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酒泉文物工作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26
颗粒名称: 建国后酒泉文物工作大事记
分类号: K872
页数: 26
页码: 107-132
摘要: 本文记载了建国后酒泉文物工作大事记。包括:一、建国以来的文物普查;二、文物的发掘与抢救;三、建国以来酒泉文物的维修保护。
关键词: 文物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工作

内容

建国后酒泉文物工作大事记
  冯明义
  酒泉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上地下的 历史文物很多,已经调查发现的有先秦和两汉、魏 晋、隋唐以讫明、清时代的各类文物,其内涵很广,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石窟寺艺术、石刻、古城 堡、古关隘、古建筑和长城、烽燧等。也有天钟其 灵,久负盛名的名胜景点。
  酒泉是全省文物大县之一,但在旧时自然和人 为的破坏相当严重,并曾遭到外国文化商人的盗劫 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才把文物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下 面就我从事文物工作几十年的大事,撮合成篇,以志酒泉文物工作的丰硕成果。
  一、建国以来的文物普查建国以来,对酒泉文物进行过一次重点调查,四 次全面普查。
  第一次文物重点调查,于1956年3月22日开始。这次调查是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新铁路 文物清理组与县文化馆联合进行的。时值兰新铁路 施工队已进入酒泉境内,省文物清理组的党国栋、倪 思贤、张鲁章、张仲生(皆已故)、宁笃学五同志, 也于三月中旬到达酒泉。当时,国营下河清农场刚 开建,他们将垦荒中发现的两件灰陶器报送文化馆, 经党国栋等人辨识为汉代遗物,就偕同县文化科刘 兴义、文化馆蔡生万二人,赶赴农场实地调查。发 现农场东部是一处古冢累累的汉代墓群,许多坟堆 是夯打起来的高大的方形土墩(附近农民称其地为 “下乱古堆",其西南方另有“上乱古堆”,俗称“天罗城”),一些小坟堆及无坟堆的墓葬早被夷平。新 翻起的田土中,到处可见到灰陶器碎片。在农场北 缘的鱼骨梁地方(今农场卫生所东侧),还发现了距 今四千多年以前人类居住过的遗址。地面散布有古 人打磨石器的石片堆积和石核、石刮削器、石刀、石 凿、石斧、环形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与加工谷物用 的石手磨盘、磨棒。还有鱼网上用的石网坠,捻线 用的陶(或石制)纺轮等。至于灰色或彩绘的细泥 陶器碎片则俯拾皆是。在一沟崖的断层上,还暴露 有古人堆积的灰层,内有陶片、小石器、兽骨和磨 制的骨锥等物。根据诸种迹象分析,认定这里是一 处马家窑文化的一个分支——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址。这一重要发现,第一次证明了距今四千年前后, 酒泉的先民已经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部分农业和 制石、制陶、制革、纺织等手工业雏型,并兼营渔 猎的半定居生活。这是由战争的频繁,部落的迁徙, 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经过对下河清农场的初步调查,认为有配合垦 荒进一步发掘的必要,遂留几人进行发掘,另抽出 张鲁章到上坝、总寨、城郊和北大河沿岸重点调查, 结果又发现了野猪沟、王家崖、东关外3处汉墓群 和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还从上坝光辉村农民 家中收集到出土的汉代铜剑一把,从北大河滩采集 到亿万年前的牛角化石一件(七十年代从北大河岸 五米深处还挖出千万年前的象牙一对,残长60厘 米)。
  这次调查发现的下河清、赵家水磨两处新石器 时代遗址及下河清农场、野猪沟、王家崖、东关等 4处汉墓群,现存的古建筑嘉峪关和酒泉鼓楼,由酒 泉县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10月25日公布为第一 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3月5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又将除鼓 楼外的其它7处,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国务院将万里长城终点嘉峪关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省人民委员会又将野猪沟、王家崖两处汉墓群,下放为县级保护单位。 嘉峪关于1972年正式移交给嘉峪关市管理。
