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境内的裕固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932
颗粒名称: 酒泉境内的裕固族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5
页码: 254-2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裕固族的族源、分布、民族风情(居住、饮食、婚姻、服饰、丧葬)、黄泥堡裕固族乡情况概述(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政治设施、经济发展、文教卫生)。 ) ) 、、、、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裕固族

内容

酒泉境内的裕固族
  萨莉延羽
  酒泉境内的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多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明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清朝称“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代表充分协商,一致同意以同“尧呼尔”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名称,报经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
  族源据汉文史料记载,裕固族源于唐代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公元前三世纪称丁零,公元七世纪史料称回纟乞。远在公元一世纪时,即有部分丁零部落脱离了匈奴的统治,游牧于今河西走廊一带。公元六世纪中,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统治者的斗争中,韦纥、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便逐渐联合起来,史称九部“回纥”,公元744年建立回纥汗国。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汗国解体后,始逐渐形成了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进军河西,“丙戍”,攻下萨里畏吾特勒。这时萨里畏吾即是裕固族的先民。元代的萨里畏吾尔又来源于公元十一世纪宋代的“黄头回纥”。撒里畏吾就是“黄头回纥”的后裔。“黄头回纥”即是裕固族的直接祖先。(注;撒里:突厥语即黄色的意思)明朝初年,设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赤斤卫、罕东左卫、哈密卫等八个军事性的卫所。元朝宗室卜烟帖木儿曾封为宁王镇守此地。之后,由于各卫统治集团之间相互攻杀,吐番东侵,各卫不能支持乃纷纷东迁至嘉峪关内,由肃州官员安置于祁连山北麓和酒泉黄泥堡一带定居下来。裕固族的形成比较复杂,概括地讲,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裕固族人的先民同历代中央王朝和周围的兄弟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他们在发展中融合了一些蒙古部落以及藏、汉等民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
  黄泥堡及酒泉境内的裕固族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从嘉峪关外迁来曲先卫、安定卫人的后裔,他们属夜落隔部辖属。夜落隔部在清代被废止,改设乡约、农宫,划归肃州管辖。雍正二年后,年羹尧、岳忠琪提出“改番归流”,奉文交纳粮银。光绪时,始废止交茶马。夜落隔部原辖亚乐格(即今日的亚拉格)、贺郎格(即原来的虎郎格)两部落,最后一个族王(领事)为贺明西(即萨莉尔多达干),其子孙继任乡约、农官之职,被州府赐刘姓。
  分布酒泉市辖区内有裕固族2261人,除聚居于黄泥堡裕固族乡924人外,尚有1337人分散居住全市18个乡、94个行政村、6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委会,一个农场,遍布酒泉市城镇乡村。占全市人口总数300947人的0.75%,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4195人的53%。裕固族居住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散在各乡镇与汉族杂居,二是聚居人数较多的大多都在边远地区,三是零星散居在城市的裕固族,主要是解放以来参加工作的干部、工人及其家属子女,还有近年来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种人员。酒泉市境内的裕固族分布情况一览表 县(市)名 单位项目 总数 单位项目 总数 酒泉市 裕固族 721 (户) 2261 (人) 乡 户数 人 口 乡 户 数 人 口 金佛寺镇 1 3 屯升 3 7 上坝乡 17 53 下河清乡 3 4 泉湖乡 29 82 295 924 清水镇 2 2 银达乡 58 158 总寨镇 16 37 临水乡 67 261 怀茂乡 2 3 东洞乡 3 4 铧尖乡 71 225 西洞镇 2 5 西峰乡 10 23 三墩乡 16 67 红山乡 1 3 下河清农场 1 2 果园乡 55 159 城关镇 69 240备 注 此表中的各种数据是根据一九九〇年人口普査资料的数据为依据,详细情况见一九九。