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族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937
颗粒名称:
民族风情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258-263
摘要:
介绍裕固族的民族风情:居住、饮食、婚姻、服饰、丧葬。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裕固族
内容
民族风情居住历史上裕固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牧畜的转移而迁徙。帐篷由三根或六根、九根杆子支撑,所用的杆子有定数。民间传言:一溜(排)三个桩,九根杆子支帐房,金拓索绳自备用,依次沿用各进深。这里所言三、六、九杆指的是支柱,并不是所用料数(详见《金拓索被褐录考》一书)。外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搭盖而成。帐篷内部正上方是供神龛、佛像或图腾的地方。进门左边为铺,是客人的座位,男客靠左,女客靠右;右下是放炊具等物件;正中为炉灶,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
现在酒泉的裕固族多数以农业为主,只有黄泥堡农牧并举。解放后,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集聚在居民点上,多建为四合院,冬天喜欢睡热炕。定点居住,彻底改变了逐水草游牧而居的生活习俗。
饮食酒泉的裕固族历史上饮食以酥油、炒面、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吃一顿面食,喝三次酥油炒面茶,茶里放酥油、炒面、曲拉。裕固族也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
裕固族人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了,先用奶茶招待,茶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等,然后沏上煮好的茶,茶后以手抓羊肉款待。在招待贵客或遇佛事等重大喜庆节日,才献羊背,上全羊,以示尊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花色品种极多,面食、蔬菜花样繁杂,有时也食酥油茶、手抓羊肉。饮食结构已有很大改善,裕固族人的健康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酒泉境内的裕固族人禁食马、驴、骡、犬肉,还有部分人不食尖嘴的动物。
婚姻裕固族人的婚姻一般都遵循恋爱、提亲、定婚、结婚等过程。定婚、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摆酒席,宴宾客,亲朋好友及近邻都乐意参加,前来祝贺,增进交往和友谊。
服饰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酒泉的裕固族和肃南明花区的裕固族穿着服饰大体相同。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皮袍,系红、蓝色腰带。有身份的老者或佛教僧侣穿便服时系黄色的腰带,戴园筒平顶锦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筒皮靴或穿毡靴(也叫筒靴)、毡筒靴。有的毡筒靴下面附有皮底。毡筒靴多数是白色的,牛、羊、驼毛做成。白色的为上等品,上边镶黑色布边。也有其它颜色的毛做成的毡筒靴。矮腰的毡筒靴叫毛窝窝,用牛毛做的叫牛毛窝,用羊毛做的叫羊毛窝,其它毛做的叫杂毛窝。也有各种畜毛混制成的毡筒靴。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般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色边的长袍。年青人长袍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褂,腰带上挂有腰刀、火镰、火石、小酒壶、鼻烟壶、旱烟袋等物;短烟杆斜插在腰带上或挂在纽扣上,长烟杆嘴向下半截插在脖子后边衣服里。放牧人有特长杆的则拿在手中,可做拐杖用。烟杆也颇有讲究,如铜头旱烟杆、玉石旱烟嘴是中上等;如果是青铜头、红铜杆、玉石嘴的则是上等品。这种合成烟杆,可做防身的武器用,一般人是没有的,只是上层人的吸烟工具。
妇女也穿高领长袍,外套坎肩,着长靴、中腰靴或短腰靴。在家的妇女着长腰靴的不多,主要穿中腰靴,也穿短腰靴,一般是布质料的较多。放牧的妇女也穿长皮靴或毡筒靴。束红、紫、绿色的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腰带上侧还系几条各色手帕。古回鹘人腰带上有盾牌、腰刀,解放前部分裕固族人氏族中也有这种装饰品。这种盾牌分三等九级(详见《古回鹘人服饰考录记》一书)。
妇女的衣领上和袖口上绣有色彩鲜艳的花边,戴喇叭型红缨帽或用芨芨草制成的帽子,帽沿上缝有两道黑色丝条边,后缘微翘,前沿平伸,帽子顶缀上红线穗子,有的还饰有各种花纹。
新生百日后至五岁前的男女小孩,梳两条发辫,后脑勺的发是散的,这种梳发辫叫定中平分二,童颜散发,也叫“乾发辫”(详见《古回鹘与裕固人辫发考录记》一文)。未成婚的少女梳五条或七条辫,并在宽沿平顶帽上加一圈红色珠穗。成年妇女的帽顶垂下大红的彩络。已婚妇女佩带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大条辫,一条垂在背后,二条在胸前。头面亦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子或骨牌饰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盾牌、珊瑚、玛瑙、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这种已婚妇女的发式叫色艳发型。清末到民国时期酒泉附近的裕固族未婚女子则梳两辫,已婚妇女则在后脑勺上梳扁园型发髻,用骨牌子横串起,用以区别已婚或未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型已多样化,现在酒泉黄泥堡裕固族男女除盛大节日或礼仪活动时穿戴本民族服装外,平时均着短装,和汉族一样。
丧葬裕固族的丧葬分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过去牧主、富户、部落头人和宗教上层人士及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成年人和宗教上层人士多实行“荼毗”。荼毗前一般情况下,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用土坯砌一个长方形的土合,四面留进风小孔,将尸体置于粗壮的木柴之上,在木柴上涂抹酥油或浇上清油,然后点燃火化。未成年男女可不砌土合也不进行宗教仪式。所谓天葬,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没有山的地方放于平地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有仰天俯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实行木棺土葬各有异同。现在黄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未婚男女夭折后才用此种葬法。火葬已寥寥无几。过去不管那种葬法都要请僧众念经超度,花费极大。现在也有少数念经的,宗教仪式已淡薄,规模相对缩小。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金拓索被褐录考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