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酒泉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469
颗粒名称: 古城酒泉今昔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3
页码: 286-298
摘要: 酒泉从古到今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名称始于西汉中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距今已有2120多年的历史。西汉建酒泉郡时就有了城,时称禄福县城,那时的城据传毁于地震。后在东晋前凉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筑新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扩展城垣,开东、南、北三门;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增筑了东关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用大青砖包城,使酒泉城成了一座壮观雄伟的文化古城,城内街道整齐,庙宇林立。但后因战乱,特别是清同治年间马文禄起事占据酒泉城,前后战事近十年,城内古建筑多毁于兵燹战火。民国年间又开挖了西城门洞,古城东、南、西、北四门俱全。时城内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以鼓楼为中心的四条大街皆为土石路面,城区面貌极为破烂。1949年以前,酒泉城区面积仅1.6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极差,街道为土石路面,“晴天满城土,下雨一街泥”,饮水靠人挑肩扛,排水靠明沟渗井,常常污水横流,更没有电力工业。国民党酒泉县政府虽在四大街安装过煤油灯,但夜晚仍是满城漆黑。全城仅有青年馆、广泰堂两座木质小楼,其余商店、学校、居民住房均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开间窄、跨度小,即使大白天,屋内也很昏暗。加之各军阀派系间的争斗,一些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青砖起脊的政府办公用房和庙宇大殿也破烂不堪。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于甘新公路从城西通过,于是开挖了西城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城防部队拆去北城楼及城门,首开破坏肃州古城的先例。此后,于1954年为了开通城市交通,又拆除了东城门和南城门,从此开始了拆城砖、破城垣,公私皆动,使雄伟壮观的砖包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不上数年,就全部拆光了,一座历史名城化为云烟。
  解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政府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一些国营企业相继上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1959年1月成立了酒泉市城市建设局,内设规划室、勘查测量队,对整个城市建设进行归口管理,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建房等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
  1952年,酒泉城内用沙石铺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路面,并砖铺四大街人行道。1955年,用沥青铺筑四条大街路面,结束了城市无硬化路面的历史。1959年至1977年,又先后用沥青铺设了卫生街、共和街、公园路、专署街、东、西文化街、邮电街、尚武街路面,并用混泥土浇筑了仓门街路面,初步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
  1957年,随着电力工业在酒泉的发展,在四条大街安装了白炽路灯。1968年,全城路灯已增加到183盏,同时将四条大街的白炽灯更换为125瓦水银灯。
  1975年,撤局改设的酒泉县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供排水站。政府拨款60万元,在西关、邮电街、尚武街打机井三眼、建泵房三座(日供水量6480立方),修建200m³西关水塔一座,敷设直径100—300mm主管道7公里,修建供水房19间,初步完成了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随着甘新公路柏油路面的铺设和兰新铁路的建成通车,及各县、乡道路的竣工,酒泉市城乡道路网已四通八达,对外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酒泉县政府相继建成一大批由国营商业和国营工矿业承建起的多层建筑,如百货大楼、邮电大楼、外贸大楼等。地区农机厂、县造纸厂、农机修造厂、轻机厂、水泥厂、砖瓦厂、建安公司等工矿企业的建设完成,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扩建面积已达7.3平方公里,比建国前的1.6平方公里扩大了近5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酒泉市的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强化规划管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大搞综合开发,提高载体功能。至2000年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9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1979年以来,多次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筹备工作。1982年,经清华大学建筑系、酒泉规划组和酒泉县城建局共同努力,完成了《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酒泉城市的性质是以农、牧、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并具有古城风貌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确定为近期(1990年)人口5.1万人,远期(2000年)为人口7.0—7.8万人。