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李氏七修族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23
颗粒名称: 二、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李氏七修族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7
页码: 63-79
摘要: 本段文介绍了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其所修的《李氏一修族谱》。文中收录了多位名人为《族谱》的所写的序,及唐文宗、唐宣宗颁赠《诰命》《铁券文》,和家规等内容。
关键词: 家谱 李氏 酒泉市

内容

二、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李氏七修族谱》
  
  1、李廷璋其人
  据《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廷璋,字如圭。德裕公与原配、诰命太夫人吴氏生”。“唐大历十四年巳未三月十八日午时生”,“封宣歙观察使”,“大中十年丙子十月初四日巳时卒,葬吴西大明山。"李廷璋,系《李氏一修族谱》修谱人,吴西(江西临川)泰和李氏始祖。
  
  2、历经七修的《李氏族谱》及派辈诗
  李彰霖遗存的《李氏七修族谱》,共有三本,十六卷九百六十页。第一本是族史谱,内中辑录五言律派辈诗两首;唐文宗、宣宗颁发的诰命六道;铁券丹书一篇;名人贤达、后裔亲友所书谱序二十篇;《德裕公家法》四十二条;《家规》二十条;《劝学臆说》一篇;《词堂释义》一篇;各房祠堂图并记四篇;各房坟山图并记四篇。还有李德裕、李廷璋等画像三幅及唐进士刘宏道、后唐宰相卢文纪、太史欧阳修、翰林学士苏东坡所作赞诗四首。序中历述赣、湘、楚、冀、豫、鲁、辽、陕、甘九省李氏族人及德裕公后裔的分布脉络、流源派系。第二本、第三本系李氏各房五十三代人物嫡传谱。从刊印时间上看,前两本是清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德堂重刊本,后一本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青莲堂刊印本(从第三本所列的最后一代,即五十三代“尊”字辈为数不多的几人中,最小的一人生于民国十七年春三月,而用手写体补记的最早一人生于民国十八年三月二十日,由此判定该本刊印时间为民国十七年)。
  《李氏七修族谱》记载了李氏1140多年的家族繁衍史。保存之完好,体例之规范,是笔者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家谱,弥足珍贵。
  李氏族谱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各朝代,共修谱七次。反映了吴西泰和圳上李氏家族从晚唐到民国十七年的兴衰史,故称《李氏七修族谱》,修谱时间及主持修谱人辑录如下:
  一修:唐太中十二年戊寅春月 璋公(李廷璋)
  二修:宋端平元年巳亥岁秋月 至公(字天载)
  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仲秋月 添秩公(李添秩)
  四修:清乾隆五十年已巳仲夏月 必漩公(李必漩)
  五修:清道光九年己丑冬月 甲珊两房嗣孙(未署名)
  六修:清同治九年庚午秋月 甲珊两房嗣孙(未署名)
  七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秋月 品英公(李品英)
   《李氏七修族谱》实录五十六辈。
  李德裕及其父李吉甫、祖父李栖筠只具名和官职。李廷璋及以下共五十三辈,名、字号、生死年月、职务、葬所、门第俱全。族谱中李廷璋及子孙四辈未启用派辈诗,到第五辈,即李廷璋的曾孙李君甲、李君珊堂兄弟俩,始启用派辈诗。
  派辈诗有老派诗和续派诗两首。
  老派诗启用年限不早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不晚于唐太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十八日。辑录如下:
  君如昔度亟,东来克绍南,绳基睹崇厚,衍绪定昌繁。盘根识真谛,依树喜鸣干,万福宗开景,允朝遇之良。
  
  老派诗最后两字“之良”未采用,谱中实用三十八字。续派诗从第三十九辈用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用到第十一字。辑录如下: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品彰,尊荣长瑞庆,祖泽远光扬。美盛垂家祉,修悠发久祥,隆时增振耀,世代继其芳。
  
