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区文物普查追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4002
颗粒名称: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追记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9
页码: 72-80
摘要: 1972年省、地文物会议之后,酒泉地区文教局 根据地委、地区革委会的指示,抽调人员在副局长 鲁逢魁带领下,用了近三个月时间,对全区(包括 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和 额济纳旗,面积272354平方公里)文物遗存进行了 一次全面普查。由于各县(市、旗)有关领导和广 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文物队派员具体指导, 全体人员克服困难,边干边学,积极工作,使文物 普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物普查

内容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追记
  王兴文
  1972年省、地文物会议之后,酒泉地区文教局 根据地委、地区革委会的指示,抽调人员在副局长 鲁逢魁带领下,用了近三个月时间,对全区(包括 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和 额济纳旗,面积272354平方公里)文物遗存进行了 一次全面普查。由于各县(市、旗)有关领导和广 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文物队派员具体指导, 全体人员克服困难,边干边学,积极工作,使文物 普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由地区文教局的鲁逢魁、 江涛、易增礼和酒泉县文化馆的茹世性、玉门市文 化馆的王伟、敦煌新华书店的咸裕兴、安西新华书 店的寇克让、金塔文化馆的管玉媚(女)等同志组 成。笔者是酒泉中学的地理教师,因懂得一点测绘 知识,也被“借调”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省革委会 政治部主管文物工作的王勤苔(女),省博物馆文物 队的吴怡如、赵志祥、胡守兰(女)等专业人员随 队进行具体指导,大大提高了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 .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学习准备阶段。普查队集中学习了《中 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 的几点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 管理的指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和省、地 有关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了大家对文物保 护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普查队的同志还 翻阅了地、县有关部门现有文物情况的资料,了解 全区文物工作现状,为选定考察路线,制定计划,开 展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实地调查阶段。普查队行程数千公里,对 酒泉地区七个县(市、旗)的67个文物点进行现场 观察、记录、拍照、测绘和实物采集。对每处文物 保护单位,逐一划分保护级别,明确保护范围。对 易遭破坏的文物遗址,落实管护人员和保护措施,并 对附近社队的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实地调查的后期,普查队又分成两个组在东西两片同时开展调 查工作。西片由江涛负责,继续完成安西、敦煌、肃 北的普查工作;东片由鲁逢魁负责,重返金塔、额旗,对额济纳河(即黑河下游)南起金塔双城子,北至额济纳居延海的汉代城堡、烽遂遗址进行踏察,为 下一步发掘工作做准备。第三是资料整理阶段。野外工作结束后,普查 队连续作战,在翻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普查工 作收集的资料汇集成册,编印了《酒泉地区文物资 料汇编》(油印本)。在此基础上,由鲁逢魁策划,茹 世性、江涛主编,易增礼主笔编写全区文物概况、全 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录和6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 说明,王伟选编照片资料27幅,笔者编绘文物分布 图8幅和重要遗址平而图8幅,而后编辑出版了 《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况》(铅印本)1000册,供内 部参考。
  1972年全区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收获是:一、基本搞清了全区文物分布的现状酒泉地区是我省文物遗存较多的地区之一。境内有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和榆林窟;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和阳关;曾出土过著名的“居延汉简"和“流沙坠简”。地上地 下的遗址、遗物遍布全区各地,已发现并已基本查 明的文物保护单位有60多处。其中包括石窟寺5 处,古遗址44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3处,石 刻及其它多处。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莫高窟、榆林窟),列为省级保护的11处(玉门昌 马石窟群,酒泉赵家水磨遗址,安西锁阳城遗址,敦煌阳关遗址,玉门关城堡遗址,齐家湾遗址及墓群, 大方盘城遗址,长城及烽燧遗址,酒泉东关汉墓群, 下河清墓群,敦煌佛爷庙新店合墓群等)。其余均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查中,普查人员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广大群 众保护文物的动人场景。在额旗,普查队考察黑城 返回驻地时迷了路,一位蒙古族牧民主动提供骆驼 让队员骑乘,并热情带路,整整一夜才带领普查队 找到了水文站渡口。在酒泉、安西、敦煌、肃北普 查时,不少群众积极捐献陶罐、钱币、莲花纹花砖 等文物,还为调查工作提供线索。同时,普查队也 目睹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文物遭受破坏的严重 情况。1966年“破四旧"时,金塔塔院寺、敦煌月 牙泉、酒泉公园的部分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酒泉鼓楼上悬挂的“气壮雄关"巨匾也不知去向。 1967年为办五七干校,金塔塔院寺、酒泉钟楼寺、敦 煌月牙泉南岸的古建筑群被全部拆毁。1969年,因 “战备需要气安西榆林窟被用作“战备仓库”、“后防基地",文物管理员郭元亨遭受批斗,部分洞窟壁 画遭到破坏。人为因素对文物遗迹的破坏,真使有 良知的人触目惊心而为之惋惜。二、发现三处重要遗址,1.古阳关城堡遗址。古阳关也称西寿昌城,早 已湮没在沙漠之中。