年人口普査资料和甘肃少数民族一书第578页至583 页。 宗教信仰裕固族的宗教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几经演变。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藏传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相错织。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草原上渔猎民族普遍信仰的古老宗教。操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言的满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操突厥语族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操蒙古语族语言的蒙古、达斡尔等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
  公元七世纪后,摩尼教从波斯传入中国,开始在回鹘人中传播,据《旧唐书》记载,约在唐贞观年间改信摩尼教的记载较多。回鹘西迁到甘州以及肃州等地后,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河西一带佛教兴盛,回鹘中佛教也广为流传。元朝统治后,喇嘛教传入回鹘。开始信仰萨加派佛教,夜落隔部氏族信仰藏传佛教宁玛宗(红教),后信仰黄教。清代至今,格鲁派佛教成为酒泉裕固族的主要信仰。同时,萨满教和摩尼教在民间还有一定影响。
  民族风情居住历史上裕固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牧畜的转移而迁徙。帐篷由三根或六根、九根杆子支撑,所用的杆子有定数。民间传言:一溜(排)三个桩,九根杆子支帐房,金拓索绳自备用,依次沿用各进深。这里所言三、六、九杆指的是支柱,并不是所用料数(详见《金拓索被褐录考》一书)。外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搭盖而成。帐篷内部正上方是供神龛、佛像或图腾的地方。进门左边为铺,是客人的座位,男客靠左,女客靠右;右下是放炊具等物件;正中为炉灶,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
  现在酒泉的裕固族多数以农业为主,只有黄泥堡农牧并举。解放后,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集聚在居民点上,多建为四合院,冬天喜欢睡热炕。定点居住,彻底改变了逐水草游牧而居的生活习俗。
  饮食酒泉的裕固族历史上饮食以酥油、炒面、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吃一顿面食,喝三次酥油炒面茶,茶里放酥油、炒面、曲拉。裕固族也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
  裕固族人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了,先用奶茶招待,茶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等,然后沏上煮好的茶,茶后以手抓羊肉款待。在招待贵客或遇佛事等重大喜庆节日,才献羊背,上全羊,以示尊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花色品种极多,面食、蔬菜花样繁杂,有时也食酥油茶、手抓羊肉。饮食结构已有很大改善,裕固族人的健康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酒泉境内的裕固族人禁食马、驴、骡、犬肉,还有部分人不食尖嘴的动物。
  婚姻裕固族人的婚姻一般都遵循恋爱、提亲、定婚、结婚等过程。定婚、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摆酒席,宴宾客,亲朋好友及近邻都乐意参加,前来祝贺,增进交往和友谊。
  服饰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酒泉的裕固族和肃南明花区的裕固族穿着服饰大体相同。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皮袍,系红、蓝色腰带。有身份的老者或佛教僧侣穿便服时系黄色的腰带,戴园筒平顶锦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筒皮靴或穿毡靴(也叫筒靴)、毡筒靴。有的毡筒靴下面附有皮底。毡筒靴多数是白色的,牛、羊、驼毛做成。白色的为上等品,上边镶黑色布边。也有其它颜色的毛做成的毡筒靴。矮腰的毡筒靴叫毛窝窝,用牛毛做的叫牛毛窝,用羊毛做的叫羊毛窝,其它毛做的叫杂毛窝。也有各种畜毛混制成的毡筒靴。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般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色边的长袍。年青人长袍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褂,腰带上挂有腰刀、火镰、火石、小酒壶、鼻烟壶、旱烟袋等物;短烟杆斜插在腰带上或挂在纽扣上,长烟杆嘴向下半截插在脖子后边衣服里。放牧人有特长杆的则拿在手中,可做拐杖用。烟杆也颇有讲究,如铜头旱烟杆、玉石旱烟嘴是中上等;如果是青铜头、红铜杆、玉石嘴的则是上等品。这种合成烟杆,可做防身的武器用,一般人是没有的,只是上层人的吸烟工具。
