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次维修酒泉鼓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45
颗粒名称: (三)多次维修酒泉鼓楼
分类号: K872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酒泉城内鼓楼,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永乐年间,本福禄县城东门,原名“谯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扩建东城时,将其置于城中央,更名鼓楼。从1950年到1985年的30多年中,先后大小粉饰维修过5次,耗资达50万元。1985年11月25日维修竣工,省考古研究所古建专家赵之祥以及县财政、文教、工程、公安、城建等部门65人,进行了验收座谈,一致认为基本达到了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要求。省文物处也发来了竣工贺电。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

内容

(三)多次维修酒泉鼓楼酒泉城内鼓楼,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永乐年间,本福禄县城东门,原名“谯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扩建东城时,将其置于城中央,更名鼓楼。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民国年间多有改变。建国后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0年到1985年的30多年中,先后大小粉饰维修过5次,耗资达50万元。其中1954年和1959年的两次维修,主要是粉刷油漆、添损补缺。第三次是1968年,这次除维修了被“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作为据点时破坏的部分外,主要是把它改建成“忠字楼“。“文革"结束后,毛主席像搬往别处,恢复南北通道。
  1978年12月市博物馆成立后,于次年重新油绘。由书法家郭炬补写,李兆平、陈能智、刘兴义制作镌刻“气壮雄关"大匾,重新悬挂。重新补书“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和“云路先登”门额刻嵌原处。复制悬挂券洞中心的八卦板;凿补砖座上腐蚀的破洞,铲除水泥粉壁宣传栏。
  第五次是1985年的大规模维修,根据《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进行。
  维修经费采取了“三点筹款法",县上拿了3万元,地区给了3万元,省文化厅补了4万元,地区外事办又向省旅游局要了4.6万元,合计筹资14.6万元。
  1985年4月全面开工维修。为排除渗水隐患,用水泥加筑了高出地面的隔水墙,拆除了楼盖,重新铺盖望板和覆瓦。扶正楹柱,补齐脊兽、风铃。拆除玻璃门窗,复原为棉扇棂窗,所有线条、堂板、格心、仔边、条环板、裙板、炭条、门枢,皆依原貌制作。更换了回栏和部分眺望柱、楼板。对“文革”中改建“忠字楼”时失火烧残的檩条也予以更换,脱椁大梁上加了铁件,恢复了四面开门的格局。把倾斜裂缝的土坯楼壁改为砖壁,改二楼土坯墙为板壁,以减轻负荷,更换了三楼板壁。楼顶敷设了网状避雷器。整修了一楼平台和台阶。重砌了楼门,恢复了有泡钉和门钵的门扇、门槛,补修了基座破洞、门楣。重砌了遭洪水而塌陷的基座东南角。全楼彩绘改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青绿彩。
  维修中,还将访寻得来的两幅光绪年间重修时由肃州拔贡、书法家聂吉儒撰写的对联,分别由郭垣、童德成补书镌刻,挂置一楼南北二门。其一曰: “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障与檐牙争排其二曰:“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气维修工程竣工前,国家文物局顾问、古建专家、高级工程师罗哲文来嘉峪关时,受省文物处委托,在到鼓楼上对维修复原工作作了认真检查后,给予肯定,并应邀题写了一幅长联。又将从新疆军区司令部得来的1949年所摄酒泉鼓楼上“声震华夷"的大木匾照片,经翻拍放大,由郭垣补书,李兆平、刘兴义、陈能智镌刻悬挂。
  1985年11月25日维修竣工,省考古研究所古建专家赵之祥以及县财政、文教、工程、公安、城建等部门65人,进行了验收座谈,一致认为基本达到了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要求。省文物处也发来了竣工贺电。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兆平陈能智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郭烜
相关人物
童德成
相关人物
聂吉儒
相关人物
罗哲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鼓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