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昌名相李德裕家谱及赵郡李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21
颗粒名称: 唐会昌名相李德裕家谱及赵郡李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1
页码: 61-91
摘要: 《李氏七修族谱》是唐会昌名相李德裕的家谱。本文是对《族谱》及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包括:一、存谱人李彰霖及其在兰州、酒泉的子女们;二、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李氏七修族谱》;三、赵郡李氏三十二世嫡传系录;四、赵郡李氏名人小传;五、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宗,系老子的后代。
关键词: 家谱 李氏 酒泉市

内容

史海淘金
  唐会昌名相李德裕家谱及赵郡李氏
  李生万 李尊和
  
  新世纪开启之年,原酒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彩人先生得知学友李尊和家中珍藏着一部完整的家谱。经查阅,始知《李氏七修族谱》乃其先祖唐会昌名相李德裕的家谱。这在酒泉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献史料。现将《族谱》及相关情况简要介绍,或许对史家研究李氏文化有所裨益。
  
  一、存谱人李彰霖及其在兰州、酒泉的子女们
  酒泉发现唐朝名相李德裕家谱,全赖于李德裕第五十二世孙李彰霖精心呵护并带回酒泉。
  李彰霖,湖南益阳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湖南益阳桃江县桃花村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养成勤劳、善良、诚信、持重的性格,练就一手龙飞凤舞的软笔书法和潇洒流畅的硬笔书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仅20岁的彰霖公满怀报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于张自忠将军麾下。1938年,他已是国民党第八补给区上校军需官。在兰州合理调配苏联援华物资到各抗日战区,多次受到八战区司令长官的嘉勉。1942年以少将衔调新疆警备司令部任职,行至酒泉,身患重病。无奈返兰就医,重操旧业。兰州解放前夕,他弃职赋闲,闭门谢客。新中国成立后,彰霖公无正式职业,凭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奔走于兰州工大等各高校间,为教授们刻写讲义、论文来维持生活。1969年11月,携家带口来到酒泉县总寨公社总寨九队安家落户。1978年落实政策后,组织上恢复了他的在兰户籍。他舍不得酒泉这块生活多年的热土,便到酒泉城与已成家的儿子生活在一起。1983年元月,春节将临,他接受在兰的儿孙们邀请,回兰州与子女们过了新春佳节。当年10月,便撒手人寰,享年73岁,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乡。
  彰霖公一生娶3妻,育7子2女。长女李霞贞,系原配康氏所生,居家兰州;长子李尊民、次女李瑞贞,系续弦饶氏所生,分别居住七里河花寨乡和市区。尊贤、尊毅、尊裕、尊和、尊燮,系关永玲女士所生,除尊毅在兰工作外,其他四位均在酒泉工作,年龄最小的现在也过了不惑之年。
  《李氏七修族谱》随彰霖公自益阳到兰州又到酒泉,整整伴随这位背井离乡的老人几十年,即便在“文革”破“四旧"时期,也得到老人的缜密保存,使之流传今日。
  老人去世后,将《族谱》留给了尊和,才得以让《酒泉文史》编委们拜读。
  
  二、德裕公之子李廷璋及《李氏七修族谱》
  
  1、李廷璋其人
  据《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廷璋,字如圭。德裕公与原配、诰命太夫人吴氏生”。“唐大历十四年巳未三月十八日午时生”,“封宣歙观察使”,“大中十年丙子十月初四日巳时卒,葬吴西大明山。"李廷璋,系《李氏一修族谱》修谱人,吴西(江西临川)泰和李氏始祖。
  
  2、历经七修的《李氏族谱》及派辈诗
  李彰霖遗存的《李氏七修族谱》,共有三本,十六卷九百六十页。第一本是族史谱,内中辑录五言律派辈诗两首;唐文宗、宣宗颁发的诰命六道;铁券丹书一篇;名人贤达、后裔亲友所书谱序二十篇;《德裕公家法》四十二条;《家规》二十条;《劝学臆说》一篇;《词堂释义》一篇;各房祠堂图并记四篇;各房坟山图并记四篇。还有李德裕、李廷璋等画像三幅及唐进士刘宏道、后唐宰相卢文纪、太史欧阳修、翰林学士苏东坡所作赞诗四首。序中历述赣、湘、楚、冀、豫、鲁、辽、陕、甘九省李氏族人及德裕公后裔的分布脉络、流源派系。第二本、第三本系李氏各房五十三代人物嫡传谱。从刊印时间上看,前两本是清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德堂重刊本,后一本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青莲堂刊印本(从第三本所列的最后一代,即五十三代“尊”字辈为数不多的几人中,最小的一人生于民国十七年春三月,而用手写体补记的最早一人生于民国十八年三月二十日,由此判定该本刊印时间为民国十七年)。
  《李氏七修族谱》记载了李氏1140多年的家族繁衍史。保存之完好,体例之规范,是笔者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家谱,弥足珍贵。
  李氏族谱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各朝代,共修谱七次。反映了吴西泰和圳上李氏家族从晚唐到民国十七年的兴衰史,故称《李氏七修族谱》,修谱时间及主持修谱人辑录如下:
  一修:唐太中十二年戊寅春月 璋公(李廷璋)
   二修:宋端平元年巳亥岁秋月 至公(字天载)
  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仲秋月 添秩公(李添秩)
  四修:清乾隆五十年已巳仲夏月 必漩公(李必漩)
  五修:清道光九年己丑冬月 甲珊两房嗣孙(未署名)
  六修:清同治九年庚午秋月 甲珊两房嗣孙(未署名)
  七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秋月 品英公(李品英)
   《李氏七修族谱》实录五十六辈。
  李德裕及其父李吉甫、祖父李栖筠只具名和官职。李廷璋及以下共五十三辈,名、字号、生死年月、职务、葬所、门第俱全。族谱中李廷璋及子孙四辈未启用派辈诗,到第五辈,即李廷璋的曾孙李君甲、李君珊堂兄弟俩,始启用派辈诗。
  派辈诗有老派诗和续派诗两首。
  老派诗启用年限不早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不晚于唐太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十八日。辑录如下:
  君如昔度亟,东来克绍南,绳基睹崇厚,衍绪定昌繁。盘根识真谛,依树喜鸣干,万福宗开景,允朝遇之良。
  
