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五十年代酒泉的曲艺、杂技、戏剧演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54
颗粒名称: 回忆五十年代酒泉的曲艺、杂技、戏剧演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内容包括:一、酒泉本地的曲艺杂技戏剧演出;二、外地文艺团体来酒泉的演出。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文艺演出

内容

回忆五十年代酒泉的曲艺、杂技、戏剧演出
  于峰华
  酒泉解放后,打破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工农业发展很快。在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之后,就需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于是,各种专业、业余艺术团体应运而生,个体文艺表演者也不断涌现,他们均为繁荣酒泉的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至今,人们对当时文艺工作者的演出仍记忆犹新。同时,外地的文艺团体也不时到酒泉演出,活跃丰富了酒泉人民的文化生活。 一、酒泉本地的曲艺杂技戏剧演出解放初期,活跃在酒泉街头巷尾的卖艺艺人有“王把戏”的耍钢叉、水流星,“崔铁头”的领空接钢珠,马玉山的打弹弓等技艺杂耍,吸引了不少观众,堪称一技。还有几个“拉洋片”的和王渔鼓的说唱鼓词,有弹三弦唱民歌小曲的,盲艺人王才娃夫妇的小曲也很受欢迎,吸引了无数行人和青少年围场观看。其中最受欢迎、观众最多的要数张兴三的评书了。张兴三(小名毛娃子)是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他会唱秦腔,会说书,会耍魔术。他的评书声情并茂,语言通俗,常常座无虚席。后来又来了黄艳春的西河大鼓,也颇受群众喜爱。
  1956年以后,随着公私合营、市场易地等原因,北市逐渐萧条。后在县文化馆的组织和支持下,成立了红星曲艺社,在邮电街口建起正规茶园,由酒泉艺人顾希永和北京艺人彭杰云,退休晋剧艺人靳绍武等轮换说评书、大鼓书。他们说的内容多为中国古典历史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后来又加进新小说《枫橡树》、《烈火金钢》等。
  1958年,山东艺人刘福坤来酒泉,加入了曲艺行列,在南市场说山东琴书,吸引了一些中老年人前来听书消遣。
  西北地区最受人欢迎的戏剧当属秦腔、眉户,酒泉也不例外。
  解放后,酒泉有两秦剧团,一是酒泉专区主管的“七一秦剧团”,二是酒泉县(市)主管的“祁连秦剧社“七一秦剧团”是部队一野三军七师战线文工队在解放大西北随军西进途中合并为三军文工团二队,他们曾在河西走廊巡回演出,是1952年6月18日奉命转到地方的文工团。解放初,先后在东城门边的工人俱乐部演出,1954年,在南城门边修建了“七一剧院”,从此有了自己固定的演出场地,演出了不少受人青睐的好戏(1957年随专区合并迁往张掖)。
  “祁连秦剧社”解放初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1954年改名,在“五省会馆”演出。195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拆“五省会馆”修建了“祁连剧院”,使这个剧社振兴一时,上座率空前高涨。由于两个剧院在酒泉城中的位置一南一北,酒泉人简称为“南园子”、“北园子”,也有称“七一家的”、“祁连家的”。
  “七一秦剧团”在五十年代汇集了一批优秀演职人员,可谓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他(她)们是:苏永民、刘茂森、王定乾、张振中、张辅平、辛兴安、赵文章、刘伯荣、王毓芳、杜玉燕、杨忠秦、左新易、卢桂林、乔振斌、陈新民、侯武郎以及后起之秀钱兰萍、张玉莲、吴丽霞、阎秀英等。因该剧团的前身是部队文工团的缘故,以演武戏见长。优秀剧目有:《屈原》、《精忠保国》、《黄河阵》、《下河东》、《三打祝家庄》、《薛刚反唐》、《火焰山》、《闹天宫》、《黑旋风李逵》、《晏飞盗宝》、《大破太岁坊》、《双剑篇》、《烈火扬州》、《三元征北》、《三岔口》、《雁荡山》、《劈山救母》、《游龟山》、《十五贯》,现代戏有《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等。
  “祁连秦剧社”的演员阵容比“七一秦剧团”稍逊一等,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虽然整体素质比“七一秦剧团”逊色,但也不乏全省著名的优秀演员,如黄致中、粱玉凤、魏牡丹等。这些人解放前在兰州搭班唱戏,被誉为秦腔甘肃流派的主要演员。
