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医疗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75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医疗状况
分类号: K924.23
页数: 3
页码: 169-172
摘要: 民国时期金佛寺堡隶属酒泉县河西乡管辖,这里没有官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人们治病,以个体中医为主,靠几家私营药铺和民间中医诊所抓药。当时堡内有阎振钰经营的“双盛源”、任隆泰经营的“任盛和”、贺振明经营的“魁盛源”、郭学礼经营的“德生义”等兀家私营商号,他们除经营日用杂货外,都兼营中药材。东起大庄,西至红山、西寨40余里地面,人们多都到金佛寺堡看病抓药,其它地方基本是有医无药。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医疗卫生

内容

民国时期的医疗状况
  民国时期金佛寺堡隶属酒泉县河西乡管辖,这里没有官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人们治病,以个体中医为主,靠几家私营药铺和民间中医诊所抓药。当时堡内有阎振钰经营的“双盛源”、任隆泰经营的“任盛和”、贺振明经营的“魁盛源”、郭学礼经营的“德生义”等兀家私营商号,他们除经营日用杂货外,都兼营中药材。东起大庄,西至红山、西寨40余里地面,人们多都到金佛寺堡看病抓药,其它地方基本是有医无药。那时一些比较出名的民间医生(中医,人们称为先生),他们主要在家中候诊或被人请去出诊。当时的中医,红寺有黄福中、武廷弼、崔士元、崔增元;金佛寺有李生明、茹汉中、张世明(外号张花客子);红山有常兴元、王殿柱、薛天和、茹其柏、茹世会、薛维邦、赵池文等。
  过去这里很少有西医,四十年代第一位来这里的西医是纟二军西路军西征途中流落的军医吴生霭,他经常骑一峰骆驼各处游医,为病人打针,民间称为“洋医”。后期有国民党部队的一位医生陈庆霖,迁住金佛寺为人治病。
  当时民间中医的医疗方式是由病者家人上门请医生出诊。医生去后,号脉诊治,开好药方,再由家人去药铺抓药。给医生的手礼(诊费)没有统一规定,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付给,多则不限,少则一升麦子(约4市斤)。遇有家境困难无法支付手礼者,医生亦不计较,照例为其诊病。重病者经治好以后,年头节下一般都去酬谢医生,有给缝件衣服的,有做鞋的,或送点糖、茶、食品等,以表心意。特别是一些不能生育的妇女,经洽疗生育后都要去酬谢医生。因而医生受到群众的尊敬。民冋形容医家“不种糜子吃米饭,不种养麦吃搅团有的顺口溜道:“医生门上过,要请家中坐;虽然多不用,那是冷热货;平时不招待,用时找不着”。医生戏言曰:“脚踏新女房,行走阁老堂;吃饭不道谢,收礼不算脏”。医生到病家后,都要请喝茶吃饭。如果医生不喝不吃,病家即误认为是病者严重,医生急于出门。所以当时医生的吃喝,几乎成了病者轻重的“显示仪”。
  私营药铺和民间医生之间也都注意保持良好的关系。药铺店主在正月或农历八月十五等节日,一般要请医生来家做客或上门致谢,以示关系密切,希望医生开方不要使用异缺药名,以免影响药铺生意。
  关于药费,可付现金,亦可以粮食折价代付。一时无法支付药费的,可以协商记帐赊欠,待秋后偿还。
  另外,金佛寺一带也有少量游医,俗称“花客子”、“药客子”,有的为小孩种牛痘,有的走村串户销售人丹、苏合丸、灵宝如意丹、小儿惊风散、七珍丹等一类的中成药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由于土匪抢劫金佛寺堡,堡内几家药铺遭受土匪惨酷抢掠,使其经济严重受挫,生意萧条,药品不全。但群众仍依靠这些药铺抓药治病。实在无法者,只好进城求医抓药,当时,依靠畜力往返县城180里是极为困难的。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阎振钰
相关人物
贺振明
相关人物
魁盛源
相关人物
郭学礼
相关人物
武廷弼
相关人物
崔士元
相关人物
崔增元
相关人物
李生明
相关人物
张世明
相关人物
王殿柱
相关人物
茹其柏
相关人物
茹世会
相关人物
薛维邦
相关人物
赵池文
相关人物
吴生霭
相关人物
陈庆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河西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