  第一次文物普查普查是指对县境内的文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 查。酒泉第一次普查文物是1958年9至10月间进 行的,这是全省分县开展的首次普查。普查开始前,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分片举办了 “文物普查培训班”, 河西以武威、张掖、酒泉三地为一片,同年8月份 各县普查人员集中于武威县文庙内,由省文管会党 国栋主持培训。酒泉参加培训的是县文化馆冯明义。 培训回来后,即和甘棠泽(兰大历史系毕业,泾川 县人,原为酒师历史教员)二人,于9月份开始普 查。由于当时缺乏交通工具,许多荒僻偏远的地方 未能查到,有的见而不识。因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 内,只查得文物点30多处,选其重点的14处,由 县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10月29日明文公布为第 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5处,一为红 山公社西寨庙无量佛殿,建于明代,其建筑雄浑多 彩,内有彩塑佛像和群峰悬塑。陪殿、斋舍、山门、 石狮俱全,系酒泉沿山五堡颇具规模的一座大寺庙; 二为重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的下河清紫金 城东门楼,俗称“老爷楼”,内塑关羽、周仓、关平 像,脊匾墨书“大明天启七年重修”;三为创建于明朝景泰(1450年)、改建于清顺治年间的酒泉钟楼 寺,为三级高台建筑。中轴线上由低到高依次为 “四大天王殿"、“八大金刚殿”、“倒坐观音殿”以及前为“大佛殿"、后为九开间的“卧佛殿",卧佛身后有十八罗汉,皆有壁画。两侧还有“娘娘殿”、 “药王殿”、“山神"、“土地"等殿和僧舍。整个寺宇 隐显于花果园林之中,是酒泉城内最大的佛教活动 中心和游览胜地,《肃州八景》中称其为“僧寺晚 钟”;四为清末重建的吉祥寺(位在鼓楼西北侧),其 后面是大寺的白塔(寺已不存,民国时改建的“藏 经楼”犹存);五为城东15里处铧尖乡的集泉庙,虽 为清末建筑,但建筑结构紧凑,精巧多彩,塑像、壁 画别具风韵,保存完好。此5处古建筑都毁于“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
  这次发现的古遗址有3处,一是红寺古城滩遗 址,只残存断壁,已垦为耕地,近处有汉墓,曾发 现过瓮棺葬,当为汉代古城遗址;二是清水乡盐池 村的白土崖遗址及其相连的车家崖湾也有汉墓暴 露。
  另有古墓葬群六处,包括下河清淌沟、青沙梁、 上坝荒凉墩、三墩梁家山、西峰土坝槽等汉墓群。
  以上所公布保护的3处古遗址和6处汉墓群, 至今仍为保护之列。第二次文物普查针对“文革”中全国许多文物古迹被破坏,中 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几次联合发出了抢救保 护文物的通知。为此,197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第二次文物普查与保护。由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各 省文化厅统一安排,各地区组织了普查队深入各县 逐片普查。
  酒泉地区每县抽一人,由地区文教局牵头,与 省文物处副处长王勤苔(女)等共9人组成地区普 查队。酒泉县派茹世性(现任行署文化出版处副处 长)参加,后期又抽泉湖公社教师于成德同志参加 居延汉简的发掘工作。
  普查队自西而东诸县普查,到达酒泉后,由冯 明义引导在县境内调查了部分地方,因天寒地冻,未 能全面查到。这次普查的重要发现,是在屯升乡沙 山村北20里的荒漠戈壁上,发现了汉代古城址辛墩 子城(疑为汉酒泉郡所辖绥弥县城址,后汉移位改 名安弥县),城内已经耕犁,遗有汉五铢钱和汉代直 齿石磨等物。其南还有一个元、明时代屯戍的草沟 井城,两城址附近皆有古墓。另外还认定了此前已 发现的总寨崔家南湾晋墓群,并对已经公布保护的 文物点进行了检查。
