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酒泉教育四十年的胡山农老师张世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982
颗粒名称: 献身酒泉教育四十年的胡山农老师张世铭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43-48
摘要: 胡山农老师原名胡森林,1921年生于河北省高 阳县史家佐村。1945年西北师院毕业后,扎根西北 高原从事教育工作40年,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党的 教育事业。80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评为酒 泉师范高级讲师,成为酒泉地区教育界有影响的人 物。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胡山农

内容

献身酒泉教育四十年的胡山农老师
  张世铭
  胡山农老师原名胡森林,1921年生于河北省高 阳县史家佐村。1945年西北师院毕业后,扎根西北 高原从事教育工作40年,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党的 教育事业。80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评为酒 泉师范高级讲师,成为酒泉地区教育界有影响的人 物。
  一、颠沛流亡,到大后方求学谋生胡山农八岁在家乡县城上小学,毕业后考入省 城保定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在家乡流亡数年, 1940年考入北平师范学校,不久由于不堪日寇的压 迫及其奴化教育的推行,遂同一些热血青年结伴向 大后方流亡。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于1942年 到达陕西城固,进入西北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北京 师范大学,抗战后迁校至此)史地专修科学习,该 校于1944年几经周折迁到了甘肃省兰州十里店。时 值抗战最艰苦阶段,师生生活十分困难,他在毫无 家庭经济接济的情况下,艰难地完成了学业。1945 年毕业后,到陇南岷县中学教书,后又辗转到临夏云亭中学、兰州西北中学任教。由于当时国民党发 动内战,货币贬值,所得薪金无法维生,后于1947 年经刘勇(地下民盟盟员、新任酒泉师范校长)聘任,长途跋涉来到酒泉师范任教。当时省立酒泉师 范条件较差,他家庭负担重,无奈又于1949年春转 入条件较好的国立肃州师范教书,直到酒泉解放。
  二、任劳任怨,献身党的教育事业1949年9月酒泉解放后,胡山农老师积极参加 了党所组织的各种教师学习班,在不断提高思想觉 悟的基础上,即在酒泉中等学校补习班任课。1950 年酒泉中学成立,继续在该校教授地理课。他深入 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很快提高了教学质 量。1954年冯卓超担任校长后,他担任了史地、政 治教研组组长,每周除上十几节课外,还要抽出大 量时间审阅全组教师的教案,帮助年轻教师备课,深 入钻研教材,使大家很快掌握了苏联凯洛夫的“五 环教学法”要领。
  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致酒泉师范的 18名专业教师中有12名被打成“右派”,使教师队 伍元气大伤,教学活动遭受严重的影响。当时,他 被调任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面对这一艰巨任务,他 勇挑重担,忘我工作,主动承担地理、历史、教育多种学科的教学,带动组织任课教师增加课时,超 量授课,克服了因教师不足而造成的这一严重困难。 即使在1958年大搞勤工俭学、大炼钢铁时,他也狠 抓教学工作不放松。为此,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 随着校长崔同书被撤职,他亦因“思想右倾”丢了 教导王任职务。此后,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从事 各种劳动活动。
  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党的政策的落 实,崔同书恢复了校长职务,他也被重新任命为教 导主任。经过一段努力,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当 时教导处只有一名干事,人力不足,他除教课、负 责教学管理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排课、 调课、组织学生参观见习、安排毕业生实习等,星 期天和节假日很少休息,工作超负荷运转。因此,这 一时期学校各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 高,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他的教导主任又被挂了起来,特别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因怀疑他有特大政治历史(问题一 是流亡大后方时期的历史不清,二是他未参加过任 何反动党派被怀疑)而受到冲击。但他毫无怨言,认 真参加劳动9接受群众批判和组织的审查。后来又 被抽调下乡当农宣队员,直到1971年才恢复了教学 工作。随着“四人帮”的垮台,不断落实了党的知识 分子政策。1978年他以无任何政治历史问题作了结 论,不久又第二次恢复了教导主任职务。从此,他 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领导工作,在恢复长期被破坏 的教学秩序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1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获得了 新的政治生命。他以学校为家,把全部精力花在教 学领导工作中。后来还兼任教工支部委员、文科支 部书记,在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中做了大量工作。“文 化大革命”前,他还担任过酒泉县第一、二届政协 委员,80年代初又担任酒泉市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在参政议政、团结知识分子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 事情。1984年学校调整领导班子时,他因年届退休 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专事教学和研究工作01985 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在酒泉师范、酒泉地区辅 导院任课多年。
  三、呕心沥血,认真教书育人胡山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贯坚持精讲多练,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他在50年代通过在职业 务进修,不断提高了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拓宽了 知识领域。经常搜集民谣、口诀、谚语、诗句和有 关故事,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公开 教学博得领导和教师的好评,常作为大家效法的榜 样。在70年代初和70年代由于教师不足,他还教 过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充分显示了他博 学多才的教学能力。他主张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辅 之以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寓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于课堂教学及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之中。他在长期 的教学中汇集了几百万字的教育资料,写了大量的 读书笔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多次深入县、 市、厂矿举办教育理论专题讲座,颇受听众欢迎。为 此,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1964年被评为酒泉地区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奖励。 1983年被评为讲师,后又被评为高级讲师,其事迹 被收入1987年出版的《甘肃教育名人录》一书。
  四、淡泊名利,生活清苦朴素胡山农老师一生淡泊功名利禄,从不计较个人 得失。他有6个子女,夫人杜鸿甫又系家庭妇女没 有工作,8 口之家仅靠他一人的工资维持,家庭生活 负担最重。但他和夫人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艰苦度日,从不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硬是节衣缩食供 给子女上学读书,使他们长大成才,陆续参加了社 会工作。对于担任的教学领导工作,他也只看做党和政府对他的信任,是进一步贡献才智的机会,绝 不把它当作索取的手段,为此,在几起几落中他都 能镇定自若,平静对待。组织叫他干,他就认真干, 下了台他就默默去教书,从不计较地位高低和个人 的得失。工作受到表扬时他只作为前进的动力,受 到挫折时他又常从自身检查,从不怨天忧人,更不 埋怨组织。
  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从不以权谋私贪占公 家的便宜。家中除衣被、床铺、灶具外别无它物,借 用学校的桌椅照付租金。他生活朴素,衣着简单,一 生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直到退休家中没有 任何大件物品。他作风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对教 师热情帮助,对学生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地帮助他 们健康成长。凡要求别人做到的他必身体力行,率 先垂范,成为师生效法的榜样。
  胡山农老师献身酒泉教育40年,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已把酒泉当做了他的第二故乡。特别是解放 后的长期教学工作中,不遗余力地为酒泉地区培养 了大批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酒泉地区教育事业 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高风亮节和严谨治学的 精神,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堪称一代师表。
  (张世铭,酒泉师范高级讲师,已退休,现任《酒泉文史》副主编。)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辑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编读往来栏目;并附有《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至十辑 分类总目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世铭
相关人物
胡山农
相关人物
胡森林
相关人物
刘勇
相关人物
冯卓超
相关人物
崔同书
相关人物
杜鸿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西北师范学院
相关机构
北京 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陇南岷县中学
相关机构
临夏云亭中学
相关机构
兰州西北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
高阳县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甘肃教育名人录
相关作品
酒泉文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