  续派诗启用年限不晚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从这首五言律诗所抒发的情感讲,既有“肯定”明朝政通人和之意,亦又有乞求祖宗荫护润泽之情,更有鞭策后辈俟机而动、振耀门第、留芳百世的殷切之望。再加上谱中“遇”字辈职分卑微,丢弃“之良”二字未用,足以说明此时李氏家族人才匮乏,门风衰落久矣!
  从《李氏七修族谱》中五十三辈所列人丁的住址、葬所看,涉及的人物散居九省,可谓德裕公后代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3、人物绣像赞摘录
  
  翰林兵部摄相事,封陇西德裕公像赞
  天子锡公,惟公之功,功高望尊,世袭子孙。伟哉!公慨;卓哉!公勤。公气渠渠,公像于于,若武而儒,若敛而舒。公神上征,烨烨厥灵,孰为公形?冠英佩琚。铁券丹书,玉叶青枝。公像在堂,见者必趋。
  (后唐)宰相卢文纪顿首拜题
  
  翰林兵部德裕公像赞
  仁孝动天,德行耀古,律令严正,折狱精明,不肆无辜,沉冤罄洗,公之治平,天下有几?
  (宋)翰林学士东坡苏轼拜题
  
  宣歙观察使璋公像赞
  渊渊学问,花样文章。登黄甲两眉扬奋起,书香传后裔。续修宗谱世流芳,一代簪缨人文炳浪。燕翼诒谋,都是公之余光。
  (唐)进士刘宏道顿首拜题
  
  翰林学士天载公像赞
  公德垂于竹帛,公貌写于丹青。学问深远迈众,文章花样绝伦。音容宛在,笑语如存。今虽世年遥隔,犹共钦匡时之策、翰苑之芬。
  (宋)太史欧阳修顿首拜题
  