用地规模为7.51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以四条大街为主,构成方格网状道路。将城市分为旧城、南石滩、火车站、西石滩和黄草区五片。1992年,再度与清华大学携手,完成了《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城市性质是以轻工业、商贸旅游业为主,具有古城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00年为10万人,2010年为15—20万人,规划结构将城市分为旧城区、新城区、东区(茅庵河滩)、西区(西石滩)、南郊工业区、火车站六片。规划建成区:2000年为15.34平方公里,2010年为19.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规划以东西大街为历史轴,酒火路为发展轴的“丰”字型道路格局,规划确定我市发展方向为:依托旧城,成组成团,向南紧凑发展。
  同时,1982年完成了《酒泉县城市防洪规划》,1991年完成了《酒泉市抗震防灾规划》,1994年完成了《酒泉市旅游景点规划》。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规划已不适应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1999年,由西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持的《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又一次进行,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成面向21世纪、地域特色突出、历史文化特征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酒泉市新城开发区详细规划也由上海同济大学主持编制完成。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把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
  1.道路建设1983年,政府加大力度,采取国家投资和单位集资的办法,财政投资56.6万元,单位集资23.5万元,维修新铺大街、小巷沥青道路29条,面积8.04万平方米。1985年,财政投资40万元,单位集资11.4万元,沥青罩面修铺街巷13条,面积5万平方米。1986年财政投资20万元,城建自筹13万元,新铺道路2.82万平方米。至此,酒泉城市所有街巷全部硬化,灭尘率达90%。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城市交通主干道进行拓宽、取直、重新铺设。1988年至1989年,投资200万元,完成酒火路(城区至火车站)的改造工程,路面宽度由原来的6米,拓宽至16米,道路总长11.4公里。1999年,投资1800万元,按照“三板路”道路设计,对酒火公路再次进行拓建,道路红线控制42米,总长12公里。1990年投资207万元,将影响酒泉城市交通的旧甘新公路城区段,移至解放桥市场南侧,解决了车辆过境堵塞的问题。
  1994年,拓宽、取直、重新铺设了城区东环路,并完成了城市交通卡口东大桥1200平方米的重新铺设。
  1997年,按规划拓宽新建了公园路、酒银路、北环东路东段酒金公路、东文化街,完成了甘新公路城区段的加宽加固工程,共投资869万元,道路总长20公里。同时,国家投资建设的新312国道也已竣工通车。
  1998年,完成了肃园街、尚武街、仓后街、建设路、北环东路东段、南后中路、小西街等10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建设,道路总长4.6公里,总面积4万平方米。至此,北环东路按规划全部拓建建成。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城区内生活性主干道小西街、西文化街、仓后街、南市街、专署街、邮电街、尚武街也先后打通、改直、拓宽。
  酒泉市的城市道路,从土路到砾石路、到柏油路、再到规划实施的等级道路,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一步步上了台阶。
  2.供水建设1981年,在原有主管道7公里的基础上,增加主管道8公里。到1984年,全城实现了供水到户,撤销了供水房。
  1993年,政府投资在西关建设了西关水厂,更换了供水主管道,使管道总长达32公里。不仅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城市高层建筑的用水问题,使用水到户率达95%。
  1998年,在东郊和西郊两个开发区各建成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两个小区企业、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1999年,国家又投资500万元,在酒火路西侧兴建酒泉市第二水厂。建成后,将能满足城市今后十年发展的供水需求。
  3.排水建设1981年,酒泉县成立了 “下水工程建设委员会”,城市排水工程启动,并着手建设酒泉市污水处理厂。到1999年,共建成排水主管道44公里,配套建设管网75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日处理污水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1990年竣工,日处理20000吨的二期工程于1999年后全面展开。
  4.供热建设1983年7月,酒泉县政府批准成立了酒泉县供热公司,并拨款42.8万元,先后修铺了祁连饭店、市招待所、北关住宅区、青年街住宅区四个集中供热锅炉房,购置4吨锅炉4台,2吨锅炉4台,铺设供热主管道2.07公里,联片供热面积达6万平方米。
  1986年,市房地产公司按规划又修建西南片中心锅炉房一座,安装4吨供热锅炉3台。
  1994年,在南苑小区修建锅炉房一座。
  1999年至2000年,在公园路住宅区修建30吨锅炉房一座。使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32万平方米提高到66万平方米。
  5.公共建筑1979年以来,相继建成西关、南关汽车站,新建和改造了酒泉市影剧院、七一影院、和平影院、秦剧团、文工团,新建了高档次、多功能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新建、扩建了酒泉宾馆、迎宾楼、龙腾宾馆、商贸宾馆、金泉宾馆、祁连饭店等大型旅游服务设施,一批档次高、功能全的娱乐设施也相继建成。