  同年12月份,全区田野普查结束后,汇编刊印了《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一书。收入本书的酒 泉县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即省级保护的东关外和 下河清农场两处汉墓群,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 等3处。县级保护单位14处,即鼓楼和淌沟、野猪 沟、荒凉墩、青沙梁、梁家山、王家崖、崔家南湾 汉、晋墓群以及白土崖遗址、辛墩子和草沟井两城 址。
  第三次文物普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重新核定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981年,省文物处通知各县自行普(检)查 一次文物。同年7至10月间,由博物馆冯明义、田 晓、董秀荣3人进行普(检)查。在历时三个月的 时间内,除检查了原有文物点外,又新发现了下河 清三坝窑洞、大淌沟、白圪垯,清水白沙河东岸上的双圪垯,丰乐大庄的黄土圪垯、三坝滩,总寨张 家石滩、鲁家蒿湾、孟家石滩,上坝新上林场,果 园西沟石滩、余家坝林场、丁家闸崖湾,西峰三百 户、侯家沟、蒲莱沟四队等16处汉、晋墓群,并认 定了福禄城南门故址、下河清皇城故址和丰乐干骨 崖遗址及丁家闸墓群,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前两批重新审核后,再次公布。其后省人民政府也重新审核公布了全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在酒泉的有8处。即:下河清农场、东关汉墓群、崔家南湾、丁家闸晋墓群、赵家水磨 遗址、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皇城故址、明长城及沿 线亭障烽燧。
  皇城,即汉乐涫县城,唐福禄县城。蒙古族先 后在这里住牧过,或者他们的王公贵族曾居牧于此, 故称“皇城",也称“鞑子城“。
  第四次文物普查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 长、使用人力最多、后期资料整理制作也最完备的 一次全国性的大普查,历时两年之久。
  普查前,省文化厅召开了普查工作研讨会,酒 泉地区文化处刘士超参加。1987年3月份,在地区 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区文物普查学习班。
  酒泉市普查分队由伊同礼、田晓任正副分队长, 冯明义为顾问,刘兴义负责测绘制图,郭俊峰摄影, 阎开国负责后勤并协助测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87年4月份开始田野普 查。凡市境内与邻县市接壤处的草滩、荒漠,诸河 流域的台地、断层、较大沟渠两岸、各乡村间隙地 带和南北两山缓坡、山口,不管远近,队员们顶风 冒雨,抗酷暑,忍饥渴,认真寻找文物点。在农村 连续工作10个月,往返行程3000余公里,发现了不少新的文物点和丰富的资料。
  这次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百余处,与前几次合 计全市文物点达262处,重点保护点达79处,对全 市文物遗存与分布概况有了比较可靠的底数。如明 代以前的古墓群,已知的就有140多处、3000多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已发现10多处。
  从新发现的1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除已 知的下河清、赵家水磨两地,还在丰乐河沿岸的前 所、大庄、二坝;金佛寺的红寺、上河清、观山口; 清水的白沙河;总寨的三奇堡及洪水河口等地都有 分布。
  普查中除黄泥堡、铮尖、红山等3乡境内未发 现古墓葬外,其他17个乡镇境内都有两汉、魏晋时 期的墓葬遗存。过去未曾想到有古墓的沙山、马营、 将台沙漠、单墩滩、红寺石滩、观山口、洪水河口、 北山外天罗城等地,也都发现了重要的古墓群和古城址。特别在果园西沟村发现的盛唐墓葬,弥补了 过去的空白。
  在将台沙漠和单墩滩、下河清白圪垯、洪水河 口东坝庄、北山外天罗城等地方,不仅有汉、晋墓 群和窑址,而且还发现同时期的屯垦遗迹,如田埂、 水渠和人们戴过的铜戒指及残破陶器等。
  普查期间,省文物处钟圣祖处长和王勤苔副处长先后率员来酒泉,深入田野验收指导。行署达东 副专员亲自参与普查研究,文化处李毅阳处长亦到 丰乐看望普查队员。同时,文化处还办了不定期的 《普查简报》,市政府拨了专款,并在工作上给予大 力支持。各乡、村领导有的亲自参加了本地的普查, 有的派出向导或提供车辆。各乡、镇文化站专干,也 成为本乡、镇负责普查的骨干。不少基层干部和农 民群众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帮助普查队找到了很 多重要文物点。