  解放初期,以张西亭(拴娃子)、黄致中,梁玉凤、魏牡丹,自彦卿、李芳轩、左振华,部守忠、刘正德为代表的老演员,带出了王天祥、马凤德、周桂兰、黄晓云、朱秀珍等一批年青演员。1953年以后,陆续从陕西、甘肃河东招聘或从“七一秦剧团”调去部分优秀演员。他们是胡海民,杨义中、田美云、贺吉庆、段益民,吕德英等。嗣后,金塔、敦煌秦剧团与“祁连秦剧社”合并,又来了一批演员,加强了演员阵容。
  “祁连秦剧社”文武戏都演,而以演文戏、现代戏见长。传统戏剧演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后来改排现代戏,演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人耳目一新,争取了不少观众。优秀剧目有《出五关》、《牛郎织女》、《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白玉楼》、《狸猫换大子》、《九件衣》、《两狼关》、五娘》《游西湖》、《劈山救母》、《白毛女》、《刘胡兰》、《钢铁战士》、《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眉户戏《梁秋燕》等。
  解放初期,这两个秦剧团为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演出了不少被史学家们称为新秦腔的短剧。如:《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
  1956年,酒泉来了一批上海支边青年。1958年,为配合酒钢上马,市上拟建棉纺厂等轻工企业,酒泉调入了大量上海人和江浙人。为适应这种局面,于1959年5月从上海迁来了“永乐越剧团”,五十多名演职人员支援西北来酒泉落户,定名为“酒泉越剧团”,在现西大街市政府斜对面修建了“酒泉越剧院”(后改建为“酒泉影剧院”),1959年开始公演。引起轰动的剧目有《陈琳与寇珠》、《双枪陆文龙》、《珍珠塔》及现代戏《赵一曼》等。
  除专业剧团的演出外,企事业单位也不时组织一些业余演出。如酒运司职工业余京剧团和银行系统业余剧团等都经常演出一些配合形势的剧目。
  城镇各街道在学校放假期间,选挑市民和学生文艺爱好者,组织文艺队演出。例如1956年东北街组织市民和学生演出的眉户剧《粮食》,当时在酒中上初二的学生刘晶国扮演的地主,无论扮相或唱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一些中老年人对此还津津乐道。总之,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酒泉的戏剧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峰,起到了戏剧寓教于乐的作用。
  二、外地文艺团体来酒泉的演出五十年代,外地的文艺团体也经常来酒泉巡回演出。演出时间长、影响较大的有南昌市杂技团演出的杂技、魔术,陕西省杂技团以周化一领衔演出的杂技、魔术,陕西省曲艺团演出的相声、陕西快板等,陕西军区五一秦剧团演出的《游西湖》、《朝阳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钢铁运输兵》、《天国春秋》,上海越剧团演出的《珍珠衫》、《包公》等戏,甘肃省话剧团演出的《在康布尔草原上》、《结婚进行曲》、《祁连风暴》,以及农建十一师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都引起了轰动。
  1959年,中国京剧院四团(即以后的中国青年京剧团)出国访问回来后,在酒泉演出了《红色卫星闹天宫》、《挑滑车》等剧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后全国走红的京剧演员钱浩亮在《挑滑车》一戏中饰演主角高宠,为酒泉人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峰华
责任者
于峰华
相关人物
刘福坤
相关人物
靳绍武
相关人物
彭杰云
相关人物
顾希永
相关人物
黄艳春
相关人物
张兴三
相关人物
王才娃
相关人物
王渔鼓
相关人物
马玉山
相关人物
苏永民
相关人物
刘茂森
相关人物
王定乾
相关人物
张振中
相关人物
张辅平
相关人物
辛兴安
相关人物
赵文章
相关人物
刘伯荣
相关人物
王毓芳
相关人物
杜玉燕
相关人物
杨忠秦
相关人物
左新易
相关人物
卢桂林
相关人物
乔振斌
相关人物
陈新民
相关人物
侯武郎
相关人物
钱兰萍
相关人物
张玉莲
相关人物
吴丽霞
相关人物
阎秀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红星曲艺社
相关机构
七一秦剧团
相关机构
祁连秦剧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三国演义
相关作品
水浒传
相关作品
西游记
相关作品
红楼梦
相关作品
枫橡树
相关作品
烈火金钢
相关作品
精忠保国
相关作品
黄河阵
相关作品
下河东
相关作品
三打祝家庄
相关作品
薛刚反唐
相关作品
火焰山
相关作品
闹天宫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