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74
颗粒名称: 金佛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分类号: K924.23
页数: 11
页码: 169-179
摘要: 内容包括:民国时期的医疗状况;合作化以来的医疗卫生状况;公社化以来的医疗卫生发展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医疗卫生

内容

金佛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翟保儒 郭大民
  段志荣
  金佛寺镇位于酒泉市东南54公里处的祁连山下,距城区较远,交通不便,过去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人们看病极为困难。解放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现就该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简述如下。
  民国时期的医疗状况民国时期金佛寺堡隶属酒泉县河西乡管辖,这里没有官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人们治病,以个体中医为主,靠几家私营药铺和民间中医诊所抓药。当时堡内有阎振钰经营的“双盛源”、任隆泰经营的“任盛和”、贺振明经营的“魁盛源”、郭学礼经营的“德生义”等兀家私营商号,他们除经营日用杂货外,都兼营中药材。东起大庄,西至红山、西寨40余里地面,人们多都到金佛寺堡看病抓药,其它地方基本是有医无药。那时一些比较出名的民间医生(中医,人们称为先生),他们主要在家中候诊或被人请去出诊。当时的中医,红寺有黄福中、武廷弼、崔士元、崔增元;金佛寺有李生明、茹汉中、张世明(外号张花客子);红山有常兴元、王殿柱、薛天和、茹其柏、茹世会、薛维邦、赵池文等。
  过去这里很少有西医,四十年代第一位来这里的西医是纟二军西路军西征途中流落的军医吴生霭,他经常骑一峰骆驼各处游医,为病人打针,民间称为“洋医”。后期有国民党部队的一位医生陈庆霖,迁住金佛寺为人治病。
  当时民间中医的医疗方式是由病者家人上门请医生出诊。医生去后,号脉诊治,开好药方,再由家人去药铺抓药。给医生的手礼(诊费)没有统一规定,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付给,多则不限,少则一升麦子(约4市斤)。遇有家境困难无法支付手礼者,医生亦不计较,照例为其诊病。重病者经治好以后,年头节下一般都去酬谢医生,有给缝件衣服的,有做鞋的,或送点糖、茶、食品等,以表心意。特别是一些不能生育的妇女,经洽疗生育后都要去酬谢医生。因而医生受到群众的尊敬。民冋形容医家“不种糜子吃米饭,不种养麦吃搅团有的顺口溜道:“医生门上过,要请家中坐;虽然多不用,那是冷热货;平时不招待,用时找不着”。医生戏言曰:“脚踏新女房,行走阁老堂;吃饭不道谢,收礼不算脏”。医生到病家后,都要请喝茶吃饭。如果医生不喝不吃,病家即误认为是病者严重,医生急于出门。所以当时医生的吃喝,几乎成了病者轻重的“显示仪”。
  私营药铺和民间医生之间也都注意保持良好的关系。药铺店主在正月或农历八月十五等节日,一般要请医生来家做客或上门致谢,以示关系密切,希望医生开方不要使用异缺药名,以免影响药铺生意。
  关于药费,可付现金,亦可以粮食折价代付。一时无法支付药费的,可以协商记帐赊欠,待秋后偿还。
  另外,金佛寺一带也有少量游医,俗称“花客子”、“药客子”,有的为小孩种牛痘,有的走村串户销售人丹、苏合丸、灵宝如意丹、小儿惊风散、七珍丹等一类的中成药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由于土匪抢劫金佛寺堡,堡内几家药铺遭受土匪惨酷抢掠,使其经济严重受挫,生意萧条,药品不全。但群众仍依靠这些药铺抓药治病。实在无法者,只好进城求医抓药,当时,依靠畜力往返县城180里是极为困难的。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1949年10月河西区人民政府成立,金佛寺堡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了保护和扶持私营工商业,团结、教育、改造私营业主,使金佛寺的私营店铺得以正常营业,他们和民间医生紧密配合,为人民群众的就医抓药提供方便。
  合作化以来的医疗卫生状况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革,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造和创建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了大量工作。
