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博物馆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46
颗粒名称: 酒泉市博物馆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始末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99-204
摘要: 本文讲述酒泉市博物馆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始末,包括: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的起因;确定整理方案;排版规格要求;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编印详细目录;编写“后记”;封面设计和装订;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内容

文化教育
  酒泉市博物馆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始末
  刘兴义
  
  《肃州方志》是西部酒泉地区所属各县唯一的综合性方志,是我区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史地参考资料。它的产生,是清乾隆初肃州分巡道黄文炜莅任肃州,鉴于清代社会大变革之后,原有《肃州旧志》所载内容,已不能反映大变革后的真实情况,因而饬令所属境内二县、四卫、一所等在职人员,按所拟提纲呈报各地方材料,汇集总合,并参照明万历《肃州旧志》类目编篡成书,共分30册,33万余字,刻版印刷,集成十二大本,发行省内外。嗣后历二百余年,肃州再未修志。因而它是一本包括酒泉七县及高台在内,乃止远涉新疆的珍贵西部方志。
  一、博物馆整理翻印《重修肃州新志》的起因: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83年,我区各条战线的领导和专业人员为作计划、绘蓝图,求阅方志者甚多。然酒泉县仅有民国时期的手抄本一部,且不敢外借,只限在馆内摘录,工作十分不便。为满足各方急需,有利于建设事业的发展,1983年夏,由酒泉县博物馆李兆平、刘兴义、陈能智、冯明义、田晓(女)5人,共同研讨,制定方案,开始整理《肃州志》的工作,并确定由刘兴义执笔。
  二、确定整理方案:为适应新时期各方面的需要,整理古籍必须在不改变原作的基础上,对旧的版本形式作必要的改革。原则是“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特别是在大众的方向方面,要下功夫。
  (1)断句标点:古本书籍,大都不用标点符号,而文言文对中青年来说,不分句读,更难理解。为了适应大众的要求,必须重新誊稿,断句标点,这就需要有一定古文水平的同志担负此项工作。断句标点,是整理古籍的首要一环。
  (2)改用简化字:古本书全用繁体字。自从国家公布简化字方案后,大部分中青年都不熟悉繁体字,因而须排除“拦路虎”,改用简化字,以达到易读易懂的目的。
  (3)审查手抄古籍本中的错别字和漏缺的字,必须慎审校正和多方核对,予以补正。
  (4)补充短页缺行:古籍中往往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短页缺行,必须另找善本,核对补齐。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就碰到好几处短缺部分,后从省图书馆借来了木刻原本,才把原文章补齐。
  (5)改用横排版:古书版本,悉为直行右起排列,不便于人们阅览。书中凡遇皇帝、皇上、皇朝、天子等词语,都必须另起一行,破格提高两字,既破坏了规格,又混淆了分段,因此必须废除这种封建的旧规格,而采用横排版。
  (6)改装合订本:由于手抄本或木刻本字大行宽,所以每函一套,少则2本,多则8本或12本。今改用铅版印刷,册页少而容量大,故须改装为合订本。数量大者可改装为上中下册或多册,便于读者阅览。
  整理方案确定后,即交由执笔人着手整理,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断断续续共花费一年时间,经大家讨论定稿后交酒泉印刷厂印刷。
  三、排版规格要求:考虑到中老年视力情况,我们选用了大32开本,正文一律用3号楷书体。大标题用2号黑体字,中标题用3号黑体,小标题用楷体。大标题和中标题,前后各空一行,以示醒目。
  四、排版中遇到的问题:在排版过程中,出现了一百多个繁体生僻字,多在人名和古典词语中,如暠、沕、勣、焜、嶤等。在普通印刷厂的“字海”中,没有这种不常用的字。解决的办法是:对上下两半或左右两半的字,把两个铅字磨拼成一个字;还有的缺字,只好将铅字胚送交刻字工去刻。为此,在校对清样中反复校对了 5次,才告完成。
  五、编印详细目录:许多古籍版本,虽有简要目录,而无详细页码,经铅字排版后,排上了页码,打出清样,经过校对,页码次序无误,立即编写详细目录,排印后,插于正文之前。我们翻印的《肃州新志》,共编了 700个页码。
  六、编写"后记":主要阐明作者姓名、创编时间、经历时代、及此次整理的原因、整理机构人员、工作方法出版年月等。
  七、封面设计和装订:古本书的封面设计,须根据书的内容来决定。地方志的封面,一般都不需花骚,而需素净庄重。我们选用了当地出土文物古镜园图案和铺地方砖的方形图案,紧密交叉排列作为封面的底色,然后将书名叠印在上面,形成一种古雅的感觉。至于采用精装或平装,可考虑成本来决定,不必强求。
  八、存在的问题:由于《重修肃州新志》的作者,是在大军西征准噶尔,军事倥偬之际编定此书的,因而对部分地域的历史地理缺乏深入的考证,遗留下好多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观点。除清人张鸿汀在《校续记》中明确指出的缺点错误外,笔者曾主张在错误的地方加小注,以免贻误后辈读者。但有的同志主张保持原文,不必作任何注释,遂使书中遗留的错误缺点未得到改正,后来果然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例如:1、明代“赤斤蒙古卫,在嘉峪关西240里”。应为玉门镇东南2公里的古城子,见《明代赤斤蒙古卫位置考》92年9月《史学论丛》,《肃州志》却将关外160里的清赤金千户所定为赤斤蒙古卫。
  2、苦峪城本在今安西四道沟屯庄外围,是官方令张海所筑(事见《天下郡国利病书》)。《肃州志》亦言其城在柳沟境内,但却又把唐瓜州(锁阳城)因当时曾安插哈密流民,又因在官筑苦峪城之西,曾一度被称为“上苦峪城”,指为官筑的苦峪城,给读者造成了错觉。
  3、高台县,本是汉代表氏(今明海古城)与乐涪(今下河清皇城)二县之地,州志中高台县,却指骆驼城为乐涫县,今高台县实为汉时表氏县地。后汉光和三年地震后,县易处(向南移16公里)。前凉以表氏县置建康郡,即在骆驼城。又划酒泉郡之乐渭县,为其领县。因而高台县即汉时表氏、乐涫二县地(雍正时,仍划乐涫归酒泉)。
  4、晋昌郡:《肃州志》记载有“唐瓜州"与“废瓜州”。今人把两地混为一谈,知其义者甚少。按“废瓜州"即西晋元康五年所置晋昌郡,北魏孝明帝时改为瓜州,西魏、北周均称瓜州。隋开皇三年将瓜州移置于敦煌,此瓜州遂废。故《明史》与《肃州志》皆称“废瓜州”。其古城遗址在晋昌县(锁阳城)东北80里,城西200步有合河戍(元和志)。即今布隆吉正南15里的旱湖脑古城址。南至大雪山240里,东至渊泉古城20里。
  唐瓜州(晋昌郡)在废瓜州西南80里。其城据笔者考证,开皇三年,将汉冥安县西迁,筑城于此,改名常乐县。唐初,改常乐为晋昌县,寻以瓜州置于此(俗称锁阳城),南距大雪山160里。故废瓜州,隋初已废,与唐瓜州并非一地。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刘兴义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李兆平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陈能智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田晓
相关人物
张鸿汀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晋昌县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肃州旧志
相关作品
校续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