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沙窝彻底结束了吃氟水的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679
颗粒名称: 明沙窝彻底结束了吃氟水的历史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明沙窝是酒泉市有名的“苦水村”,贫穷、落后。解放前居住在人家吃水极为困难。建国后党和政府曾派卫生防疫部门取水化验,认为此地水内含氟量较大,不能饮用。号召群众挖了锅锥井和大口井,开展了改水工作。1974年水利部门为明沙窝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安排打机井四眼。1981年二次投资给该村水质非常恶化的生产队安排打三眼人畜饮水井。1985年“人饮病”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国家又给明沙窝村安排了中心井一眼,从此结束了明沙窝村的人民祖祖辈辈吃苦水的历史。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明沙窝彻底结束了吃氟水的历史
  许永珍
  全市有名的“苦水村”明沙窝是银达乡东北隅的一个偏僻村落。这里距县城虽只有二十多公里,但却是泉水片的穷乡僻壤。境内沙丘绵亘,碱碛连片,土地脊薄,古长城贯穿东西,交通很不方便,是酒泉市贫穷、落后的乡村之一。解放前居住在这里的百十来户人家,不仅生活贫穷、困苦,就连吃水也极为困难,夏秋季尚能以黄水沟的咸水维系人畜饮水,每逢冬季实则如临劫难。有条件的农户用人担或以畜驮、车拉,从四、五里外的清水河取来冰块,熔化供人畜饮用。大部分贫困农户则只能打取涝池或水沟闸窝的遗积冰块熔水使用。当地群众曾有 “春天喝的迷魂汤,夏秋咸水肚里装,冬化冰块水更苦,一年四季肚子胀”的民谣。由于长期饮用含氟的苦水,致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个个面色萎黄,乏困无力,腹鸣便稀。有人还说:“吃的人饭,拉的狗屎”。牲畜也毛色不正,乏弱者多。地薄、人困、水苦,生活艰难,迫使一些人家逃往他处,至解放前夕已有十来家农户人去屋空。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曾派卫生防疫部门取水化验,认为此地水内含氟量较大,不能饮用。政府即号召群众挖了锅锥井和大口井,但浅水层仍为含氟水质。为解决群众再不吃氟水的问题,水利、卫生、财政部门协作配合,采取国家补助,集体筹措,个人集资的办法,开展了改水工作。
  1974年水利部门为明沙窝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安排打机井四眼,由县水利机械队负责施工。同年6月开钻,8月份已在二、四、六、七四个生产队打饮水机井四眼,每眼井深达六十米。由于当时施工单位对该村水文地质研究不精细,对氟水层封闭的深度掌握不准确,投下的井管封闭不严密,成并后水样化验仍不符合饮用标准,所以有的改为农用井,有的闲置,农民吃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81年水利、财政部门二次投资给该村水质非常恶化的四、六、七三个生产队安排打三眼人畜饮水井, 仍由县水利机械队负责施工。在充分吸取前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研究、操作,以一月多的时间钻成深度八十米、投下十二吋的石棉铅丝井管,使井口二十五米以下的含氟水层完全密封,用1.5吨的潜水泵提取深层水,井口旁修筑盛水池,让农民在此取水。经地区防疫站化验,水质完全符合饮用标准。这不仅解决了这三个队的人畜饮水问题,而且解开了 “涸水区氟水不易改造”之谜。1985年 “人饮病”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国家又给明沙窝村安排了井、塔、管道配套的中心井一眼。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集资的原则筹集资金131,000元,仍由市水利机械队施工,钻成深达八十一米、投下十二吋铸铁丝井管的深水井。使用二十二米扬程、时速八十立方水量的深泵提水。修筑水塔一座,铺设管道十八公里,入户管道5.4公里,360户农家的1437人吃上了卫生安全水;321头大家畜和6400只小禽、畜解除了吃氟水的危害。从此结束了明沙窝村的人民祖祖辈辈吃苦水的历史。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1991年以来的三年间,粮食亩产过千斤,人均纯收入达1225元,已有189户改建和新建了砖混、砖土木结构的住屋,310户有了电视机,全村共有162辆各型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目前,这个村正向小康村迈进。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永珍
责任者
许永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明沙窝村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