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博物馆文博工作二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62
颗粒名称: 酒泉市博物馆文博工作二十年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9
页码: 143-161
摘要: 酒泉市博物馆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文物工作机构。其任务为:(1)收藏文物标本,研究并展出、宣传古代文明;(2)文物的管理检查;普查与维修保护;(3)文物考古与抢救。二十年来酒泉市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为保护抢救酒泉文物,宣传酒泉古代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博物馆

内容

酒泉市博物馆文博工作二十年
  田晓
  1978年,酒泉县革委会决定将三馆合一的“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分别恢复为文革前的机构,因酒泉为河西四郡之一,文物遗存较多,便批准成立酒泉县博物馆。1984年酒泉县改市后,改称酒泉市博物馆至今。
  酒泉市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馆址原为周公祠、左公祠,两祠已于64年拆毁。如今的展厅是65年修建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和72年兴建的战备展览馆的展览厅。
  酒泉市博物馆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文物工作机构。其任务为:(1)收藏文物标本,研究并展出、宣传古代文明;(2)文物的管理检查;普查与维修保护;(3)文物考古与抢救。二十年来酒泉市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为保护抢救酒泉文物,宣传酒泉古代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博物馆藏品概况及收藏精品 博物馆建馆以前,文物藏品已有近3000件,长期归文化馆保管,博物馆成立后二十年来,藏品增加千余件,现已达到4300余件。分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铁器、木器、金银器、瓷器等,还有石刻、书画、经卷、货币、彩绘砖、铺地砖,这些藏品中陶质文物占馆藏品的三分之二,其中魏晋以前的文物占四分之三。陶器有罐、壶、灶、碗、盆、案、釜、甑、尊、羽觞、仓、困、匙、勺、洗、瓮、鼎、辂车等生活用具,也有生动的人物与牛、马、羊、鸡、狗等动物造型;铜器有敦、簋、钫、卮、匜、簠、卣、耳环、案、提梁罐、冥树灯、博山炉、带钩、撮、并、桶、瓶、尺等生活用具,也有弩机、刀、剑、匕、箭头等兵器,还有战马及代表墓主人身份的铜印章;金银玉器有簪、戒指、耳环、头饰、卫等;石器有刀、斧、镰、犁等生产工具,发展到汉晋以后就成为石刻艺术品,迄今发现的有石牛、石塔、石佛像等;铁器多为兵器,有刀、剑、盔甲;木器有车、马、骆驼及造像;瓷器有瓶、碗、盘、帽筒与人物造型。这些文物大部分为明器,是专门为死者制做的。中国几千年的习惯,是人活着的时候拥有的一切,死了以后也要带到另一个世界。这些丰富的陪葬器,一部分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亲人的纪念,一部分为盛行了几千年的习俗成为自然。藏品中还有历年收集回来的货币及砖的艺术品,如彩绘砖、砖雕、模印砖等。在几千件文物藏品中,有些堪称精品。如一件高仅十公分左右的小陶器,可作杯、可作罐,也可做果品盆;可绘有十多个长裙曳地的女子轻歌漫舞,缓缓而来;也可绘五十多位着短裙的姑娘,手挽手、臂套臂,踏着欢快的舞步,在祁连山下翩翩起舞。一件靴形罐,靴面上有系鞋带的扣眼,双双对称,一丝不苟。也可加上流、加上把,极象一把小巧的茶壶。又如一件冥树灯,灯叶长不过20公分,宽不过5公分左右,但极薄的叶面上,有人物、禽兽、花鸟、植物,甚至可以表现杂耍和射猎等图形,在一片小叶子上,两位武士手持长矛,气宇轩昂,一只被剌中的老虎百般挣扎,人、虎神态逼真,工艺精湛。祖先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制作工艺,常常让人惊叹不已。
  其他文物精品,列举如下:陶、铜、石器有:菱格纹双耳提梁罐、三孔灰陶灶、博山炉、青石卧牛、绿釉陶壶、银釉陶壶、彩绘陶壶、铜簋、铜钫、铜耳环、铜敦、铜马、铜刀尺、宋三司布帛尺、龟钮铜印、长宜子孙镜、宜字凤纹镜、大泉五十钱范、造像石塔、胡人头像、铜斛、盔甲、铜弩机、回鹘文碑、刀币、布币、铲币、大布黄千、五铢、半两等。
