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肃北设治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42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肃北设治局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177-18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民国时期肃北设治局设立的原因,肃北名称的由来,肃北设治局的人事变动、对地方少数民族的管理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内容

往事钩沉
  民国时期的肃北设治局
  李敬煊
  
  民国时期的肃北设治局,是现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前身。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成立时称马鬃山设治局,1938年3月改称为肃北设治局。
  肃北的得名,起缘于隋唐时代。肃州是唐代设置的一个州级行政区域,历代管辖的范围是以酒泉为中心的邻近各县。由于马鬃山地处肃州北部,因此称为肃北。到了清末,设立安肃道,管辖肃州和安西两个直隶州,后来取消了安西直隶州,所属各县归肃州直隶州管辖。
  设立设治局,原是我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带有军事镇慑、控制防护作用的行政管理机构。时值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猖狂发动了侵华战争,国民党当局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防范,亦在酒泉西北边疆一带成立了肃北设治局。肃北设治局隶属于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治局的辖区是马鬃山及其周围的边界。以公婆泉为中心,东至绥远的归绥(今内蒙的呼和浩特),西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有绥新公路贯通;东北是蒙古国加伦王旗,西北至托利公旗。马鬃山公婆泉是平、津、晋、绥与新疆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在本省内,公婆泉至安西至梧桐井、玉门、酒泉,都有驼道连接,是商贸交通的一条捷径。当时蒙古国的军队也不时进入我国腹地活动,使马鬃山的国防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马鬃山设治局成立后,任命湖南人周国良为委员。改称肃北设治局后,首任局长为丁振华。设治局作为一个县级政权,甘肃省政府厘定其为六等县,是当时分等划县的最低县级机构。根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出版的《甘肃省新县制实施概况》记载,肃北设治局民国三十年(1941)时编制公务人员35人,至次年增至57人:设局长1人,秘书1人,民政科长、财政科长、军事科长各1人,督学2人,管卷员1人,调查员2人,会计佐助员1人,技士1人,指导员1人,户籍主任1人,科员10人,事务员9人,公役10人;另设警佐室,警佐1人,警官2人,警士 11人。肃北设治局的管辖区域:西北到安西与新疆哈密之旧界为界,北以安西与蒙古国扎萨克图汗部之旧界为界,东以玉门与额济纳旗之旧界为界,东南以炭山界金塔,南以红柳疙瘩五龙泉界玉门,西南以尖山子长流水界安西,辖境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摘自1937年《甘肃省政府报告书》)。
  设治局成立后,对游牧于马鬃山的蒙古族人施行管理。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将局址迁徙到梧桐井。次年九月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将辖区内的蒙古族183户1036人编入保甲。下辖4个保,13个甲。指定蔡生九(又名赤忱加布)为第一联保主任,搭古路九为第二联保主任。民国二十九年八月,成立肃北蒙民自卫队,编制壮丁30人,任命包布拉为大队长。规定户有3男者必出2男参加壮丁训练。每期3个月,征集训练的壮丁 200-300人。训练期间,不论暑寒雨雪,均在露天食宿,患病与死亡时有出现。这些壮丁不堪忍受,纷纷结伴潜逃。土尔扈特部蒙民逃往角尔腾及敦煌南湖一带,喀尔喀部蒙民逃往南山石包城、鱼儿红一带。到年底,马鬃山人口减少一半,肃北设治局不得不重新核编保甲。民国三十年三月,设治局将辖区内仅余的蒙古族114户488 人,编为1乡、2保、8甲,并将设治局机关搬迁到安西三道沟。任命刘绳武为局长。
  20世纪40年代是肃北蒙古族饱经苦难流离失所的年代,也是肃北蒙古族聚居区最终形成的年代。当时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占据新疆的军阀盛世才和青海军阀马步芳,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施行镇压,经济上实行残酷剥削,特别是制造民族隔阂,使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仇杀,蒙古族人民也遭受了极大的磨难,衣食无着,只好飘波流浪。随着北山蒙古人的迁徙流离,原来居住在南山属于青海厄鲁特蒙古人和硕特北左翼旗管辖的蒙古人,为避仇杀和兵祸,也于民国三十年六月离开本土逃往敦煌、安西、玉门一带。七八月间,海子、乌乎图、马场、盐池湾等部落的大部分牧民,也迁徙到党河流域一带,少部分则迁往安西布隆吉和敦煌北部,也有部分避入马鬃山。民国三十二年,设治局开始对逃难来的蒙古人实行保甲统治,将来自安西、玉门及马鬃山的蒙古族178户817人,分编为1个乡、2个保、12甲,管辖权也扩大到了马鬃山以外的蒙古族。与此同时,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将流落至敦煌的120多户蒙古人编为一个直属蒙古保,隶属敦煌县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4)秋,马鬃山地区发生兵祸,蒙古人无法安居,遂迁徙到安西、玉门农村边缘。