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以来的文物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27
颗粒名称: 一、建国以来的文物普查
分类号: K872
页数: 10
页码: 107-116
摘要: 记述建国以来文物普查工作:第一次文物重点调查,于1956年3月22日开始。第一次文物普查1958年9至10月间进行的,这是全省分县开展的首次普查。第二次文物普查197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1981年。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使用人力最多、后期资料整理制作也最完备的一次全国性的大普查,历时两年之久。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工作

内容

一、建国以来的文物普查建国以来,对酒泉文物进行过一次重点调查,四 次全面普查。
  第一次文物重点调查,于1956年3月22日开始。这次调查是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新铁路 文物清理组与县文化馆联合进行的。时值兰新铁路 施工队已进入酒泉境内,省文物清理组的党国栋、倪 思贤、张鲁章、张仲生(皆已故)、宁笃学五同志, 也于三月中旬到达酒泉。当时,国营下河清农场刚 开建,他们将垦荒中发现的两件灰陶器报送文化馆, 经党国栋等人辨识为汉代遗物,就偕同县文化科刘 兴义、文化馆蔡生万二人,赶赴农场实地调查。发 现农场东部是一处古冢累累的汉代墓群,许多坟堆 是夯打起来的高大的方形土墩(附近农民称其地为 “下乱古堆",其西南方另有“上乱古堆”,俗称“天罗城”),一些小坟堆及无坟堆的墓葬早被夷平。新 翻起的田土中,到处可见到灰陶器碎片。在农场北 缘的鱼骨梁地方(今农场卫生所东侧),还发现了距 今四千多年以前人类居住过的遗址。地面散布有古 人打磨石器的石片堆积和石核、石刮削器、石刀、石 凿、石斧、环形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与加工谷物用 的石手磨盘、磨棒。还有鱼网上用的石网坠,捻线 用的陶(或石制)纺轮等。至于灰色或彩绘的细泥 陶器碎片则俯拾皆是。在一沟崖的断层上,还暴露 有古人堆积的灰层,内有陶片、小石器、兽骨和磨 制的骨锥等物。根据诸种迹象分析,认定这里是一 处马家窑文化的一个分支——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址。这一重要发现,第一次证明了距今四千年前后, 酒泉的先民已经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部分农业和 制石、制陶、制革、纺织等手工业雏型,并兼营渔 猎的半定居生活。这是由战争的频繁,部落的迁徙, 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经过对下河清农场的初步调查,认为有配合垦 荒进一步发掘的必要,遂留几人进行发掘,另抽出 张鲁章到上坝、总寨、城郊和北大河沿岸重点调查, 结果又发现了野猪沟、王家崖、东关外3处汉墓群 和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还从上坝光辉村农民 家中收集到出土的汉代铜剑一把,从北大河滩采集 到亿万年前的牛角化石一件(七十年代从北大河岸 五米深处还挖出千万年前的象牙一对,残长60厘 米)。
  这次调查发现的下河清、赵家水磨两处新石器 时代遗址及下河清农场、野猪沟、王家崖、东关等 4处汉墓群,现存的古建筑嘉峪关和酒泉鼓楼,由酒 泉县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10月25日公布为第一 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3月5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又将除鼓 楼外的其它7处,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国务院将万里长城终点嘉峪关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省人民委员会又将野猪沟、王家崖两处汉墓群,下放为县级保护单位。 嘉峪关于1972年正式移交给嘉峪关市管理。
