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补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84
颗粒名称: 民俗补缀
分类号: K892.442.3
页数: 9
页码: 270-278
摘要: 本文记录了酒泉地区的民俗,包括:医疗习俗、结交习俗、婚嫁生育习俗、礼节习俗等。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民俗撷粹
  民俗补缀
  张世铭
  
  一、医疗习俗
  1、中医不给自己亲属开药方。千百年来酒泉一带群众治病以中医为主。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了一种习俗:医生一般不给自己亲属开药方,而是另请医生诊治。原因是亲属患病,医生往往顾虑重重,不是怕药下得太轻太重,就是怕用错药,所以要请他人诊治,甚至连他自己的病也不开方诊治,所谓“医不自治
  2、中药不吃“三和"(huo)。中医对症下药,一般都开两付药方。慢性病多吃丸药,急症多开汤药。根据药性不同,熬药有时要求用冷水煮,有时用开水煎,有的还用红枣和姜片等做“引子”但吃药时一般只吃“两和”(一付药熬两次即可),习惯上绝不吃“三和”。因药熬三次其中一部份药味已尽,配伍已有改变,不起什么作用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3、“童便”化瘀。十二岁以下健康男孩子的尿称“童便”,中医一般用来做止血或散瘀血的药。现代医学测定,健康的童便比一般血液纯净。为此,旧时民间缺医少药,加之生活困难,有的人身体碰伤流血或碰肿瘀血时,多饮男孩的小便来止血化瘀。后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习俗已有所改变,但民间仍有采用“童便"治病的偏方。
  4、吮吸伤口脓血。旧时,广大农村由于缺医少药,有人身上起了疙瘩化脓,或被蚊虫咬伤红肿时,往往由自己或者亲属用嘴尽力吮吸患处,将其脓液或者毒素吸出吐掉,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脓尽出血为止,然后用干净布包扎患处或敷以嚼啐的胡麻包扎,这样伤口就容易长好。至今有人被虫叮咬后仍有用口吮吸的习惯。
  5、香灰止血。过去广大农村由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一些人在皮肤碰伤流血时往往用巫医的方法,将供桌上香炉内的香灰抓上一小撮撒在伤口上,然后用布包住。这样做不仅患者疼痛难忍,而且伤口容易感染。现在这一愚昧做法已经根除。
  
  二、结交习俗
  1、结拜兄弟。由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及《水浒传》中好汉义士结义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过去在各行业和各阶层人士中,异姓结为兄弟者屡见不鲜,酒泉一带亦如此。人们在交往中感情深厚,志同道合时,往往用结拜兄弟的方式加以巩固。有的还以古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侠义观念,对天盟誓。其中有的两人结拜,有的多人结拜,均以年龄大小称兄道弟。“结拜兄弟”中的个别人因私利冲突反目成仇互相残害者亦有。现在,“结拜兄弟"的旧俗已基本革除,但在一些年轻人中大讲哥儿们“义气”,互相称兄道弟的现象仍然存在。
  2、过继儿女。过去,由于人们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一般人以生不下儿子为终身憾事,他们或怕乡邻讥笑,或怕后继无人,加之劳役沉重,没有儿子就等于没有劳力,所谓“养儿防老"。因种种原因没有儿女或者有女无儿时,民间往往采取“过继”的办法。其中最多的是亲兄弟中儿子多者将其中较小的送给对方抚养,为其“顶门立户”,谓之“过继儿”。其次是将外甥送给舅父为儿,俗云:“舅舅无儿,外甥立子”。也有堂兄弟或其他亲戚中互相“过继”儿子的。由于“过继儿"有财产继承权,有时也易引起宗族纠纷。个别人过继不到儿子,只好从兄弟,亲友中收养一个女儿,习惯上叫“抓养丫头",抚养长大后招个进门女婿,为其养老送终。这种情况至今在一些偏远农村还时有所见。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这种陈旧习俗将会逐渐改变。
  3、祝寿过生日。过去,广大农民由于生活贫困,除小孩"洗三”、“过满月"、“过周岁"外,一般很少有条件祝寿过生日,而官宦人家和富户,对此则很重视。特别是父母到“天命”、“花甲"、“古稀"之年都要隆重地为他们过五十大寿、六十大寿或七十大寿。祝寿时家中献上寿供(寿糕、寿桃等),点上红烛,父母穿戴整齐端坐,儿女跪拜叩头,祝其健康长寿。亲朋好友也来送礼祝贺,主人则以寿面或寿筵款待,有钱和官宦人家还要唱“堂会"以显示其地位尊荣。值得提及的是过去只要父母健在,子女们一般是不过生日的,以讲求“孝道”。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祝寿过生日之风已很普遍,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买生日蛋糕、吹生日蜡烛、唱生日歌、吃长寿面、摆筵席等。但与过去相反的是现在老年人、成年人祝寿者甚少,而一些青少年几乎年年过生日,除父母操办外,自己还请小哥们庆祝。生日礼物规格也越来越高,有的送钱,有的送衣物等。这种做法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不宜提倡。
  4、收干女。早时,除父母因各种原因为儿女“保干老”(拜干爹)外,还有一种收干女的习俗。其原因很多:有的女孩因父母双亡无人抚养,被人收为“干女”,长大后或出嫁或做了干爹的儿媳;有的因两家母亲关系好,将其一方女儿收为“干女”以加深关系;有的官绅富户则依仗财势,拉拢利诱将别人年轻貌美的姑娘或媳妇收为“干女",结果不少成了干爹的姘妇。这种陋习新中国成立后已基本绝迹。但随着改革开放,有些人钱多了,这种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值得人们警惕。
  