  书法绘画有:康有为八条屏,左宗棠书法、中堂、对联,潘龄皋对联,杨思中堂,聂吉儒屏条,史可法对联,乾隆大字中堂,翁方纲,刘石庵,成亲王,铁保四屏条,韩干鞍马图,夏圭归棹图,唐寅山水人物画,焦秉贞八骏图,墨痴耜耨图,郑板桥墨竹,傅山玉兰,宋伯鲁溪山清远图。书法绘画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权威、故宫教授刘九庵认定,以上作品,尤其是名家作品,多为膺品,“但临的很好,也很珍贵”,故列之。
  彩绘砖画有舞蹈、奏乐、犁地、耙地、牧羊、牛车、汲水、出工、骑士、侍主、蒸馍、煮肉、宴饮、惜别、出巡、归巢及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兽面、牛俑、熊俑、守门卒、守门吏、翼虎、朱雀、飞廉与火焰纹铺地砖、四神纹铺地砖、回纹铺地砖等。这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新馆建成后,这些珍贵的文物都可以与广大观众见面。
  二、博物馆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建馆后的第一件事是将原来收藏的文物分类、登记、造册、编号、排架、建立科学档案,全面掌握馆藏文物的家底。1988年,新修文物库房120平方米,对文物又重新整理,排架,这为我们的研究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博物馆收藏文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研究服务,二是要宣传利用,通过这些文物使人们了解酒泉的历史,酒泉的兴衰。二十年来,我们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正式刊印作为内部资料对外销售的有《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三十八年大事记》、《酒泉名胜古迹》、《酒泉人文地志展览资料汇编》及《酒泉历史展览简介》、《酒泉人文地志展览简介》、《酒泉地下画廊》等,打印成稿的有《文物志》、《历代诗人吟酒泉》及其他资料。还有在《酒泉文史资料》、《酒泉史话》等书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数万字。二十年来我们举办了十次与文物有关的展览,内宾参观20余万人次,外宾万余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陈慕华及公安部部长赵苍璧、于桑、王韦,广电部部长聂大江,宣传部部长王忍之,核工业部部长段君毅,中纪委、中顾委、文物局、环保局的主要领导先后来馆参观。我省领导陈光毅、李子奇、李登瀛、卢克俭、李虎林、葛士英、流萤、姚文仓;著名学者罗哲文、刘九庵、郑孝燮、虞愚等。博物馆还接待了联合国科教文蛆织的80余位专家,中央、省、地、市在我省召开的有关会议的代表。在外宾观众中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丹麦、前苏联、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游客;在内宾观众中有上海、广东、广西、山东、湖南、湖北、内蒙古、河南、陕西、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领导与游客。
  馆内陈列分三个方面:1.酒泉市历史文物展览:分新石器时代、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后、馆藏货币等五部分,展出文物380件,加上版词说明与图表,丁家闸五号墓壁画临摹,向广大游客展现了酒泉历代的文物精华。此展览8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方毅参观博物馆后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珍贵书法。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亦为展览题名留念。
  2.酒泉市人文地志展览:该展览于1981年筹办,1982年9月25日对外展出。分建制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宗教、人物职官、名胜古迹等七个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酒泉的历史概况。展览资料翔实,曾受到方毅的赞扬和孙轶青局长的极力推荐。
  3.酒泉古代农业发展展览:是1992年8月展出的。展览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畜牧业的产生与兴旺、农耕工具的制造与改革、农作物的培育与加工、农田水利的开拓与发展、农业赋税制度的沿革等七部分,并附有翔实的文字、精巧的布景模型和部分实物,为展览增添了良好的直观效果。
  此外,1983年举办了酒泉古旧书画碑贴展览,当时拓裱馆藏古旧字画、碑贴百余幅。因展出条件所限,次年便停展。1984年举办了文物保护法巡回展览。主要在各乡镇巡回展出,以图片、文字为主,宣传文物保护法。