  1989年10月,行署文化处又在鼓楼上举办了 为期一个月的《全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向广大人 民展示了灿烂的古文化遗迹。
  1990年5月,省文化厅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为期 一周的《全省文物普查与文物精品展览》。省长张吾 乐等领导参观,对酒泉地区展品“格外注目”,省直 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与部分大专院校师生 也参观了展览。
  二、文物的发掘与抢救根据“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方针,建国后 在全市境内,共进行过几次由国家文物局或省、地 有关部门批准的科学发掘或抢救清理。其中发掘汉、晋墓五次,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次,先后出土文物万余件。
  第一次文物发掘1956年3月,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的 党国栋等人,和县文化科刘兴义、文化馆蔡万生赴 下河清农场,即行发掘。到8月初,共发掘东汉砖 室墓24座。其中1、3号墓为画像砖墓,绘有晏居、 农牧、采桑、白鹅等。出土随葬品主要有灰陶器和 铜镇墓兽、铜案等铜器、木车、两汉五铢钱、新莽 “货泉"、"大泉五十"铜币等。
  第二次文物发掘今酒泉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内城外汉墓 很多,1957年曾公布东关墓群为省级保护单位。同 年5至10月份,省文管会陈贤儒、宁笃学二人来酒 泉,首次发掘东关外汉代砖室墓13座。
  这次还顺便清理了和平电影院、县政府礼堂 (今行署礼堂)、北崖头(今市砖厂)汉墓4座。此 次共发掘汉墓16座,出土随葬品几百件,全部运省 文管会。出土文物中的大型铜连枝灯、东汉骨尺、彩 绘木胎漆盘和瓮棺葬亦为首见。
  这次发掘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在东稍门外路南 古坟滩上(今市农修厂后院处),挖掘的8座汉代砖室墓中,有7座是小孩砖室墓,墓内均无木棺,其中一座是以大灰陶瓮作棺置于砖室内(此前和以后 在下河清农场、红寺古城滩也发现过瓮棺葬,1964 年在木器厂清理的一座小砖墓内置有瓮棺,葬品有 男女小铜人、鸡蛋和四个小陶罐),且有随葬品,如 铜器、陶器、五铢钱等,有的尸骨颈项戴有石或骨 制的串珠。这种小孩集中埋葬的墓区还是首次发现 (详见1960年第6期《考古·甘肃酒泉汉代小孩墓 清理》一文,执笔者为主持发掘此墓葬的陈贤儒)。
  第三次文物发掘1959年4月间,酒泉市砖厂在东稍门外路北修 建砖瓦厂,此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规定应事 先报省核批后,并做好文物清理工作方能使用。因 该厂没有报批「被市委书记常昆发现后,责令停工, 并责成市文教局长周秉华(女)负责用快件报省审 批。省人民委员会电复准予使用,但须将清理文物 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之中,同时派省文物工作队赵之 祥来酒泉现场调查。赵来酒后即与文化馆冯明义和 砖厂民工一起,配合砖厂重新开工清理发掘文物。到 同年9月,共清理发掘汉代砖室墓36座,出土随葬 品千余件,有水器、酒、食、饮、洗、蒸煮和装奁 器皿等。琥珀、珍珠、炭精饰物也不少,个别墓内 还有金戒指。一件雕凿粗犷、形态逼真的青石卧牛 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全部出土文物收入文化馆,大大充实了酒泉文物的库藏量。
  第四次文物发掘“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古建筑、古墓葬被破坏。 为了抢救文物,1972年9月至次年4月,经县革委 会文教组同意,由文化馆冯明义对东关外、北崖头 砖厂、野猪沟、王家崖、青沙梁、崔家南湾6处露 土的25座汉、晋墓进行了抢救发掘或试掘。出土文 物500多件,皆存文化馆。其中,在东关外发掘汉 墓10座9出土的彩绘或银釉、绿釉陶壶为过去少有。 北崖头砖厂的3座墓均未被盗,出土了较完整的铜 灯、铜〓、铜釜甑和灰陶器。野猪沟发掘的6座墓 中,不仅有银釉和绿釉陶器,还出土了两件西汉末 王莽新朝铸造的"大泉五十”钱的铜母范,亦为酒 泉首见。同时,在墓葬结构上第一次发现了典型的 攒尖顶墓。在上坝一队清理的一座两层楼式的墓葬, 上层为假室,下层为葬室,亦属罕见。