  老派诗最后两字“之良”未采用,谱中实用三十八字。续派诗从第三十九辈用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用到第十一字。辑录如下: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品彰,尊荣长瑞庆,祖泽远光扬。美盛垂家祉,修悠发久祥,隆时增振耀,世代继其芳。
  
  续派诗启用年限不晚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从这首五言律诗所抒发的情感讲,既有“肯定”明朝政通人和之意,亦又有乞求祖宗荫护润泽之情,更有鞭策后辈俟机而动、振耀门第、留芳百世的殷切之望。再加上谱中“遇”字辈职分卑微,丢弃“之良”二字未用,足以说明此时李氏家族人才匮乏,门风衰落久矣!
  从《李氏七修族谱》中五十三辈所列人丁的住址、葬所看,涉及的人物散居九省,可谓德裕公后代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3、人物绣像赞摘录
  
  翰林兵部摄相事,封陇西德裕公像赞
  天子锡公,惟公之功,功高望尊,世袭子孙。伟哉!公慨;卓哉!公勤。公气渠渠,公像于于,若武而儒,若敛而舒。公神上征,烨烨厥灵,孰为公形?冠英佩琚。铁券丹书,玉叶青枝。公像在堂,见者必趋。
  (后唐)宰相卢文纪顿首拜题
  
  翰林兵部德裕公像赞
  仁孝动天,德行耀古,律令严正,折狱精明,不肆无辜,沉冤罄洗,公之治平,天下有几?
  (宋)翰林学士东坡苏轼拜题
  
  宣歙观察使璋公像赞
  渊渊学问,花样文章。登黄甲两眉扬奋起,书香传后裔。续修宗谱世流芳,一代簪缨人文炳浪。燕翼诒谋,都是公之余光。
  (唐)进士刘宏道顿首拜题
  
  翰林学士天载公像赞
  公德垂于竹帛,公貌写于丹青。学问深远迈众,文章花样绝伦。音容宛在,笑语如存。今虽世年遥隔,犹共钦匡时之策、翰苑之芬。
  (宋)太史欧阳修顿首拜题
  
