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尖乡小沙渠业余剧团40年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55
颗粒名称: 铧尖乡小沙渠业余剧团40年回顾
分类号: J82
页数: 6
页码: 205-210
摘要: 1951年秋,酒泉县铧尖乡小沙渠村业余剧团在城东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有老艺人冯明信、王作亭、陈吉录、魏元涛、魏元海为骨干。1952年为庆祝“土改"胜利,在城东区门口搭戏台,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还有民间传统小戏《小放牛》、《张连卖布》等剧目。后来又排演了古装戏《游龟山》、《闯宫抱斗》、《岳飞大战牛头山》等剧目。1953年配合新《婚姻法》宣传月活动,上演了眉户戏《梁秋燕》,大家从戏中看到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危害,对实行新《婚姻法》起了很大作用。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由小到大,走过了四十年发展历程。小沙渠村业余剧团,除为本乡农民演出外,还被邀请到泉湖、三墩、临水、西洞的一些大队(村)演出,活跃了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小沙渠村业余剧团40多年中长演不衰,其主要原因:一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二是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三是村、队干部的大力支持;四是坚持勤俭办团,培养青年演员,另外,剧团通过演出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关键词: 民间剧团 酒泉

内容

文化教育
  铧尖乡小沙渠业余剧团40年回顾
  李缵涛
  
  1951年秋,酒泉县铧尖乡小沙渠村业余剧团在城东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有老艺人冯明信、王作亭、陈吉录、魏元涛、魏元海为骨干。由于演艺人员不足,当时只能演些民间小戏,要排演大戏还是困难重重。于是,邀请大铧尖的杨庆春、杨光兰,集泉的毛建新,总寨的魏得佑,花寨的杨万成、刘浩学,头墩的窦正荣,北沟的邢葆安、邢葆同,二墩的李生荣等加盟,并吸收本村一些有文化的男女青年学习演戏。1952年为庆祝“土改"胜利,在城东区门口搭戏台,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还有民间传统小戏《小放牛》、《张连卖布》等剧目。后来又排演了古装戏《游龟山》、《闯宫抱斗》、《岳飞大战牛头山》等剧目。
  1953年配合新《婚姻法》宣传月活动,上演了眉户戏《梁秋燕》,大家从戏中看到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危害,对实行新《婚姻法》起了很大作用。
  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由小到大,走过了四十年发展历程。他们坚持农忙种地,农闲排戏,配合中心,逢年上演,以今为主,古今结合。除前文提到的剧目之外,还先后上演了《游西湖》、《朱良左》、《秦香莲》、《四进士》、《串龙珠》、《破宁国》、《马武取洛阳》、《黄龙山》。折子戏有《卖水》、《杀庙》、《梅降雪》、《花亭相会》、《三堂会审》、《二堂舍子》、《辕门斩子》、《三击掌》、《别窑》、《探窑》、《柜中缘》、《清风亭》、《三回头》、《烙碗记》、《藏舟》、《香山卷》、《接妻》等。现代戏有《白毛女》、《刘胡兰》、《梁秋燕》、《三世仇》、《智取威虎山》、《一家人》等。
  小沙渠村业余剧团,除为本乡农民演出外,还被邀请到泉湖、三墩、临水、西洞的一些大队(村)演出,活跃了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当时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赞扬小沙渠的业余剧团说:“杨打鼓,冯敲锣,跳塌台子刘浩学,眉户子离不开魏大爷,噎破房笆的窦豁落,导演师傅陈煤客,王作亭领的一伙伙。"杨万成司鼓。冯敲锣,系指小沙渠业余剧团箱主冯明信。他从小就爱好文艺,自己会弹三弦、会唱,解放前和王作亭、陈吉录、总寨的魏得佑等人走东窜西演唱眉户戏。1950年,他发现酒泉城内郭师爷有一套戏箱,经双方商议,就用一石二斗小麦、五斗大豆,将戏箱买回。1951年成立剧团时,将戏箱献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艺人,1998年4月23日病逝,终年83岁。王作亭能扮演各种角色,他带领全家人唱戏出了名。其弟王作相、弟媳张凤兰、次子王吉绪、儿媳朱月珍、三子王吉礼、四子王吉智、女儿王翠英,共8口人登台演戏,当地人都知王作亭一家人就是一个小戏班。铧尖有句民谣说:“冯家的箱子王家的戏,专为农民添乐趣”。小沙渠村业余剧团40多年中长演不衰,其主要原因:一是党和政府的关怀1951年成立剧团时,城东区政府派文教助理员邢葆柱帮助筹建。召集有关人开会,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剧团成立后,区长李会诗前来观看指导。1956年铧尖乡党委书记冯毓儒经常到剧团帮助指导。1958年9月底,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后,铧尖合并到泉湖公社。从此,小沙渠大队业余剧团上升为泉湖公社业余剧团,在四坝大队划出30多亩耕地,一面种地、一面演戏,并派共产党员马世荣任剧团团长,加强了党对业余剧团的领导。结合当时的实际自编自演了小歌剧《多快好省》,眉户剧《秋收夜里》,上演后受到市领导的好评。全县会演后,《酒泉县报》对剧本《秋收之夜》予以刊登。1959年8月市上通知剧团社火队《地蹦子》参加省上会演,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兴高采烈地进行排练。公社拿出了一部分钱为社火队购置了新服装,演员不足聘请了银达蒲上沟和金塔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经过两个月的排练,于同年10月代表酒泉市赴省参加演出。省主席邓宝珊及有关部门领导亲自观看演出,接见演员并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1961年春,泉湖、铧尖两社分家,剧团又回到了铧尖公社农具厂,一面做工,一面演出。排出了《破宁国》、《串龙珠》、《游西湖》、《马武取洛阳》等大型剧目。同时,对社火进行了改革提高,增加了狮子、跑船、高跷,挖掘了《二鬼打架》,引进了张掖的《磨盘秧歌》进城街头演出,磨盘自转,风格独特,格外引人注目,给酒泉的春节文艺活动增添了光彩。1963年农具厂下马,剧团又回到了小沙渠大队。
  二是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四十年来,酒泉县(市)文化馆领导,刘德成、冯明义、高正刚、郭仪等同志,每年都下去亲自进行指导帮助。每年春节时文化馆印发演唱材料,并派出辅导人员来这里无偿辅导节目。由肖玉芳指导排演的革命现代戏《三世仇》扣人心弦,观众感动得泪流不止。
  1968年冬,由文化馆协助聘请秦剧团名演员刘光裕做导演,较为成功地排演了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不惟如此,还使演职人员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1986年春节期间,市上给小沙渠业余剧团2000元农村文化补助经费,以支持业余剧团的活动。
  三是村、队干部的大力支持这个村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有、杨生华、冯俊儒、盛志文都很重视剧团工作,千方百计解决演出中的困难。有些戏需要角色,生产队(组)要谁给谁;有的家庭老人对子女演戏不支持,村、队(组)干部逐个做思想工作;有些人演戏误工较多,生产队(组)给演员补记了工分。
  四是坚持勤俭办团,培养青年演员小沙渠村业余剧团演出经费不足,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他们不伸手向社队要钱,而是坚持勤俭办团,每年春节公演会戏一天,其余时间半价卖票,以补经费不足。同时,临近社、队请他们唱戏,也适当给些报酬。有时社火队串队上门演出,群众也自愿给予捐助。剧团就用这些钱添置服装道具,发展戏剧事业。
  另外,剧团通过演出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除王作亭一家外,男演员有杨生礼、石富全、石富生、石富金、夏学礼、于加安、刘世荣、殷大勇等;女演员有蔺玉珍、冯青兰、杨桂芳、周桂珍、魏玉凤、魏玉苹、许桂芳、沈桂花、郑玉兰等。八十年代初剧团还坚持演戏,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不久电视又大加普及,有的老艺人相继去世,有的年轻男演员参军、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一批能演戏的姑娘大半嫁到外乡,致使该村戏剧事业衰退,1990年剧团终于走向式微。但剧团留下来的社火队,在春节期间,仍活跃着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七绝二首
  (民国)侯鸿鉴
  
