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摇篮——酒泉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604
颗粒名称: 人才摇篮——酒泉中学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0
页码: 134-143
摘要: 酒泉中学位于酒泉市城关西北隅,前身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国立肃州师范学校和河西中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酒泉中学被列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学校提倡“献身教育,忠于职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师德。建校60年来,酒泉中学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达3000余人。当前,酒泉中学通过“忆校史、讲传统、创成绩、迎校庆”活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更好的跨世纪人才。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人才摇篮——酒泉中学
  王兴文
  酒泉中学位于酒泉市城关西北隅,占地185亩, 校园内存有玉皇阁、药王庙等多处古建筑,环境优 美,景色宜人,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现有31个教 学班,1866名高初中学生。174名教职工,其中专 职教师107人。
  酒中前身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国立肃州师范学校 和河西中学。1935年国民党创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 分校,隶属于中央政治学校(在南京)本部,蒋介 石任名誉校长、曹启文为主任,1935年10月9日正 式开学,设中学、小学部和简易师范。1938年包头 分校迁酒合并,改称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肃 州分校。1941年由教育部接管,改名国立肃州师范 学校,陈增吉任校长。河西中学是1938年筹建的, 初称“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肃州中学”,后为“管理 中英庚款董事会河西中学”。1945年由教育部接办, 改称国立河西中学,吴亮夫、张素、林树三先后为 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肃州师范、河西中学、酒泉 师范及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中学班合并,于1950年5月20日正式建立甘肃省酒泉中学,韩椿芳被选 为校长。全校8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30多名 教职工,是当时酒泉地区唯一的完全中学。
  早在五十年代,酒中即被列为省属重点中学,冯 卓超、朱连祥先后调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加强对 学校的领导,组织教职工加强学习,改造思想,提 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党、团、工会、学生 会、少先队等组织;广泛开展以“五爱”(爱祖国、 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心 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建立政 治学习、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制度;整修体育场,绿 化校园,增购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 件,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195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 系统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是年, 叶剑英视察河西,亲临酒中,深入食堂同学生交谈, 勉励大家“学好本领,建设大西北”。
  1962年以后,陈光明任党支部副书记,陈世勇 为行政负责人,宋学洛为教导处副主任,学校充实 教师队伍,认真贯彻《中教五十条》,纠正一度出现 的劳动过多、忽视教学、违背教育规律和挫伤教师 积极性的错误作法,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 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保证教师把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培养拔尖学生”、“布置过硬作 业”,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 习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礼貌、集体主义和 革命传统教育,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 教育质量,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至文革前 夕,全校6个高中班、12个初中班,学生近千人,教 职工80多人。
  十年动乱时期,学校改称“酒泉地区东方红中 学”,遭到严重破坏。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何立书,革 委会主任魏仲明、倪忠敬、刘孟晋、杨思维等在极 其困难的条件下,同师生一起为保护骨干教师、减 轻损失、整修校园、建设农场做了不懈的努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酒泉中学恢复原名 并被列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由省、地双重 领导,何立书为党支部书记,刘名为校长。成立落 实政策办公室,平反冤假错案;恢复以教学为主的 正常秩序;整顿各群众组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 爱”活动;恢复教导处、教研组等机构,加强教学 管理;招收肃北、阿克塞的少数民族学生,创办民 族班,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酒中在拨乱反正中走上 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2年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 先进单位。
  1983年校党支部改为党委,王克荣任书记,董国昌为校长。党委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深入 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吸收符合条件的骨干教师、 优秀学生入党,使学校在“振奋精神,振兴酒中”, 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提高教育质量的征途中 迈开了坚定的步伐。思想教育,教学工作,体育卫 生和总务后勤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1985年,学校制定了《校长负责制试行方案》, 形成了 “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组 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新格局。陈振强、 张涛、宋本立、王发甲等一批中年教师先后走上领 导岗位,明确提出“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健康第 一”的办学思想,以“坚定、求实、严谨、创新”为 校训,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协调政教处、年级组、班 主任,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和党组织以及各 群众组织三支队伍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加强政治思 想教育;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 范》和《中学德育大纲》,加强常规教育和管理;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 法制及劳动教育,做到整体优化,系列安排,举办 活动,形成传统。明确规定各年级的教育主题:初 一年级,“迈好入学第一步,做一个光荣的中学生 初二年级,“人生意义在给予,迈好青春第一步”;初 三年级,“听从党的召唤,争做合格毕业生”;高一年级,“确立革命人生观,誓为四化献青春”;高二 年级,“掌握唯物辩证法,奠定科学世界观”;高三 年级,“听从党的召唤,迎接祖国挑选根据《中 学德育大纲》,制定实施细则,分年级确定目标,规 定内容,提示活动,规定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治 课教师、团队组织以及学生家长的具体任务,使大 纲落实到实处。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每年坚持新 生入学教育,高一年级实行军训,清明节祭扫烈士 陵墓,每周进行升降国旗仪式,高中进行党课教育, 初中进行团课教育,团委举办业余团校,少先队开 展学赖宁创建英雄中队的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 每学年评选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实行值周记录制度,天 天检查,周周小结讲评,公布记分结果,月月颁发 流动红旗,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活动和作法。 