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民间乐舞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323
颗粒名称:
酒泉民间乐舞文化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247-252
摘要:
悠久的历史,富饶的土地,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酒泉地区民族民间乐舞文化。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文化习俗酒泉民间乐舞文化茹世性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古代中国乃至邻近各国众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从最早的月氏、乌孙、匈奴,到后来的汉、羌、藏、回、蒙、裕固、哈萨克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光辉历史,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生活方式。各民族人民在辽阔壮美的走廊大地上,共同创造着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创造着绚丽多彩、姹紫嫣红、各领风骚的文化艺术。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友谊交往、文化交流的通道。它横跨欧亚大陆,联结着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着巨大的历史作用。昔日丝路上的重镇酒泉、安西、敦煌,以及玉门关、阳关的所经之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遗存。
史书记载,甘肃西部是古之戎狄游牧生息之地。各族先民在他们所生存过的地方,留下了各种形态的文化遗物,展示出当时的生活情态,其中也有不少乐舞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我区民舞的面貌。在肃北、嘉峪关发现的岩画,以舞蹈最为突出,有四五人不等的集体舞,亦有姿态各异的独舞。舞者身着长袍,腰束绸带,有的双袖长出手臂,也有袖齐手腕的,头上多戴着尖帽,经考证认为这是古月氏、乌孙民族在河西居住时刻画的。
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乐舞形象史料,如:经变中伎乐菩萨的纯舞蹈造型,天宫伎乐的各种乐舞姿态,飞天的神奇动作,力士金刚的粗犷形象,以及彩塑菩萨的百般姿态,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民族舞蹈特色。
安西榆林石窟25窟右壁有两组伎乐图,是盛唐宫廷乐舞场面。舞者大都持飘带,动作轻盈,手臂绵软,是研究民舞的珍贵资料。
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中有一幅“墓主燕居行乐图”,壁画右方画墓主人的白足案旁有一女童,一手持鼓槌,一手摇鼓,左方画乐工四人,一拍腰鼓,一吹竖笛,一弹琵琶,一弹箜篌,中间有两舞伎正在表演,一个舞伎双手持方扇,回旋而舞,彩裙飘动,发辫飞扬。另一个舞伎侧身跃进,双臂高举,应拍击掌,跨步回首配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扇舞形象。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繁荣强盛的时代,也是乐舞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狮子舞”在西凉地区很早就流行了。不论是宫廷宴会,迎送宾客,还是庆功贺将等仪式中,都以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为最主要的节目。唐诗人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之诗句说明,河西走廊一带是在唐代流行此种舞蹈的。
酒泉地区的民间舞蹈多活动在逢年过节、祭祖、拜神、祈雨等民俗活动中。细究其源,像酒泉的“膏药灯”、“龙舞”、“大头和尚戏柳翠”、“二鬼打架”、“地蹦子”、“腰鼓舞”、“彩船舞”、“高台耍狮”、“单杆桥”,玉门的“高抬”、“打节鞭”、“秧歌”、“龙灯”、“高跷”、“鹬蚌相争”、“太平鼓”,金塔的“皮挂子”(野火会)、“竹马子”,敦煌的“耍牦牛”、“东洋车”、“太平秧歌”,安西的“张公背张婆”、“唐僧取经”、“木人打架”、“黑人耍狮”、“牝牛舞”、“打熊舞”、“毛野人”、“黑熊舞”、“斗野人”、“跑驴”,肃北蒙古族的“喇嘛舞”、“灯舞”、“挤奶舞”、“弓箭舞”、“摔跤舞”、“酿酒舞”、“盅碗舞”、“顶碗舞”、“筷子舞”、“安代”、“敬酒舞”,阿克塞哈萨克族的“打毛舞”、“打酥油舞”、“盘子舞”、“交里阿龙”、“合拉麦发尕”、“大走马”、“枣红马”、“奶酒舞”、“狗熊舞”、“萨勒古仁”、“哈拉绰尔嘎”、“耶恩别克比伊”等。具有代表性的是“鼓舞”,这里曾经是戍边之地,因战争频繁而形成的督战之鼓声、冲锋之鼓声、欢乐之鼓声、消灾灭瘟之鼓声,不仅鼓的使用率惊人而且鼓的品种也多样,鼓的打法五花八门,鼓手多少不一,有对打、互打,打起鼓来,手到、眼到、神到,刚劲有力,稳健大方,给人一种奔放、庄重、雄伟之感。
“地蹦子”(又叫“秧歌子”、“跑大场”)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它是说、唱、跳结合的舞蹈形式,除春节表演外,还在二月二、五月十三求水祈雨时跳,因地域和经济状况的差异而不同。酒泉洪水片“地蹦子”因地域辽阔,表演时场面宏大,粗犷壮观;而泉水片“地蹦子”因地域狭小,表演时细腻紧凑,集中精练。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除鼓子的击鼓声,蜡花的堂锣声,棒槌的互相撞击声外,场外还有大锣、大鼓烘托气氛。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阵图,更显得红火壮观而富有地方特色。
“秧歌”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自娱自乐的特点更为突出。作为河西人民的习俗、心态、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区广大人民文化生活之中。“龙”和“狮”在我区各县市渊源流长,“单龙戏珠”和“狮子舞”,其技巧精湛,表现细腻,具有灵活多变、气势雄伟的艺术魅力。民俗活动中还经常可以看到摹拟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以寄托对幸福生活向往的舞蹈,如“龙舞”、“耍牦牛”、“狗熊舞”、“竹马子”等,无一不与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性的舞蹈种类也很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舞蹈都有。旧时多以祈祝为目的,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除病祛邪,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建国后以娱乐、教育为主体,祭祀性已得到淡化。人民群众把闹社火、扭秧歌、跳舞唱歌当作自己的一种有益的文化生活。如肃北蒙古族有雪山蒙古族之称,该族人民能歌善舞。从舞蹈上来看,大体有两大类,一是属于寺院跳神、逐鬼的宗教舞;二是民间祭祀和自娱性的舞蹈,并多为载歌载舞。这些舞蹈是从蒙古氏族部落的舞蹈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集体性、群众性的特点。“达楞巴舞”是亲人出征祝福平安的舞蹈。“酿酒舞”是反映生产、生活的舞蹈,人数不限,场合不定。“敬酒舞”少女头顶酒碗,跳三圈后向他人敬酒,如不顶碗,敬酒舞姿便可做邀请他人的动作,即用手拍一下对方的膝盖或肩部,被拍人继而起舞。蒙古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水草而居”,在苍茫空阔的草原上从事生产劳动和生活,创造了自己灿烂的草原文化和独特的歌舞艺术。
哈萨克族被称为诗歌的民族,有很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等。哈萨克族人民能歌善舞,也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多以骑马为题材,如“走马舞”表现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矫健身影和姿态。那时哈萨克人经常狩猎,要与危害牲畜的狼、熊等兽作斗争,用“斗熊舞”的表演形式反映牧民生活,久传不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一方人的性格和气魄,陶冶一方人的审美情趣。我区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及特色,突出表现在主题粗犷、直率、豪放和刚毅,借物抒情的道具运用以及题材的多样性。
悠久的历史,富饶的土地,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酒泉地区民族民间乐舞文化。我们要总结其兴衰经验、发展规律,研究其风格特点。民族民间乐舞文化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纯朴的气质,粗犷健朗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感染力,为两个文明建设增添精神力量。
(茹世性,现任酒泉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茹世性
责任者
茹世性
相关人物
岑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印度
相关地名
希腊
相关地名
波斯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鼓舞
相关专题
地蹦子
相关专题
敬酒舞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