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戏剧事业的衍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60
颗粒名称: 酒泉戏剧事业的衍变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135-142
摘要: 介绍建国前后酒泉地区的戏剧发展概况,戏剧班子、演员、剧目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戏剧

内容

酒泉戏剧事业的衍变
  吴肇忠
  1987年至1989年本人参与了《酒泉市戏曲志》的撰写,通过深入社会查访和实地考查戏曲文物、古迹,走访了酒泉城乡、金塔、玉门、嘉峪关、张掖等地的专业戏曲老艺人、民间业余老艺人,古稀和耄耋之年的老观众,以及戏曲管理干部三十余人,从他们的回忆中,筛选了许多资料。根据资料又以本人曾两度领导秦腔剧团之实际经历,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1952年,应嘉峪关乡(小乡)之邀请本人带领酒泉县人民秦剧社去该乡演出时,曾去关帝庙戏楼参观,目睹四壁明柱上题字记载戏曲班社及演出年月,并画有各行当脸谱,后经粉饰,原迹多已不存在,仅后台东西两侧木柱上记载:清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六日“魁盛班武忠”;清光绪二十.九年山西大平县“全盛班”;民国十三年“秦舞台”、“毛目”(原鼎新县,现划属金塔县)、‘'同庆班”等遗迹字样。据考:嘉峪关关帝庙戏楼建于明嘉靖24年(1545年),清乾隆57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装什衣右哨把总秦六成、黄忠等军民修葺。从戏楼修建时间看,明嘉靖年冋即修建戏楼,说明已有戏曲演出,因而此戏楼是酒泉地区唯一保存的古代戏曲舞台。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秦腔艺人刘年升与付箱主等人,合伙成立“福盛班”,收集来往酒泉的秦腔艺人为庙会酬神演出,这是酒泉第一个固定戏班。演员有樊天喜、张兴壁(五福子)等人,以后流落高台、临泽县演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心海带领蒲州梆子“全盛班”一路逃荒演唱,历时三年落脚酒泉。原“福盛班”经营萧条,逐步衰落散伙,而“全盛班”则兴旺起来,人称“山西班气领班张心海,演员30多人,他们善长演武打戏。张心海擅长须生,他的帽翅功、翎子功、梢子功技巧娴熟多变,在《上煤山》一剧中他运用“伞梢子”技巧将面容全部遮盖,堪称一绝,由于他演须生功底厚,在观众中有活“江夏县”之称。山西班在酒泉红了20多年,后渐衰落。张心海有三个儿子,长子张西庭(栓娃子),次子张云庭(喜娃子),三子张兴三(毛娃子)拜师秦腔艺人杨三保学秦腔,振兴了“全盛班”,至1949年酒泉解放,是酒泉县历史最长的一个戏班。人称“张家老班子民国初年,酒泉的陕西会馆为酬神聚会,首次从陕西接来秦腔艺人黄海青、杨三保等人组建“秦舞台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肃道尹(后称观察使)魏洪发(甘肃甘谷人),他提倡建设公园、戏院,在北斗宫后面(现酒泉市二中)开辟营建戏院,招收市民中家境贫寒,无力就学的男童30名,聘请秦腔艺人杨三保培训,成立了“正俗社”。剧院首开售票、对号入座之先例,是酒泉第一个官办的戏班。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有清末道台衙门师爷蔺耀庭(张掖人)酷爱戏剧,善长书画,他同爱好戏曲的商户吴俊堂等人于1930年集资筹办“兴光学社”,蔺氏又从驻军马步康收揽社会上流浪孤儿办的一所平民小学,挑选十三四岁的娃娃十几人,聘阎正兴、张兴三、葛正兴任教,一年后登台演出,人称“娃娃班”,后因营业不佳,于1947年散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西万荣县又一批蒲剧艺人狄龙山、孙成群、筱兰香等40余人来酒泉组建“晋新社”,在山西会馆演出(现址第二幼儿园)。