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文物的发掘与抢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32
颗粒名称:
二、文物的发掘与抢救
分类号:
K872
页数:
11
页码:
115-126
摘要:
根据“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方针,建国后 在全市境内,共进行过几次由国家文物局或省、地 有关部门批准的科学发掘或抢救清理。其中发掘汉、晋墓五次,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次,先后出土文物万余件。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工作
内容
二、文物的发掘与抢救
根据“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方针,建国后 在全市境内,共进行过几次由国家文物局或省、地 有关部门批准的科学发掘或抢救清理。其中发掘汉、晋墓五次,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次,先后出土文物万余件。
第一次文物发掘1956年3月,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的 党国栋等人,和县文化科刘兴义、文化馆蔡万生赴 下河清农场,即行发掘。到8月初,共发掘东汉砖 室墓24座。其中1、3号墓为画像砖墓,绘有晏居、 农牧、采桑、白鹅等。出土随葬品主要有灰陶器和 铜镇墓兽、铜案等铜器、木车、两汉五铢钱、新莽 “货泉"、"大泉五十"铜币等。
第二次文物发掘今酒泉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内城外汉墓 很多,1957年曾公布东关墓群为省级保护单位。同 年5至10月份,省文管会陈贤儒、宁笃学二人来酒 泉,首次发掘东关外汉代砖室墓13座。
这次还顺便清理了和平电影院、县政府礼堂 (今行署礼堂)、北崖头(今市砖厂)汉墓4座。此 次共发掘汉墓16座,出土随葬品几百件,全部运省 文管会。出土文物中的大型铜连枝灯、东汉骨尺、彩 绘木胎漆盘和瓮棺葬亦为首见。
这次发掘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在东稍门外路南 古坟滩上(今市农修厂后院处),挖掘的8座汉代砖室墓中,有7座是小孩砖室墓,墓内均无木棺,其中一座是以大灰陶瓮作棺置于砖室内(此前和以后 在下河清农场、红寺古城滩也发现过瓮棺葬,1964 年在木器厂清理的一座小砖墓内置有瓮棺,葬品有 男女小铜人、鸡蛋和四个小陶罐),且有随葬品,如 铜器、陶器、五铢钱等,有的尸骨颈项戴有石或骨 制的串珠。这种小孩集中埋葬的墓区还是首次发现 (详见1960年第6期《考古·甘肃酒泉汉代小孩墓 清理》一文,执笔者为主持发掘此墓葬的陈贤儒)。
第三次文物发掘1959年4月间,酒泉市砖厂在东稍门外路北修 建砖瓦厂,此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规定应事 先报省核批后,并做好文物清理工作方能使用。因 该厂没有报批「被市委书记常昆发现后,责令停工, 并责成市文教局长周秉华(女)负责用快件报省审 批。省人民委员会电复准予使用,但须将清理文物 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之中,同时派省文物工作队赵之 祥来酒泉现场调查。赵来酒后即与文化馆冯明义和 砖厂民工一起,配合砖厂重新开工清理发掘文物。到 同年9月,共清理发掘汉代砖室墓36座,出土随葬 品千余件,有水器、酒、食、饮、洗、蒸煮和装奁 器皿等。琥珀、珍珠、炭精饰物也不少,个别墓内 还有金戒指。一件雕凿粗犷、形态逼真的青石卧牛 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全部出土文物收入文化馆,大大充实了酒泉文物的库藏量。
第四次文物发掘“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古建筑、古墓葬被破坏。 为了抢救文物,1972年9月至次年4月,经县革委 会文教组同意,由文化馆冯明义对东关外、北崖头 砖厂、野猪沟、王家崖、青沙梁、崔家南湾6处露 土的25座汉、晋墓进行了抢救发掘或试掘。出土文 物500多件,皆存文化馆。其中,在东关外发掘汉 墓10座9出土的彩绘或银釉、绿釉陶壶为过去少有。 北崖头砖厂的3座墓均未被盗,出土了较完整的铜 灯、铜〓、铜釜甑和灰陶器。野猪沟发掘的6座墓 中,不仅有银釉和绿釉陶器,还出土了两件西汉末 王莽新朝铸造的"大泉五十”钱的铜母范,亦为酒 泉首见。同时,在墓葬结构上第一次发现了典型的 攒尖顶墓。在上坝一队清理的一座两层楼式的墓葬, 上层为假室,下层为葬室,亦属罕见。