  1973年3月经与宣传站革命领导小组(三馆合 并机构)组长田利和陈能智商定,选择了总寨崔家 南湾大、中、小型坟堆的墓各一座进行试掘。其大、 中型者为砖筑多室墓,都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式高照 墙。坟堆最大的一座照墙高10米,墓底距地表深16 米,斜坡墓道长35米,墓内阁门和照墙彩绘翼虎、 朱雀、飞廉,镶嵌砖雕斗拱、龙首、守门卒等画而。此堂煌深邃大墓,亦为酒泉第一次发现。坟堆最小 的一座为浅土洞墓,无棺木亦无随葬品,石头封堵 墓门,墓底铺黄土。与前二墓相比,可看出其贫富 相距甚远。出土的一些画像砖被鉴定为一级文物而 珍藏。
  第五次文物发掘1977年5月20日至7月20日,省文化厅和酒 泉地、县联合在酒泉举办了一期“亦工亦农考古学 习班”。参加的有敦煌、安西、金塔、酒泉四县的22 位男女青年农民。省文物工作队吴礽骧任主讲,并主持实践发掘。地区革命委员会武占斌主任、文教 局长鲁逢魁与吴礽骧等人,先后到总寨崔家南湾、丁 家闸、余家坝等墓群察看,选定考古学习班地址和 实践发掘的墓葬。
  在历时60天的时间内,发掘晋墓5座(皆被 盗),出土随葬品不满百件,全部送交省上。第一座 墓为单室附耳室墓,残存彩绘着甲武士木俑27个, 墓顶藻井为一彩绘复瓣莲花纹方砖。有一块特制为 半月形的砖面上,阴刻隶书曰“镇军梁府君之墓表”八字,表座可能为木制,已无存。从这块墓表 可知墓主姓梁,官拜镇军将军。第二、三座墓都砌 有门楼式高照墙,只发掘出灰陶罐一件及一些残片。 第四座已倒塌,唯最后发掘的第五座,实属罕见珍贵,虽然也被劫盗,出土随葬品仅有82件,但整个 墓室为华丽鲜艳的彩绘壁画墓,绘有天上、地下、人 间诸多景物。后来据有的专家考证认为是东晋十六 国时期的墓葬,又据壁画内容和地理位置分析,可 能为西凉国王李蒿或其宗室亲贵的墓葬。《人民日 报》、《人民中国》、《甘肃日报》、《文物》等报刊对 此均有报道。1987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画册专 辑,向国内外发行。
  第六次文物发掘1987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 李水城和省考古研究所水涛二人,来酒泉发掘丰乐 乡大庄村、丰乐河东岸的干骨崖遗址,此遗址为 1971年冯明义在大庄乡当农宣队员时发现。1981年普查认定,公布保护。1976年和1986年,先后由省 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张学正及李水城、水涛对该遗址 进行复查。到8月初,共发掘墓葬105座,出土彩 绘或素面陶器及铜斧、铜镜与磨制石斧、石刀等文 物388件,均运往省博物馆。
  这批墓葬都是土坑墓,无棺。有的在死者周围 垒一圈(一层或二三层)石头,身上也压有石头,有 的只在身上压几块石块,象征石棺。
  多种石、铜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这 里的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外,1988年在丰乐乡一农民手中,收回了一件出自干骨崖遗 址的带扣眼的靴形粗沙红陶罐,显系仿皮靴制成的。 由发掘出土的铜器证明,那时这里的锻金冶铜业也 已开始。
  李、水二人认为干骨崖遗址属四坝文化类型,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殷商和西周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 初入阶级社会门槛的夏朝前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 3700年左右。
  第七次文物发掘果园西沟4座墓葬的发现,为酒泉市成立古墓 葬博物馆奠定了基础,引起了省文化厅和考古研究 所的关注。因此,1993年8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 批准,省考古研究所马建华率人前来发掘。经几处 打探,再未发现唐墓,却在该墓南面不远处的黄沙 梁和西面的于家场、上闸地3处,发掘出了7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彩绘画像砖墓两座,历史、艺 术价值都很高。特别是此次发掘的七号墓,距地表 很浅,画像砖多而精美,图绘清晰,色彩鲜艳如新, 是过去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画像砖 墓。可惜此墓被全部拆毁。后经文化厅马厅长来酒 泉协调,答应给酒泉留一部分画砖,考古所带走一 部分画砖,研究工作结束后归还酒泉,并在适当时 候协助复原该墓,矛盾得以解决。今残墓犹存,见者痛惜。