1986年,校长董国昌同志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 模范,1989年生物教师吴福祯被评为全国优秀教 师,1991年数学教师张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力提倡“献身 教育,忠于职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师德。创造条 件帮助教师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抓紧新教师的考 察培养;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加强学科管理,开展教学研究,开辟第二课堂和搞好渗透性思想教育的作 用。为落实“向45分钟要质量”,学校定期举行教 育教学研讨会,经常组织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分 析课,鼓励教师总结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奖勤罚懒,多劳多得,把教职工的奉献精 神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全校教职工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既重视教 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发 展学生智力,又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教 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 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要求是:狠抓五个 环节,坚持课堂阵地,做到三先三后,实现六心五 到。即在学习过程中狠抓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小结五个环节;以课堂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争 取当堂解决问题,提高45分钟的质量;先预习,后 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上课要 专心,复习要耐心;作业要细心,钻研有恒心,讨 论要虚心,互助要热心;课堂上要心到、眼到、手 到、耳到、口到。同时,根据“课内打基础,课外 出人材”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举 办科学讲座,举行各科知识竞赛和作文比赛,举办 美术、书法展览,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 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1984年以来年均输送大学生150多人、中专生50多人。1990年学校再次被 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0年校长、数学 教师宋本立晋升为特级教师。 1994年党委书记、政 治课教师王发甲晋升为特级教师。学校也经省、地 教委推荐、筛选,列为全国330所(中学)名校之一。
  酒泉中学历来十分重视体育卫生工作,师生中 有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学校有四个沥清 铺面的篮球场、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兼足球场), 已实现喷灌,均有简易看台,还有两个标准排球场 和十八副水磨石乒乓球台,各类运动器械比较齐全。 1982年被省体委、省教育厅命为体育传统项目(足 球、田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坚持“一个中心”(学 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三个为主”(增强 学生体质为主,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经常性 体育锻炼为主),每年定期举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 和冬季越野赛、广播操比赛和球类比赛,达到“三 化”(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要求。学校医务 室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净化环境,着眼育 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卫生习惯,为学生体检,建 立学生健康档案,防病、治病,保证师生健康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校学生体育合格率达95%以上,体育达标95%以上。1984年以来的11届高中 毕业生高考体检合格率达100%,并为省内外体育 院校输送新生43名,有8人10次破省、地田径记 录。1986年有17人参加省第七届田径运动会,3人 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校航模队曾代表地区参加 省七运会,得金牌一枚,获团体第三名。是年,被 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体育教师马 维雄晋升为特级教师。1995,年我校学生足球队参加 甘肃省中学生足球赛,荣获冠军。
  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方向,开 展勤工俭学活动,服务育人,做好总务后勤工作。学 校有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五十年代,在国家财力 困难的情况下,师生就自力更生,劳动建校,积极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7月朱德亲临学校,参 观校办工厂,同师生亲切交谈,称赞“酒中很好,勤 工俭学,是全国的榜样甘肃省委、省政府在酒中 召开全省中等学校勤工俭学现场会。《光明日报》、 《甘肃日报》都发表文章、图片赞扬酒中是“勤工俭 学的一面红旗”。六、七十年代全校师生在市郊果园 乡清水河滩移土造田200多亩,植树17000余株,建 立了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 适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专门抽调人员兴办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勤工俭学健康发展。1988年副校长秦积玉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1994 年学校成立勤工俭学服务公司筹集资金,引进能人, 办起了冷饮厂,加强管理,使学校勤工俭学收入达 60万元。总务处职工在财务管理、生活服务、物资 供应、设备维修、校园绿化、创收节支和基本建设 中,甘当无名英雄。1984年以来,完成基建投资近 600万元,兴建教学楼、教研楼、住宅楼、单身职工 楼、学生食堂、实验楼、锅炉房等,总建筑面积近 万平方米。投资近20万元,绿化、美化校园,植树 近万株,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7%,初步实现了 “刮 风不起土,下雨不沾泥”和“春季百花争妍,夏季 绿树成荫,秋季果满枝头,冬季松柏长青”的目标。 1995年学校进一步美化校园,加设果园围栏170多 米、油路造面2550平方米,修建花房60平方米,砖 铺空地、修建“博约亭”,假山喷泉,叠石造形—— 祁连春晓和汉白玉群雕——青春年华,师生的学习、 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
  建校60年来,酒泉中学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 20000余人,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达3000余人。广 大校友毕业后,或继续升造,或在实践中自学成才, 不少人已成为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厂长、经理、标 兵模范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1995年8月18日,酒 中初一 (3)班学生贾铁峰,在北大河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被酒泉地委、行署、共青团甘肃省委 授予“舍己救人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酒泉中学 为国家建设、家乡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并将继续作 出巨大贡献。
  当前,酒泉中学正通过“忆校史、讲传统、创 成绩、迎校庆”活动,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发展创 新,全校师生信心百倍、精神振奋,以更加扎实的 学习和工作,为把酒泉中学办成高质量、有特色、现 代化的一流名校而奋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更 好的跨世纪人才。
  塞下曲(唐)陈去疾春至金河雪似花, 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 唯见鹜尘不见家。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兴文
责任者
王兴文
相关人物
曹启文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陈增吉
相关人物
吴亮夫
相关人物
张素
相关人物
林树三
相关人物
韩椿芳
相关人物
朱连祥
相关人物
陈光明
相关人物
陈世勇
相关人物
宋学洛
相关人物
何立书
相关人物
魏仲明
相关人物
倪忠敬
相关人物
刘孟晋
相关人物
杨思维
相关人物
贾铁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塞下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