1973年3月经与宣传站革命领导小组(三馆合 并机构)组长田利和陈能智商定,选择了总寨崔家 南湾大、中、小型坟堆的墓各一座进行试掘。其大、 中型者为砖筑多室墓,都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式高照 墙。坟堆最大的一座照墙高10米,墓底距地表深16 米,斜坡墓道长35米,墓内阁门和照墙彩绘翼虎、 朱雀、飞廉,镶嵌砖雕斗拱、龙首、守门卒等画而。此堂煌深邃大墓,亦为酒泉第一次发现。坟堆最小 的一座为浅土洞墓,无棺木亦无随葬品,石头封堵 墓门,墓底铺黄土。与前二墓相比,可看出其贫富 相距甚远。出土的一些画像砖被鉴定为一级文物而 珍藏。
第五次文物发掘1977年5月20日至7月20日,省文化厅和酒 泉地、县联合在酒泉举办了一期“亦工亦农考古学 习班”。参加的有敦煌、安西、金塔、酒泉四县的22 位男女青年农民。省文物工作队吴礽骧任主讲,并主持实践发掘。地区革命委员会武占斌主任、文教 局长鲁逢魁与吴礽骧等人,先后到总寨崔家南湾、丁 家闸、余家坝等墓群察看,选定考古学习班地址和 实践发掘的墓葬。
在历时60天的时间内,发掘晋墓5座(皆被 盗),出土随葬品不满百件,全部送交省上。第一座 墓为单室附耳室墓,残存彩绘着甲武士木俑27个, 墓顶藻井为一彩绘复瓣莲花纹方砖。有一块特制为 半月形的砖面上,阴刻隶书曰“镇军梁府君之墓表”八字,表座可能为木制,已无存。从这块墓表 可知墓主姓梁,官拜镇军将军。第二、三座墓都砌 有门楼式高照墙,只发掘出灰陶罐一件及一些残片。 第四座已倒塌,唯最后发掘的第五座,实属罕见珍贵,虽然也被劫盗,出土随葬品仅有82件,但整个 墓室为华丽鲜艳的彩绘壁画墓,绘有天上、地下、人 间诸多景物。后来据有的专家考证认为是东晋十六 国时期的墓葬,又据壁画内容和地理位置分析,可 能为西凉国王李蒿或其宗室亲贵的墓葬。《人民日 报》、《人民中国》、《甘肃日报》、《文物》等报刊对 此均有报道。1987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画册专 辑,向国内外发行。
第六次文物发掘1987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 李水城和省考古研究所水涛二人,来酒泉发掘丰乐 乡大庄村、丰乐河东岸的干骨崖遗址,此遗址为 1971年冯明义在大庄乡当农宣队员时发现。1981年普查认定,公布保护。1976年和1986年,先后由省 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张学正及李水城、水涛对该遗址 进行复查。到8月初,共发掘墓葬105座,出土彩 绘或素面陶器及铜斧、铜镜与磨制石斧、石刀等文 物388件,均运往省博物馆。
这批墓葬都是土坑墓,无棺。有的在死者周围 垒一圈(一层或二三层)石头,身上也压有石头,有 的只在身上压几块石块,象征石棺。
多种石、铜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这 里的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外,1988年在丰乐乡一农民手中,收回了一件出自干骨崖遗 址的带扣眼的靴形粗沙红陶罐,显系仿皮靴制成的。 由发掘出土的铜器证明,那时这里的锻金冶铜业也 已开始。
李、水二人认为干骨崖遗址属四坝文化类型,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殷商和西周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 初入阶级社会门槛的夏朝前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 3700年左右。
第七次文物发掘果园西沟4座墓葬的发现,为酒泉市成立古墓 葬博物馆奠定了基础,引起了省文化厅和考古研究 所的关注。因此,1993年8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 批准,省考古研究所马建华率人前来发掘。经几处 打探,再未发现唐墓,却在该墓南面不远处的黄沙 梁和西面的于家场、上闸地3处,发掘出了7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彩绘画像砖墓两座,历史、艺 术价值都很高。特别是此次发掘的七号墓,距地表 很浅,画像砖多而精美,图绘清晰,色彩鲜艳如新, 是过去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画像砖 墓。可惜此墓被全部拆毁。后经文化厅马厅长来酒 泉协调,答应给酒泉留一部分画砖,考古所带走一 部分画砖,研究工作结束后归还酒泉,并在适当时 候协助复原该墓,矛盾得以解决。今残墓犹存,见者痛惜。
