险情,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他无愧于“打弹大王”的称号,无愧于“功勋试飞员”称号。 1986年,赵俊成停飞了,女婿张允斌接过父辈的驾驶杆,继续着俊成留在蓝天上未尽的事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岳父痴爱飞行,女婿执着蓝天;岳父屡战险情,女婿处变不惊。1986年12月3日,张允斌执行校飞任务返场降落,突遇左起落架放不下的重大险情,在采取应急措施无效的情况下,他和战友们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单轮着陆成功,这一壮举创造了人民空军喷气轰炸机单轮着陆的奇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在翁婿二人身上并不过分。
   赵俊成虽已告别了伴随他出生入死、搏击长空的战鹰,但那惊心动魄的科研试飞、魂牵梦绕导弹城仍然紧紧的吸引着他。每当试飞团执行导弹试验任务的时候,他的身影就会悄悄的出现在机场周围。那眼神,那表情,让人难以琢磨。似乎小觑中暗含着羡慕,自豪中流露着不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内容分为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文化撷粹、地方民俗六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荒 野
责任者
陈锡联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陈士蕖
相关人物
陈绍周
相关人物
郭洪礼
相关人物
李传森
相关人物
何必合
相关人物
赵煦
相关人物
丁建思
相关人物
齐宝成
相关人物
赵维国
相关人物
崇恩才
相关人物
赵俊成
相关人物
张允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美国中央情报局
相关机构
北京航空学院
相关机构
人民空军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甘肃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训练大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