  
  4、唐宋间名人、名家为《族谱》赠序摘录
  
  李氏泰和圳上一修谱序
  
  谱者,一家之史也。国有史,则其君之明暗、臣之忠奸、政之是非得失、善可法,恶可戒,昭昭于后世;家有谱,则自大宗以及小宗,其人之贤愚、贵贱、贫富、臧否一览具见。虽不若史之褒善贬恶,而惩劝之意未始不存乎其间也。今省有李氏,系出庭坚,溯其得姓以迄于今,上下数千余年,传绪几百年矣,其沏穆隐逸之流以及通籍登朝之辈,趋舍不同而出处异致。或以文章而新晦蒙之色;或以骨干而挺冰雪之姿,故显不期于扬发,不期于泄譬。彼观花于蓓蕾之日,巳预识之含萼之初,吾固知有以开其先也。余亦史臣也,握管而观,风宇甸当,始自金陵里,独恨生晚不及交李氏。从前诸君子而又不及执鞭、拥蕙、从容。夫宪笫之门,今其子若孙莫不轩以华岳,鹤之鸾翔。阀阅足以自雄,勋业足以震世,悉皆出仕,竭力以报朝廷。人成颂老成、雅韵,卓冠一时,而一种雍肃沉郁之气,庶几万石家风。其拳拳举谱牒而创修之,此岂挽近所能窥其万一乎?诸君子亟造门而请序于余曰:"余李氏旧有宗法。岁久事更,今辑而新之,是辅先君夙志而继述之者也,非吾太史,莫光首简”。余谢不敏,既乃作而叹曰:“展哉!仁孝之思乎,夫漱琼液而思仙源,饮溟渤而知瀛海,不忘所自也。”李氏派衍之详,享绵无算,使世系不修无以光扬前烈,抑何以备异日史册乎。昔孟僖子告其子曰:“仲尼,圣人之后也。其先正考甫,三命益恭;微子之裔,谅必有特出者。今仲尼博学而好礼,其殆是欤?固知圣贤之生,其蟠郁酝酿自非一日。”李氏以忠厚一脉召泰和之,休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吾知发祥愈长而栽培愈笃也,乃若德裕公先生官尚书,父子荣辉大业,衣被在千万人而名誉在一世,不为不显。使后日者人人奋勇,则甘霖世世遍沃矣。倘人人又按谱而自励曰:“前之诸君子忠厚如彼而继之者纷郁如彼,今振兴者其炳蔚又如彼,一期于德礼相诚,不诡先辙,则是谱之修,岂仅继述之私念巳哉?余又将染翰操瓠以俟君家,他日事尔。
  时大唐大中十二年戊寅岁春月 毂旦
  宰相宋祁邶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夫谱之重,于天下也久矣,谱之有关宗族也大矣。谱之不立秩序,何以辨尊卑?何以明流源?何以知是谱之修诚亟亟也。夫李氏之在唐也久矣,其派繁矣,其居涣矣。派繁则情易离,居涣则思易睽。亲亲长长之义不几于驰乎?余自戊申冬奉命承乏泰邑,迄今三载,固知李氏为巨族也。今春有同榜秋元,名至字天载者,持谱请序,余阅其宗支简而不遗,派系详而不紊,著以衣冠茔墓,则前有考而扫祀,纪以家范余辉;后有所遵而告诫,不坠异日溯流穷源。族虽重而不淆,亲亲长长之心不油然动耶?嗣是,其亲长之风必至,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仇怨相忘、友让相尚、贫富相安、孝慈相劝、勤惰相勉。蔼然成仁让之门,翕然为礼义之族,青云络绎,绳武蝉联而重光乎。斯谱也,噫,谱之时义大矣哉,昭穆分名分,正族大而情联,派远而伦叙。李氏之孙尚其勉,诸是序。
  时大宋熙宁四年卒亥岁季春月 毂旦
  文林郎知泰和县事南溪王作舟顿首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泰和圳上李氏,世家也。其居若云连,其人多磊落,读书儒雅,亭亭物表,余奉命莅任吉安,尝观郡志。唐宋科第人物,泰和圳上为尤盛,余是以知。
  李氏之族为阖邑之望,而其植根培本,积功累仁,有自来矣。盖由先世栖筠、吉甫二公为御史、为宰相,尽忠唐室,有功于前;至德裕为兵部尚书兼摄冢宰事,进封陇西郡公;裕公子章为宣歙观察使。祖孙父子后先辉映,屏藩王家,有功于后,故其子孙蕃衍,人才辈出,不可胜纪。噫!李氏之族,家史书、户礼乐,彬彬文雅丰采,议论蔼然可敬,有光于李氏不少矣。今至公,名天载者,适际明盛之世,荣授显秩,以光大其阀阅而焜耀其宗可谓盛矣。而乃拳拳致谨于谱牒,思有以尽。夫尊祖敬宗之意,其承先裕后,非他人所能见及者。如此而谓,非培植之厚、绩累之深,吾不信也。虽然自兹以往,李氏子孙益能以天载公之心为心,善继善述以求无愧于前,则斯谱之光华越发,当又不止此耳。为之后者可不知所勉哉!
  时维大宋熙宁四年辛亥岁季秋月 毂旦
  中宪大夫知吉安府事金陵徐严敬克一氏拜撰
  
  
  李氏泰和圳上二修谱序
  
  谱系之明于盛大,废于衰微,亡于散漫,理之常也。于衰微而不废,于散漫而不亡者,必诗书之泽未泯而世有贤子孙也。若李氏之谱,由唐临洗陇西忠暮之居南京;兵部尚书、宰相之徒袁州;观察使之居泰和圳上,其后寝远寝昌而寝大迄今显然。谱系益修益明,岂非诗书之泽存而有贤子孙耶?黄鲁直谓:“不断诗书种子厥有旨哉!”《传》曰:“公候之孙必复其始。”于吾李氏卜之矣。
  大宋熙宁四年
  卢陵欧阳修拜赠
  
  
  5、唐文宗、唐宣宗颁赠《诰命》、《铁券文》
  
  唐文宗赠兵部尚书李德裕并妻吴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曰:士君子之有名于当世,允蹈矩嫂,必有效忠之功。以玉汝于成者,国家。推厥本原,以子贵贵之,锡类之。恩当如是也。尔德裕乃今兵部尚书兼摄冢宰事。朕知其传家清白,恪守秘书之遗风,教子操修,克绳黄门之合绪。性耽邶壑,业绩耕农,存心一诚,与物无竞,隐德之光溢于令子。顾风木之恨未平,而推崇之典宜及。兹以郊享覃恩,特加赠尔为奉政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宠绥永贲用,昭潜德之光,纯嘏阴培诞,见延华之庆。
  制曰:匪父曷怙、匪母曷恃,父训以严、母育以慈,子之所由成也,则追崇之典礼宜均及。尔吴氏乃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李廷章之母。巽顺惠中,坤柔在外,克相良人,允昌厥后。力俭以助廉,服勤以供祀,厥美懋彰,恩光宜及。慈特加赠尔为淑人。于戏,禄养不及于生前,而光宠足昭于身后,散兹。休泽荫尔贤昆。
  文宗十一年吉月
  