  第一次文物普查普查是指对县境内的文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 查。酒泉第一次普查文物是1958年9至10月间进 行的,这是全省分县开展的首次普查。普查开始前,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分片举办了 “文物普查培训班”, 河西以武威、张掖、酒泉三地为一片,同年8月份 各县普查人员集中于武威县文庙内,由省文管会党 国栋主持培训。酒泉参加培训的是县文化馆冯明义。 培训回来后,即和甘棠泽(兰大历史系毕业,泾川 县人,原为酒师历史教员)二人,于9月份开始普 查。由于当时缺乏交通工具,许多荒僻偏远的地方 未能查到,有的见而不识。因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 内,只查得文物点30多处,选其重点的14处,由 县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10月29日明文公布为第 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5处,一为红 山公社西寨庙无量佛殿,建于明代,其建筑雄浑多 彩,内有彩塑佛像和群峰悬塑。陪殿、斋舍、山门、 石狮俱全,系酒泉沿山五堡颇具规模的一座大寺庙; 二为重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的下河清紫金 城东门楼,俗称“老爷楼”,内塑关羽、周仓、关平 像,脊匾墨书“大明天启七年重修”;三为创建于明朝景泰(1450年)、改建于清顺治年间的酒泉钟楼 寺,为三级高台建筑。中轴线上由低到高依次为 “四大天王殿"、“八大金刚殿”、“倒坐观音殿”以及前为“大佛殿"、后为九开间的“卧佛殿",卧佛身后有十八罗汉,皆有壁画。两侧还有“娘娘殿”、 “药王殿”、“山神"、“土地"等殿和僧舍。整个寺宇 隐显于花果园林之中,是酒泉城内最大的佛教活动 中心和游览胜地,《肃州八景》中称其为“僧寺晚 钟”;四为清末重建的吉祥寺(位在鼓楼西北侧),其 后面是大寺的白塔(寺已不存,民国时改建的“藏 经楼”犹存);五为城东15里处铧尖乡的集泉庙,虽 为清末建筑,但建筑结构紧凑,精巧多彩,塑像、壁 画别具风韵,保存完好。此5处古建筑都毁于“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
  这次发现的古遗址有3处,一是红寺古城滩遗 址,只残存断壁,已垦为耕地,近处有汉墓,曾发 现过瓮棺葬,当为汉代古城遗址;二是清水乡盐池 村的白土崖遗址及其相连的车家崖湾也有汉墓暴 露。
  另有古墓葬群六处,包括下河清淌沟、青沙梁、 上坝荒凉墩、三墩梁家山、西峰土坝槽等汉墓群。
  以上所公布保护的3处古遗址和6处汉墓群, 至今仍为保护之列。第二次文物普查针对“文革”中全国许多文物古迹被破坏,中 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几次联合发出了抢救保 护文物的通知。为此,197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第二次文物普查与保护。由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各 省文化厅统一安排,各地区组织了普查队深入各县 逐片普查。
  酒泉地区每县抽一人,由地区文教局牵头,与 省文物处副处长王勤苔(女)等共9人组成地区普 查队。酒泉县派茹世性(现任行署文化出版处副处 长)参加,后期又抽泉湖公社教师于成德同志参加 居延汉简的发掘工作。
  普查队自西而东诸县普查,到达酒泉后,由冯 明义引导在县境内调查了部分地方,因天寒地冻,未 能全面查到。这次普查的重要发现,是在屯升乡沙 山村北20里的荒漠戈壁上,发现了汉代古城址辛墩 子城(疑为汉酒泉郡所辖绥弥县城址,后汉移位改 名安弥县),城内已经耕犁,遗有汉五铢钱和汉代直 齿石磨等物。其南还有一个元、明时代屯戍的草沟 井城,两城址附近皆有古墓。另外还认定了此前已 发现的总寨崔家南湾晋墓群,并对已经公布保护的 文物点进行了检查。
  同年12月份,全区田野普查结束后,汇编刊印了《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一书。收入本书的酒 泉县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即省级保护的东关外和 下河清农场两处汉墓群,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 等3处。县级保护单位14处,即鼓楼和淌沟、野猪 沟、荒凉墩、青沙梁、梁家山、王家崖、崔家南湾 汉、晋墓群以及白土崖遗址、辛墩子和草沟井两城 址。
  第三次文物普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重新核定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981年,省文物处通知各县自行普(检)查 一次文物。同年7至10月间,由博物馆冯明义、田 晓、董秀荣3人进行普(检)查。在历时三个月的 时间内,除检查了原有文物点外,又新发现了下河 清三坝窑洞、大淌沟、白圪垯,清水白沙河东岸上的双圪垯,丰乐大庄的黄土圪垯、三坝滩,总寨张 家石滩、鲁家蒿湾、孟家石滩,上坝新上林场,果 园西沟石滩、余家坝林场、丁家闸崖湾,西峰三百 户、侯家沟、蒲莱沟四队等16处汉、晋墓群,并认 定了福禄城南门故址、下河清皇城故址和丰乐干骨 崖遗址及丁家闸墓群,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前两批重新审核后,再次公布。其后省人民政府也重新审核公布了全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在酒泉的有8处。即:下河清农场、东关汉墓群、崔家南湾、丁家闸晋墓群、赵家水磨 遗址、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皇城故址、明长城及沿 线亭障烽燧。
