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旱灾害及防洪工程建设的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93
颗粒名称: 四、水旱灾害及防洪工程建设的概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186-189
摘要: 主要的三项防洪工程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修建的。 1.文殊沙河防洪堤在1966年南干渠改建后,由讨管处设计并组织施工。2.北大河防洪堤,即从渠首至北大桥23公里河段,1971年前均只进行简单的防护。3. 南北干渠防洪堤,主要是保护已建成渠道免受洪水冲击。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河渠

内容

四、水旱灾害及防洪工程建设的概况由酒泉城内地层挖掘情况的初步观测,从原始社会到汉代筑城,讨赖河洪水漫淹,水量最大和为时最长的有五次,而中水、小水的次数约数百次,故酒泉大地土壤概属冲积层,洪淤土。
  经查考有关资料,从公元前104年到解放前的二千余年中,酒泉市(县)境内遭受各种较大的自然灾害110多次,其中旱灾24次,水灾6次。严重的如1929年的旱灾造成饥荒,斗米贵达银元六块,为平时十倍,人食草根树皮,甚至人自相食,饿死无数。
  讨赖河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从事修浚,逐步变水害为水利。但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本河系统的河道基本上很难治理。历来洪水泛滥无定期、无规律,一般从文殊河口至城西一段,每年河水冲刷东南岸;河身南移,冯候、西峰一带,田地被水冲刷成为大患。尤其乾嘉之世,县城西北老君闸田土,冲刷殆尽。城以东至三墩一带冲刷北岸土地,形成高崖,河北坝蒲谭沟渠道被冲没,不得不在二墩坝口西,另开坝口,其田土亦遭大量损失。由于受灾堤岸长,面积大,既或整修,也由于土法工程质量不保,往往出现水小浇不上,水大无法拦,形成无水干旱,水大成灾的情况,并且造成桥飞路断,交通断绝,抗灾收效甚微。
  讨赖河源于祁连山区托赖山之阳,冰沟口以上450余公里为峡谷河床,以下30公里到渠首为石砾戈壁,洪水冲刷对生产、生活无大的影响。而渠首以下的四十余公里,大多为砂砾河床,由于来水大小不定,河床变迁较大,遇洪常常危及两岸村庄、农田。仅1952年一次大洪水冲毁银达三个村的耕地1100多亩,村庄三处。据1973年调查,冯家沟以下至北大桥河段,二十年间河岸南移80多公尺,宽处达300米以上,冲毁护岸林600余亩,农田200多亩,给南岸农民生产、生活及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979年文殊山区突降暴雨半个小时,下泄洪水量达每秒215立方米,冲断抑洪沟渠东岸堤370米,洪水沿原河槽下泄,淹没西峰乡六十二个生产队,洪水入城,淹及城内三十多个单位及居民住房。这次洪水冲淹土地、农林场89500余亩,房屋3400余间,倒塌2640间,损失近700万元。
  1952年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1953年在原河北区政府的组织下,对北大桥以下易冲十公里河段,进行治理,共筑木排桩、石笼式防护堤坝三十六道,长4.8公里,投工四万余,土方工程量达6.67万立方米。护堤后植树2000多亩,恢复耕地600余亩。此后,讨赖河水系防洪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而主要的三项防洪工程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修建的。
  1.文殊沙河防洪堤在1966年南干渠改建后,由讨管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在文殊乡冯家沟村境内,横岸沙子坝、黄草坝两条老渠兴建干砌卵石泄洪堤1.5公里,设计流量二十秒立方米。以后两次被冲垮,又两次重建。1980年开始,先后用五年时间,建成永久性防洪堤坝12.32公里,过路桥一座,完成工程量60.7万立方米,投工618000个,投资158900。元。
  2.北大河防洪堤,即从渠首至北大桥23公里河段,1971年前均只进行简单的防护。从1972年开始,先后在主要地段即西峰官北沟一队至北大桥南岸一段,建成永久性防洪堤6.5公里,北岸500米,临时性防洪堤3.9公里。
  3.南北干渠防洪堤,主要是保护已建成渠道免受洪水冲击,在兴建、改建渠道工程的同时,用推土机推筑砂石堤,并在部分地段采取干砌卵石护面,总长50.15公里,其中,南干渠从南洞口至泉湖十支渠共17.3公里,北干渠从渠首至总分水闸10.1公里及北干渠23.8公里。
  以上防洪工程,虽未能完全保证整个流域水害的侵袭,但较过去已有很大改进。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机构

河北区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