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84
颗粒名称: 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24.23
页数: 4
页码: 179-182
摘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甘肃省林牧公司从重庆请来了水利工程专家原素欣,开始对河西水利进行较细致的调查,勘测出讨赖河基本情况,搞清该河系的全程,支流十七条总长320余公里,并測得各支流及主流出山口的最大和最小流量。于1943年6月动工花费法币16亿元,用工86000多个,在临水鸳鸯村西北修建蓄水1200万立方米的鸳鸯池水库,历时三年又五个月,于1946年11月完工。受益面积达十万亩。到解放前酒泉、金塔引用讨赖河水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七万亩。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防洪体系

内容

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讨赖河水渠开发历史悠久。《汉书·匈奴传》载:当时河西是“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可见当时虽有茫茫沃野,潺潺流水,却只有游牧,而无农耕之业。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凭借汉朝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西征匈奴,取得河西之地,随即设郡戍边,移兵屯垦,置农都尉以开渠营田,继而移民实边,给田耕种。当时,“用事者争言水利”,凡新开发区皆疏通河道,“引河水及川谷灌田”,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汉书》中记述:“河西自武帝开设之后渡河自朔方以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又云:河西“水草畜牧,为天下饶”。其时,酒泉大兴屯田水利,引用讨赖河及丰乐川等水,广开水田,徙民置县,遂化荒原为酒泉绿洲。
  此后,随着历史的演进,生产的发展,讨赖等河水遂被逐步开发利用,形成了庞大的灌溉渠网。唐代前期,充分利用祁连雪水,在汉晋的基础上维修旧渠,增开新渠,广增农亩,酒泉泉水诸河已有大干渠40多条,农支渠百数十条。唐末五代之后,战争纷起,吐蕃回纥割据河西,农业生产发展较慢。到宋代,河西被西夏所据,许多农田变为草原。耕稼之事,几被荒废;“沙州、瓜州、鲜有耕稼后数十年,虽有所恢复,但饥荒连年蕃民流亡者无数。蒙元之世,忽必烈始兴屯田,甘、肃、瓜、沙,复开军屯。延至明代,屯田置吏,皆悉内属职官。由于占田较多,一面给蒙古降将官兵授分土地,就地安置,一面大量移民,新开田土,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度,水利也随之有了较快的发展,如永乐以后,肃州千户曹赟,率民在城南开凿兔儿坝、黄草坝、沙子坝等,引用讨赖河水灌田数万亩。渠长120余里,分水引灌城区四面田土五万余亩,继又在洪水河口沿崖开凿东西洞子坝各一道,支渠七道,开发了洪水坝大片土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筹划西征粮饷,大力兴办马营河千人坝水利工程与重修红水河东西洞子坝工程,开地近十万亩,解决了讨赖河鞭长莫及之虞。又先后于讨赖河灌区,新开果园之新西渠,临水闇门之茹公渠,三墩之新沟,明沙窝之新沟,城东之山水沟等渠数道,填补了农田空白。此后在各类土渠土坝的基础上,复经整修,讨赖河两岸基本上形成了十九坝53道分水沟的引讨溉灌网络,灌溉面积达146574亩之多。河北坝下会清水、临水、洪水河之水,在金塔境内形成东、西等七坝15道分水沟的灌溉网,灌溉金塔境.内近七万亩农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甘肃省林牧公司从重庆请来了水利工程专家原素欣,开始对河西水利进行较细致的调查,勘测出讨赖河基本情况,搞清该河系的全程,支流十七条总长320余公里,并測得各支流及主流出山口的最大和最小流量。于1943年6月动工花费法币16亿元,用工86000多个,在临水鸳鸯村西北修建蓄水1200万立方米的鸳鸯池水库,历时三年又五个月,于1946年11月完工。受益面积达十万亩。到解放前酒泉、金塔引用讨赖河水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七万亩。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曹赟
相关人物
原素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省林牧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重庆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