  妇女也穿高领长袍,外套坎肩,着长靴、中腰靴或短腰靴。在家的妇女着长腰靴的不多,主要穿中腰靴,也穿短腰靴,一般是布质料的较多。放牧的妇女也穿长皮靴或毡筒靴。束红、紫、绿色的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腰带上侧还系几条各色手帕。古回鹘人腰带上有盾牌、腰刀,解放前部分裕固族人氏族中也有这种装饰品。这种盾牌分三等九级(详见《古回鹘人服饰考录记》一书)。
  妇女的衣领上和袖口上绣有色彩鲜艳的花边,戴喇叭型红缨帽或用芨芨草制成的帽子,帽沿上缝有两道黑色丝条边,后缘微翘,前沿平伸,帽子顶缀上红线穗子,有的还饰有各种花纹。
  新生百日后至五岁前的男女小孩,梳两条发辫,后脑勺的发是散的,这种梳发辫叫定中平分二,童颜散发,也叫“乾发辫”(详见《古回鹘与裕固人辫发考录记》一文)。未成婚的少女梳五条或七条辫,并在宽沿平顶帽上加一圈红色珠穗。成年妇女的帽顶垂下大红的彩络。已婚妇女佩带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大条辫,一条垂在背后,二条在胸前。头面亦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子或骨牌饰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盾牌、珊瑚、玛瑙、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这种已婚妇女的发式叫色艳发型。清末到民国时期酒泉附近的裕固族未婚女子则梳两辫,已婚妇女则在后脑勺上梳扁园型发髻,用骨牌子横串起,用以区别已婚或未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型已多样化,现在酒泉黄泥堡裕固族男女除盛大节日或礼仪活动时穿戴本民族服装外,平时均着短装,和汉族一样。
  丧葬裕固族的丧葬分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过去牧主、富户、部落头人和宗教上层人士及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成年人和宗教上层人士多实行“荼毗”。荼毗前一般情况下,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用土坯砌一个长方形的土合,四面留进风小孔,将尸体置于粗壮的木柴之上,在木柴上涂抹酥油或浇上清油,然后点燃火化。未成年男女可不砌土合也不进行宗教仪式。所谓天葬,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没有山的地方放于平地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有仰天俯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实行木棺土葬各有异同。现在黄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未婚男女夭折后才用此种葬法。火葬已寥寥无几。过去不管那种葬法都要请僧众念经超度,花费极大。现在也有少数念经的,宗教仪式已淡薄,规模相对缩小。
  黄泥堡裕固族乡情况概述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祁连山北麓的开阔地带。距酒泉市城区正东27公里,东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接壤,南与酒泉市锋尖乡毗邻,西、北面与酒泉临水乡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9°40'至39。50',东经98°30'至98。46'。总面积398平方公里。
  地势:全境整体属于平原,地貌属含碱量高的二潮地和荒漠、草场。境内最高海拔为湖子梁1394米,最低为八里井子1352米。最冷月为2月,平均气温零下15℃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85.3毫米,年相对无霜期145天左右,风力最大8-9级。灾害性的天气主要有风灾、冰雹、霜冻和干旱等。
  资源:全乡耕地面积5929亩,草原面积11.3万亩。盛产天然甘草,芒硝储量大,并有红柳、白刺、骆驼刺、芨芨草等百余种优质牧草,为发展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沿革黄泥堡乡裕固族史称“尧乎尔”,历史悠久,其先民原居嘉峪关以西各地。明代初年至中期,由于宗教关系和撒里畏吾尔地方的政治动乱,加之自然灾害侵袭,东迁入关,定居肃州城东一带。明至清代一度为夜落隔部辖区,是西部裕固族先民的政治文化中心。废止夜落隔部后,多数夜落隔氏族仍居此地,属肃州管辖,沿袭乡约、农官、保甲制至解放前,现称为西部裕固族。解放后,于1953年成立了官下乡,隶属酒泉临水区管辖。1954年4月,官下乡与新湖乡合并,成立黄泥堡裕固族(区)乡,下辖五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黄泥堡裕固族(区)乡隶属酒泉县直接领导,下辖两个农业合作社。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人民公社,黄泥堡与漫水滩合并为一个公社,称黄泥堡人民公社,同年12月又与临水公社合并,隶属临水人民公社。1961年6月又将临水人民公社分为临水、三墩、长城、中渠四个公社,黄泥堡隶属中渠人民公社所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65年7月“四清”运动中,中渠公社合并到临水人民公社,黄泥堡亦随之隶属临水人民公社。1981年7月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由临水公社划出黄泥堡、新湖两个生产大队,成立了黄泥堡裕固族人民公社。1983年8月27日,体改时将黄泥堡裕固族人民公社改为黄泥堡裕固族乡,下辖十个村民小组;1987年整党期间,又将十个村民小组划为三个行政村至今。