  
  唐宣宗赠陇西郡公摄相事李德裕并妻林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曰:父有令德,则庆流于子;子有荣名,则尊归于父。此古今通谊也。国家褒钦大人之功,能不推其所自而锡之。恩命乎?尔封兵部尚书兼摄宰相事。其子李万平,乃南京兵部尚书。裕之子,性资高朗,学问渊深,行崇孝友之风,志严义利之辨,休有令德不自显,试燕于尔子,爰及诸孙,济美骈荣,後先赫奕,且褒封禄养,寿考令终,要其食报,可谓厚也。今尔子勋庸日懋,朕心喜悦,特加赠尔为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服兹新宠。增贲潜扃。
  制日:朕以孝治天下,凡通籍之臣,皆可宠绥,其父母知乎耆,硕之彦位益进,而褒显其亲者益隆。岂非所以懋国恩而通群志哉!尔,宜人。乃南京兵部尚书李德裕之妻,万平之母,夙以懿行,来嫔名家。敬顺以相其夫,俭约以成其子。乃德善之庆,萃于一门;慈训之光,益为著列。兹以尔子奏绩,特加赠尔为夫人。尚钦渥命,并庇后昆。
  宣宗元年 吉月
  
  
  唐宣宗封宣歙观察史李廷璋铁券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观自古帝王,时以武定天下,必有英杰之士。知时达变,翕然来从,建立功勋,辅成帝业。如汉之窦融、马援;唐之尉迟恭、李勣是也。
  朕效昔王之所为,非智者不谋,非勇者不任。自渡江左以来,日夜思得猛将而用之。而尔章知彼无成,率众来辅,于今有年。其间东征西伐,功绩昭著,可与汉、唐诸将比矣。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封宣歙观察史,食禄九百石。赐尔铁券,使尔子孙世世承袭。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风云际会,千载一时,崇德报功,国家之制。尔尚益加恭慎,以保禄位。训尔子孙,延于永久。
  宣宗四年 吉月
  
  
  唐宣宗赠泰和候李章并妻黄氏诰命二道
  皇帝制日:子之孝父,固须曲尽其情;君子待臣,亦惟俯从其愿。盖推恩不拘于恒例,则图报自异于常流。尔李章乃江西泰和候也。性资谨饬,行履安和,励志诗书,居安孝友,笃生贤子,为国武臣。恳乞貤封,爰颁异渥。兹特赠为丰城侯。庶冥漠之有知,服休光于无软。
  制日:母之进封,必因子贵;妇之加秩,亦视夫阶矣。朝廷劝励之彝章,遂人子显扬之至愿。尔黄氏乃泰和侯李章之妻,秀毓儒门,礼归勋裔,母仪有则,妇道无愆。子既嗣封,尔母皆贵。爰颁涣号,用体孝恩。兹特封为丰城侯太夫人。祗服宠荣,益绵寿礼。
  宣宗八年吉月
  
  
  6、李氏源流世系录
  粤稽上世,“厥初生民”,皆炎黄子孙之胃。予李氏一脉,派衍唐虞,历数十传。而德裕公致仕居袁州,子孙几迁而至泰和圳上枣子坪,流源远矣。厥后大官人、五官人兄弟,于同光三年奉旨招集豫章居民,出吴入楚至长沙善化榔梨,自是分徒各处。我祖大官人兄弟子侄卜居中梅之丰乐朽兜焉,今按始迁草谱。
  而大官人者乃二郎、三郎、四郎、八郎之父。为朽兜李氏所出之祖。五官人者,乃大郎、十一郎之父。而十一郎为枯杉中山所出之祖。二官人、三官人、四官人者,乃五郎、六郎、七郎、九郎、十郎、十二郎之父。余三十七郎中其一更邓姓,即安化邓氏之祖,总系大官人.五官人之同族侄也。而四十八郎分衍湖南各处,俗传吾族有四十八户之说也。迄今族蕃且大,人寝以昌。为始我祖预知派日盛而人愈众,将来迁徙不一,世远年湮,恐子孙不知本源之地,原撰有俚语传后,以志不忘:"我祖从前居吉州,泰和圳上是根由,同光徒入湖南地,丰乐驻地是朽兜”。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
  添秩九如氏敬序
  
  
  7、《本源图》小序
  木之末必有本,水之流必有源,固已然。或舍其本而弗求,则秀挺干枝无由识盘根之固;昧其源而弗溯,则波腾万里奚以知发脉之遥。
  我族自唐室以迄,皇朝历传百千载,由裕公而至“国”派为代四十余。其间大宗、小宗与夫本支、旁支,或别郡旧迁,或家乘各纂,或聚居一地,或散出四方。老谱叠修,世系详载。今虽代远年淹,支分派衍而一。按其谱牒帙可恍然于祖德之长延、宗功之勿替。故仍仿眉山旧式为之次第,使共谱者别其系,分续者同其宗。井井条条,不淆不混,亦如末之茂而本深,流之长而源远。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岁秋月 毂旦重刊
  