  1986年10月1日,准备两年的酒泉地区名胜风光摄影展览在鼓楼展出,展出彩色照片70余张,深受参观者欢迎。
  1989年10月1日,举办了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展览以照片为主,在鼓楼展出,主要反映我区文物普查的辉煌成果。从1000多个文物点中精选资料80余张,向广大群众公开宣传,地委行署及市上主要领导前来参观,给予了肯定。
  1990年5月,甘肃省举办了全省文物普查成果精品展览,酒泉地区文化处委托我馆选送全区精品参展。
  1990年9月,地区人民银行主办的钱币展览在敦煌展出,我馆全体人员,从464斤古旧货币中捡选200余枚参展。其中有上横文五铢、唐国通宝、永通万国、五行大布等较为珍贵的古旧钱币。
  1993年5月,馆内重新整理古旧字画,在鼓楼举办酒泉近现代名人书画展览,展出作品有康有为的八条屏,左宗棠的中堂、对联,恽寿平的没骨牡丹等。三、文物的普查、检查与保护修复工作酒泉市博物馆成立后,在58年、72年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又进行过三次文物普查。
  第一次是1981年,利用三个月时间,全面查看,发现了三坝窑洞、大淌沟、白疙瘩、双疙瘩、黄土梁等十六处重要汉晋墓群。认定了福禄城南门、干骨崖遗址。1984年市政府公布为酒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七处,即福禄城南门遗址、干骨崖遗址、黄土梁墓群、清真寺、重修肃州学宫碑记、古酒泉、药王宫建筑群等。
  第二次文物普查为1984年的长城普查,查清了酒泉境内长城的走向及现状。我市境内明长城残存五段,边湾段、鸳鸯池段、明沙窝段、两山口段、下古城段,全长47公里。又发现了阍门至高台的一段边壕,据考,可能为汉代的遗迹。并绘制了长城烽燧线路图,写出调查报告,报省、地、市。
  第三次文物普查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入人方最多的一次。它是国家文物局安排的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从1987年3月开始,至1989年底结束。分野外工作与室内资料整理两大部分。酒泉市文物普查队由市文化局局长伊同礼任队长,市博物馆田晓任副队长,冯明义任顾问,刘兴义负责绘图,郭俊峰负责拍照,阎开国负责测量与后勤。地区文化处负责全区文物普查工作的是刘世超同志;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王勤苔为河西片总负责,省文物考古所马建华为酒泉文物普查总指导。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野外工作于1988年3月基本结束,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以普查队员为主,馆内有关同志也都参与其中。共查得文物点260处,其中古遗址83处,古墓群148处,古建筑5处,石窟寺、石刻11处,其它13处(包括鄂博等民族文物)。分布在我市19个乡镇,154个村。普查队员行程3820公里,查看了涌泉坝、榆林坝、红山口、观山口及丰乐河、马营河、红水河沿岸,走遍了单墩滩、将台、东洞滩、青沙梁、下河清滩、长沙岭、半截墩滩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将台墓群、窑址、水利遗址、红寺汉墓群、旧南干渠北石滩墓群、半截墩南北滩墓群、西沟墓群等重要文物点。酒泉市文物普查队率先完成一图(文物分布图)、一表(文物概况一览表)、一志(文物志)的工作。冯明义、田晓被评为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刘兴义、郭俊峰、阎开国等五同志被评为地区文物普查先进个人。酒泉市文物普查队被评选为地区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受到了省、地的表彰奖励。1991年酒泉市又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我市有6处。至今,酒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合计110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组织、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有档案资料)工作基本完成。