南山各部落蒙古人,也因兵祸流徙到酒泉以东、高台以西、肃南以北的农区边缘地带。翌年下半年,肃北设治局收集流散牧民重新编制保甲。到民国三十五年,设治局管辖的蒙古族达1052人。民国三十七年,先前离开南山地区的各部落和原先在马鬃山一带的蒙古人又逐渐从农区边缘地带向南山草原游牧。到次年二月,原游牧于安西布隆吉和布克塞尔、焉耆、色尔腾、鸟乎图等部落25户牧民到大镜泉一带放牧,其他部落的牧民由包布拉带领进入盐池湾草原。游牧于安西、玉门一带的盐池湾部落的135户牧民,进入石包城草原和鱼儿红草原。原游牧于高台、酒泉、肃南边缘的马场、台计乃尔部落和扎萨克部落的28户牧民,由班仔尔带领进入朱龙关一带驻牧。至此,肃北设治局管辖的南、北山蒙古族增至1346人。经过十年的流离失所,南山各部落蒙古人脱离了与青海厄鲁特蒙古各旗的统属关系,成为肃北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肃北设治局的辖区,面积广袤,人烟稀少,只有有了水源(泉)草原,才能见到帐篷、牧民,大部分为沙碛戈壁。可是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与蒙古国接壤,西、南与新疆、青海相邻,内与安西、敦煌、玉门、酒泉、金塔相连,道路四通八达,实为国防前沿重地。自古以来,莫不以边事为虑,边疆不靖,民不安宁。
  民国三十三年上半年,甘新公路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哈萨克土匪在公路上埋置地雷和三角铁钉(用以扎坏车胎),多次炸毁过往汽车,杀人掠货。一时交通中断,商贸旅客视为畏途。当时河西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由武威移驻酒泉,接到报告后,遂即召集酒泉专区各县县长与驻军首脑开会,布署严防匪徒窜拢,并亲赴公路沿线及马鬃山一带视察。返回酒泉后,陶峙岳即令驻玉门县的陆军一九一师派五七三团进驻公婆泉,派一个营进驻额济纳旗,从桥湾、碱泉、音凹峡、公婆泉修建了简易公路,并在各据点驻部队监护。桥湾至安西各据点加强兵力,昼夜巡逻,并设了检查站。安西至星星峡沿线由该师五七二团负责警戒,来往车队均有部队护送。马鬃山内由五七三团部队和蒙民自卫队大队长包布拉密切配合巡逻,对水源、草场严加控制,并派出飞机不定时侦察。但由于地域辽阔,各站点之间距离太远,空隙太大,哈匪徒昼伏夜出,部队又无骑兵。于是民国三十五年,部分哈匪又在玉门黄闸湾埋雷伤人,官庄子农民夜间亦遭抢劫,抢走大小牲畜30余只。当时兰州长官公署得到报告后,在一九一师的编制内增加了 一个骑兵团,团部驻敦煌,各连分驻要道。由于加强了防范,匪徒少粮缺水而遁迹他去(据说又窜入新疆)。
  为保甘新公路安全,一九一师于1940年夏在安西布隆吉举办了一次蒙民训练班,由该师政治部(亦称新闻处)主任杜学增任训练班主任,以团政治部主任陆培华为教官,少校团副许兴洲为队长,抽调五七二、五七三团的军官和班长为基干,蒙古族青壮年150人参加集训。每人除自带口粮外,其余生活待遇与士兵同等,训练时间一个月。这次蒙民训练,学得了一些正规的军事常识,为保卫地方治安起了一定作用。
  肃北设治局从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共12年,而局长就更换了七任。初期由周国良任委员,系湖南人,后在额济纳旗当挂名专员。第一任局长丁振华,系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的部下。第二任局长刘绳武,甘肃秦安人。第三任局长周勇,浙江诸暨县人,是酒泉驻军师长周煦龙的本家。第四任局长包崇仁,云南人,外国留学生,曾当过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的秘书。第五任局长赵连城,甘肃榆中县人,由榆中县党部书记长调任。第六任局长张挺军,广东梅县人,是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司令李铁军的警卫菅长,后调任副官处处长。第七任局长曹文魁,原任张掖县党部书记长,调来仅干了两三个月即弃职而去。后派安西县县长吴文清兼任,吴只差派了一名科长到三道沟设治局应付了几个月即解放。解放前,本人曾在驻玉门县的陆军一九一师供职,后来又调到酒泉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在肃北设治局的几任局长中认识的有周国良、周勇、包崇仁(和我是一个军的同事),第六任局长张挺军他原是河西警备总部的副官处长,也和我是同事,为此这一段历史本人有所了解。此文撰写时,我曾就教原中共酒泉地委统战部任文军副部长,因他曾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工作多年,承他的帮助,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数据和资料,在此谨致谢意。
  
  篆刻 王兴文
  鉴今育人
  存史资政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敬煊
相关人物
丁振华
相关人物
蔡生九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盛世才
相关人物
许兴洲
相关人物
周国良
相关人物
朱绍良
相关人物
周煦龙
相关人物
包崇仁
相关人物
张挺军
相关人物
李铁军
相关人物
曹文魁
相关人物
吴文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呼和浩特
相关地名
内蒙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湖南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云南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
张掖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马鬃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