  三、婚嫁生育习俗
  1、合婚论年龄。旧时,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媒人提亲时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即先“合婚”。“合婚”时除考虑属相、生辰八字(旧时用夭干、地支表示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外,对双方年龄也很重视。一般情况多为男大于女,如果女大于男时,最好大两岁或三岁,认为大一岁者不好。说是“女大两,黄金淌;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一,背断褡裢系”。意思是女大两岁或三岁,可以发财,女大一岁婚后生活穷困,甚至会背“褡裢”讨饭。现在,青年男女谈婚已无那些旧讲究了。
  2、“童养媳”和“等郎媳”。旧社会,酒泉农村流行着“童养媳”的陋俗。其情况:一是穷苦人家孩子多,无力抚养时往往将三、四岁的女孩以几斗粮食卖给别人,女孩长大后给人家儿子做媳妇;二是有的女孩父母双亡后被人收养,长大后给其子当媳妇;三是有的人家生活困难,儿子长大后无钱娶妻,或其子生理上有一定缺陷将来不易找到媳妇,于是父母及早廉价买一女孩抚养,俟其长大后给儿子做媳妇。尤其是有些财主富户,为了早抱孙子将来“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就买一个比儿子大五、六岁的女孩抚养,让其象丫环一样伺候“小女婿”,等儿子长到十五、六岁即为其成亲,这叫“等郎媳”(鲁迅《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即属于此)。由此可见“童养媳”、"等郎媳"都属封建包办婚姻,结婚后生活大多不幸,女方往往成了牺牲品。
  3、招女婿。旧时城乡有的人有女无儿时,就将其独生女或最小的女儿进行“招赘"(或称“入赘”,即“进门女婿”),通称为“招女婿”,目的在于为自己养老送终。也有婚后不久或女方父母死后自立门户者。
  4、妻妹续弦。男子丧妻后再娶,名为“续弦”。如果男方条件好,岳父家也有将其小女续嫁给姐夫为妻者。此种婚姻,因两家原为亲戚互相了解,再则有姐姐、姐夫留下的孩子作纽带,所以婚后多数较为和睦。
  5、抢寡妇:旧时,在寡妇改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半途“抢寡妇”的事发生。一种是因寡妇年轻貌美,本地豪强势力结伙潜伏在娶妇途中,乘机抢夺,谁能夺去就算谁的,这是“真抢”。另一种是有的人穷迫无奈,用“抢寡妇”的方式,向男方敲诈钱财,男方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寡妇顺利的娶回家了,这是“假抢"。这种习俗早已绝迹。
  
  四、礼节习俗
  1、互通姓名用谦词。旧时的读书人除本名(亦称"学名")外,还有“字”和“号”。在交往中如果初次见面首先互通姓名,为了尊重对方多用谦词,如“您贵姓?"或请问“尊姓大名”,对方则谦虚地回答:“贱姓张”或“贱姓王”等,对方若问台甫(表字)叫什么?则答以“贱字XX”。对方如问“贵庚(年龄)几何?”则答以“今年XX岁”。如问"贵府或仙乡何处?”则答以“敝处(家)在XX地方另外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对方的哥哥、弟弟为“令兄”、“令弟”,对其子其女称为“令郎”、“令爱”。这种礼节习俗实际上也是旧时文化人交往中的一些礼貌用语。
  2、入席论辈份、地位。过去,人们在婚丧嫁娶或筵请宾客时,对座次非常讲究。习惯上一般都以西面、北面为上席,要把贵宾或长辈让在上席座位上,其他人左右对坐,主人下席陪侍。上席位置以房门对面为准。宴客多用方桌(亦称八仙桌)以坐八人为限,上席必须要坐两人。如果筵席中只有一位长辈时,宁可让孙辈并坐也不能让儿辈坐此席位,此所谓“爷孙无大小”。有的人因席位不正拒不入席,也有的因此大闹筵席,使主人十分难堪。
  3、父子、师生不能猜拳行令。受伦理观念的影响,酒筵中如果父子同席或师生同桌绝不能互相猜拳行令,否则就被视为不懂规矩,目无尊长。这种礼俗和规矩今天依然存在,反映了人们对师尊长辈的恭敬礼貌,非经尊长允许,小辈不可乱来。
  4、晚辈面见长辈要摘眼镜。旧时的士大夫和官宦绅耆有一个讲究,晚辈见了长辈,或学生见了老师时,自己如戴眼镜应先摘下再与对方答话,否则被视为无礼。这种礼俗今已不复存在。
  5、磕头、作揖和鞠躬。旧时,人们在祭告天地神灵、祭祀祖先或给长辈请安、男女成婚时,一般都要叩头三拜并作揖,以示尊敬(只有对年岁大的平辈才行鞠躬礼)。有时哀求别人还要“磕响头”(前额着地,碰在地面上)。后来,晚辈向长辈行礼时,逐渐以鞠躬代叩头并不再作揖下跪。现在,随着旧观念的更新,叩头之礼大减,鞠躬礼盛行,并且出现了“举手礼”、“注目礼”等。至今,人们祭祀祖先或遇父母丧事时仍然叩头作揖。藏族喇嘛仍以磕响头和等身头为最虔诚的礼节。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世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三国演义
相关作品
水浒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