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44
颗粒名称: 酒泉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89-195
摘要: 1937年9月19日至10月1日、12月1日至5日,参加地质考察的韦勒博士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迷信,说是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有一个西门,主要的大路可以通过那里,所以有时就把嘉峪关称作肃州的西门”。迷信之一是指过去传说,肃州城不能开西门,开了西门“贼反”呢。这个传说中的“贼”,不是指一般的小偷惯窃之类的人,而是泛指早年嘉峪关外居住的西域多而杂的各种少数民族;"反”,指进攻关内,侵犯中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又极为害怕他们起来造反。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修筑西北边陲这样一座城市时,竟然不设西门,以便于“防守”,抵御西域异族的进攻。“迷信”之二,在过去封建社会,对筑城这样的大事,必然要先看风水、合周易。从周易的观点看,西方属“庚辛金”,“金方之气常寒凉也”。地处西部边陲的肃州及以西,当更“寒凉”。不开设西门,看来是适应了气候,以便城市少受寒凉之气的侵扰。和选址一样,这些观点最早出之于风水(阴阳)先生,而得到了修城主持者的认同。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内容

古城沧桑
  酒泉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
  郭大民
  
  郭辉军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置酒泉郡,元狩四年就修筑了酒泉城,至今已有2120多年的历史。那时的酒泉城,称禄福县城,据《十三州志》载,禄福县城毁于地震。后来在东晋前凉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筑新城。其时新修的酒泉城,只有今鼓楼以西部分,城周只有三里一百十七步,开设东门(即今鼓楼)和南门(即今小西街之晋城门)。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始置肃州,领福禄县(即原禄福县);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唐亦为肃州。元代设肃州路,明代设肃州卫,清代为肃州直隶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肃州为酒泉县。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从鼓楼起扩筑了东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又增筑了东关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用大青砖包了全城,使酒泉城更加雄伟壮观。在洪武二十八年扩城时,新开了北门,这样古城酒泉就有了东、南、北3座城门。南、北两大城门外又修筑了瓮城,瓮城门均向东开。东、南、北3大城门和东关东稍门上均修有二层重檐门楼,更为古城酒泉增添了光影。
  酒泉——肃州,历史上各朝代名称不同,建置不同,但一直为历代地方官府的驻地。从明万历二年砖包古城时,就给古城的几座城门起了很好的名称,城门门楣上均有砖雕匾额。东稍门为“迎曦门",东城门为“禄福门",南城门为,“金墉门",北城门为“镇朔门"。
  以鼓楼为中心的古酒泉城东、南、西、北4条大街,东、南、北3条大街直通城门,与城外大路相接,唯西街没有城门。据老人们说,对正西大街的这段城墙,较之别处稍稍窄点,没有那样宽。紧靠城墙的西街西端建有一座玉皇阁。直到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驻酒泉国民党部队开始开挖西城门,国立肃州师范的师生们将玉皇阁搬迁进了学校,即今酒泉中学的原图书楼,使这座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开挖的西门仅为一门洞,为了和其它3门一样,由酒泉县长凌子惟题写了 “通化门”的匾额,置于门楣之上。
  古城酒泉为什么没有西门?对这个问题,除过去听到过一些民间传说外,原在史料上未见到记载或有关介绍。直到1993年,看到由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教授赵辛而先生翻译的美国哈莉特·韦勒女士编著《穿越戈壁的骆驼队》一书中,对此问题有一段记叙。
  《穿越戈壁的骆驼队》是根据韦勒博士的日记整理的。1937年9月19日至10月1日、12月1日至5日,参加地质考察的韦勒博士往返经过肃州,在肃州逗留半月之久。他对在肃州的活动和看到的情况,均在日记中做了详细的记载。写道:“肃州的城墙全是用砖修筑的,又完整,又雄伟”。“肃州城市的几条大街竟是出人意料的宽阔和平坦,四条马路交汇的城市中心是鼓楼”。“这个城市比我看到过的任何一个当地城市要好,也许对这些城市我已经习惯。这个城市东西长南北短,只有3个城门,没有西门。当地人迷信,说是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有一个西门,主要的大路可以通过那里,所以有时就把嘉峪关称作“肃州的西门”。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韦勒博士对各地情况的了解是非常认真、细致、客观、全面的。他对肃州城的印象非常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注意到了肃州城只有3个门,且考察了为什么没西门,记下了他所了解到的原因。