  
  4、唐宋间名人、名家为《族谱》赠序摘录
  
  李氏泰和圳上一修谱序
  
  谱者,一家之史也。国有史,则其君之明暗、臣之忠奸、政之是非得失、善可法,恶可戒,昭昭于后世;家有谱,则自大宗以及小宗,其人之贤愚、贵贱、贫富、臧否一览具见。虽不若史之褒善贬恶,而惩劝之意未始不存乎其间也。今省有李氏,系出庭坚,溯其得姓以迄于今,上下数千余年,传绪几百年矣,其沏穆隐逸之流以及通籍登朝之辈,趋舍不同而出处异致。或以文章而新晦蒙之色;或以骨干而挺冰雪之姿,故显不期于扬发,不期于泄譬。彼观花于蓓蕾之日,巳预识之含萼之初,吾固知有以开其先也。余亦史臣也,握管而观,风宇甸当,始自金陵里,独恨生晚不及交李氏。从前诸君子而又不及执鞭、拥蕙、从容。夫宪笫之门,今其子若孙莫不轩以华岳,鹤之鸾翔。阀阅足以自雄,勋业足以震世,悉皆出仕,竭力以报朝廷。人成颂老成、雅韵,卓冠一时,而一种雍肃沉郁之气,庶几万石家风。其拳拳举谱牒而创修之,此岂挽近所能窥其万一乎?诸君子亟造门而请序于余曰:"余李氏旧有宗法。岁久事更,今辑而新之,是辅先君夙志而继述之者也,非吾太史,莫光首简”。余谢不敏,既乃作而叹曰:“展哉!仁孝之思乎,夫漱琼液而思仙源,饮溟渤而知瀛海,不忘所自也。”李氏派衍之详,享绵无算,使世系不修无以光扬前烈,抑何以备异日史册乎。昔孟僖子告其子曰:“仲尼,圣人之后也。其先正考甫,三命益恭;微子之裔,谅必有特出者。今仲尼博学而好礼,其殆是欤?固知圣贤之生,其蟠郁酝酿自非一日。”李氏以忠厚一脉召泰和之,休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吾知发祥愈长而栽培愈笃也,乃若德裕公先生官尚书,父子荣辉大业,衣被在千万人而名誉在一世,不为不显。使后日者人人奋勇,则甘霖世世遍沃矣。倘人人又按谱而自励曰:“前之诸君子忠厚如彼而继之者纷郁如彼,今振兴者其炳蔚又如彼,一期于德礼相诚,不诡先辙,则是谱之修,岂仅继述之私念巳哉?余又将染翰操瓠以俟君家,他日事尔。
  时大唐大中十二年戊寅岁春月 毂旦
  宰相宋祁邶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夫谱之重,于天下也久矣,谱之有关宗族也大矣。谱之不立秩序,何以辨尊卑?何以明流源?何以知是谱之修诚亟亟也。夫李氏之在唐也久矣,其派繁矣,其居涣矣。派繁则情易离,居涣则思易睽。亲亲长长之义不几于驰乎?余自戊申冬奉命承乏泰邑,迄今三载,固知李氏为巨族也。今春有同榜秋元,名至字天载者,持谱请序,余阅其宗支简而不遗,派系详而不紊,著以衣冠茔墓,则前有考而扫祀,纪以家范余辉;后有所遵而告诫,不坠异日溯流穷源。族虽重而不淆,亲亲长长之心不油然动耶?嗣是,其亲长之风必至,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仇怨相忘、友让相尚、贫富相安、孝慈相劝、勤惰相勉。蔼然成仁让之门,翕然为礼义之族,青云络绎,绳武蝉联而重光乎。斯谱也,噫,谱之时义大矣哉,昭穆分名分,正族大而情联,派远而伦叙。李氏之孙尚其勉,诸是序。
  时大宋熙宁四年卒亥岁季春月 毂旦
  文林郎知泰和县事南溪王作舟顿首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泰和圳上李氏,世家也。其居若云连,其人多磊落,读书儒雅,亭亭物表,余奉命莅任吉安,尝观郡志。唐宋科第人物,泰和圳上为尤盛,余是以知。
  李氏之族为阖邑之望,而其植根培本,积功累仁,有自来矣。盖由先世栖筠、吉甫二公为御史、为宰相,尽忠唐室,有功于前;至德裕为兵部尚书兼摄冢宰事,进封陇西郡公;裕公子章为宣歙观察使。祖孙父子后先辉映,屏藩王家,有功于后,故其子孙蕃衍,人才辈出,不可胜纪。噫!李氏之族,家史书、户礼乐,彬彬文雅丰采,议论蔼然可敬,有光于李氏不少矣。今至公,名天载者,适际明盛之世,荣授显秩,以光大其阀阅而焜耀其宗可谓盛矣。而乃拳拳致谨于谱牒,思有以尽。夫尊祖敬宗之意,其承先裕后,非他人所能见及者。如此而谓,非培植之厚、绩累之深,吾不信也。虽然自兹以往,李氏子孙益能以天载公之心为心,善继善述以求无愧于前,则斯谱之光华越发,当又不止此耳。为之后者可不知所勉哉!
  时维大宋熙宁四年辛亥岁季秋月 毂旦
  中宪大夫知吉安府事金陵徐严敬克一氏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谱系之明于盛大,废于衰微,亡于散漫,理之常也。于衰微而不废,于散漫而不亡者,必诗书之泽未泯而世有贤子孙也。若李氏之谱,由唐临洗陇西忠暮之居南京;兵部尚书、宰相之徒袁州;观察使之居泰和圳上,其后寝远寝昌而寝大迄今显然。谱系益修益明,岂非诗书之泽存而有贤子孙耶?黄鲁直谓:“不断诗书种子厥有旨哉!”《传》曰:“公候之孙必复其始。”于吾李氏卜之矣。
  大宋熙宁四年
  卢陵欧阳修拜赠
  