  近年来文物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1988年成立酒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市长任主任,工商、公安、工交、城建、财政局的主要领导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博物馆,馆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分别成立文物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文化工作的乡、镇长任组长,文化站专干负责本乡镇的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初成立时,文物点的全面检查每年一次,近年,随着野外文物点的增加与部分古墓葬严重被盗的情况,文物点检查次数增加到每年3—4次,重点文物点几乎每月一次。野外文物点保护,主要依靠当地群众、义务文物保护员。文物保护员已由最初的十余名,增至现在的65名,他们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市公安部门给文物保护工作予以极大支持,派车、派人,抓捕罪犯,有力地打击挖掘盗卖文物的犯罪行为。由于各方面的配合,使我市野外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使文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还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盗掘倒卖走私文物活动的通知》等,对文物盗窃犯罪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检查文物点的同时,我们也注意收集散失在民冋的珍贵文物。这些年来,我们收回的文物有夹砂靴形陶罐、双耳舞人彩陶杯、彩绘提梁罐、带柄石臼、藏文经卷及数十件石刻、碑记。尤其是夹砂靴形罐,由主管副市长张德仁参与,在丰乐乡书记、乡长的帮助下,才将其追回。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馆二十年,完成的几项重要工作如下:1978年,博物馆成立后,即对我市唯亠完整的古建筑一亠鼓楼进行保护复原,制做“气壮雄关”木匾;重新刻制鼓楼四面的门额“云路先登”、“东迎华岳”、“南望祁连”、“北通沙漠”、“西达伊吾”。恢复了鼓楼洞顶的八卦图案,砌补了基座上风蚀的墙砖。
  1985年,由省文化厅拨款4万元,地区、市政府各拨3万元,地区旅游局拨4.6万元,共14.6万元,又对鼓楼进行较全面的复原修复工作。市政府成立维修领导小组,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博物馆副馆长冯明义主持全部工程,本年4月开工,11月竣工。完成了处理地基下陷隐患,更换一、二楼覆瓦、补齐脊兽,复原槅扇棂窗,四面槅扇门,更换迥廊柱、楼板、板壁等项目。1986由兰州市工艺绘画社彩绘,恢复了雄伟古朴的清代建筑风貌。市政府对维修工作成绩突出的冯明义给予奖励。博物馆又根据照片,放大制做了“声震华夷”大匾,悬架二楼。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来酒泉参观,登上鼓楼,兴致勃勃作长联一幅:“两千年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少年英俊风华正茂,捷奏河西气宇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军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八百里阳关似在眼前,看那边玉砌银雕,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峰重峦,红装素裹,无此娇艳。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中华大地添风彩,这般壮丽河山,招徕远人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此长联放大镌刻后悬挂于一楼东门。又回忆制做了一楼南北门对联:“雪山南耸,叠障与檐牙争排;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虽非近水楼台应冼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此联分别由郭烜、童德成补书。
  1988年,省文化厅拨款1.5万元,对汉晋时福禄县南门遗址进行维修。此门位于西南城角军分区院内,1965年拆除旧城墙时发观内有旧砖券门一座,据考,应为晋代遗址元代补修的酒泉县南城门遗址。由赵之祥同志绘图,复原垛口并补齐残缺部分。修好的旧南门高8.5米,宽12.63米,1995年市城建局投资数万元,在城门周围装白玉围栏,成为城南又一古迹景点。1996年省文物局派专家、工作人员,对南门、鼓楼砖壁进行PS喷涂保护,以延缓砖壁的自然风化与剥蚀。
  1978年,省文化厅拨款5万元,维修保护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加筑33米长砖券墓道、安装铁门、修建墓门口房屋、夏原封土等工作。1994年地、市财政拨款3万元,又在此修建砖混结构的接待室、安全保卫工作室70平方米。省文物局同意保护性、限制性对外开放。1995年省文物局又转拨国家文物局下拨经费3万元,对丁家闸五号墓、西沟二、三号唐墓安装玻璃围栏100多平方米,以减少画面的损坏。