  行政区划全乡辖有上黄、新湖、沙枣园子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在沙枣园子村第六村民小组。
  人口1990年全乡共有349户、1734人,其中:男性861人 ,占49.65%;女性873人,占50.35%。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人。人口的文化构成:大专毕业的占总人口的0.1%,高中生占4%,初中生占20%,小学生占74.9。文盲和半文盲占1%。
  民族全乡有裕固、汉、回、藏四个民族,其中裕固族988人,占乡总人口的56%,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3.2%。
  政治设施机构建设:黄泥堡裕固族乡乡党委、乡人大、乡政府及所属部门机构健全。设有武装部、经委、教委、团委、妇联、科协、财经所、经技站、水电管理站、信用社、供销社等服务部门。
  党团组织:乡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乡团委下设5个团支部。现有党员75名,其中裕固族党员59名,占83%;现有团员78名,其中裕固族团员55名,占70%。
  干部队伍:全乡共有干部54人,其中党员干部14人,占干部总数的38%,有科级干部4人。
  经济发展农业:全乡有耕地面积5929亩,播种面积4950亩,人灼耕地2.9亩。从1981年建乡至90年这十年中,浪食作物亩产由210斤增长为651斤,总产由98万斤增长为227万斤;经济作物(油料)亩产由200斤増长为350斤,总产由6万斤增长到24万斤;农业总产值100.64万元。现有各种拖拉机60辆,春种秋收以机械为主,村、组、户照明用电和动力电畅通,现有电动机17台。农田水利建设有支渠9条,总长75公里,机井10眼,农田主要靠河水,辅之少歡井水浇灌。畜牧业:黄泥堡乡草场面积大,有着很好的牧业生产糸件。建乡十年中各类牧畜饲养量不断发展,1990年存栏牛、整驼1000头(峰),羊6500只,猪980口,鸡8000只,畜牧业总产值达33万元。现有集体牧场3个,并从1986年封滩6万亩,封护区内的植被恢复极快,每年人工种草500余亩(当年生为主),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工副业:1990年总产值20万元,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外出务工,一些人在酒泉市区开饭馆、店铺,也有私人跑长途汽车运输的。
  交通邮电:现有本乡自营班车两辆,每日往返市区,交通便利。乡通电话,报刊发行,邮电畅通。
  文教卫生教育:全乡现有两所学校。黄泥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新湖完全小学。共有在校学生274人,其中初中学生66人,学前班儿童32人。裕固族学生154人,占学生总数的56.2%。教职员工26人,其中大专7人,高中、中师16人,初中3人。教职员工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师7人,招聘教师2人。教师中裕固族17人,占56.4%。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4%,毕业率100%,升学率85%。学校各项教学设施基本配套。近两年来,该校毕业生有35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1989年经市政府验收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乡的标准。
  文化:乡设有文化站,有专人管理,配有图书、科技资料、文体用品等。逢节假日进行业余文艺演出,开展体育活动。乡电影放映队还不定期地在各村放映电影。乡广播放大站设有无线电短距离调频放大机播放。电视已进入农户,全乡有彩色、黑白电视机180台,经常能看到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三个频道的节目,收视率80%。
  医疗卫生:全乡有卫生院一所,村医疗保健站一所,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共有医护人员7人,均经过专业培训。诊断率达90%。治愈率70%。卫生防疫四苗覆盖率达100%。另有兽医站一所,药浴池一处,牲畜疫病防治基本得到解决。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萨莉延羽
相关人物
年羹尧
相关人物
岳忠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锋尖乡
相关地名
临水乡
相关地名
黄泥堡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