  一、政府办医院为加强边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根据上级指示,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1952年9月在金佛寺堡成立了第八区(即原河西区)卫生所,为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拨款500元,并由县卫生院调配少量的西药和器械。先有周敬能任所长,工作人员有王吉昌、左文甫,共3人。不久周敬能调离,县上又调去原国民党驻酒起义部队军医赵芝宝任所长,医护及财务人员先后调去的有殷桂兰、窦文元、王长春、付秀珍、茹德中等。卫生所址即现在的医院院址,主要从事西医医疗业务。此为金佛寺公办医疗机构之开端。
  二、 发动群众集资办医在政府办医的同时,又动员群众集资办医。根据第八区实际情况,为便利群众,分片诙置医疗机构。
  红山片这里以前有中医但少药。为建立人民群众自己的医疗机构,采取了以劳入股的集资方式,每股3元,办起了医疗合作社。
  金佛寺片:因堡内原有几家私营药铺,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区、乡领导协调组织,将原私营双盛源、德生义、任盛和三家药铺联合成立“友联药店”,由阎振钰、郭学礼、任隆泰等联合经营,业务上接受区卫生所(后多保健站)领导,店址为德生义铺面。“友联药店”经营至1956年公私合营,公社化后归入公社卫生院。
  红寺片:由农业合作社用公积金、公益金筹划创建了医疗保健站。
  三、 各乡(片)建立医疗保健站在初步调整建立医疗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各乡(片)又逐歩完善建立了医疗保健站。红山片保健站由副乡长瞿保儒兼任站长,金佛寺片选调军队转业干部张兴仓任站长,加强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导,将原“友联药店”改建为金佛寺保健站。
  四、组织民间医生住站集中行医随着保健站的建立,在乡政府的领导下,又采取了把分散在农村的民间医生组织起来,住在保健站集中行医。红山保健站住站的中医有常兴元、王殿柱、薛天和、薛维帮、茹世会、赵池文等,后河南移民医生杨延儒也住站行医,配有司药贾生明,会计张廷银。金佛寺保健站住站中医有茹汉中、李生明、刘书策等,住“友联药店”院内,后面诊病开方,铺面药店取药,医、药合于一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红寺保健站住站的中医先后有武廷弼、黄福中、崔士元、崔增元等,又从金佛寺调郭学礼到该站任会计并主管药品经营。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金佛寺一带的医疗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公社化以来的医疗卫生发展状况1958年全国掀起公社化高潮,各地纷纷建立人民公社。5月把金佛寺、红寺、红山三乡合并为金佛寺人民公社,原区卫生所更名为公社卫生所,所长赵芝宝,有医务人员8人。至1959年9月,为适应当时公社化“一大二公”的形势,医疗单位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将金佛寺保健站与卫生所合并后,改为公社卫生院,调翟保儒任院长,红山、红寺保健站统归公社卫生院领导。
  公社化初期社员享受公费医疗,有病时到生产大队出具证明即可凭证明去看病取药,药费统一结算。这一办法实际造成了医疗部门负债亏损,拖至1961年后因抢救人命时拖欠的医药费才由上级拨款解决。
  1961年6月,因县上重新划定公社建制,金佛寺公社又划分为红寺、金佛寺、红山三个公社(直至1965年7月又将红寺公社并入金佛寺公社)。原金佛寺公社卫生院更名为金佛寺地区中心卫生院,仍由翟保儒任院长,他在该院先后工作近30年,1989年年底退休。
  1966年,县上拨款8000元,金佛寺卫生院修建砖土木结构房屋40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立了住院部,扩大了医疗业务范围。
  1970年,北京医疗队来到酒泉,北京市第一传染病院19名卫生技术人员分到了金佛寺卫生院,此时职工达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后又更名为酒泉县第三人民医院。由于人员突增,上级又拨款50000元,进行扩建,建房43冋厂面积645平方米,新建手术室、化验室、心电图室和病房,增添了综合手术床、产床、无影灯、麻醉柜、电动吸引仪、国产心电图机、冰箱、干燥箱、显微镜等设备,住院部设病床30张,年门诊量达15300人次。
  “文革”期间,于1967年医院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筹委会,主任王克强(未到职),副主任翟保儒及杨胜彩(女)、尚积录(此二人系北京第一传染病院人员)3人。1972-74年间,医院革委会主任为魏永寿。