1942年蒲剧演员李芳轩等来酒泉,组建“共和社”,他任经理,其拿手好戏有《放饭》、《芦花计》等,演得逼真逼肖极为动人。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944—1949年)的五年间,酒泉又增加两个京剧团:即国民党一九一师所属“力行京剧团”(原驻防玉门县),后迁本县王爷庙(今人民街)演出,有著名旦角齐兰秋,须生马最良,女武生刘少楼,净角郭永利,旦角韩雪娜等。精彩剧目有《盘丝洞》、《借东风》、《斩颜良》、《挑滑车》等,在酒泉观众中享有盛誉。1946年国民党工兵七团所属的“华岳京剧团”在民教馆剧场(今和平影院东侧)演出,文武须生有兰月春,跟头王戴桐春,武生孙鹏飞等。兰月春主演的《金钱豹》、《出五关》、《美猴王》等,在酒泉很有影响,他们的表演使酒泉观众大饱眼福。
  1948年,国民党九十一军溃逃,所属“乐乐剧团”(秦腔)有30人来酒泉演出,领班黄致中,知名旦角李爱云、梁玉凤,丑角刘正德、周正俗,红生刘全录,花脸贺凤鸣、王成德,男旦角梁佩华、楼英杰、肖正惠等,他们的拿手好戏是《二堂献杯》、《出五关》、《三堂会审》、《辕门斩子》、《潞安州》、《打草鞋》等戏,脍炙入口,观众无不称道。1949年,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带领剧团来酒泉在五省会馆和“乐乐剧团”同台演出,前半台演秦腔,后半台演豫剧。上述剧团均于1949年上半年解体,艺人迁徙流离。本年7月间,戏剧爱好者赵子聪去武威等地接来白彦卿(生角)、王来民(花脸)、姜新声(须生)等秦腔演员重新搭班成立“新兴秦剧社”,演员30余人,直至解放后仍由刘正德、赵子聪主持恢复上演,营业兴旺。1951年,中共酒泉县委宣传部长李安滋奉县委指示正式宣布接管,“新兴秦腔社”更名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派吴肇忠为政治指导员,刘正德任社长,赵子聪任副社长,重新组建剧社,并将蒲剧、京剧中的武打演员充实到秦腔社工作。主要演员有黄致中(须生)、梁玉凤(旦角)、白彦卿(生角)、左正华(武旦)、孙天民(青衣旦)、张西庭(须生)、张兴三、郜守忠、贺凤鸣、王成德(花脸)、吕德英(彩旦)等六十余人。开展排演活动配合减租、主改运动下乡演出。同时进行戏曲剧团的“三改”工作(改造旧艺人思想,戒吸毒品;改掉舞台丑恶、淫秽恐怖、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废除沿袭的封建领班制,实行民主、选举社务委员会、委员分工管理剧团事务)。1954年,“酒泉县人民秦剧社”更名为“酒泉县祁连秦剧社”,派李培荣为协理员,刘德成、李芳轩为副社长,新从外地接来演员有胡海民(花脸)、田正发(生角)、田美云(旦角)。1956年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地方国营剧团,1957年建立了中共党支部,田荣任支部书记。这个剧社的特点是演出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多于传统戏,先后排演《白毛女》、《穷人恨》、《血泪仇》、《刘胡兰》、《大家喜欢》、《光复台湾》等戏。《甘肃日报》载文赞誉,获得省文化厅表彰。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兵团三军文工团(秦腔)集体转业酒泉,改建为酒泉专区“七一”秦腔剧团。1954年,在南城门东侧修建“七一”剧院及办公处所和演职员宿舍,演职员80余人。1958年,由于“酒钢”的兴建,外省人员增多,为活跃外地职工文娱生活,酒泉市人民政府(包括嘉峪关、金塔)决定接来上海大世界“永乐越剧团”支援大西北,后改为“酒泉市越剧团”,全团70余人。后因营业不景气,1965年金部返回上海。1964年,农垦系统的“农建十一师京剧团”来酒泉,住西关,在“七一”剧院演出,全团70余人,他们演的《芦荡火种》轰动酒泉。