50年前,考古学家向达在《西 征小记》中指出:“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 滩但敦煌县南湖乡(当时称公社)的古董滩东临 南湖绿洲,西到青山子梁,南起元台子山,北到墩 墩山,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其地茫茫流沙,一望无 际。古阳关到底在哪里?人们只能以墩墩山主峰的 烽燧(被称为“阳关的耳目”)做为阳关的标志。多 年来,确定古阳关的具体位置一直是近代河西考古 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次文物普查中,全体队员 不怕风吹日晒、天气寒冷干燥,化整为零,分头在 古董滩仔细寻觅,最后终于在南工四队自东向西翻 越十四道沙梁之后,找到了排列整齐的房基遗迹,经 测量,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还有断续、宽厚的板 筑城堡墙基和丰富的遗物。省博物馆文物队的专家 告诉大家:这些房舍遗迹虽然有早期和后期的区别, 尽管年代尚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地说,在古代这 里是一个很大的居民点,使用的时间也很长;夯土 板筑遗迹可能是古城墙基。根据这一重要发现加上 原有的证据,充分说明这里曾经是古代城堡遗址,很 可能就是古阳关县、西寿昌城所在地。这为确定阳关遗址找到了重要证据。
  2.安西兔葫芦遗址。1972年10月普查队在安 西县布隆吉去双塔大队兔葫芦生产队调查时,群众 献出的在当时沙丘中拣得的陶罐,为我们提供了重 要线索。普查队立即赶到现场,在数平方公里的半 流动沙丘中进行考察,发现不少暴露在沙丘间的文 物,不仅有石刀、石斧、石磨、粗沙陶片等石器时 代的遗物,还有后期的铜箭头、“开元通宝”等。这 一切都表明兔葫芦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文化内涵 相当丰富的古遗址。这里保存着从石器时代以后,直 到中世纪上下数千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对 研究我国西部史前文化、古代文化发展演变和地理 环境的皮迁有重要价值。
  3.敦煌甜水井城堡遗址。遗址在安(西)敦 (煌)公路甜水井道班以北的戈壁深处。据传,该遗 址是60年代航空测量时从空中发现的,但无人进行 过实地考察0 1972年10月普查队根据这一线索,深 入甜水井道班以北约20公里的戈壁滩上,终于找到 了城堡遗址,并进行初步调查。遗址共有两处,相 距约2公里,现存有稍高出地面、断断续续的墙基 痕迹。其中一处略呈方形,周长约440米。地面暴 露有铜箭头、铁刀、铁削、五铢钱等遗物。由此判 断,该城可能是汉代军屯重地,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三、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文物普查工作一般是只记录现状,采集暴露于 地表的实物,不进行文物发掘。但由于酒泉地区是 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边塞要地,加上气候干燥 少雨、人烟稀少等独特的环境因素,保存的文化遗 存极为丰富。有的甚至暴露于地表,考察队只要亲 临其地便能垂手可得,因而也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 特别是“居延汉简简牍是纸张未普遍使用之前,用来书写文字、文 献的材料,由竹、木制成,窄者称简,宽者为牍,它 是甘肃省古代文化遗产的三大优势(即彩陶、石窟 和汉简)之一。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我区敦煌 县发现了汉简(史称流沙坠简),促成了简牍学的产 生。30年代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黑河下游掘得“居延汉简"万余枚,使简牍学成为国际性显学。但令 人痛心的是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国宝—— “居延汉 简"被帝国主义者劫掠一空,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 馆,造成了我国“居延汉简”空白的状况。1972年 9月15日下午2时许,普查队在30年代出土过“居 延汉简"的额济纳旗破城子(汉代居延都尉甲渠侯 的官衙)原Ⅲ号点试掘,喜获“居延汉简"百余枚。 其中一枚上有墨书汉隶“(甲)渠侯官行者”字样,另一枚上有“天凤二年”字样。10月,普查队 在对黑河沿岸的城堡、烽燧遗址的踏察中,又出土 了不少汉简。这次普查成果特别是出土的汉简,曾 在省革委会政治部会议室陈列展出,受到参观者的 普遍重视。此举为建国后大批出土汉简揭开了序幕, 据后来报道:"1972-1976年,在国家文物局、甘肃 省文物局与额济纳旗党政军民的大力协助下,由甘 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和人民解放军驻地部队等单 位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对居延汉代遗址进行初步发 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包括 二万余枚汉简,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新 获的“居延汉筒”,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宝贵的汉代档 案史料集。“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 民族及社会生活情况,又提供了一批难得的新资 料”(引自《文物》1978年第一期《居延汉代遗址的 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
  另外,1972年10月,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小方盘 城(当时暂作为汉玉门关的标志)以西第二烽燧试 掘,出土了汉代丝绸残片、木梳、木简、黄色麻布 残片和绘有人面像的小木撅等文物。其中红、绿、蓝 各色丝绸残片尤为珍贵,它为研究丝绸之路的丝绸 生产、运输、消费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1972年的这次较大规模的全区文物普查,取得了很大成绩,宣传了党的文物政策,加强了文物保 护工作,并在普查中发现和挖掘出了不少珍贵文物, 确实是做了一件难能可贵,继往开来的好事。
  (王兴文,原任酒泉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菩萨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兴文
相关人物
鲁逢魁
相关人物
茹世性
相关人物
王伟
相关人物
咸裕兴
相关人物
寇克让
相关人物
管玉媚
相关人物
王勤苔
相关人物
吴怡如
相关人物
赵志祥
相关人物
胡守兰
相关人物
郭元亨
相关人物
向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地区文教局
相关机构
酒泉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酒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金塔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肃北
相关地名
阿克塞
相关地名
额济纳旗
相关地名
南湖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西征小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