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调部队十万大军开进荒漠戈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506
颗粒名称: 天南海北调部队十万大军开进荒漠戈壁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8-14
摘要: 中央军委决定从全国各地调部队,集中兵力进行建设。从1958年3月30日中央军委的第一个调令起,导弹基地先后调来12个工兵团、2个步兵师、1个铁道兵师、2个汽车团、1个通讯工程团、2所医院以及工程技术大队、通讯营、勘察队、印刷厂、木材加工厂、机械修配厂等;配属的单位有空军建筑第1分部、北京建筑公司、兰州建筑公司、建工部四局三分公司等。上述单位共有10万之众,在短短的时间内,从祖国四面八方向酒泉聚集,沿着“北通沙漠”的大道直奔沉睡千年的大漠,担负起导弹试验基地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内容

天南海北调部队十万大军开进荒漠戈壁
  导弹基地建设初期,中央军委要求在三年内修建近300公里铁路、500多公里的公路、架设2000多公里通讯线路、埋设几十公里电缆、建一座大型机场、一座中型水库和一座发电厂;完成50多万平方米的营房、医院、科研机构等生活设施的修建任务,还要建成导弹发射场、附属工厂、通讯设施、观察哨所等。
  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央军委决定从全国各地调部队,集中兵力进行建设。从1958年3月30日中央军委的第一个调令起,导弹基地先后调来12个工兵团、2个步兵师、1个铁道兵师、2个汽车团、1个通讯工程团、2所医院以及工程技术大队、通讯营、勘察队、印刷厂、木材加工厂、机械修配厂等;配属的单位有空军建筑第1分部、北京建筑公司、兰州建筑公司、建工部四局三分公司等。上述单位共有10万之众,在短短的时间内,从祖国四面八方向酒泉聚集,沿着“北通沙漠”的大道直奔沉睡千年的大漠,担负起导弹试验基地建设的重任。
  最先开进茫茫戈壁的是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副科长刘万通率领的水文地质勘察队。1958年2月,陈士榘将军向刘万通交待任务:“你去那里,要找到三万吨水,供电厂使用”。刘万通和国家地质部水文地质局局长率领1名工程师、7名技术员、2名化验员、2名苏联专家、1名翻译、加上从北京饭店抽调的1名厨师组成的水文地质考察队,带上8辆解放牌汽车、一辆小吉普向酒泉进发。为了抢时间,专门为这支小分队派了一架“安一2型”飞机。飞机在酒泉降落后和驻在酒泉的河西地质勘察队取得联系,地质部水文地质局局长宣布刘万通临时担任河西地质勘察大队党委书记兼队长。从地质勘察队调四台钻机和操作人员向北驶进大漠戈壁。高高的井架屹立在戈壁滩上,隆隆的机鸣声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大漠。勘察人员在风沙中搏斗,从2月开工至10月,短短8个月时间,打百米深井100多眼,顺利完成了水文地质勘察任务,为基地建设立了第一功。
  建筑工程兵109团是1958年5月中旬从广州向酒泉开进的。
  进入工区后,火热的施工场面感染着每一个指战员,他们很快安营扎寨,投入了由10号到导弹发射场的“一路三桥”①的修建任务。这条路是从10号基地到导弹发射场的主要通道。从1960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到今天的四十多年里,我国一次次的导弹发射、卫星上天、“神舟”① 注:指“五一桥”、“八一桥”、“向阳桥”。腾飞都是经这条几十公里的水泥路运到发射现场的。
  步兵守备三师(后改为工兵53师)是1959年4月进入工区的。这个师原来驻在辽宁庄河县,守卫着祖国的海疆。接到赴祖国大西北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的命令后,全师上下群情振奋,请战书纷纷送往师部。师长李冠智、政委马兆昆做了分工。马兆昆在部队做出发前的准备,李冠智带领部分人员打前站。
  李冠智一行到达特种工程指挥部,由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长马苏政带着他们到戈壁滩上划营地。李冠智随身带了粉笔,是想用来号房子的。可是到茫茫戈壁滩上,马苏政指着一片深褐色的乱石沙滩说:“这一片就是你们师部驻地”。李冠智禁不住叫出声来。他万万没想到,就连师部,也竟然没有一间现成的房屋。指挥部给他们拨了部分帐篷,并派了五辆大车、一辆小车和50名战士帮助他们安家。先期到达的兄弟部队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工兵6团、8团、103团、107团等团队,利用工余时间,为守备三师打土坯30多万块,为该师各连队搭建了伙房。
  没过几天,守备三师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戈壁深处开来。由于李冠智师长等已为他们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加之部队出发前和一路上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到达大漠戈壁后就很快在乱石沙土地上安营扎寨,投入了紧张繁忙的施工战斗。
  守备三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在黑河上为导弹基地修建一座水库。这项工程从1959年4月开工,到9月底主体工程竣工,10月1日正式蓄水。水库面积10. 5平方公里,库容量为1700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为基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步兵195师(后改为工兵52师)是1958年9月25日离开山西大同乘火车途经郑州、西安、兰州,于国庆节前两天到达酒泉清水车站的。下车后,陈士榘司令员接见了他们并下达了任务:在清水备石料。配属的有工兵5团,加上该师原有的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直属队,全部投入开山劈石的采石任务。短短时间内,清水车站南北两边的戈壁上聚集了6个团的兵力,祁连山北麓方圆几十里的旷野戈壁上,帐篷一顶挨着一顶,拉运沙石料的汽车穿梭来往,碎石机、风钻轰鸣不停,把戈壁滩搅得沸沸扬扬。
  一个师的兵力要将堆积如山的花岗岩石由大劈小,破成大、中、小三种规格的石料,需要大量水源,仅靠自然流淌下来的祁连山雪水根本不够用,而备料场上水源缺乏,许多机器开动不起来,坚硬的花岗岩石摆在部队面前,无可奈何!大家想到了祁连山上的冰雪,一支支小分队出发了,他们每人背一袋沉重的煤渣,到祁连山的冰源上融冰化雪,这样,水流量增大了,备料场上的机器又轰隆隆地开动了起来。解决了水源,碎石定额由开始每人每天3. 5立方米提高到4. 5立方米,每台碎石机的产量由每天50立方米,提高到190立方米。从清水采集的沙石料,昼夜不停地运往各个工地,确保了基建工程需要。
  1959年春天,胜利完成采集沙石料任务的195师又开进14号场区,在茫茫戈壁上建造一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场。
  为了保密,把基地各个工程都编成序号,卫星发射中心当时编为10号,至今人们都习惯称它为10号基地。机场工区编为14号,所以14号机场叫法延续至今。承担14号机场建设任务的部队除195师之外,还有从海南岛开来的工兵4团,从青岛开来的工兵5团,从吉林四平开来的空军基建第一分部以及基地警卫团、建工部三局四公司等14个单位。
  要建设亚洲最长的飞机跑道,能够满足各种大型客、货飞机的起降,工程量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由于各所属部队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竞赛,工程进展神速。于1959年4月开工,至当年8月31日完成跑道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任务,10月1日交付使用。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中央领导同志出访西欧、西亚诸国时,总喜欢在此机场稍作停留,听取情况汇报并做出指示。刘少奇主席、朱总司令、邓小平同志都在这里停留过。江泽民同志的专机也曾几次在14号机场降落。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肃州文史》,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士榘
相关人物
刘万通
相关人物
李冠智
相关人物
马兆昆
相关人物
马苏政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广州
相关地名
辽宁
相关地名
庄河县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郑州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吉林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大漠戈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