  此次7座墓出土的随葬品全部运省,(发掘报告 见1996年第7期《文物•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 掘报告》)。
  抢救清理濒临倒塌的古墓葬(一)1987年文物普查中,果园乡西沟村农民称,在该村六组薛家承包地角发现揭破顶的古墓一座,经 查属实,对该墓进行了抢救发掘。此墓室不大,均 为覆斗顶仿木结构,画像模印双室砖筑墓。两室内 外壁面和过道两侧布满模印画砖。上部为十二生肖,其下为执旗骑马仪仗队,有吹箫、奏笛、抚琴、拨 箜篌的伎乐队。墓门外两侧各有一特制大条砖模印 的著甲胄执戟守门吏。后室砌有束腰形床足,花牙 砖镶沿的棺床,为男女合葬,墓底通铺饱满的莲花 纹方砖。整个墓室构筑典雅精巧,为酒泉首次发现 的盛唐时代的墓葬。
  在发掘上述唐墓的同时,又在果园乡高闸沟路 槽砖厂内,清理两座被推土机推残的晋墓,出土有 灰陶羽觞、五铢钱和琉璃耳壬当等随葬品。
  抢救清理濒临倒塌的古墓葬(二)1992年9月间,先后对西沟村饲养场址内塌陷 多年的两座古墓进行了清理,是两座模印彩绘画像砖墓。至此,酒泉境内已有3座十六国墓、3座唐墓, 使先秦、两汉、魏晋到隋唐的历史文物衔接了起来。
  与此同时,又在高闸沟砖厂清理了被推土机推 残的晋代彩绘画像砖墓一座。田晓根据所画内容研 究推定,应为郡太守一级的墓葬。
  在果园西沟二、三号墓西南边一公里处的上闸 地内,也有并连的两座大坟堆,边缘和墓道都已平 入农田,泡地时多次进水,承包主牛利元请求清除, 以利耕作。为此,在唐墓发掘结束后,又对这两座 墓中的一座进行了发掘,它系魏晋时期的一座大型 彩绘画像砖墓,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式高照墙。墓室 壁和照墙上都彩绘有繁杂的壁画,保存较好,色彩 斑斓如新。1994年博物馆投资5万元复原了盗洞, 加筑了墓道,原地保存,以供研究参观。
  总之,建国后在酒泉10处地方,7次发掘出了 200余座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墓葬。从60年代 开始,文化馆和博物馆先后对在平田整地、兴修水 利、修筑道路、房屋建造、挖土打坯等工程建设中, 或洪水冲刷下暴露的古墓葬,都作了抢救清理。涉 及地域有市农修厂、五金厂、种子公司、东关二校、 木器厂、运输公司、西关什字、工农兵食堂、水文 三队、土坝槽、东关大街、泉湖砖厂、金临公路岔 路口、鸳鸯池、西峰乡蒲莱沟、官北沟、下河清小淌沟、五坝河、四坝河、皇城九队、上坝乡石庙子、 新上、新上林场、仰沟八队、天罗湾、荒凉墩、总寨〓家崖湾、下河清农场、飞机场、清水燕子河西、 金佛寺新墩子南滩、丰,乐中截四队等30多处。抢救 清理汉、晋、唐、明代墓40多座,出土文物千余件。 其中有些是我市首次出土的珍贵文物,如清水单墩 滩、临水鸳鸯池、上坝石庙子、总寨惠家崖湾、农 修厂等古墓葬中,出土了伏羲女娲图、丝绸衣裙、鎏金冥树及铜灯、玉彘等珍品。
  在酒泉发掘的古墓中,颇具特色的是各种类型 的壁画墓较多。清水、下河清、上坝、总寨、果园、 新城的180里地段上都有分布。壁画墓延续时间大 体从东汉开始,到唐代约700多年,堪称是一部地 下美术通史,也是一条漫长的地下画廊。其画技由 简洁粗犷的汉墨绘,发展到细腻、繁缚的魏晋彩绘, 继而演进到唐代雕塑型的模印素面或涂彩的画像砖 墓。这700年间壁画的演进内容,为中国美术发展 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畜牧图也屡有出现,而且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 全,随葬的家禽家畜也不少见。风姿飒飕的铜战马 已在五处地方出土。
  不少绘画中有女子采桑图,说明古代酒泉一带种桑育蚕,缫丝织绸业也很兴盛。古墓壁画上的人物形象,除汉族外,还有羌族、 鲜卑族、高车丁零族等,证明这里从古以来是多民 族杂居区,酒泉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建国以来酒泉文物的维修保护(一)万里长城——嘉峪关的维修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明洪武 五年(1372年)。起初有城无楼,正德二年(1507 年)又修起了东西两座城楼,重建玄帝庙、文昌阁、 关帝庙和仓房夷厂。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间(1532— 1533年),先后增筑了关城南北之长城。清光绪元年 又补修了已残缺的长城。后来虽历经修缮,但至建 国前,西罗城楼早已被拆除,天桥也残损零落。东 西二楼仅存框架,棉扇棂窗七歪八扭。关帝庙、文 昌阁多处破损,游击府、关井亭也都颓落。1958年 国家两次拨款18万元,由酒泉市园林处负责一一作 了维修,使关城和近关南北长城得以较好的保存。 1972年移交嘉峪关市。