  1979年,恢复“酒泉地区秦剧团”建制,团址设原祁连剧院,有演职员108人。党支部书记为王学文,副团长王新民。1981年又调吴肇忠任党支部书记,团长王新民,副团长查建军、刘光裕、吕忠贤(均兼演员),教练孙鹏飞,演出剧目有50多本(折)。王新民被誉为“三会”团长(会编戏、会导演戏、会演出),他的《辕门斩子》等须生戏,观众无不称赞;刘光裕的《金麒麟》,姜能易的《二堂献杯》、《祭灵》,乔景成的《周仁回府》,胡海民的《秦香莲》中的包公,王景民的《五典坡》中的魏虎张文华的《三对面》中的包公,关存虎的《赵飞搬兵》,周桂兰的《鬼怨》、《游西湖》吐火,朱秀珍的《别窑》,蒋玉霞的《断桥》,李香爱的《杀狗》老旦等等都深受观众喜爱。1983年甘肃省文化厅在全省戏曲剧团团长会议上授予酒泉地区秦剧团农村演出一等奖,获奖状一面,录音机一台。
  1985年,剧团进行整编,对老演职员按国家规定离退休,对戏曲艺术发展前途不大的人员调到别的岗位,又从外地接来艺术技能较好的演员加强了演出阵容,演出质量大有提高,在本市城乡、玉门、安西、金塔、临泽等地演出获得观众好评。
  1991年,甘肃省文化下乡会演在平凉举行,酒泉市秦腔剧团获得戏曲联唱特等奖,演出一等奖,方言小品《包谷地里的婆姨们》获二等奖;酒泉打作剧目《烙印》获得三等奖。在全省戏剧行业及观众中引起轰动,《甘肃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是酒泉剧团第二次在全省的轰动(第'一次是1972年炭出《红灯记》)。1989年,市政府拨款八万元,修建;可容纳500多观众的小剧场,在双休日演出,满〓了戏曲爱好者的文娱生活。
  建国后酒泉戏曲事业的主要成就在于培养人才。自1952年至1976年的25年间,先后招收长期学员,均为正规的科班培训。1952年,招收的,一期学生有20人,周桂兰、黄晓云、朱秀珍、朱连生、李忠秦、马顺德、王天祥等,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是戏曲舞台的骨干力量。目前有的人年过花甲已退出戏剧舞台但他们的表演技艺在酒泉地区城乡群众中仍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周桂兰在河西走廊乃至省城兰州亦系知名演员。1957年第二期培训的学员吕忠贵(现为剧团团长)、田国柱、吕宝信等30余人,有的成为戏曲骨干。1976年,招收的学员有62名,是酒泉培训学员最多的一批,师资力量强,培训条件好,他们进步快,是八十年代舞台上的新秀,但在戏曲不景气的低潮中,多数人纷纷脱离本行。现在从事戏剧的只有殷尹、王艳春、柏芙蓉、吕继云等。前后五期学生150人,从艺的仅有30余人(包括去外地的),占培训人数的十分之二。1988年,第六次从陕西招收16名基本能唱戏的十七、八岁的青年,经严格训练,登台代替了老演员。实践说明每隔五、六年,必须培训一批学员,把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戏曲舞台上,才能使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肇忠
相关人物
刘年升
相关人物
付箱主
相关人物
樊天喜
相关人物
张兴壁
相关人物
张心海
相关人物
张西庭
相关人物
张云庭
相关人物
张兴三
相关人物
杨三保
相关人物
蔺耀庭
相关人物
吴俊堂
相关人物
马步康
相关人物
阎正兴
相关人物
葛正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正俗社
相关机构
福盛班
相关机构
全盛班
相关机构
兴光学社
相关机构
晋新社
相关机构
力行京剧团
相关机构
华岳京剧团
相关机构
乐乐剧团
相关机构
新兴秦剧社
相关机构
酒泉市越剧团
相关机构
酒泉地区秦剧团
相关机构
酒泉市秦腔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万荣县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玉门县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上煤山
相关作品
芦花计
相关作品
放饭
相关作品
借东风
相关作品
斩颜良
相关作品
挑滑车
相关作品
盘丝洞
相关作品
二堂献杯
相关作品
出五关
相关作品
三堂会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