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赖河渠系形成、分水制度及防洪体系建设沿革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83
颗粒名称: 讨赖河渠系形成、分水制度及防洪体系建设沿革考
分类号: K924.23
页数: 12
页码: 179-190
摘要: 内容包括: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二、南北干渠的修建;三、讨赖河用水管理及分水制度;四、水旱灾害及防洪工程建设的概况;五、发展前景的构想。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医疗卫生

内容

讨赖河渠系形成、分水制度及防洪体系建设沿革考
  王天元 扈昌步《汉志》云:“福禄县呼蚕水,东北至会水人羌谷。”呼蚕水即讨赖河也。
  讨赖河源出于祁连山主峰托赖掌。西北流经朱龙关折向北又40公里出山流向东北,傍文殊山西侧,绕酒泉城北,又东流至下古城会清、临二河,流入金塔境,过梧桐河向东北流至营盘(芮公营)以北汇入黑河,过天仓,再流入内蒙居延海,全长350余公里。
  讨赖河是酒泉盆地三大河流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酒泉、金塔两市县的农业和酒钢工业用水起着重要作用。
  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讨赖河水渠开发历史悠久。《汉书·匈奴传》载:当时河西是“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可见当时虽有茫茫沃野,潺潺流水,却只有游牧,而无农耕之业。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凭借汉朝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西征匈奴,取得河西之地,随即设郡戍边,移兵屯垦,置农都尉以开渠营田,继而移民实边,给田耕种。当时,“用事者争言水利”,凡新开发区皆疏通河道,“引河水及川谷灌田”,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汉书》中记述:“河西自武帝开设之后渡河自朔方以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又云:河西“水草畜牧,为天下饶”。其时,酒泉大兴屯田水利,引用讨赖河及丰乐川等水,广开水田,徙民置县,遂化荒原为酒泉绿洲。
  此后,随着历史的演进,生产的发展,讨赖等河水遂被逐步开发利用,形成了庞大的灌溉渠网。唐代前期,充分利用祁连雪水,在汉晋的基础上维修旧渠,增开新渠,广增农亩,酒泉泉水诸河已有大干渠40多条,农支渠百数十条。唐末五代之后,战争纷起,吐蕃回纥割据河西,农业生产发展较慢。到宋代,河西被西夏所据,许多农田变为草原。耕稼之事,几被荒废;“沙州、瓜州、鲜有耕稼后数十年,虽有所恢复,但饥荒连年蕃民流亡者无数。蒙元之世,忽必烈始兴屯田,甘、肃、瓜、沙,复开军屯。延至明代,屯田置吏,皆悉内属职官。由于占田较多,一面给蒙古降将官兵授分土地,就地安置,一面大量移民,新开田土,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度,水利也随之有了较快的发展,如永乐以后,肃州千户曹赟,率民在城南开凿兔儿坝、黄草坝、沙子坝等,引用讨赖河水灌田数万亩。渠长120余里,分水引灌城区四面田土五万余亩,继又在洪水河口沿崖开凿东西洞子坝各一道,支渠七道,开发了洪水坝大片土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筹划西征粮饷,大力兴办马营河千人坝水利工程与重修红水河东西洞子坝工程,开地近十万亩,解决了讨赖河鞭长莫及之虞。又先后于讨赖河灌区,新开果园之新西渠,临水闇门之茹公渠,三墩之新沟,明沙窝之新沟,城东之山水沟等渠数道,填补了农田空白。此后在各类土渠土坝的基础上,复经整修,讨赖河两岸基本上形成了十九坝53道分水沟的引讨溉灌网络,灌溉面积达146574亩之多。河北坝下会清水、临水、洪水河之水,在金塔境内形成东、西等七坝15道分水沟的灌溉网,灌溉金塔境.内近七万亩农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甘肃省林牧公司从重庆请来了水利工程专家原素欣,开始对河西水利进行较细致的调查,勘测出讨赖河基本情况,搞清该河系的全程,支流十七条总长320余公里,并測得各支流及主流出山口的最大和最小流量。于1943年6月动工花费法币16亿元,用工86000多个,在临水鸳鸯村西北修建蓄水1200万立方米的鸳鸯池水库,历时三年又五个月,于1946年11月完工。受益面积达十万亩。到解放前酒泉、金塔引用讨赖河水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七万亩。
  二、南北干渠的修建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治理河道,兴修冰利,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52年开始又对讨赖河南北岸平行引水口进行合并、整修,集中引水;1958年开挖南干渠,从渠首到文殊沙河14公里及以下支干渠12.6公里,支渠四条24公里,斗渠十条。1959年又新开北干渠10.6公里,支渠两条3.3公里,斗渠四条16.5公里,农渠七条4.6公里。所开渠道,全部用卵石衬砌,使水的利用率有了很大提高。1959年至1960年由张掖专区水利局勘测设计,酒泉市组织施工修建南进永闸三孔(引水量二十秒立米,冲沙闸三孔),北进水闸五孔(引水量四十八秒立米,冲沙闸五孔)。100多米的渠首工程栏洪坝,也于1963年完成加固整修任务。