  (二)文殊山万佛洞的保护文殊山寺庙约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代,兴盛 于唐代,经元、明、清以至民国年间均有修建。前 后山的峰头峦腰都有寺庙,总计约360多座,内藏洞窟18个,为酒泉八景之一的“西山古刹”。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八都有盛大庙会,游客人山人海。东 晋前凉酒泉太守马岌的石壁铭,明代诗人程世绥,都 有诗吟及文殊山寺。建国后除委派人管理外,酒泉 县政府又投资在前山万佛洞等洞窟中,安装木门,上 了门锁,善加保护。1954年划交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山寺洞窟都还保存完整。1958年反宗教特权,庙宇 开始陆续拆毁。
  (三)多次维修酒泉鼓楼酒泉城内鼓楼,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永乐年 间,本福禄县城东门,原名“谯楼明洪武二十八 年(1395年)扩建东城时,将其置于城中央,更名 鼓楼。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重修。民国年间多有改变。建国后公布为县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0年到1985年的30多年 中,先后大小粉饰维修过5次,耗资达50万元。其 中1954年和1959年的两次维修,主要是粉刷油漆、 添损补缺。第三次是1968年,这次除维修了被“文 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作为据点时破坏的部分外,主 要是把它改建成“忠字楼“。“文革"结束后,毛主 席像搬往别处,恢复南北通道。
  1978年12月市博物馆成立后,于次年重新油 绘。由书法家郭炬补写,李兆平、陈能智、刘兴义制作镌刻“气壮雄关"大匾,重新悬挂。重新补书“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 漠”和“云路先登”门额刻嵌原处。复制悬挂券洞 中心的八卦板;凿补砖座上腐蚀的破洞,铲除水泥 粉壁宣传栏。
  第五次是1985年的大规模维修,根据《文物保 护法》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进行。
  维修经费采取了 “三点筹款法",县上拿了3万 元,地区给了 3万元,省文化厅补了 4万元,地区 外事办又向省旅游局要了4.6万元,合计筹资14.6万元。
  1985年4月全面开工维修。为排除渗水隐患, 用水泥加筑了高出地面的隔水墙,拆除了楼盖,重 新铺盖望板和覆瓦。扶正楹柱,补齐脊兽、风铃。拆 除玻璃门窗,复原为棉扇棂窗,所有线条、堂板、格 心、仔边、条环板、裙板、炭条、门枢,皆依原貌 制作。更换了回栏和部分眺望柱、楼板。对“文 革”中改建“忠字楼”时失火烧残的檩条也予以更换,脱椁大梁上加了铁件,恢复了四面开门的格局。 把倾斜裂缝的土坯楼壁改为砖壁,改二楼土坯墙为 板壁,以减轻负荷,更换了三楼板壁。楼顶敷设了 网状避雷器。整修了一楼平台和台阶。重砌了楼门, 恢复了有泡钉和门钵的门扇、门槛,补修了基座破洞、门楣。重砌了遭洪水而塌陷的基座东南角。全 楼彩绘改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青绿彩。
  维修中,还将访寻得来的两幅光绪年间重修时 由肃州拔贡、书法家聂吉儒撰写的对联,分别由郭 垣、童德成补书镌刻,挂置一楼南北二门。其一曰: “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障与檐 牙争排其二曰:“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 出关门户可以观人气维修工程竣工前,国家文物局顾问、古建专家、 高级工程师罗哲文来嘉峪关时,受省文物处委托,在 到鼓楼上对维修复原工作作了认真检查后,给予肯 定,并应邀题写了一幅长联。又将从新疆军区司令 部得来的1949年所摄酒泉鼓楼上“声震华夷"的大 木匾照片,经翻拍放大,由郭垣补书,李兆平、刘 兴义、陈能智镌刻悬挂。
  1985年11月25日维修竣工,省考古研究所古 建专家赵之祥以及县财政、文教、工程、公安、城 建等部门65人,进行了验收座谈,一致认为基本达 到了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要求。省文物处也 发来了竣工贺电。