  皇城,即汉乐涫县城,唐福禄县城。蒙古族先 后在这里住牧过,或者他们的王公贵族曾居牧于此, 故称“皇城",也称“鞑子城“。
  第四次文物普查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 长、使用人力最多、后期资料整理制作也最完备的 一次全国性的大普查,历时两年之久。
  普查前,省文化厅召开了普查工作研讨会,酒 泉地区文化处刘士超参加。1987年3月份,在地区 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区文物普查学习班。
  酒泉市普查分队由伊同礼、田晓任正副分队长, 冯明义为顾问,刘兴义负责测绘制图,郭俊峰摄影, 阎开国负责后勤并协助测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87年4月份开始田野普 查。凡市境内与邻县市接壤处的草滩、荒漠,诸河 流域的台地、断层、较大沟渠两岸、各乡村间隙地 带和南北两山缓坡、山口,不管远近,队员们顶风 冒雨,抗酷暑,忍饥渴,认真寻找文物点。在农村 连续工作10个月,往返行程3000余公里,发现了不少新的文物点和丰富的资料。
  这次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百余处,与前几次合 计全市文物点达262处,重点保护点达79处,对全 市文物遗存与分布概况有了比较可靠的底数。如明 代以前的古墓群,已知的就有140多处、3000多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已发现10多处。
  从新发现的1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除已 知的下河清、赵家水磨两地,还在丰乐河沿岸的前 所、大庄、二坝;金佛寺的红寺、上河清、观山口; 清水的白沙河;总寨的三奇堡及洪水河口等地都有 分布。
  普查中除黄泥堡、铮尖、红山等3乡境内未发 现古墓葬外,其他17个乡镇境内都有两汉、魏晋时 期的墓葬遗存。过去未曾想到有古墓的沙山、马营、 将台沙漠、单墩滩、红寺石滩、观山口、洪水河口、 北山外天罗城等地,也都发现了重要的古墓群和古城址。特别在果园西沟村发现的盛唐墓葬,弥补了 过去的空白。
  在将台沙漠和单墩滩、下河清白圪垯、洪水河 口东坝庄、北山外天罗城等地方,不仅有汉、晋墓 群和窑址,而且还发现同时期的屯垦遗迹,如田埂、 水渠和人们戴过的铜戒指及残破陶器等。
  普查期间,省文物处钟圣祖处长和王勤苔副处长先后率员来酒泉,深入田野验收指导。行署达东 副专员亲自参与普查研究,文化处李毅阳处长亦到 丰乐看望普查队员。同时,文化处还办了不定期的 《普查简报》,市政府拨了专款,并在工作上给予大 力支持。各乡、村领导有的亲自参加了本地的普查, 有的派出向导或提供车辆。各乡、镇文化站专干,也 成为本乡、镇负责普查的骨干。不少基层干部和农 民群众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帮助普查队找到了很 多重要文物点。
  1989年10月,行署文化处又在鼓楼上举办了 为期一个月的《全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向广大人 民展示了灿烂的古文化遗迹。
  1990年5月,省文化厅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 一周的《全省文物普查与文物精品展览》。省长张吾 乐等领导参观,对酒泉地区展品“格外注目”,省直 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与部分大专院校师生 也参观了展览。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党国栋
相关人物
倪思贤
相关人物
张鲁章
相关人物
张仲生
相关人物
宁笃学
相关人物
蔡生万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甘棠泽
相关人物
王勤苔
相关人物
茹世性
相关人物
于成德
相关人物
伊同礼
相关人物
郭俊峰
相关人物
田晓
相关人物
阎开国
相关人物
钟圣祖
相关人物
李毅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
武威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铧尖乡
相关地名
清水乡
相关地名
屯升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