  从1992年到1999年,又先后建成鑫利商城、酒泉商厦、贸易大厦、隆泰商厦、供销商场、新世纪商厦、东方购物中心、东方副食品商场、友联商场、温州大厦等11个大容量、高档次、多功能的商业网点和解放桥市场、彩虹桥市场、肃州市场、华鑫建材批发市场及钢材、木材、汽车、家具装饰材料等专业批发市场。其中肃州市场是河西最大的室内综合市场,面积达2.37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个摊位。另外,还建成了南环东路“农机配件一条街”、专南“食品一条街”、西关“汽车配件一条街”等,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衔接、面向酒泉地区、轴向西北五省的专业市场规模。
  1994年,在盘旋东路、东大桥相继建成“金泉”、“腾飞”两个大型城市雕塑群;1996年,又在点式楼前建起四组雕塑小品。从此,结束了酒泉城没有城市雕塑的历史。1996年对城市市容市貌实施了“亮丽工程”和“绿荫工程”;2000年,实施城市“四化”工程,城市市容市貌有了巨大改观。
  1996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酒泉市城市公交公司和两个出租车行,并在城市各主要道路口设置了道路指示牌、阅报栏和公交车候车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城市公共交通转入正轨。
  6.房地产建设改革开放前,酒泉市民几乎全部居住在砖土木结构的平房中,生活环境质量极差。
  1984年前,我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仅建成砖混结构低层住宅楼房57栋,且无暖气、无上下水。
  1984年至1987年,市政府坚持“统一规划,加快旧城改造”的原则,首先对西南片和北新街楼群进行开发建设,并完成了道路、上下水、供热等配套建设。
  从1990年至今,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走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的路子。在旧城改造上,先后完成了东文化街开发小区、肃园街开发小区、民意街开发小区、尚武街开发小区和仓后街开发小区;在新区建设上先后完成了西峰房地产开发公司住宅小区、水磨沟居住小区、南苑居住小区和东苑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1999年,投资1亿元,建设新世纪花苑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同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在公园路建设仿古一条街,总投资505.5万元。在做好小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实施了道路、上下水、供热、通讯、小区绿地等便民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在小区内实施物业化管理,形成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新一代居住小区。
  到1999年,酒泉市旧城改造已完成了70%,城市住房成套率已达64%,居住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一个新兴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形成。
  7.城市绿地建设1986年,市政府首先开辟北新街白蜡园街心绿地。1989年,又完成了点式楼前街心花坛建设。1990年至1992年,相继开辟卫生街小游园、北方小游园、怡心园三个街心公园。同时,结合道路和几个开发小区的建设,开辟了大量的小区绿地、道路专用绿地和草坪绿地。1999年至2000年,相继建成夜光杯休闲广场、陇苑绿地广场、金利绿地广场、汉武御园绿地广场,使城市人均绿地占有率从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1.2%提高到4.5%。
  改革开放后,针对酒泉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经过多年的试栽试种,将城市道路的行道树,由树种单调的老白杨和新疆杨,全部更换为国槐、云杉、刺柏、垂柳、白蜡等风景树种。
  1982年,市政府委托江苏省扬州市古典园林设计院,对酒泉公园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完成了 “芦伴晚舟”、“烟云深处”两个景点的建设;1987年,按规划修建了具有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接待室;1990年至1992年,修建了具有汉代风格的公园大门及围墙,砖包了文昌阁、佛祖庙,建设完成了公园绿化管理处办公用房;1996年至1998年,完成了 “月洞金珠”和“金泉胜迹”两个景点建设;1999年完成了 “水上乐园”、“激流勇进”两个景点建设,同时在公园北区扩征用地200亩,并对绿地进行了维护和重新建设,使整个酒泉公园面目一新,真正成为独树河西走廊并具有“江南韵味”、“西北特色”的古典园林。
  从1994年起先后建起了河西山庄、石河桥度假村、海马泉水上乐园、花城湖旅游区、大法幢寺等一批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景点。从1996年起,经过十年时间酝酿、筹备的北郊公园正式破土动工。历经四年建设,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体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开放型公园,于1998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使酒泉城又增加一处大型游乐场所。另外,投资20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东城路与312国道交汇处建设1300亩的航天公园。目前,已完成300亩的绿化工程。它的建成,将把酒泉城东大门装点得更加优美。
  (王玉刚,现任酒泉市城市规划管理处副主任。)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玉刚
责任者
马文禄
相关人物
王玉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