  
  8、《祠堂释义》摘录
  一曰孝,善事父母。父道如天,母道如地,生鞠劬劳,其恩罔极。亲在之日奉甘旨以隆孝养亲、没之后修祭祀以展孝思。愿我族人以孝相规。
  二曰悌,善事兄长。顺宗齐家非父即兄,宜笃友爱之情,遵卑顺之道。愿我族人以悌相规。
  三曰忠,朝廷锡以衣冠、授以爵位,养以俸禄,寄以民社,可不忠乎?愿我族人以忠相规。
  四曰信,立身行己、接物待人,宜以诚相与,不可言尚虚诬,行习狡诈。愿我族人以信相规。
  五曰礼,持身之本。冠婚丧祭、食息起居以至处变处常无不寓乎其中。不可太过,亦无可不及。愿我族人以礼相规。
  六曰义,为人当以义为本,不可见利忘义,逞忿薄义。愿我族人以义相规。
  七曰廉,不苟取也。不敢为矫廉之行,不敢为伤廉之举。贞士尚廉总在得中为贵。愿我族人以廉相规。
  八曰耻,存愧昨也。苟不存之,则纵欲败度,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愿我族人以耻相规。
  
  
  9、德裕公教家四十二法
  朝廷有法当遵守也,赋税早完免催科也,为父教子宜严毅也,为子事亲宜孝顺也,兄弟同胞勿彼此也,夫妇有别分主宾也,圣贤诗书宜苦读也,祖宗产业勿轻弃也,族中或贤勿嫉妒也,子弟向上宜鼓励也,言不可易恐难追也,行不可苟宜再思也,婚嫁丧祭宜相助也,族党贫乏宜周济也,明公哲士宜亲近也,僧尼巫道当疏远也,身荣家富勿骄傲也,身贱家贫当存分也,游手好闲切宜戒也,谤语谣言切勿造也,无义之人不可交也,无赖之辈莫与居也,莫做衙役免玷污也,莫入争讼免株连也,粗衣疏食毋奢靡也,起早眠迟毋懒惰也,子女联姻勿论财也,乡党结怨宜劝解也,耕种及时衣食丰也,勤劳节俭财用足也,广积阴德期昌後也,忍耐是非息争讼也,鳏寡孤独宜哀怜也,痴蠢愚笨宜矜悯也,花街柳巷切勿行也,僧寺尼庵切勿至也,坟茔各葬各山强勿欺弱也,丁粮各当各户甲不抵乙也,承继勿抚异姓恐生乱也,奴仆不许同班明有分也。先世传有谱牒毋轻视也,后人理应续修宜共勉也。
  
  
  10、《家规二十条》摘录
  (1)立家长:凡大家丁口繁多,惧无约束,故立族长、房长,明有统也。
  (2)兴祠宇:寝庙之建,所以妥先灵。
  (3)誌坵垅:先人坟墓,务宜记载详明。
  (4)重嫁娶:同姓不婚,周礼则然。
  (5)亲父子:止慈止孝,天性之恩父之于子。
  (6)和兄弟:同气连枝,情为手足。
  (7) 别夫妇:闺门为万化之源,夫倡妇随,家道乃兴,妻妾名分不得混淆。
  (8)敬尊长:叔、伯同班,齿幼者徐行让座,分所宜然。倘恃富矜能不循礼法或逞强殴辱者,房、族长秉公惩治。
  (9) 勤耕作:春耕夏耘秋收,岁有余赀,斯为务本之道。
  (10) 重读书:吾族书香至今数百年,人为蔚起,俊秀子弟务令鸡窗苦读,无负光阴。
  (11)谨丧祭:慎终追远,厚道也。
  (12) 急输纳:国税攸关,若顽梗逋负,一旦追呼至迫,鞭答不已,锁禁随之。
  (13)息争讼:争为逆德,讼实浇风。
  (14)禁盗窃:穿窬之类,污祖辱宗,吾族耕读传家久矣,宜各安其业。倘或不肖子孙被人引诱,相与为盗、为窃,族长痛加惩责,令其悔过自新。
  (15)严浮荡:士农工商各安其理,如有淫心、游荡、嫖赌或走狗、斗鸡、邪术、异端、酗酒、无赖者,本房擒送族长责罚或送官府惩治。
  (16)睦里党:同井比邻,相友相助,俗斯为美。
  (17)禁溺女:虎狼虽恶,不食其子,人为万物之灵,自有爱女之心。(18) 恤孤弱:族中有父死而弟幼,兄死而侄幼者,宜当扶持教诲,使其成立。
  (19)备谱载:家之有谱所以记生娶卒葬也,三十年一续,切不可迟。
  (20)全族谊:凡我同谱之人,无论亲疏远近,须有事相扶,有喜相庆,患难相顾,贫乏相周。
  