  自古西陲边患多,策勋自是壮山河。
  三千陇路万株柳,六十年来感想何?
  
  杨柳丝丝绿到西,辟榛伟绩孰能齐。
  即今开发边陲道,起舞应闻午夜鸡。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缵涛
责任者
李缵涛
相关人物
冯明信
相关人物
王作亭
相关人物
陈吉录
相关人物
魏元涛
相关人物
魏元海
相关人物
杨庆春
相关人物
杨光兰
相关人物
毛建新
相关人物
魏得佑
相关人物
杨万成
相关人物
刘浩学
相关人物
窦正荣
相关人物
邢葆安
相关人物
邢葆同
相关人物
李生荣
相关人物
王作亭
相关人物
冯明信
相关人物
陈吉录
相关人物
侯鸿鉴
相关人物
王吉有
相关人物
邓宝珊
相关人物
冯毓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铧尖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七绝二首
相关作品
三世仇
相关作品
二鬼打架
相关作品
磨盘秧歌
相关作品
破宁国
相关作品
游西湖
相关作品
朱良左
相关作品
秦香莲
相关作品
四进士
相关作品
串龙珠
相关作品
破宁国
相关作品
马武取洛阳
相关作品
黄龙山
相关作品
卖水
相关作品
杀庙
相关作品
梅降雪
相关作品
花亭相会
相关作品
三堂会审
相关作品
二堂舍子
相关作品
辕门斩子
相关作品
三击掌
相关作品
别窑
相关作品
探窑
相关作品
柜中缘
相关作品
清风亭
相关作品
三回头
相关作品
烙碗记
相关作品
藏舟
相关作品
香山卷
相关作品
接妻
相关作品
白毛女
相关作品
刘胡兰
相关作品
梁秋燕
相关作品
三世仇
相关作品
智取威虎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