  
  5、唐文宗、唐宣宗颁赠《诰命》、《铁券文》
  
  唐文宗赠兵部尚书李德裕并妻吴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曰:士君子之有名于当世,允蹈矩嫂,必有效忠之功。以玉汝于成者,国家。推厥本原,以子贵贵之,锡类之。恩当如是也。尔德裕乃今兵部尚书兼摄冢宰事。朕知其传家清白,恪守秘书之遗风,教子操修,克绳黄门之合绪。性耽邶壑,业绩耕农,存心一诚,与物无竞,隐德之光溢于令子。顾风木之恨未平,而推崇之典宜及。兹以郊享覃恩,特加赠尔为奉政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宠绥永贲用,昭潜德之光,纯嘏阴培诞,见延华之庆。
  制曰:匪父曷怙、匪母曷恃,父训以严、母育以慈,子之所由成也,则追崇之典礼宜均及。尔吴氏乃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李廷章之母。巽顺惠中,坤柔在外,克相良人,允昌厥后。力俭以助廉,服勤以供祀,厥美懋彰,恩光宜及。慈特加赠尔为淑人。于戏,禄养不及于生前,而光宠足昭于身后,散兹。休泽荫尔贤昆。
  文宗十一年吉月
  
  
  唐宣宗赠陇西郡公摄相事李德裕并妻林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曰:父有令德,则庆流于子;子有荣名,则尊归于父。此古今通谊也。国家褒钦大人之功,能不推其所自而锡之。恩命乎?尔封兵部尚书兼摄宰相事。其子李万平,乃南京兵部尚书。裕之子,性资高朗,学问渊深,行崇孝友之风,志严义利之辨,休有令德不自显,试燕于尔子,爰及诸孙,济美骈荣,後先赫奕,且褒封禄养,寿考令终,要其食报,可谓厚也。今尔子勋庸日懋,朕心喜悦,特加赠尔为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服兹新宠。增贲潜扃。
  制日:朕以孝治天下,凡通籍之臣,皆可宠绥,其父母知乎耆,硕之彦位益进,而褒显其亲者益隆。岂非所以懋国恩而通群志哉!尔,宜人。乃南京兵部尚书李德裕之妻,万平之母,夙以懿行,来嫔名家。敬顺以相其夫,俭约以成其子。乃德善之庆,萃于一门;慈训之光,益为著列。兹以尔子奏绩,特加赠尔为夫人。尚钦渥命,并庇后昆。
  宣宗元年 吉月
  
  
  唐宣宗封宣歙观察史李廷璋铁券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观自古帝王,时以武定天下,必有英杰之士。知时达变,翕然来从,建立功勋,辅成帝业。如汉之窦融、马援;唐之尉迟恭、李勣是也。
  朕效昔王之所为,非智者不谋,非勇者不任。自渡江左以来,日夜思得猛将而用之。而尔章知彼无成,率众来辅,于今有年。其间东征西伐,功绩昭著,可与汉、唐诸将比矣。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封宣歙观察史,食禄九百石。赐尔铁券,使尔子孙世世承袭。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风云际会,千载一时,崇德报功,国家之制。尔尚益加恭慎,以保禄位。训尔子孙,延于永久。
  宣宗四年 吉月
  
  
  唐宣宗赠泰和候李章并妻黄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日:子之孝父,固须曲尽其情;君子待臣,亦惟俯从其愿。盖推恩不拘于恒例,则图报自异于常流。尔李章乃江西泰和候也。性资谨饬,行履安和,励志诗书,居安孝友,笃生贤子,为国武臣。恳乞貤封,爰颁异渥。兹特赠为丰城侯。庶冥漠之有知,服休光于无软。
  制日:母之进封,必因子贵;妇之加秩,亦视夫阶矣。朝廷劝励之彝章,遂人子显扬之至愿。尔黄氏乃泰和侯李章之妻,秀毓儒门,礼归勋裔,母仪有则,妇道无愆。子既嗣封,尔母皆贵。爰颁涣号,用体孝恩。兹特封为丰城侯太夫人。祗服宠荣,益绵寿礼。
  宣宗八年吉月
  
