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成才的刘兴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294
颗粒名称: 苦读成才的刘兴义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教师出身、早年被批斗迫害的刘兴义为了求生存去了新疆,学习了各种知识,平反后回到酒泉到博物馆工作,期间学会了考古等技能,潜心苦读,将后半生的心血完全献给了党的文博事业。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人物春秋苦读成才的刘兴义丁敏学刘兴义于1927年8月出生于酒泉市三墩乡三墩村,和我是从小学到中师毕业的老同学,解放后同时当了教师,1951年夏天我与他又同时调到酒泉县文教科当干部。他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刻苦自学,勤学苦读的精神颇受同事们的称赞。他在上学阶段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酷爱音乐和美术。当了教师以后,门门课程都能教,并且自制二胡、月琴、三弦等乐器,有空就边拉边唱,人们称为“乐天派”。他在学校指导学生画画、办黑板报、办墙报,很受师生欢迎。在文教科工作期间他的这些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了作用。
  1956年,酒泉县政府开始新建一批办公用房,次年竣工分配后,有人认为分房子不公就请他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不久,反“右派”斗争开始,他就被打成“右派分子”,工资降三级,下放农场劳动锻炼三年半,1961年才调回文化馆工作。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他因戴着“右派”帽子又被揪斗,并被开除公职遣送回家交生产队管制劳动。“文革”中不仅随时接受批判斗争,而且参加高强度的劳动,寒冬里整天赶上老牛车拉土运肥;夏天上完白班连续上夜班,有时深更半夜还被揪去批斗、游队。饿了嚼几口干菜,喝几口清汤,渴了喝一碗凉水。身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打击使他不到一年就骨瘦如柴,特别是家中收藏的珍贵书籍、名家画册被抄走,对他伤害尤深,致使他得了心脏病。为了求生存,1972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他横下一条心,离开家乡爬上了西去的列车,到新疆玛纳斯一个亲戚家暂时落脚。在姨表兄弟的关心照顾下,他很快恢复了健康。为谋生计,他决定打短工糊口,很快又学会了木工活,先后给维族老人换门窗、做箱子、做椅子,赢得了主人的欢心,翅起大拇指说:“亚可西!亚可西!”从此他有了生活出路,当地的乡亲们都纷纷来找他做家具。他在实践中认真观察,细心琢磨,不断改进技术。他走到哪里住哪里,来回奔走于北疆八个县(市)之间,为各族农牧民干活。他把各地见闻、民间风俗、山川地形、历史故事收集起来准备写一本《木匠西游记》,并编列了提纲。1972年秋到1978年,七年里他居无定所,食无甘味,为了不虚度年华,他利用工余发奋读书,抽空学习天文地理。夏秋之夜,常常天当被子地当床,仰观天象,认识了六十多个星座和金、木、火、土四颗行星的运行规律,懂得了宇宙间许多天体的知识。后来考虑到年老后做木工困难,又买了许多中医书籍研读,打算老来行医……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为了适应生活,他又购买了维语、哈语文课本抽空自学。在维族家干活就结合实际向他们学维语;在哈族家干活就学哈语,一年后已能作简单的对话,还写了不少笔记。在乌鲁木齐市等处还买了一些文物考古和近代史等书。他的自行车上有木匠工具袋,也有一个大书包。一次他在一个大队书记家中做木工活,在交谈中那位书记得知他是酒泉人,就半开玩笑地给他写下了四句打油诗:“不饮酒泉酒,何食塞外粮?明年快回去,团聚在故乡”。劝他早归莫作天涯游客。但他有家归不得,不敢回来。
  有一次,刘兴义从一个哈族家干完活走出天山山口,突然天降大雪,前边一个高崖挡住了视线,他顿时双泪直流,于是咏出了悲伤的望乡诗句:“云鹤飞来天外天,遥望家乡路八千;关山重重音信绝,雪海茫茫尺素断……”他推着自行车,在无路的雪地上摸索着,直到夜幕降临时才隐约听见犬吠声。他走到一个庄上,一位老人让他留宿,并给这家做了木工活。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一大批受害者得到平反昭雪。刘兴义回到酒泉家乡,被摘掉了 “右派”帽子,根据他的特长和志愿,政府分配他到县博物馆工作。新成立的博物馆,一切都需从头做起。被分配到博物馆的六七位同志大都不熟悉业务,而刘兴义是1956年县政府保送到省上参加了第三期考古培训班的学员,是酒泉县第一个学习考古的人。党支部书记李兆平让他写一个博物馆全年工作计划,他很快写出了一个边学习、边工作的方案:第一步学习文博政策,结合清理被造反派搞乱了的文物,建立档案;第二步举办出土文物展览会。此计划得到了领导的同意,很快付诸实施。
