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文物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31
颗粒名称: 第四次文物普查
分类号: K872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使用人力最多、后期资料整理制作也最完备的一次全国性的大普查,历时两年之久。1990年5月,省文化厅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省文物普查与文物精品展览》。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工作

内容

第四次文物普查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使用人力最多、后期资料整理制作也最完备的一次全国性的大普查,历时两年之久。
  普查前,省文化厅召开了普查工作研讨会,酒泉地区文化处刘士超参加。1987年3月份,在地区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区文物普查学习班。
  酒泉市普查分队由伊同礼、田晓任正副分队长,冯明义为顾问,刘兴义负责测绘制图,郭俊峰摄影,阎开国负责后勤并协助测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87年4月份开始田野普查。凡市境内与邻县市接壤处的草滩、荒漠,诸河流域的台地、断层、较大沟渠两岸、各乡村间隙地带和南北两山缓坡、山口,不管远近,队员们顶风冒雨,抗酷暑,忍饥渴,认真寻找文物点。在农村连续工作10个月,往返行程3000余公里,发现了不少新的文物点和丰富的资料。
  这次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百余处,与前几次合计全市文物点达262处,重点保护点达79处,对全市文物遗存与分布概况有了比较可靠的底数。如明代以前的古墓群,已知的就有140多处、3000多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已发现10多处。
  从新发现的1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除已知的下河清、赵家水磨两地,还在丰乐河沿岸的前所、大庄、二坝;金佛寺的红寺、上河清、观山口;清水的白沙河;总寨的三奇堡及洪水河口等地都有分布。
  普查中除黄泥堡、铮尖、红山等3乡境内未发现古墓葬外,其他17个乡镇境内都有两汉、魏晋时期的墓葬遗存。过去未曾想到有古墓的沙山、马营、将台沙漠、单墩滩、红寺石滩、观山口、洪水河口、北山外天罗城等地,也都发现了重要的古墓群和古城址。特别在果园西沟村发现的盛唐墓葬,弥补了过去的空白。
  在将台沙漠和单墩滩、下河清白圪垯、洪水河口东坝庄、北山外天罗城等地方,不仅有汉、晋墓群和窑址,而且还发现同时期的屯垦遗迹,如田埂、水渠和人们戴过的铜戒指及残破陶器等。
  普查期间,省文物处钟圣祖处长和王勤苔副处长先后率员来酒泉,深入田野验收指导。行署达东副专员亲自参与普查研究,文化处李毅阳处长亦到丰乐看望普查队员。同时,文化处还办了不定期的 《普查简报》,市政府拨了专款,并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各乡、村领导有的亲自参加了本地的普查,有的派出向导或提供车辆。各乡、镇文化站专干,也成为本乡、镇负责普查的骨干。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帮助普查队找到了很多重要文物点。
  1989年10月,行署文化处又在鼓楼上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向广大人民展示了灿烂的古文化遗迹。
  1990年5月,省文化厅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省文物普查与文物精品展览》。省长张吾乐等领导参观,对酒泉地区展品“格外注目”,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与部分大专院校师生也参观了展览。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士超
相关人物
伊同礼
相关人物
田晓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郭俊峰
相关人物
阎开国
相关人物
王勤苔
相关人物
钟圣祖
相关人物
李毅阳
相关人物
张吾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