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酒泉飞机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318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的酒泉飞机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237-242
摘要: 现在的嘉峪关机场,过去是个军用机场,始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是由1932年创建的酒泉南飞机场搬迁至此,名为“国民党航空第十四总站”。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社会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的酒泉飞机场杨国安现在的嘉峪关机场,过去是个军用机场,始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是由1932年创建的酒泉南飞机场搬迁至此,名为“国民党航空第十四总站”。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为了支援中国抗战,与中国当局商定,要在中国西北开辟一条军用航空通道,分别在新疆的哈密、甘肃的安西、酒泉等地筹建机场,供苏联援华作战飞机中转加油。
  经勘察,酒泉机场的场址选在酒泉城西北50多华里处的横沟(即今嘉峪关新城乡横沟屯庄旧址)。因当时这块地方属本地豪绅任文金所有,任被地方军政官员接去商谈后,同意在此建立机场。
  任文金,人称任四爷,祖上为本地有名的富豪,到任文金手上,虽然家道中落,但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势力,想办啥事,他不发话是不行的。任家屯庄是酒泉乡下最大的屯庄,占地少说也有50多亩。整个庄子高大坚固,壁垒森严,俨然象一座小城堡。两丈多高的庄墙,用红土夯起,上面可以行人走马,四角设有敌楼,女墙上有垛口和瞭望孔,还堆满了石头。屯庄门是个圆洞门,铁皮包的门扇,上面镶满了熟铁泡钉。门洞上方有天井,还盘着锅灶——据说如遇兵匪入庄抢劫,可用滚水浇下来烫人。门楣砖上刻有“植矩悬规”四个大字。屯庄门口长着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榆树,夏季人们可在树下乘凉。还有个大碾枯辘,人们可在上面锤芨芨用来搓草绳。屯庄里住着四五十户人家,都是任文金家的佃戶。当时我家也是任文金的租户,也住在屯庄里头。屯庄内是个二进庭院,方形门,一色方木垒起,上面是个二层小楼,全是木质结构,飞檐斗拱,精巧华丽。楼上悬着一块大匾,蓝底金字,内容记不清了。1951年我在嘉峪关区第六乡当乡长,横沟村(后改为联盟高级社,取中苏联盟之意)村农会就设在这里。进了楼门就是套庄子,在屯庄的正中部位,是任文金一家的住所。机场建好后,套庄子改作机场招待所,门口有岗哨,一般不让老百姓进去。二层小楼南边墙根下有个挺大的涝池,平时放满了水,供屯庄里的人畜饮用,涝池周围有树,每到夏季夜晚,人们就围坐在树下乘凉,凉风徐来,蛙声阵阵,别有一番情趣。冬天,大涝池结了冰,人畜饮水要从深井里汲取。井深足有30多米,大柳兜放下去,摇动辘辘把,半天才能绞上水来。
  机场在任家屯庄西北1公里处,飞机跑道为东西走向,沙石水泥罩面,很宽很长。场内设有导航台,有很多天线,当时人称无线电台。1938年,机场开始起降飞机,都是从西面飞来,在机场稍作停留后即向东飞去。来时前面有大飞机(运输机),后面跟着许多战斗机护航。小飞机一般不在机场过夜,降落后地勤人员给飞机加油,作例行检查,飞行员则到任家屯庄招待所吃饭、休息,然后即升空飞去。大飞机因需装卸货物,有时要在机场停留好几天。1938年至1939年的两年中,日本飞机对兰州等地狂轰滥炸,大批苏联战斗机在机场起降,最多时有几十架到上百架。那两年真是紧张,新城石滩里挖了很多防空壕,还有飞机掩体,上面盖着伪装网。机场的高杆上扯起紫色旗,一旦防空笛(读鼻)儿响了,屯庄的住户和机场工作人员就惶恐外跑。老百姓拉驴、牵牛、赶羊,人躲进防空壕,飞机藏入掩体,牲畜则在河滩、树林里乱跑。高杆上的白色旗子升起,防空警报解除。据说一旦升起黑旗,敌机就要轰炸,但两年中没见黑旗升起过,算是有惊无险。