  金佛寺医院革委会成立前后,解放军二十五医院派出支农工作队赴金佛寺。工作队由二十五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路明带领,由行政干部、技术人员50多人组成,深入各大队、生产队宣传发动群众,抓革命,捉生产。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金佛寺公社率先在全社实现了合作医疗一片红,以大队为单位,每人交合作医疗费3-5元,全部成立了大队保健站,配备了“赤脚医生”,使合作医疗制度首先推行。同时,路明院长协助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动员该院人员学习医疗知识和技术,并派工作队中的医疗专家为他们讲课,如由普外专家刘彦明讲授外科,路明讲授骨科,主治医师周全顺讲五官科,妇科专家陈秀玲讲计划生育及妇科手术。并由路明主刀为公社干部白财国作了骨髓炎治疗手术,陈秀玲作了第一例输卵管结扎手术,刘彦明为社员赵秀英作了胆囊摘除手术,周全顺为患者作扁桃腺、白内障手术多例。工作队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培养,对该院医护人员教育很大,他们虚心学习,深入钻研,业务上提高很快,先后培养出了柴兰芳、梁清蓉等一批外科手术骨干,就连自学成医的翟保儒也学到了一定的外科手术技能。二十五医院连续几年扶持金佛寺医院,继任新院长宁维德,不仅在技术上传授,而且从医疗设施器械、药品等方面给子大力支持帮助。先后有300多人次到金佛寺支农、巡回医疗、拉练,使这一带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治疗各种疾病,一般手术也可就地进行。加之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群众就诊确实方便。总之,二十五医院确实为金佛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金佛寺广大群众对二十五医院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金佛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0年,北京医疗队人员先后回京。7月撤销酒泉县第三人民医院,仍恢复为金佛寺中心卫生院,担任过副院长的有张锋、段志元、张国富、黄永峰等。现任党支部书记兼院长的是王如明,副院长为翟文祖。
  1983年,酒泉地区拨款25000元,酒泉县拨款30000元,金佛寺自筹35000元,在医院原址修建两层门诊楼一座,建筑面积789平方米。90年改建住院部及职工宿舍。91年在乡镇卫生院中率先安装了自动供暖设备及太阳能浴室。92年又改建职工宿舍460平方米。94年扩建砖混围墙、太平房等,并安装发电供电设备一套。95年新建了医院门面和临街门点,购置救车一辆,解决了本院及临近乡医院急诊和转诊的困难。并于近年先后硬化地面10000平方米。以上基建项目除上级拨款外,医院自筹资金共计30万元。时至今日,金佛寺卫生院已发展成为实力比较雄厚,各项设施齐全,医疗设备先进配套,医疗技术过硬的乡镇医院。1994年5月,经上级检查验收批准,获得国家卫生部“一级甲等”医院的光荣称号。讨赖河渠系形成、分水制度及防洪体系建设沿革考王天元 扈昌步《汉志》云:“福禄县呼蚕水,东北至会水人羌谷。”呼蚕水即讨赖河也。
  讨赖河源出于祁连山主峰托赖掌。西北流经朱龙关折向北又40公里出山流向东北,傍文殊山西侧,绕酒泉城北,又东流至下古城会清、临二河,流入金塔境,过梧桐河向东北流至营盘(芮公营)以北汇入黑河,过天仓,再流入内蒙居延海,全长350余公里。
  讨赖河是酒泉盆地三大河流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酒泉、金塔两市县的农业和酒钢工业用水起着重要作用。
  一、讨赖河开发的历史沿革讨赖河水渠开发历史悠久。《汉书·匈奴传》载:当时河西是“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可见当时虽有茫茫沃野,潺潺流水,却只有游牧,而无农耕之业。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凭借汉朝强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保儒
相关人物
郭大民
相关人物
段志荣
相关人物
阎振钰
相关人物
贺振明
相关人物
魁盛源
相关人物
郭学礼
相关人物
武廷弼
相关人物
崔士元
相关人物
崔增元
相关人物
李生明
相关人物
张世明
相关人物
王殿柱
相关人物
茹其柏
相关人物
茹世会
相关人物
薛维邦
相关人物
赵池文
相关人物
吴生霭
相关人物
陈庆霖
相关人物
王吉昌
相关人物
左文甫
相关人物
赵芝宝
相关人物
殷桂兰
相关人物
窦文元
相关人物
王长春
相关人物
付秀珍
相关人物
瞿保儒
相关人物
杨延儒
相关人物
贾生明
相关人物
张廷银
相关人物
刘书策
相关人物
王克强
相关人物
杨胜彩
相关人物
尚积录
相关人物
魏永寿
相关人物
刘彦明
相关人物
周全顺
相关人物
陈秀玲
相关人物
白财国
相关人物
赵秀英
相关人物
柴兰芳
相关人物
梁清蓉
相关人物
段志元
相关人物
张国富
相关人物
黄永峰
相关人物
王如明
相关人物
翟文祖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金佛寺镇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福禄县
相关地名
内蒙
相关地名
金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