  韦勒博士写“当地人迷信”,到底指哪些方面“迷信”,如何“迷信”,没有交代。但从我们所知道的“肃州城为啥没西门”的传说来看,确实是“迷信”。据过去传说,肃州城不能开西门,开了西门“贼反”呢。这个传说中的“贼”,不是指一般的小偷惯窃之类的人,而是泛指早年嘉峪关外居住的西域多而杂的各种少数民族;"反”,指进攻关内,侵犯中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又极为害怕他们起来造反。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修筑西北边陲这样一座城市时,竟然不设西门,以便于“防守”,抵御西域异族的进攻。
  “迷信”之二,在过去封建社会,对筑城这样的大事,必然要先看风水、合周易。这在全国都一样,不仅历代名城,就连小城小镇乃至居家住户都要选址建在“风水宝地”上。从最早建禄福县城始,必然是选下的“风水宝地"。
  从周易的观点看.西方属“庚辛金”,“金方之气常寒凉也”。地处西部边陲的肃州及以西,当更“寒凉”。不开设西门,看来是适应了气候,以便城市少受寒凉之气的侵扰。和选址一样,这些观点最早出之于风水(阴阳)先生,而得到了修城主持者的认同。
  从以上所述“迷信”之根源来看,美国友人、地质学家韦勒博士提出“当地人迷信”的说法,是符合封建社会统治者修筑肃州城时的心态的。古城肃州为什么没西门,正是古老的迷信所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韦勒博士关于“把嘉峪关称作'肃州的西门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嘉峪关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征虏大将军冯胜督建的。当时明代建立不久,社会动乱,边疆不稳。正是为了征服蒙元残余势力,冯胜进军河西,取肃州,破瓜、沙(州)。他量度地形,在肃州西六十里嘉峪山西麓,修筑一座用于军事防御的关城,并以山命名,取名嘉峪关。在古代,特别是在西域干旱的戈壁上,最好的交通动力就是马匹、骆驼,最快速的机动敌军也只能是骑兵。冯胜选位置险要的交通要冲建立关隘,足可以凭关据守,迟滞和阻挡敌人的进攻,起到御敌的作用。嘉峪关成了肃州的屏障,卫护了肃州,确实成了 “肃州的西门”。也正是为了边疆的稳定和加强与西域地区及诸国的交往,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才展筑肃州东城,成化年间又增筑东关城,万历二年又用大青砖包了全城,由此反映了当时肃州的发展与繁荣。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古城肃州没有西门,与气候、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重要。西北地区特别是河西乃至西域一带,从古至今,干旱缺水,风沙成灾。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城,至所以荡然无存,就是毁于风沙之中。邻近的安西古城,西城墙被风沙埋没。由此断定,修筑肃州古城时,正是基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考虑,为减少西北滚滚风沙从西门而入,就没有留开西门,堵住了这个“风口”,以减轻风沙的危害。
  另一个原因与防水患有关。酒泉地域东西狭长,南北较窄,讨赖河自西南祁连山中流出,由城西至北而东北流往金塔鸳鸯池水库。酒泉虽干旱缺水。但遇暴雨,洪水成灾者从古至今多有记载。特别是从前,讨赖河水较大,洪灾亦多。据《重修肃州新志》载:"……《神僧传》云:沮渠蒙逊时,僧慧达居武威,忽一日云:酒泉人有水厄,吾当往救。寅时发,巳时至郡,正见讨赖河水浸城,以手挥之,水退,遂圆寂,瘗骨于此,后世遂拓为寺(注:指西峰寺,又名西古寺)”。沮渠蒙逊时为北凉(公元397——439年),就有讨赖河水浸酒泉城的传说记载。由此来看,在此后筑城时,就汲取了水患从西而来的教训,不开西门,可防水患。多 年来的水患证实,肃州城遭水灾,水亦多由西而 来。
  肃州古城的修建,倾注了古代先民的大量心血 与智慧。他们也重视研究气候和自然环境,总结历 史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经验与教训,把它们运用在了 筑城建门等各个方面,使肃州古城数百年得以完好 保存至20世纪50年代。
  
  词二首
  李生万
  酒泉婆姨
  头巾攒动阡陌间,子规声里洒江天。
  三月农家人手少, 弄罢温棚下大田。
  
  花木兰词
  谁道英雄必是男,但行道义便称贤。
  军魄国威君能振,方见丹心不愧天。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大民
责任者
郭大民
相关人物
谢艾
相关人物
郭辉军
相关人物
赵辛而
相关人物
凌子惟
相关人物
冯胜
相关人物
李生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鼓楼
相关作品
酒泉婆姨
相关作品
花木兰词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