  (四)集泉古庙的维修位于铧尖乡集泉村的集泉庙,系清代建筑,保 存完好,1958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县财政拨款百元,由附近农民加固了即将倒塌的围墙。”文革“中被毁。
  (五)福禄城南门故址维修复原1964年,酒泉军分区内保存的一段古城墙局部 塌落,露出砖券城门一座。依其砖筑形式、砖材和 位置,判定为谢艾所筑“福禄城"南门故址,明代 扩建城垣、加宽城墙时,将此门包入夯土中。1988 年市财政拨款1.5万元,由冯明义负责予以维修复 原。城垛已无存,请省考古所赵之祥按唐代城制设 计为“凸”字形复筑。
  1994年,城建部门又在城门周围加筑了汉白玉 防护栏,酒泉又增加了一处历史文物景点。
  (六)清真寺的维修位在酒泉东关的清真寺,始建于民国五年至八 年,历史虽然不长,但建筑较好,继承清代建筑风 格,殿、厅、楼阁俱全,“文革"中部分毁除。1978 年由宣传站(文化三馆合并机构)接管后,找回了 桶扇门,砖铺了大殿地坪,维修了窗户和裂缝墙壁。 其后落实宗教政策中交清真寺管委会,近年回民集 资修建,又有较大恢复。
  1992年6月起,又对清真寺进行了大规模整 修,至1994年10月峻工。重建了仿明清建筑,高 达31米的宣礼楼,并重新修建了东(正)门,新建了二楼办公房舍和大门两侧厢房,开设了洗水房、商 店等服务设施,彻底改善了清真寺的条件,方便了 回民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七)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加固1977年7月20日发掘的丁家闸东晋十六国五 号壁画墓原地保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 年省文化厅拨款1.5万元加固。此后,省委常委、宣 传部部长吴坚来酒参观该墓后,即请文化厅拨款5 万元又进行加固。清除了墓道中的淤土,加筑了券 形墓道,埋设了照明线路,墓口加装了铁门,墓道 口修筑砖混房一间,复原了残缺坟堆,并聘请当地 农民杨兴国为长年保护员。1994年,又在墓旁修了 60平方米的接待室,1995年起对外开放参观。
  (八)西沟唐墓复原加固果园乡西沟村六组境内的三座唐墓和两座魏晋 画像砖墓,墓道都是露天开沟,墓顶均有大盗洞,有 的墓顶全毁或只存大半。1991、1994两年,筹资15 万元,对五座墓进行了复原加固:依残迹补修复原 了墓顶;加筑了券形墓道;各修了一间砖混房;通 上了照明线路;墓门口均装有铁门,聘请了长年保护员,1995年对外开放参观。
  (九)筹建古墓葬博物馆果园西沟村六组境内,先后发掘的6座不同类型的模印或彩绘画像砖墓,相距几十米到几百米之 间,又距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甚近。时任市长的张克 勤提议在西沟筹建一处“古墓葬博物馆”,并得到省、 地文化行政和旅游部门的赞同。
  古墓葬博物馆以3万元购地15亩作为馆址, 1994年开始筹建。先以4.5万元筑起了围墙,以8万 元修起了陈列接待室,铺筑了通向墓葬博物馆的沥 青公路。包括先已复原加固的5座墓葬的购地经费, 支出已达36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拨6万元发掘 费,地区财政给2万元,地区旅游局给8万元,市 财政拨给11万元,社会捐资4.9万元,市工交局垫 支筑路费2万元。
  (十)文物库房的修建过去酒泉虽发掘文物一千多件,但没有文物专库,许多文物几易其地,残损毁坏丢失甚多。因此, 有的石碑、大型造像石塔被埋。
  1988年省文化厅拨专款3.5万元,按照省上设计的统一图纸,在博物馆院内修起了一座铁壁、铁 地的文物专库,使馆藏文物得到安全保管。1992年 自筹资金安装较先进报警设备,加强了安全防护设 施。
  (冯明义,原任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现已退休。)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党国栋
相关人物
倪思贤
相关人物
张鲁章
相关人物
张仲生
相关人物
宁笃学
相关人物
蔡生万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甘棠泽
相关人物
王勤苔
相关人物
茹世性
相关人物
于成德
相关人物
董秀荣
相关人物
刘士超
相关人物
伊同礼
相关人物
郭俊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泾川县
相关地名
铧尖乡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吉祥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