  
  11、劝学臆说
  昔先王设学以造夭下士。先之以《小学》,继之以《大学》。学也者,处则蕴为性功,出则措之事业;迩之淑之于一已,远之治夫当世学,顾不重乎哉!而田舍之翁辄曰:“学无止境劳而罔功”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今之为子孙计长久者,我知之矣。置膏腴之业与土木之工,居求广厦,画栋飞云,妇娶名门红楼花袅,遂以手加额亟称:“吾愿足矣!”“吾愿足矣!”岂知巨族家曰:“大家顾可仅恃土田之富、宅第之华,与夫焜耀里闾寅缘当路巳哉?盖必多读书谈道之士相与维持于其间也。”我族散居南楚,万户云连,颇多俊秀子弟,究往往中途改业者,何也?毋亦诗书有负子弟乎?吾则谓非。诗书之负子弟也,乃父兄之负子弟也,亦非父兄之负子弟也,实子弟之自负也。禽牍之爱相习成风,而暴弃之情流于不觉,虽上智之士尚且辜负前程,何况中材、庸腐又安望其有成耶!《语》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内有严父兄,外有严师友,不过十年可以问世安、见缙绅。之后不能烈绍前人稼穑之家,不足光观上国乎。”吾愿族中有父兄之责者,慎勿辜负子弟。而为子弟者亦宜急自勉诸。
  
  
  三、赵郡李氏三十二世嫡传系录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李昙的四子机。李昙,字贵远,赵柏人候,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机为赵郡房。玑,字伯衡,秦太傅,生三子:云、牧、齐。牧,赵相国,大将军。封武安君,生三子:汨、泓、鲜。汨,秦中大夫,詹事。生三子:凉、左车、仲车。左车,赵广武君,生二子:常伯、遐。遐,字伯友,汉涿郡太守。生四子:岳、德、文、班。岳,谏议大夫。生二子:秉,义。秉,字世苑,颖川太守(徙家颖川),生三子:冀、协、敏。敏,五大夫将军。生三子:谟、道、朗:谟,字道谋,临川太守。生三子:哆、华、旭。哆,字子让,上党太守。生二子:护、元。护,字鸿默,酒泉太守。生三子:武、昭、奋。武,字昭先,东郡太守,太常卿。生四子:赞、修、弈、就。修,字伯游,后汉太尉。生四子:谅、叔、训、季。谅,字世益,赵国相。生膺。膺,字元礼,后汉名将。生三子:瑰、瓒,瑾。瑾,字叔瑜,东平相,避难复居赵。生三子:志、恢、宜。恢,字叔兴。生五子:定、义、台、奖、硕。定,字文义,魏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生四子:伯括、机、叔括、季括。机,字仲括,太学博士,临江、乐安二郡太守。生五子:群、环、密、楷、越。楷,字雄方,晋司农丞,治书侍御史,避难徙居常山,为平棘李氏始祖。生五子:辑(南祖)、晃(南祖)、芬(西祖)、劲(西祖)、睿(东祖)。劲,晋治书侍御史。生二子:盛、隆。隆,字太彝,后魏阜城令。生子谋。谋,幕令,生几子不详,后魏始平太守是其子。谋孙:元称,后魏廷尉,生子:孝恭。孝恭生二子:怀柔、怀宗。怀宗生子:君逸。君逸生二子:肃然、自然。肃然生子:李载。李载生子栖筠。栖筠,字贞一,排行十五,赞皇文献公,生二子:老彭、吉甫。吉甫生二子:德修、德裕。
  从李玑到三十二世孙李德裕共三十三代,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至中唐后期。三十三代人中不乏名将、名相、名人,这是赵郡李氏自秦到隋唐间作为士族门阀而门第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赵郡李氏名人小传
  李牧(? 一前228),赵国大将军,赵相,战国末期军事家。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要塞雁门关。他戍边时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大破匈奴,歼十万余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边。公元前233年,秦军越太行占领越国赤丽、宜安两地,形成包围赵都邯郸之势。赵王从雁门边防调回李牧以抗秦,双方在肥(今晋县)展开激战,秦军大败。他因战功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军又犯西境,他率部抵抗,秦军败绩。公元前229年,秦军又分两路攻赵,攻井陉围邯郸。赵王派他与司马尚统军御敌,秦师败背。秦国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郭开造谣说两主将谋反。赵王听信谗言,将司马尚撤职,召回李牧,逼其自杀。一代名将含冤而逝。次年3月,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大举进攻,杀赵军统帅赵葱,10月,攻占赵都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亡。
  
  李左车:李牧孙。战国军事家,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广武君。汉高祖三年十月,韩信、张耳统兵数万,欲从井陉进攻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到这个消息,陈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以待汉军进攻,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韩信、张耳乘胜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到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擒也。”成安君傲慢地说:“吾闻兵法,'什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亦以罢矣。今如此避弗击,后有大者,何以拒之?诸侯谓我怯而轻来伐我",遂不用广武君奇谋。韩信探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一面背水列阵,一面派精悍骑兵两千从间道绕赵都城后,当赵兵倾巢出动时,汉兵突入城中,拔赵帜而换汉旗,前方赵军得势将汉兵赶到水里并抢拾汉军旗鼓时,后方巳经大乱,韩信适时反攻,斩成安君陈余于汦水,擒赵王歇。信传令:“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将军缚至前,韩信亲释其缚,让广武君面向东坐,他跪而拜之,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广武君劝他“按甲休兵”,“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劝降。遂得燕、齐之地。韩信成名于汉,与授业于广武君有关。广武君系当时少有的军事奇才。为后世留兵书《广武君》一篇。
  