  套庄子机场招待所里住的工作人员多数是中国人,有一部分是苏联人,招待所长就是个高鼻子、黄头发的苏联人。我熟悉的马有仁当时给招待所长开小卧车,他的俄语很好,可以跟苏联人交谈。解放后马有仁曾在酒泉水电部门工作过,现已去世。
  常驻机场的中苏工作人员约有六七十人,他们都在屯庄里的招待所灶上就餐,伙食很好,尤其是过往飞行员的标准更高(动物的头蹄下水一律不吃)。招待所的采购人员经常到附近庄户人家买鸡买蛋。肉、菜等副食品,有些从酒泉城里采购,有些是专机直接运送来的。招待所的剩菜剩饭很多,他们养了几十口大肥猪,整天就以残剩的肥肉、白面馒头饲养,吃得路也走不动。那两年,屯庄里约有十多户人家,很少烧火做饭,都是从机场招待所里挑剩菜剩饭回去吃。这些剩菜剩饭,对穷苦百姓来说,不啻美味佳肴。
  担负机场保卫任务的是马步芳部的一营兵力。他们经常与机场人员举行联欢会,吸引老百姓前去围观。马家兵表演武术、耍大刀,机场则由飞行人员作飞行表演,飞机在空中翻“筋斗”,眼看就要坠地,呼地一下又上去了,看得人头皮发扎。
  屯庄里的住户和机场工作人员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和睦相处,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苏联人身上多毛,都吃得很胖,夏天只穿个小背心,胸前挎个手风琴,坐在树下自拉自唱,不知道是啥曲子。他们常把糖块散给孩子们吃,当时不知道叫啥糖,后来才知道叫巧克力。
  距机场西北15华里外的野麻湾堡子有个铁工厂,是专门修理飞机的,有时也修理汽车,机械师都是中国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野麻湾堡子念书时,还看到铁工厂堆着许多折卸下来的飞机膀子。经过多年风吹日晒,用手一戳就开一个窟窿,细一看,原来竟是用帆布做的。野麻湾的柳树林里还掩藏了好几架轻型轰炸机,老百姓称作“三个头的飞机”。由于无人看管,机内的零部件都让人卸光了,只剩下个空壳子,直到1951年国家才派人运走。
  机场成批起降飞机大约持续了两年多时间。1940年后,机场起降的飞机逐渐减少,最后干脆停止了。随后,地勤人员陆续撤走,招待所关闭,机场随之陷于冷落。
  机场也出现过飞机失事的情况。有一回,我们亲眼看见一架飞机掉下来。飞机刚飞起来,大概是油箱挂在树稍上了,顿时冒起黑烟,一头栽到水坝里,但没有爆炸,也不知死人了没有。据说里头坐着个有钱人。飞机坠地后,从窗子里扔出好多美金票子,红红绿绿四处飘飞,老百姓中有很多人拣了残缺不全的纸币叠着玩耍。
  而今,高大坚固的任家屯庄早已荡然无存,“国民党航空第十四总站”——酒泉飞机场也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五十年代后期在它的旧址上,一座新型的民用机场——嘉峪关机场拔地而起,成为中国西北主要民用航空基地之一。
  据《甘肃文史资料》记载,在1938年至1939年的两年中,日机共出动近500架次对兰州等地实施轰炸,我空军与之进行空前惨烈的激战,共击落日机28架。由此可以断言,参加兰州空战的苏联援华战斗机,都是从酒泉飞机场中转起飞的。他们为保卫西北人民的生命财产,也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牺牲,立下过汗马功劳。酒泉飞机场,理应载入史册。
  (杨国安,原酒泉市政协主席,现已退休。)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国安
责任者
杨国安
相关人物
马有仁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芦沟桥事变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甘肃文史资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