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到了她们的"围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59
颗粒名称: 我受到了她们的"围攻”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秋七八月,麦子一上场,农活相对松了些。应广大妇女的要求,社领导决定在全社组织一支大型秧歌队,让作者当教练,利用晚上进行排练。由于报名参加的人太多,筛选人员的标准,引发不满。最后达子沟小学的老校长李乃文出了个好主意,解决了问题。最终社社都拉起了秧歌队。他们自娱自乐,互相比赛,年头节下,互相祝贺节日,搞得十分红火热闹。时至今日,银达乡的秧歌社火依然非常普遍和火爆,这是五十年代就形成的老传统。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银达乡

内容

我受到了她们的"围攻”
  秋七八月,麦子一上场,农活相对松了些。应广大妇女的要求,社领导决定在全社组织一支大型秧歌队,让我当教练,利用晚上进行排练。扭秧歌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对当好这个教练充满信心。
  五十年代的秧歌可不象现在有一致的服饰和漂亮的化妆,那时的秧歌队由各种人物造型组合而成,打头的必须是男工女农,各执斧头镰刀,象征工农联盟;还有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人物造型,形象直观。正面人物妆扮得都很健康漂亮,反面人物,如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地主老财、反革命分子等人物造型,无论是妆扮还是表演,都极尽夸张丑化之能事,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就象一组组无声的活报剧,充满浓厚的政治色彩,善恶分明,多姿多彩,在当时的农民教育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我本来信心十足地想给他们排一台有特色和新意的秧歌,谁知事与愿违,三天过去了连队伍都没整好。原因很简单,自愿参加秧歌队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以三四十人的速度递增,三天后已超过了150多人;刚刚排好的次序,很快就被新来的人挤得参差不齐;谁都不愿排到后头,都要往前挤。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婶子大娘们也跑来凑热闹,而且根本不听指挥,乱嚷嚷地吵成一锅粥,弄得我没有一点辙。万般无奈,我大吼一声:“安静!”这一声还真管用,场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我乘机宣布:“为了保证秧歌队的质量,扭出水平来,40岁以上的就不要参加了,40岁以下的人到那边重新登记,重新编队!” 一语即出,人群里好象鸟窝里捣了一棍,唧唧喳喳吵成一团。婶子大娘们把我围住,指手划脚,唾沫星子乱飞。这个说:“咋了咋了,我们40岁以上的不是人吗?”那个说:是嫌我们老了丑了不好看是咋的?”“这小伙子年轻轻的说话好没道理。不让扭我偏扭,难道进个秧歌队比入社还难?”七嘴八舌,没完没了。正闹得不可开交,达子沟小学的老校长李乃文过来帮我解围,他说:“人家高同志也是为了把秧歌队办好,你们说,这几百人的秧歌咋扭呢?得想个办法。我看大家今天先回去,各分社先登记一下人数,要是大家都想扭秧歌,就请高同志先办个班,把学校和民校的年轻教师先培训培训,然后再按社里的安排分头下去给大家教”。李乃文话音未落,人们就纷纷称赞这是个好主意。我如释负重,打心眼里佩服李校长的高明。
  事后,社里同意了李校长的建议,每星期两个晚上,由我和抽调的老师分头下去教大家扭秧歌。一时间,社社都拉起了秧歌队。他们自娱自乐,互相比赛,年头节下,互相祝贺节日,搞得十分红火热闹。时至今日,银达乡的秧歌社火依然非常普遍和火爆,这是五十年代就形成的老传统。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乃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达子沟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