  
  6、李氏源流世系录
  粤稽上世,“厥初生民”,皆炎黄子孙之胃。予李氏一脉,派衍唐虞,历数十传。而德裕公致仕居袁州,子孙几迁而至泰和圳上枣子坪,流源远矣。厥后大官人、五官人兄弟,于同光三年奉旨招集豫章居民,出吴入楚至长沙善化榔梨,自是分徒各处。我祖大官人兄弟子侄卜居中梅之丰乐朽兜焉,今按始迁草谱。
  而大官人者乃二郎、三郎、四郎、八郎之父。为朽兜李氏所出之祖。五官人者,乃大郎、十一郎之父。而十一郎为枯杉中山所出之祖。二官人、三官人、四官人者,乃五郎、六郎、七郎、九郎、十郎、十二郎之父。余三十七郎中其一更邓姓,即安化邓氏之祖,总系大官人.五官人之同族侄也。而四十八郎分衍湖南各处,俗传吾族有四十八户之说也。迄今族蕃且大,人寝以昌。为始我祖预知派日盛而人愈众,将来迁徙不一,世远年湮,恐子孙不知本源之地,原撰有俚语传后,以志不忘:"我祖从前居吉州,泰和圳上是根由,同光徒入湖南地,丰乐驻地是朽兜”。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
  添秩九如氏敬序
  
  
  7、《本源图》小序
  木之末必有本,水之流必有源,固已然。或舍其本而弗求,则秀挺干枝无由识盘根之固;昧其源而弗溯,则波腾万里奚以知发脉之遥。
  我族自唐室以迄,皇朝历传百千载,由裕公而至“国”派为代四十余。其间大宗、小宗与夫本支、旁支,或别郡旧迁,或家乘各纂,或聚居一地,或散出四方。老谱叠修,世系详载。今虽代远年淹,支分派衍而一。按其谱牒帙可恍然于祖德之长延、宗功之勿替。故仍仿眉山旧式为之次第,使共谱者别其系,分续者同其宗。井井条条,不淆不混,亦如末之茂而本深,流之长而源远。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岁秋月 毂旦重刊
  
  
  8、《祠堂释义》摘录
  一曰孝,善事父母。父道如天,母道如地,生鞠劬劳,其恩罔极。亲在之日奉甘旨以隆孝养亲、没之后修祭祀以展孝思。愿我族人以孝相规。
  二曰悌,善事兄长。顺宗齐家非父即兄,宜笃友爱之情,遵卑顺之道。愿我族人以悌相规。
  三曰忠,朝廷锡以衣冠、授以爵位,养以俸禄,寄以民社,可不忠乎?愿我族人以忠相规。
  四曰信,立身行己、接物待人,宜以诚相与,不可言尚虚诬,行习狡诈。愿我族人以信相规。
  五曰礼,持身之本。冠婚丧祭、食息起居以至处变处常无不寓乎其中。不可太过,亦无可不及。愿我族人以礼相规。
  六曰义,为人当以义为本,不可见利忘义,逞忿薄义。愿我族人以义相规。
  七曰廉,不苟取也。不敢为矫廉之行,不敢为伤廉之举。贞士尚廉总在得中为贵。愿我族人以廉相规。
  八曰耻,存愧昨也。苟不存之,则纵欲败度,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愿我族人以耻相规。
  
  
  9、德裕公教家四十二法
  朝廷有法当遵守也,赋税早完免催科也,为父教子宜严毅也,为子事亲宜孝顺也,兄弟同胞勿彼此也,夫妇有别分主宾也,圣贤诗书宜苦读也,祖宗产业勿轻弃也,族中或贤勿嫉妒也,子弟向上宜鼓励也,言不可易恐难追也,行不可苟宜再思也,婚嫁丧祭宜相助也,族党贫乏宜周济也,明公哲士宜亲近也,僧尼巫道当疏远也,身荣家富勿骄傲也,身贱家贫当存分也,游手好闲切宜戒也,谤语谣言切勿造也,无义之人不可交也,无赖之辈莫与居也,莫做衙役免玷污也,莫入争讼免株连也,粗衣疏食毋奢靡也,起早眠迟毋懒惰也,子女联姻勿论财也,乡党结怨宜劝解也,耕种及时衣食丰也,勤劳节俭财用足也,广积阴德期昌後也,忍耐是非息争讼也,鳏寡孤独宜哀怜也,痴蠢愚笨宜矜悯也,花街柳巷切勿行也,僧寺尼庵切勿至也,坟茔各葬各山强勿欺弱也,丁粮各当各户甲不抵乙也,承继勿抚异姓恐生乱也,奴仆不许同班明有分也。先世传有谱牒毋轻视也,后人理应续修宜共勉也。
  