  为了进一步减少渗漏,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经甘肃省水利厅设计院勘测设计的支干渠工程及田间配套规划,由酒泉县组织实施。1963年8月首先对北干渠(包括一、二支干渠)全面进行高标准防渗衬砌改造,历时三年,于1966年底结束,共改修衬砌干渠14.7公里,支干斗渠二十七条105公里及鸳鸯输水渠5公里,共完成工程量259万余方,投工484000个,投资2116000余元。同时于1966年对南干渠也同样开始了全面高标准防渗改造,经二年多奋战,完成总干渠一条13.3公里,支干渠及斗渠十八条66.5公里及文殊河口1.4公里。完成工程量76.1万方,投工70万余个,工程总投资250万元。
  经过以上兴修、整修,渠道渗漏大大减少,水的利用率由原来不到30%提高到53%,扩大灌溉面积近二十万亩,整个流域灌溉面积达五十五万亩,并且每年还给酒泉洪水片输水三千万方,给酒钢供水四千五百万方。使讨赖河水为人类造福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讨赖河用水管理及分水制度1.用冰的行政管理自汉武渡河开疆,设郡置官后,由“田宜”“渠卒”,管理屯田和用水。《汉书•匈奴传》载“汉渡河自朔方以西,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居延汉简记载:在居延屯垦,田卒以外还有“河渠卒”甚至多达千人。唐代各渠设置渠长和斗门卒,直接管理水事。《明史职官志》载:“问知,通判分掌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清代规定:“沟洫必访求于乡耆里长,而总其事于郡守,责成于县令,分其事于县丞、主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肃州增设王子庄州同,专司水利。民国初年仍沿用清制,各乡皆设农官管水。1926年(民国十五年)改农官为水利,负责修渠引水事宜。各地按渠坝长度地亩多少,规定若干夭为一轮,各户又按地多少,规定“点香”计时制度。但基层渠道仍存在恶霸霸水,豪绅抢水,财主偷水等弊端,虽有水规等于虚设。
  解放后,水事管理由人民政府负责,整个讨赖河系于1962年成立管理处,各渠道分别由水管所管理农田灌溉的分水、调水工作。
  2.具体分水制度两千多年来,朝代虽多次更迭,但各时期的分水习惯、办法,大致沿袭不衰,讨赖河各渠坝的分水也不脱其臼,大致有:按粮分水制。即上游取水口的大小是以交纳田赋粮的多少而定,即所谓“渠口有丈尺”之谓也。一般地说,古人按地亩粮石,在渠口镶平,平上按计算好的尺寸分水是合理的。而实际上也有例外,各渠坝所属田土纳粮多寡,是以土地面积及土地等级而定,与渠坝口大小无关。《肃州新志》记载:黄草坝、沙子坝、兔儿坝在讨赖河的取水口分别为一丈六、一丈四、一丈五,仅差一、二尺,而其各坝所属浇灌田土交纳的粮则分别为661石、794石、292石,相差甚大。
  点香制。以十二时辰燃香记时,以田亩多少分香尺寸,开口点香,香完闭口。表面虽似公平,但鬼弊多端。因香有干、湿、粗、细及榆面香、含硝香,香头有迎风、背风之分;还有底香和暗点正板香烘炙,加快上层香的燃烧速度等弊。而其点香的权力又控制在乡渠、农官手中(他们多属地主豪绅),吃亏的总是农民。群众把管理点香的人称为“活龙王”。清朝时酒泉买一寸香的常年水代价是小麦一石二斗。这种办法延至解放后才被废除。
  上轮下次和下轮上次制。即自渠首到渠尾或渠尾到渠首,依次浇灌,每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一次为一轮。每轮的大数各因渠坝长短不同,十天或十数天不等。这种办法有永久定案的,也有临时议定或混同使用的。
  干沟湿轮制。即在规定的浇水日期内,不论有水、无水,或水大、水小,均为一轮,到期即止。如头轮水浇到渠中段,水干了,或时间到了,下轮水仍从头开始浇灌,不管渠尾农田上次是否浇灌。
  以上不论哪种分水办法,都有利于地主豪绅,而贫苦农民总是得不到应有的水量而常常受旱。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彻底废除了一切不合理的分水制度。逐步实行修渠上坝按耕种浇灌面积合理负担,浇水用水共同受益,基本上做到了合理用水,均衡受益。八十年代以来实行以亩计水,以方定时,节约归已,浪费不补的用水分水制度,并且推行节约用水的各项有效措施,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强化节水,使现有水量得到充分应用,造福人民。
  四、水旱灾害及防洪工程建设的概况由酒泉城内地层挖掘情况的初步观测,从原始社会到汉代筑城,讨赖河洪水漫淹,水量最大和为时最长的有五次,而中水、小水的次数约数百次,故酒泉大地土壤概属冲积层,洪淤土。
  经查考有关资料,从公元前104年到解放前的二千余年中,酒泉市(县)境内遭受各种较大的自然灾害110多次,其中旱灾24次,水灾6次。严重的如1929年的旱灾造成饥荒,斗米贵达银元六块,为平时十倍,人食草根树皮,甚至人自相食,饿死无数。
  讨赖河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从事修浚,逐步变水害为水利。但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本河系统的河道基本上很难治理。历来洪水泛滥无定期、无规律,一般从文殊河口至城西一段,每年河水冲刷东南岸;河身南移,冯候、西峰一带,田地被水冲刷成为大患。尤其乾嘉之世,县城西北老君闸田土,冲刷殆尽。城以东至三墩一带冲刷北岸土地,形成高崖,河北坝蒲谭沟渠道被冲没,不得不在二墩坝口西,另开坝口,其田土亦遭大量损失。由于受灾堤岸长,面积大,既或整修,也由于土法工程质量不保,往往出现水小浇不上,水大无法拦,形成无水干旱,水大成灾的情况,并且造成桥飞路断,交通断绝,抗灾收效甚微。