此次7座墓出土的随葬品全部运省,(发掘报告 见1996年第7期《文物•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 掘报告》)。
抢救清理濒临倒塌的古墓葬(一)1987年文物普查中,果园乡西沟村农民称,在该村六组薛家承包地角发现揭破顶的古墓一座,经 查属实,对该墓进行了抢救发掘。此墓室不大,均 为覆斗顶仿木结构,画像模印双室砖筑墓。两室内 外壁面和过道两侧布满模印画砖。上部为十二生肖,其下为执旗骑马仪仗队,有吹箫、奏笛、抚琴、拨 箜篌的伎乐队。墓门外两侧各有一特制大条砖模印 的著甲胄执戟守门吏。后室砌有束腰形床足,花牙 砖镶沿的棺床,为男女合葬,墓底通铺饱满的莲花 纹方砖。整个墓室构筑典雅精巧,为酒泉首次发现 的盛唐时代的墓葬。
在发掘上述唐墓的同时,又在果园乡高闸沟路 槽砖厂内,清理两座被推土机推残的晋墓,出土有 灰陶羽觞、五铢钱和琉璃耳壬当等随葬品。
抢救清理濒临倒塌的古墓葬(二)1992年9月间,先后对西沟村饲养场址内塌陷 多年的两座古墓进行了清理,是两座模印彩绘画像砖墓。至此,酒泉境内已有3座十六国墓、3座唐墓, 使先秦、两汉、魏晋到隋唐的历史文物衔接了起来。
与此同时,又在高闸沟砖厂清理了被推土机推 残的晋代彩绘画像砖墓一座。田晓根据所画内容研 究推定,应为郡太守一级的墓葬。
在果园西沟二、三号墓西南边一公里处的上闸 地内,也有并连的两座大坟堆,边缘和墓道都已平 入农田,泡地时多次进水,承包主牛利元请求清除, 以利耕作。为此,在唐墓发掘结束后,又对这两座 墓中的一座进行了发掘,它系魏晋时期的一座大型 彩绘画像砖墓,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式高照墙。墓室 壁和照墙上都彩绘有繁杂的壁画,保存较好,色彩 斑斓如新。1994年博物馆投资5万元复原了盗洞, 加筑了墓道,原地保存,以供研究参观。
总之,建国后在酒泉10处地方,7次发掘出了 200余座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墓葬。从60年代 开始,文化馆和博物馆先后对在平田整地、兴修水 利、修筑道路、房屋建造、挖土打坯等工程建设中, 或洪水冲刷下暴露的古墓葬,都作了抢救清理。涉 及地域有市农修厂、五金厂、种子公司、东关二校、 木器厂、运输公司、西关什字、工农兵食堂、水文 三队、土坝槽、东关大街、泉湖砖厂、金临公路岔 路口、鸳鸯池、西峰乡蒲莱沟、官北沟、下河清小淌沟、五坝河、四坝河、皇城九队、上坝乡石庙子、 新上、新上林场、仰沟八队、天罗湾、荒凉墩、总寨〓家崖湾、下河清农场、飞机场、清水燕子河西、 金佛寺新墩子南滩、丰,乐中截四队等30多处。抢救 清理汉、晋、唐、明代墓40多座,出土文物千余件。 其中有些是我市首次出土的珍贵文物,如清水单墩 滩、临水鸳鸯池、上坝石庙子、总寨惠家崖湾、农 修厂等古墓葬中,出土了伏羲女娲图、丝绸衣裙、鎏金冥树及铜灯、玉彘等珍品。
在酒泉发掘的古墓中,颇具特色的是各种类型 的壁画墓较多。清水、下河清、上坝、总寨、果园、 新城的180里地段上都有分布。壁画墓延续时间大 体从东汉开始,到唐代约700多年,堪称是一部地 下美术通史,也是一条漫长的地下画廊。其画技由 简洁粗犷的汉墨绘,发展到细腻、繁缚的魏晋彩绘, 继而演进到唐代雕塑型的模印素面或涂彩的画像砖 墓。这700年间壁画的演进内容,为中国美术发展 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畜牧图也屡有出现,而且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 全,随葬的家禽家畜也不少见。风姿飒飕的铜战马 已在五处地方出土。
不少绘画中有女子采桑图,说明古代酒泉一带种桑育蚕,缫丝织绸业也很兴盛。古墓壁画上的人物形象,除汉族外,还有羌族、 鲜卑族、高车丁零族等,证明这里从古以来是多民 族杂居区,酒泉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蔡万生
相关人物
陈贤儒
相关人物
宁笃学
相关人物
常昆
相关人物
周秉华
相关人物
赵之祥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陈能智
相关人物
田利
相关人物
武占斌
相关人物
吴礽骧
相关人物
鲁逢魁
相关人物
李蒿
相关人物
李水城
相关人物
张学正
相关人物
马建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家文物局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丰乐乡
相关地名
果园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灰陶羽觞
相关作品
五铢钱
相关作品
琉璃耳壬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