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族祖上考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492
颗粒名称: [于氏家族祖上考据]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25-327
摘要: 作者根据家谱研究家族问题。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三、1985年,一次我到堂叔于嘉楠家,无意间谈起于氏家族问题,堂叔告诉我,七十年代,他曾到张掖拜谒他大哥(即我的堂伯父)于嘉谋。嘉谋说,于氏家谱本在他家保存,文革期间破“四旧”,因怕抄家惹乱子,就将家谱烧了,他很痛心。堂叔根据当时的记录又抄写了 一份留给我保存。
  根据家谱记载,我们于家原本是浙江绍兴(古会稽郡)人,最初迁到陕西省三原县定居,后来又移居酒泉。由于年代久远,家谱上又无记录,究竟何时迁到陕西三原,又何时到酒泉,已无法查考。
  根据史料记载,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后,由于连年战争,户口锐减,于是多次下令移民垦荒。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下令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各处新开荒地,“永不起科”。于氏先祖约于明初大移民时迁居陕西。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已空前加剧,加之徭役繁重,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出现大流亡。有些地区,人口 “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根据于氏家族中流传的总寨三奇堡扎坟的传说分析,于氏祖先就是在这一时期流亡或做小本生意到河西的。一则看到酒泉地处边陲,社会安定,物产丰饶,富庶甲于内郡,洪水片又有河水灌溉之利,可旱涝保收;二则,祖坟葬酒泉后已无东归之意。
  又据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显龙父子引官兵围攻酒泉城,捐献粮食八百石破敌立功的事来看,于氏家族扎根酒泉已有多年。
  其次,清顺治初,于氏的长辈于应徽已是五十岁以上年纪,其长子于仕龙已考取拔贡,次子于显龙已在生员之列,均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因攻城捐粮破城有功,其父应徽准给儒官荣身,于仕龙被选任山东济南府德州知州,致仕。显龙准署肃州金佛寺守备,后因金佛寺守备裁撤,改署肃州卫守备,任职数年,最后以父母年迈而辞归。显龙之子于泽泓,聪慧过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中壬子科恩贡,父子皆获高寿。其弟于泽深,亦于康熙年间中恩贡。显龙之孙(泽泓之子)于体乾,雍正中考取拔贡,一家书香门弟。乾隆初,肃州兵备道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始撰文入志。自顺治至乾隆初,历八十年,于氏繁衍四代人,肃州人颂其世代忠义,赠以“忠义世昌”之匾额。乾隆至宣统一百七十六年,于氏约传子孙九代。民国迄今(1911〜2000年),又历九十年,续传四代。自清初至今,总计共传十七代,约三百六十年。由此可见,于氏先祖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就来酒泉定居,约四百余年,这和扎坟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嘉楠
相关人物
于嘉谋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于显龙
相关人物
于应徽
相关人物
于仕龙
相关人物
于泽泓
相关人物
于泽深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绍兴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