  
  10、《家规二十条》摘录
  (1)立家长:凡大家丁口繁多,惧无约束,故立族长、房长,明有统也。
  (2)兴祠宇:寝庙之建,所以妥先灵。
  (3)誌坵垅:先人坟墓,务宜记载详明。
  (4)重嫁娶:同姓不婚,周礼则然。
  (5)亲父子:止慈止孝,天性之恩父之于子。
  (6)和兄弟:同气连枝,情为手足。
  (7) 别夫妇:闺门为万化之源,夫倡妇随,家道乃兴,妻妾名分不得混淆。
  (8)敬尊长:叔、伯同班,齿幼者徐行让座,分所宜然。倘恃富矜能不循礼法或逞强殴辱者,房、族长秉公惩治。
  (9) 勤耕作:春耕夏耘秋收,岁有余赀,斯为务本之道。
  (10) 重读书:吾族书香至今数百年,人为蔚起,俊秀子弟务令鸡窗苦读,无负光阴。
  (11)谨丧祭:慎终追远,厚道也。
  (12) 急输纳:国税攸关,若顽梗逋负,一旦追呼至迫,鞭答不已,锁禁随之。
  (13)息争讼:争为逆德,讼实浇风。
  (14)禁盗窃:穿窬之类,污祖辱宗,吾族耕读传家久矣,宜各安其业。倘或不肖子孙被人引诱,相与为盗、为窃,族长痛加惩责,令其悔过自新。
  (15)严浮荡:士农工商各安其理,如有淫心、游荡、嫖赌或走狗、斗鸡、邪术、异端、酗酒、无赖者,本房擒送族长责罚或送官府惩治。
  (16)睦里党:同井比邻,相友相助,俗斯为美。
  (17)禁溺女:虎狼虽恶,不食其子,人为万物之灵,自有爱女之心。(18) 恤孤弱:族中有父死而弟幼,兄死而侄幼者,宜当扶持教诲,使其成立。
  (19)备谱载:家之有谱所以记生娶卒葬也,三十年一续,切不可迟。
  (20)全族谊:凡我同谱之人,无论亲疏远近,须有事相扶,有喜相庆,患难相顾,贫乏相周。
  
  
  11、劝学臆说
  昔先王设学以造夭下士。先之以《小学》,继之以《大学》。学也者,处则蕴为性功,出则措之事业;迩之淑之于一已,远之治夫当世学,顾不重乎哉!而田舍之翁辄曰:“学无止境劳而罔功”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今之为子孙计长久者,我知之矣。置膏腴之业与土木之工,居求广厦,画栋飞云,妇娶名门红楼花袅,遂以手加额亟称:“吾愿足矣!”“吾愿足矣!”岂知巨族家曰:“大家顾可仅恃土田之富、宅第之华,与夫焜耀里闾寅缘当路巳哉?盖必多读书谈道之士相与维持于其间也。”我族散居南楚,万户云连,颇多俊秀子弟,究往往中途改业者,何也?毋亦诗书有负子弟乎?吾则谓非。诗书之负子弟也,乃父兄之负子弟也,亦非父兄之负子弟也,实子弟之自负也。禽牍之爱相习成风,而暴弃之情流于不觉,虽上智之士尚且辜负前程,何况中材、庸腐又安望其有成耶!《语》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内有严父兄,外有严师友,不过十年可以问世安、见缙绅。之后不能烈绍前人稼穑之家,不足光观上国乎。”吾愿族中有父兄之责者,慎勿辜负子弟。而为子弟者亦宜急自勉诸。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廷璋
相关人物
李彰霖
相关人物
李德裕
相关人物
刘宏道
相关人物
卢文纪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苏东坡
相关人物
李添秩
相关人物
李必漩
相关人物
李品英
相关人物
李君甲
相关人物
李君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李氏七修族谱
相关作品
德裕公家法
相关作品
劝学臆说
相关作品
词堂释义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