  李膺(公元109—169),字元礼,李牧十三世孙,颖川襄城人。东汉名贤、名将。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谅,字世益,赵国相,膺因才高而性格清高自傲,唯与同郡苟淑,陈实为友。初举孝廉,被司徒胡广看中举高第,迁青州刺史,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因母老,乞求辞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冒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膺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常教授数千人。"时,许多名人居李膺门下为徒,能为李膺出游驾车者,也引以为荣耀。
  永寿二年,鲜卑犯云中,汉桓帝闻李膺勇冠三军,征为度辽将军,,羌人虏及疏勒、龟兹,并多次统众进攻酒泉、张掖、云中诸郡。百姓屡遭涂炭,自从膺到河西,羌人望风而逃,所掠庶民悉数奉还,从此,李膺威名远扬。
  延熹二年,迁河南尹。宛陵大户羊元群行贿宣官,借宦官势力将李膺、廷尉冯缰、大司农刘佑等志同道合的官员下狱治罪。司隶校尉力陈三人执法不挠、诛邪臣、御虏之功,方免其刑。是时,宦官当道,朝廷日乱,纲纪颓废,膺独持风采,声名日高。能被李膺容纳为门客者,以为登上龙门。帝怒,将膺投黄门北寺狱,不久,值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桓帝崩,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诛宦官,引用天下名士,任用李膺为长乐少府。陈、窦罢,膺复废。灵帝二年冬十月,张俭事起,太子党搜捕张俭同党,友人劝李膺出逃,膺毅然回绝:“事不避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生死有命,去将安之?”灵帝下令逮捕其入狱,严刑考死,妻儿徙边,门生、故吏及父兄均被禁锢,一代名臣,屈死狱中。
  
  李栖筠(719—776),字贞一,排行十五,河北赵郡人,元和宰相李吉甫之父,代宗朝御史大夫,诗人。
  年幼时父母双亡,养成不善交游,庄重寡言的性格,青年时体貌轩昂,有远虑;喜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文章劲迅而得体要。族子李华每称其有王佐之才,士人因之羡慕。
  最初居汲(河南新乡一带)共城山下,玄宗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及第,调缑氏县主簿,太守李岘视若布衣之交。天宝十三年迁安西节度使府判,节度使封常清倚重其才。天宝十四年,封常清奉诏进京,表栖筠为监察御史兼安西节度府行军司马。十四年冬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入蜀,肃宗驻灵武指挥平叛,发武威、安西兵勤王。武威司马持观望状,按兵不动。安西司马李栖筠率精卒七千赴难,因平叛有功擢升殿中侍御史。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累迁吏部员外郎,山南防御观察使。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三月,京兆尹李岘迁吏部尚书兼摄冢宰事,表栖筠为详理判官,“悉人助岘”。他判析有条“吏气夺,号神明”,震惊朝野。五月,宰相李岘贬蜀州刺史,栖筠改任河南令。九月,太尉李光弼守河阳,高其才,引为行军司马兼粮料使,后升迁绛州刺史,复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后遭元载忌,出为常州刺史,封赞皇县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任苏州刺史。太历六年八月以苏州刺史充浙江观察史。七年入京,拜御史大夫兼京畿节度使。宰相“元载当国日久,益盗横,代宗不能堪,比比欲召栖筠为相,惮裁辄止”,栖筠见帝犹豫不决,内心忧愤,于大历十一年病卒。享年58岁。
  代宗追赠吏部尚书、司徒,谥文献公。《全唐诗》存诗二首。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河北赞皇县人。中唐名相,地理学家,诗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德裕之父。“少好学,能属文",“明练典故”,“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昭德皇后崩,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贞元初,封太常博士,因博学多才,尤精朝政,宰相李泌、窦参重其才,由屯田员外郎改驾部员外郎。陆贽当国时,贬为明州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陆贽被流放忠州,众猜想必责难而重构其罪,然吉甫与陆交往如旧,未尝以宿嫌介意。寻受郴州刺史,复迁饶州。宪宗嗣位,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旋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赐紫,辅帝讨伐刘辟。元和二年,杜黄裳罢相乃擢吉甫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吉甫在外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方镇疆恣”,当国后进言上书削藩,上下“甚有美称”。吉甫为相年余,“凡易36镇,赏罚最为分明",三年八月,固请乞免,荐裴殖为相,帝乃以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为之贱行。在扬州三年,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且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万顷,庶民深受其惠。
  六年正月,裴相病危,复召吉甫秉政还朝,授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赵国公。二次入相,他向宪宗建议:“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于是宪宗一次性裁冗官800员,裁冗吏1400名。吏制改革为中唐后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高瞻远瞩地提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没有比版图、疆域更为重要的思想,在此思想指引下,他的《元和国计薄》10卷、《元和郡县图志》54卷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最早的地方总志。
  元和九年,因暴病卒,享年57岁。宪宗伤悼甚之,自大敛至葬哭泣不止。遣中使临吊及葬,祭以少牢,赠司空,谥敬宪公。度支郎中张仲方非之,帝怒,贬张,更赐忠懿公,吉甫生前居安邑,时号“安邑李丞相”。《全唐诗》存诗4首,其诗语言,典雅清丽。
  