  1987年文物普查时,普查队根据原果园乡武装部薛生东的报告,在西沟村六组发现十分别致的古墓葬。一年后因墓顶加速破损,于是进行抢救清理工作,这就是珍贵的一号盛唐模印画像砖墓。1992年自筹经義5万元对该墓葬进行了修复,复原前、后室覆斗顶及砖筑墓道,修建仿古式平房23.6平方米;1993年又清理出浇水泡塌的二、三号模印彩绘砖墓,亦筹款5万元,复原了两座墓顶,增筑砖券墓道、门口小房等建筑以及封土等工作。三座唐墓的发现引起省、地、市各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市财政拨专款11万元,保护四、五号晋墓,征购保护范围土地15亩及修建墓道门口房屋等。到1994年年底,博物馆已在西沟保护、复原晋、唐古墓葬5座,从艺术、考古、历史延续方面都有一定价值。市政府决定在此建立墓葬博物馆,号召各单位支援新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地区文化处领导多方奔走为景点争取捐资4.9万元,捐物价值2万余元(有水泥、胶皮、钢材等)。同年,市工交局、城建局和果园乡协调修筑了通往景点的柏油路。1995年酒泉地区旅游局又拨专款8万元,修建接待室、王作室、水冲厕所共110平方米;同年又修筑围墙500米;安装铁门一付;安装四——五号墓推拉门。墓葬区的保护、建设,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主持西沟古墓葬区保护维修、景点建设与负责施工的同志,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四、发掘、抢救与清理1.参与发堀干骨崖遗址1987年,北京大学教授李水成及省考古所的水涛来酒泉,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干骨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历时5个月,清理墓葬105座,出土器物380件,有石斧、石刀、陶罐、陶钵、骨珠、铜斧等,最珍贵的两件陶罐,一件绘四组十二位着长裙的女子,一件绘十二位女子三人一组跪拜祭祀(以上文物均在省考古所)。发掘结束后馆内复印平面图、器物图一套作资料备查。李、水二人写的研究文章,已在苏秉琦主编的《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期发表。
  2.正式发掘西沟墓1987年以来,我馆抢救清理1一4号古墓葬后,多次向省文物局汇报情况,请求派专家来帮助发掘研究。省文物局暨此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酒泉西沟进行发掘,并拨发掘费6万元(由考古所掌握)。1993年8月由省考古所马建华任队长,率赵武臣、柴生芳两人来酒泉工作。酒泉博物馆四位年轻同志参加了这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发掘出魏晋古墓葬7座,其中彩绘砖画晋墓两座,,编号为m5、m7,高照墙晋墓一座,编号为m6,出土各种器物126件。其中陶器59件,有盆、钵、碗、壶、镇墓罐(有铭丈61字);铜器28件,有鼎、釜甑、盘、提梁罐、铜马、牵马俑、铜瓶、铜叉等;铁器1件,石砚1件,漆碗1件,碳精猪2件,五铢钱34枚。发掘结束后,七号砖画墓被拆,它是我市至今发现的没有被盗掘的古墓葬,砖画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多一层彩绘砖,彩绘画砖的部分内容也是酒泉首次发现,如有题跋的画砖,除人物外,还写有兵鲁清、兵王昭、兵孙旗、鼓史等字样。有奏乐、舞蹈、出工、汲水、惜别、归巢等质量很高的一批彩绘砖。
  3.开展抢救清理工作博物馆大量的考古工作,是对临时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一部分残破的古墓葬如不汲时清理,就会遭二度破坏。酒泉博物馆遵照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及时抢救收回了大量文物,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次:1985年3月,鸳鸯池汉墓群保护员报告,鸳鸯池砖厂推出了砖墓。馆内五位同志当即前往检查清理。这是两座汉代土洞墓,清理出土比较完整的丝绸衣裙一套,手饰串1件,木制骆驼1件,以及完整的棺木。因当时砖厂正在墓顶泡水和泥,未及详细考证。这是我区首次发现的完整丝绸衣裙(红色丝棉袄、蓝绿色百褶裙,在棉袄的肩部一小块织锦上还发现了绣织的“明”字)。酒泉为丝路重镇,在墓葬清理中丝织品曾时有发现,但都残破不全,这次清理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呵靠的实物证据。