  “文化大革命”后期,他的老婆孩子早已被大女婿迁到了遥远的新疆塔城,他回来后无家可归,就在博物馆内安身。半年后老伴从新疆回来,他才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由于他刻苦学习,又擅长绘画,博物馆的《出土文物展览》、《人文地志展览》、《古书画碑帖》等展览中都有他绘制的地图、图片和写的文字介绍。1980年,博物馆计划展出丁家闸墓大型壁画,当时无人临摹,他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一任务,在一位青年的协助下,仅用9天时间便将全部壁画临摹下来,终于复制展出。同时,他又将丁家闸五号墓的全部结构和壁画缩小成活动模型展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直观效果,受到了甘肃省博物馆领导的赞赏。1981年,五十多岁的刘兴义还参加日语学习班,后因县上调他去搞地名普查而中断。在古墓发掘清理中,凡发现有古代美术作品他都一一临摹,画出复制品,以便保存。其中的魏晋墓画、象砖画、棺板画、十六国墓大型壁画、唐墓模印画等,有的已列为展品。他所研究绘制的酒泉地区历史地图和酒泉县自然地理地图,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历史和自然的真实概貌。
  刘兴义酷爱学习,他的学习方法是带着问题学。首先是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然后着手解决问题,有目标的收集有关资料,勤于笔录。有条件时就去进行现场考察(如锁阳城、渊泉古城等),他写的学术论文,既有史书考证,也有考察所得的实据,经过反复论证,而后求出结论,因而得到了甘肃省史学会和社科院专家的认可。
  他爱买书,也喜欢收集书画,“文革”以前的藏书,遭到了先后三次抄家,损失殆尽。近20年,他又购买书籍千余册,抄录积累了不少资料,写了多篇学术论文。198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现在他虽已退休多年,仍担任酒泉市政协主办的《酒泉文史资料》副主编,先后撰写了24万字的《民国酒泉县志》稿和37万字的《三千年沧桑——酒泉历史大事记(上、下篇)》,还撰写文史资料30多篇,并给金塔、玉门、嘉峪关、安西、张掖等县(市)提供文史资料10多篇。撰写西部地区考古论文10多篇,分别刊载于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甘肃省史学会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史学论丛》、酒泉《教育学院学报》、《阳关》、《酒泉日报》、《酒泉文史》等报刊上。此外还为酒泉市民政局及酒泉公园、烈士陵园、法幢寺等单位撰写过不少资料。
  刘兴义自甘肃省创立钱币学会起即为会员,发表过三四篇有关钱币的论文。1984年被接纳为甘肃省历史学会会员。1991年又加入中国长城学会并提交了论文。
  刘兴义对党和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潜心苦读,将后半生的心血完全献给了党的文博事业。如今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勤耕不辍,他总想把中年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因而他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孜孜不倦的为社会贡献余热,多次受到市老龄委员会的表彰奖励。他常说:“人生像一辆坦克车,自己铺轨自己走。要善于克服困难,轧碎前面的荆棘和障碍,才能创出一条新路来。”(丁敏学,原酒泉市东关二校教师,现已退休。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政治军事、人物春秋、委员风采、津沪青年、往事钩沉、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古城沧桑、农林水利、名门望族。

阅读

相关人物

丁敏学
责任者
刘兴义
相关人物
丁敏学
相关人物
李兆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省博物馆
相关机构
兰州大学
相关机构
酒泉市民政局
相关机构
甘肃省历史学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三墩乡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木匠西游记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
相关地名
金塔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嘉峪关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出土文物展览
相关作品
人文地志展览
相关作品
古书画碑帖
相关作品
酒泉文史资料
相关作品
民国酒泉县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