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业科技发展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847
颗粒名称: 酒泉市农业科技发展简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22-128
摘要: 有关资料核证,1949年,全市总耕地面积60.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6.49万亩,平均亩产108公斤。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得到改善。由于酒泉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之有祁连山雪水灌溉之利,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酒泉境内西峰寺的大蒜,临水的洋葱,下河清的西瓜就以其产量高,品质优,远近闻名。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农具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经过平整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条件,使粮食亩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八五”期间,在科技兴农上,以技术开发为先导,科技承包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组织实施“4310”科技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粮食、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3项各人均增收100元。推广10项新技术)。科技项目实行合同制,技术实行承包制,科技成果实行奖励制,项目经费有偿使用,实行技术人员集体承包,“六定一奖”责任制,保证科技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农业科技

内容

酒泉市农业科技发展简况
  程国福
  酒泉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比较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给发展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这里适宜小麦、玉米、蚕豆、糜谷、洋芋、甜菜、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的广阔前景。
  据有关资料核证,1949年,全市总耕地面积60.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6.49万亩,平均亩产108公斤。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得到改善。由于酒泉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之有祁连山雪水灌溉之利,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酒泉境内西峰寺的大蒜,临水的洋葱,下河清的西瓜就以其产量高,品质优,远近闻名。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农具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经过平整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条件,使粮食亩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市实现条田化后的197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6万亩,比1949年增加11.57万亩,平均亩产204.5公斤,比1971年亩增35.5公斤。1984年开始宣传推广“节约高效”春小麦栽培法,粮食产量又有较大地突破。1985年以后,连续三年亩产超过400公斤。1986年以来,全市大面积地推广南膜北带,使粮食亩产大幅度地增长。1996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46.48万亩,混合亩产达到535公斤,是解放前的4.9倍,其中夏粮亩产达到450公斤,秋粮亩产达到664公斤。
  酒泉市的农业发展,粮食单产的提高,都与农业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全市地膜玉米面积达到11万亩,地膜小麦达3万多亩。由于当地无霜期较短,过去一般晩熟玉米不能正常成熟,地膜覆盖具有早熟、丰产、三保(保温、保水、保肥)、二防(防止杂草、防止水份蒸发)、二增(增产、增收)的作用。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做到了趋利避害,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之目的。酒泉市城郊、北部种植带田是夺取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由粮食带粮食发展到粮糖带田、粮油带田、粮菜带田、地膜进带田等模式。
  “八五”期间,在科技兴农上,以技术开发为先导,科技承包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组织实施“4310”科技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粮食、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林果业、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3项各人均增收100元。推广10项新技术)。科技项目实行合同制,技术实行承包制,科技成果实行奖励制,项目经费有偿使用,实行技术人员集体承包,“六定一奖”责任制,保证科技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全市农、林、牧、水、机科技人员80%以上立足于项目抓技术承包,依托承包促技术服务。主要完成了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如《河西一熟制灌区酒泉市三十万亩小麦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省两西指挥部《沿山冷凉灌区十万亩小麦丰产示范》,省科委《酒泉市银达乡农业综合科技示范项目》,《泉湖乡农村小康综合示范工程》。在实施《十万亩小麦丰产示范》项目中,上坝乡、红山乡、金佛寺镇及示范区,三年小麦亩增产103.6公斤,比合同规定指标50公斤增加53. 6公斤,超额107.2%,生产每公斤小麦的成本减少0.0432元,农本下降27.8%,比合同规定指标10%,超过17.8%。三年累计增加总产18269吨,每年以当时价格0.328元计,价值599.2万元。技术对增产的作用以40%计,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239.7万元,加上农本下降而产生的经济效益320.3万元。两项合计560.0万元,相当于投资总额的80倍。
  在实施“星火”、“丰收”、”燎原”等计划中由11个乡(镇)99个村,3.2万农户承担实施了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项目,面积23.78万亩,实施区累计增产玉米1837. 51万公斤,新增产值1897.25万元,新增纯收益2218. 5万元,推广投入产出比为239.74%,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5年12月酒泉市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科技促进农村持续发展试验县(市)之一(全国十个),还有目前正在实施的省科委《泉湖乡小康二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酒泉市沿山冷凉灌区25万亩粮食作物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为了实现“科技兴农”,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十大工程。在十大工程实施中全市推广应用了农林牧科技项目40项,其中农业22项,林业8项,畜牧业10项。
  25万亩粮食作物亩产超千斤示范推广项目是粮食工程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国家《科技促进农村持续发展试验县》项目的重大步骤。96年在沿山冷凉灌区9个乡(镇)82个村,688个组中实施,粮食作物面积25.6万亩,比1995年增846亩,粮食总产达13577.49万公斤,比1995年增1332. 9万公斤,粮食亩产530.3公斤,比1995年亩增48.9公斤,其中夏粮亩产407.5公斤,比1995年增57公斤,秋粮亩产703.34公斤,比1995年增60.14公斤。沿祁连山冷凉灌区25万亩粮食作物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项目实施中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0.93万亩,比1995年增1.85万亩,其中地膜小麦面积20745亩。仅此一项比常规种植增产粮食1871万公斤。地膜小麦面积示范推广,9乡(镇)面积最大的金佛寺镇达3650亩。在1996年特殊气候条件下,地膜小麦前期经受住了低温、雨雪、板结;风冻的考验,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逆性能。
  玉米宽幅地膜种植,地膜玉米进带田,地膜小麦进带田三项技术措施作为地膜覆盖和粮食带田的形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在丰乐、金佛寺、清水三乡(镇)种植的85亩玉米宽幅地膜加密示范,最高亩产达1005公斤,平均较当地常规种植的地膜玉米亩增产105公斤,增长14.8%。各乡(镇)农技站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典型示范点,实施典型示范项目38项,从田检及整体工作结果看,点点凝功力,项项具特色。如清水镇1726亩地膜小麦,亩产平均506.5公斤,9561亩地膜玉米,亩产平均764.5公斤,样板田1300亩,小麦亩产平均52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950公斤,全镇粮食作物亩产达到594公斤。金佛寺镇种植的3650亩地膜小麦,亩产平均412.5公斤,比全镇小麦平均亩产高21.5公斤,样板田5100亩,地膜玉米亩产达950公斤,起到了试验示范的作用。 为了促进全市地域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科技、经济及社会综合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达到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组,组有示范户,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1996年先进技术覆盖率达90%,科技贡献率达60%,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全市有民办金荣果树研究所、畜禽养殖业协会等14个协会,72个示范项目,3个万亩高产示范乡,4个千亩高产示范村,十个示范区,145个示范村,7257个示范户,为农民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有很好的示范带头效益。
  1992年以来,共完成科技项目114项,42项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应用,获国家、省、地、市科技进步奖和成果奖的38项,获地区奖励成果占全区25%以上,锦丰梨获93年全国优质产品银奖、省级金奖;三十万亩机播小麦丰产栽培项目获农业部一等奖,省二等奖。银达乡综合科技示范乡项目获省科委的三等科技进步奖,泉湖乡农村小康示范工程项目获省科委的星火计划二等奖。
  1995年3月酒泉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国家科委、人事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授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孟宪中、杨嘉肃、程国福三同志被授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高广智、岳金荣被国家科协授于全国科技普及先进个人。
  1995年酒泉市被国家科委授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又被省政府授于“全省科技先进县(市)”。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科文卫、农业水利、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国福
相关人物
孟宪中
相关人物
杨嘉肃
相关人物
高广智
相关人物
岳金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上坝乡
相关地名
红山乡
相关地名
金佛寺镇
相关地名
清水镇
相关地名
泉湖乡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