  1987年,清水镇社员杨国彰报告,在单墩滩烧灰时挖出了旧砖。经派人查看,认定是古墓葬。因当时天寒地冻,无法清理,委托杨家看管。1988年春3月,四人前往清理。这是一座魏晋高照墙砖筑三室墓。早年被盗,以后又多次进水,室内陪葬品被冲得七倒八歪,前中室出土陶、铜器14件,后室棺内发现木梳、漆钵、木勺、丝绸荷包、棺盖画(绘伏羲、女蜗手持规矩筒板),有一丝绸荷包在拍照后,本想拿出来保存,可伸手一摸,变成灰烬。这一清理点距村落较远,无照明设备。在湿潮阴暗的墓室内清理器物、拍照、绘图、记录,全靠手电、蜡烛照亮,几个小时出来,口罩全是黑的。条件可谓艰苦1990年总搴镇三奇堡文物保护员阎成义报称,在恵家崖湾浇水时冲出古墓葬一座。7月3日起馆内四位同志前往抢救清理。从这座砖筑三室墓中,出土铜镇墓兽1件,敦1件,玉卫1件,铜“大夏长印”一件,彩绘砖10多块,回纹铺地砖205块。
  1991年5月,东风五金厂挖下水道时发现古墓一座,馆内立即派人前去清理,出土彩绘陶壶3件,其中两件颈部绘有云气、鹤鹑及其它动物图案,这种大型彩绘动物的陶壶系我市首次发现。出土器物还有陶罐、陶瓶、铜镜、铜刀尺等21件。
  1991年7月,下河清文化站李培军转报,该乡淌沟墓群保护员盛德隆在浇水时路边陷下一块,发现有旧砖。馆内即派赵建平、郭俊峰、董秀荣、范晓东、阎开国前去清理。清理出东汉有棺槨的单室砖筑墓一座,岀土鎏金冥树灯、漆葫芦、带流带柄灰陶壶、木制小槽、块状食物或豆腐等。清理的同志还自睹了汉代妇女发髻的梳法,因当时拍照设备不全,没有留下资料,十分可惜。
  1991年9月,东关农修厂在挖厂房地基时发现砖筑墓一座。清理中,民工张某监守自盗铜博山炉一件,后被公安局追回。博山炉经省上专家鉴定为三级甲等文物。
  1987年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发现了西沟1号唐墓。1992年又抢救清理浇水坍塌的2—3号唐基与4号晋墓。1号为模印画像砖墓,室内砌有十二生肖砖、乐伎砖、骑士砖、柱础、守门卫士、莲花纹铺地砖等经过加工的砖1300余块。这座地下小宫殿式的古墓葬,结构典雅,属全省首次发现。2—3号为模印彩绘砖画墓,室内砌十二生肖、骑士砖、变形莲花纹铺地砖等300余块。四号晋墓为高照墙双室砖筑墓,距地表深13米,照墙高7.5米,照墙上砌婢女、蛙人、守门卒、斗拱等砖雕与彩绘砖,室内墓壁上有砌画砖50余块。内容有犁地、耙地、放牧、采桑、鸡群、马群、屠猪、宰羊、炊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农耕畜牧等多方面的内容。
  1993年9月,省考古队在西沟发掘时,高闸沟砖厂推土机推出砖墓一座。清理人员赶到魂场时,前、中室墓顶已被推平,墓室已暴露在土层下,当即组织抢救清理。这座晋代三室砖筑墓早年已被盗,出土文物有陶器7件、铜器3件、货币15枚。但留在墓壁上的砖画,却反映了以前未曾发现过的内容。十一块画砖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出墓主人——酒泉太守的官事活动,断案、春巡的场面,这些珍贵的画面,为我们研究晋代刑律提供了直观可信的资料。
  综上所述,酒泉境内的文物遗存甚多,埋藏在地下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料,还会不断发现,文物的保护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博物馆承担的三大任务,仍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关心帮助,使文物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晓
相关人物
康有为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潘龄皋
相关人物
聂吉儒
相关人物
史可法
相关人物
翁方纲
相关人物
刘石庵
相关人物
刘九庵
相关人物
陈慕华
相关人物
赵苍璧
相关人物
于桑
相关人物
王韦
相关人物
聂大江
相关人物
王忍之
相关人物
段君毅
相关人物
陈光毅
相关人物
李子奇
相关人物
李登瀛
相关人物
卢克俭
相关人物
李虎林
相关人物
葛士英
相关人物
姚文仓
相关人物
罗哲文
相关人物
郑孝燮
相关人物
孙轶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甘肃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英国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德国
相关地名
法国
相关地名
丹麦
相关地名
意大利
相关地名
加拿大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
广西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湖南
相关地名
湖北
相关地名
内蒙古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吉林
相关地名
黑龙江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