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朝前期的肃州水利发展及灌溉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43
颗粒名称:
清朝前期的肃州水利发展及灌溉技术
分类号:
S279.242.3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清朝前期,在明代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祁连山的雪水以及泉水大搞水利建设。清朝前期肃州的水利灌溉技术中,尤其重要者为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堰水上流,衬砌渠道等。
关键词:
农田水利
水利工和
技术
中国
清代
内容
往事钩沉
清朝前期的肃州水利发展及灌溉技术
程国福
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历代统治者都有共识,这不仅反映在许多经济、政治家的言论记载中,也可证之以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古代各个时期设置政区时,都要考虑水利灌溉和管理问题。因此,每一行政区划,总是与一定的河流水系相照应,府、州、厅、县、乡等基层政区的设置,都适应管水用水的方便,无论分区分乡,都以渠网水系为分界线。清朝前期,高台县由甘州府划归肃州管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高台县在清初属甘州府,但其东半部属黑河水系,西半部的清水、盐池、下河清、九家窑则属酒泉水系。所以,雍正年间,岳钟琪建议将其划归为肃州领县,其理由是,马营河地近肃州,丰乐河上游溉肃州田亩,下游溉高台田亩,每年灌溉季节,两地人民常为争水械斗,地方官又各偏袒自己统辖的一方,致使讼案拖延不结。据司道各员的报告,高台县的下河清、马营堡、草沟井、上盐池三堡地方,系用肃州马营河、丰乐河之水,他们将这几处地方划归肃州管辖,虽然避免了用水纠纷,但肃州土地辽阔,现在又增加三堡地方,就会在管理上带来鞭长莫及的问题。若将高台县划归肃州,又无通判专辖属员之例。因此,他建议朝廷“照延边安设郡县之例”,“将肃州通判裁汰”,“改为肃州直隶知州,而以高台县改为直隶肃州管辖”。
正因为水利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项事务一般都由当地长官直接负责。在地方官治所管理不便的地方,则设专职人员负责,如在清水设州判一员,王子庄设州同一员,以分区管理。如岳钟琪上述奏议中,提到肃州威虏堡(今金塔县古城乡一带)等处离肃州百数十里,地方官管理不便,建议设肃州州同(相当于副知州)一员,分驻威虏堡。
清朝前期,在明代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祁连山的雪水以及泉水大搞水利建设。根据《重修肃州新志》等书记载,全县修了不少干渠,干渠下分若干支渠,支渠再配斗渠构成了八条河流九十多条渠坝、农毛渠密集的一个完整发达的灌溉系统。另外还在肃州边外的金塔双树墩、夹墩湾、毛目,亦开渠引水,大兴屯垦,并大力开发了三清湾、镇远堡土地。改修了天城渠道,不但开发了荒原,繁荣了肃州农村,而且支援了大军西征粮饷。
清朝前期肃州的水利灌溉技术中,尤其重要者为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堰水上流,衬砌渠道等。清人沈青崖的《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中云:红水河东西二洞坝,都是古代人们穿隧而开成的渠道,至明洪武中旧渠道已溃不堪用,千户曹赟又兴工重凿。至清雍正中,当地人学习古人榜样,合请于知州童华,上奏朝廷,首先在马营河凿山数十里,穿越大山五座,开九家窑渠洞,两年竣工,垦田二万亩。既有成效,于是州县有司,相度南原旷土,若从坝庄口堰红水上流,凿洞十里,可灌田数百顷。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秋开工,至十三年冬,基本告成,计费约万金。
出肃州南门外向东南十里许,就是洪水河流经的渠道,冬季水干,成宽约六七里的大沙河,此即东洞子坝。其南面,一片平野,可以开垦田地,只是缺乏灌溉条件。东西两岸,为百丈陡崖,当地民众依崖凿洞,每隔十余丈开一洞口,以便运送出沙石土方,溜于崖下。在地面每凿进数丈便开一井,以透风取光。凿工钻进洞穴施工,灯火相望,洞穴高度容一人,宽可二人擦肩而过,里面冬温夏凉,民工食宿在内。尤其奇异的是,洞两头都是民夫摸索着向前开挖,而打通以后,两头正好对接。这种只用眼力量地度形、摸索开凿的方法,是人民科学的观察力和丰富经验的集中体现。此渠建成后,可以灌田地数百顷,每年增加粮食约2万石。
衬渠防渗,植树固沙,是戈壁沙漠中水利灌溉中的一项成功经验。雍正年间,主持三清湾屯政的慕国典看到附近鸳鸯湖内有草丛,其根盘结,俗名草垡,乡人挖晒用于过冬取暖。他认为这是衬砌渠道的好材料,就调集民工,挖取草垡,在水渠上砌成帮沿,中间用泥沙填实,再用柳桩钉住。等土垡中的草生芽后,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保护层,渠水就不会大量渗漏了。同时,为了防止沙土堤被水冲垮,在渠道两旁也用柳桩土垡,对渠道基址加以固定,每隔一丈建一土墩,终于使渠道畅通,流沙之地变成了数十万亩良田。
今天的灌溉技术条件已非昔日可比。然而历史的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钢筋混凝土渡槽,正是从明清时期的木槽渡水发展而来的;今日的提灌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古人“堰水上流”技术的启示。
(程国福 现任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副主席)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国福
相关人物
岳钟琪
相关人物
沈青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马营河
相关实物
丰乐河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鸳鸯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