  讨赖河源于祁连山区托赖山之阳,冰沟口以上450余公里为峡谷河床,以下30公里到渠首为石砾戈壁,洪水冲刷对生产、生活无大的影响。而渠首以下的四十余公里,大多为砂砾河床,由于来水大小不定,河床变迁较大,遇洪常常危及两岸村庄、农田。仅1952年一次大洪水冲毁银达三个村的耕地1100多亩,村庄三处。据1973年调查,冯家沟以下至北大桥河段,二十年间河岸南移80多公尺,宽处达300米以上,冲毁护岸林600余亩,农田200多亩,给南岸农民生产、生活及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979年文殊山区突降暴雨半个小时,下泄洪水量达每秒215立方米,冲断抑洪沟渠东岸堤370米,洪水沿原河槽下泄,淹没西峰乡六十二个生产队,洪水入城,淹及城内三十多个单位及居民住房。这次洪水冲淹土地、农林场89500余亩,房屋3400余间,倒塌2640间,损失近700万元。
  1952年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1953年在原河北区政府的组织下,对北大桥以下易冲十公里河段,进行治理,共筑木排桩、石笼式防护堤坝三十六道,长4.8公里,投工四万余,土方工程量达6.67万立方米。护堤后植树2000多亩,恢复耕地600余亩。此后,讨赖河水系防洪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而主要的三项防洪工程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修建的。
  1.文殊沙河防洪堤在1966年南干渠改建后,由讨管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在文殊乡冯家沟村境内,横岸沙子坝、黄草坝两条老渠兴建干砌卵石泄洪堤1.5公里,设计流量二十秒立方米。以后两次被冲垮,又两次重建。1980年开始,先后用五年时间,建成永久性防洪堤坝12.32公里,过路桥一座,完成工程量60.7万立方米,投工618000个,投资158900。元。
  2.北大河防洪堤,即从渠首至北大桥23公里河段,1971年前均只进行简单的防护。从1972年开始,先后在主要地段即西峰官北沟一队至北大桥南岸一段,建成永久性防洪堤6.5公里,北岸500米,临时性防洪堤3.9公里。
  3. 南北干渠防洪堤,主要是保护已建成渠道免受洪水冲击,在兴建、改建渠道工程的同时,用推土机推筑砂石堤,并在部分地段采取干砌卵石护面,总长50.15公里,其中,南干渠从南洞口至泉湖十支渠共17.3公里,北干渠从渠首至总分水闸10.1公里及北干渠23.8公里。
  以上防洪工程,虽未能完全保证整个流域水害的侵袭,但较过去已有很大改进。
  五、发展前景的构想讨赖河水资源为养育酒、金两市县人民,开发建设酒、金两市县及嘉峪关市、酒钢起了重大作用,从本流域的具体情况分析,尚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能重视并逐步实施,将会为本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从本河流有记载的48年实测资料,冰沟口出山年径流平均达6.53亿立方米。而每年实际引用的只有4.8亿立方米,只占径流的73%,仅从出山口到渠首21公里,河床渗漏达1.3亿立方米,占径流的19.7%,渠首至北大桥21公里一段又渗漏1200万余立方米。如果为减少渗漏损失,增加可利用水量,扩大溉灌面积,可将河道进行有效治理,或改建成干渠式过水,可减少三分之二即七千万立方米渗漏,可扩大灌面10万余亩。如加上下河道治理,田间配套工程维护,渠道改道等措施,将会增加更多水量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第二,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规划,结合河道治理,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可修筑四级梯级电站,装机总容量可达5万千瓦,年可发电3亿多度,可充分利用廉价水能资源,造福一方。修建电站所需资金虽巨,但建成后除社会效益外,电站本身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第三,解放后,讨赖河水利管理经历了分散统一再分散的过程。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从未摆脱按行政区域划分管理的格局,把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分别开来,更不考虑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为内容的技术管理,造成用水与工程管理“两张皮”的状况,而且用水也机械按时间划分,不考虑量的关系,不能统一调度调济余缺,为争水权,影响上下游工农业的关系,也不能统一考虑综合开发的前景问题。因此如果随机构改革,能将本河流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会更加有利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天元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曹赟
相关人物
原素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重庆
相关地名
嘉峪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