  李德裕(787 - 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人,中唐后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曾二度出相,面对官场日益腐败,国势江河日下的严竣形势,他经制地方,兴除利弊,力主削藩,维护中央集权,整顿吏制,反对浮夸,扭转了唐王朝颓势,一度出现了“会昌中兴”的强盛局面。李德裕文才武略,在唐朝宰相群体中无人与之媲美。
  他夭资聪颖,少有壮志,对诗文爱不释手,尤精《汉书》、《左传》,与李绅、元稹被称为文坛“三俊”。因出身名门望族,不喜与诸生科试。元和初年,父吉甫高居相位,为避嫌在家赋闲。后以门荫入仕补校书郎。元和11年,张弘靖罢相改任河东节度使,聘其为掌书记,后随张弘靖入朝,拜为监察御史。穆宗即位,厚顾德裕,擢为翰林学士,“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责共优华”。再进中书舍人。长庆二年,授御史中丞。三年(823年),穆宗欲起德裕为相,李逢吉引荐牛僧儒阻其拜相,出其为浙西观察使。在浙西任内八年中,励精图治,政绩斐然,深得庶民的敬重和爱戴。826年,文宗继位,李德裕因政绩突出受到重视,太和三年奉召为兵部侍郎,裴度因其才能出众荐之为相,由于宦官助李宗闵为相,于九月出任郑滑节度使。次年十月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太和七年(833年)二月,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六月李宗闵罢相,牛、李党争日益激烈,次年八月,李宗闵复相,即贬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去世,武宗继位。九月召李德裕入朝复相。他对内力主削藩平镇,对外主张抗击犯边回鹘,因平叛功勋卓著,加封太尉、卫国公。此间,在洛阳南(今洛阳市伊川县梁村沟)置地建平泉山庄,营造年余建成。其庄庄围十余里,楼台亭榭百余座,奇花异草、苍松怪石点缀其间,其规模不逊于皇家园林。
  会昌五年(845年),李德裕建议禁佛,整顿寺院,抑制寺院经济。没收良田千万顷,释放僧院役使良人50万,强令僧尼还俗26万。同时,整顿吏治,提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允员,诚治本也",一次性罢吏两千余人。会昌年间,唐朝声威再起,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致力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综观李德裕一生,他是一个有重大成就的贤相,有政治家的风范,有军事家的谋略。但亦有排除异己的一面,他的作为虽受到皇帝的赞赏,却为皇太叔光王所厌恶。会昌六年,武宗服金丹中毒而死,光王即位,庙号宣宗。宣宗上任第三天,便与牛党联手,罢李德裕为东郡留守,不久,复贬为潮州司马,再贬为崖州(海南岛)司户。“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首《登崖州城作》,反映了他被贬在崖州时内心深广的忧愤,虽远离京城,他仍眷念朝廷,看四周重叠的青山,好象无数道索链紧紧地缠绕着他,使他痛苦、气闷。他最终没有斗过牛党,于大中三年(850年)十月忧愤而死。他在崖州两年的政绩却像一座丰碑留在海南人民的心中,元代海南人民为了纪念造福于海南的唐代李德裕、宋代胡铃、李光、李纲、赵鼎这五位先贤,于海口东南建造五公祠,门柱书两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之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联句概括史实,歌颂五公品格,瞻仰前贤,启迪后人,语殊恳切。
  李德裕一生性情孤傲,喜欢诗书,善为文章,著述颇丰。为后世留有:《御臣要略》、《文武两朝献替记》、《异域忠魂传》、《太和辩谤录》、《会昌一品集》等文献。《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外编·续拾》补诗九首。
  
  
  五、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宗,系老子的后代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表十》云:“李氏出自嬴姓”,“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周上御使大夫,娶妻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老子者,李耳也。”生卒年限无法详考。周平王时为太史。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晚年见周室日趣没落,乃退隐故乡著《老子》。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后人称之为《老子道德经》。老子的“道”论,可以概括为“天道自然观”,即人当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所向往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以及“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则正确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辩证思想是他学说的精髓,是他留给世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其子李宗,魏国干木大夫,《战国策·张仪说秦王》中的“李下”,即李城之下。李城(今河南温县)即李宗的封地。宗生同。李同,赵国大将军,赵救邯郸时,同战死,封其弟为李侯。同生兑。李兑,为赵相,史称奉阳君。《战国策·魏策》有《齐攻宋奉阳君不欲》一篇。兑生跻。李跻,史称阳安君,生恪。李恪,生子洪。李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汪。李汪,秦将军,生昙。李昙,生陇西李氏始祖祟和赵郡李氏始祖巩。因此,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宗,属老子的后代。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生万
责任者
李尊和
责任者
李德裕
相关人物
李生万
相关人物
李尊和
相关人物
周彩人
相关人物
李彰霖
相关人物
张自忠
相关人物
李霞贞
相关人物
李尊民
相关人物
李廷璋
相关人物
刘宏道
相关人物
卢文纪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苏东坡
相关人物
李栖筠
相关人物
李吉甫
相关人物
李君甲
相关人物
李君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湖南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李氏七修族谱
相关作品
酒泉文史
相关作品
劝学臆说
相关作品
词堂释义
相关作品
德裕公家法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