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放前后酒泉的市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669
颗粒名称:
解放前后酒泉的市场概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酒泉的市场是三十年代出现 , 四十年代发展 , 五十年代结束。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解放前后酒泉的市场概况
陈自明
酒泉经过清代末叶的十年战乱,城内人口尚不过万。后经民国三十多年的缓慢恢复和发展,至解放前夕,城内也只有三万多人,商号有十多家,此外就是手工业作坊、药店、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进城只能沿街叫卖。经过1929年发生的西北数省的大灾荒(即人们常说的民国十八年的大灾荒)之后,到1932年才出现了市场。简单地说酒泉的市场是三十年代出现,四十年代发展,五十年代结束。兹分述如后:粮食市场:三十年代初在鼓楼西南(即现市粮食局前面),称南、北斗行。南斗行为殷姓、马姓, 北斗行为于姓,由他们提供升、斗(当时粮食以升、斗盘数,不论斤,每斗小麦约40斤左右,十升为一斗)。雇用盘斗的称“斗娃子”,还有拉簸箕的,提扫把的。买粮是直接交易,双方说好价,即将粮食倒在地上,由斗娃子过数;买方将粮食盛在自己的口袋里,即付款了事。粮食最后留下底子由粮行拉簸箕的人扫去,随即倒在后面粮堆上,作为他们的收入。到四十年代初市场发展较快,又搬到南市场 (即现在开发公司锅炉房址)。随后又到北市场(即现灯具厂家属楼址)一直持续到解放初。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时才全部被撤销。
牲口市场:最早在仓门街(即现地区招待所址)栽有十多个木桩,专门从事牲畜——骡、马、驴、牛、羊等交易。四十年代初又搬到北市场,从北斗宫(二中西墙南头)开始一直延伸到西边北门小什子东口。经纪人.统称为“牲口牙子”,经营时间最长的有“王牙子”(兄弟二人)、“白牙子”等人。他们专识牲畜的口齿(年龄),买卖牲畜时由他们做中间人,和卖方、买方在袖筒里捏手指论价,成交后他们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手续费。交易的成败他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务市场(俗称人市):在五省会馆西口(今市秦剧团门口的花园西,时称发放什子)。凡是家庭和煤、盘炉灶、做泥活或城郊农忙需人时就到人市上去叫人。他们干一天算一天,工资面议,时有时无,这对缺劳力的家庭帮助不小。1955年前仍有残存,但人数不多,已分散在民主街、邮电街口,直到合作化开始始告结束。
杂货市场:兴起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一些商店由于物价猛跌,商人们本着卖出一件是一件的原则,为了多销快卖,在南市场进口处和空地上,摆摊设点,抛售叫卖。北市场从邮电街北口直延伸到牲口市场,市场内还有摆布摊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说书的、耍把戏的。花样繁多,直到1955年公私合营时全部终止。
文化市场:解放前,酒泉有民众教育馆一所,内有书报阅览室、文物室、识字班、武术组等。私营剧团原先只有黄致中的秦腔班在五省会馆(现秦剧团门前花园)和筱兰香、朱全盛的晋新社(在仓门街,现公安处院内西侧)。后来又增加了蔺耀庭的秦腔班、华岳京剧团(均在文庙街民教馆),和常来酒泉演出的天山话剧团(在肃州师范礼堂演出),共五家私营剧场。还有一家电影院——中国电影社(在东城门内现市武装部院址)。另外还有四、五家私营小书店,一个文化服务社(专卖纸张文具、信封、笔墨之类)。后又在西关开辟了私人说书场一处(利用茶园场地)。由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所以,文化市场一度显得相当活跃。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自明
责任者
陈自明
相关人物
黄致中
相关人物
筱兰香
相关人物
朱全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