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师的摇篮——酒泉师范建立与发展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593
颗粒名称: 人民教师的摇篮——酒泉师范建立与发展史略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4
页码: 110-133
摘要: 酒泉师范是甘肃省建校最早的学校之一。其前身为1467年(明成化三年)肃州都御史徐廷璋创建的“肃州儒学”。介绍了酒泉师范的发展历程,包括明清时期的“儒学”、“举院”;民国初期的讲习科;简易师范科的艰辛历程;建置完备的师范学校;解放后的发展状况;拨乱反正,健康发展;深化改革,不断前进。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人民教师的摇篮——酒泉师范建立与发展史略
  白光明 刘生平
  明清时期的“儒学”、“举院”酒泉师范是甘肃省建校最早的学校之一。其前身为1467年(明成化三年)肃州都御史徐廷璋创建的“肃州儒学”。1506年(明正德元年)肃州兵备副使李端澄增修明伦堂(品德教育室)、主敬斋(礼貌 育室)、穷理斋(政治理论教育室)、仪门、礼门及教授住宅、训导住宅。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肃 州兵备副使孟易增置敬一亭、泮池一区。1543年 (明嘉靖二十二年)肃州兵备副使侯秩又建启圣祠, 增修“新兴学舍”(学生宿舍)七所,宇舍齐备,乡 村学子亦可住校读书。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肃 州兵备副使唐宽又将“儒学”大加翻修,改建为 “酒泉书院”。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肃州兵备 副使陈其宇又予改修,前建炭星门,后置儒林坊。书 院面貌臻於完善,延续百年。
  1648年(清顺治五年)甘州回族首领米喇印、丁国栋率众反清,兵败退据肃州(酒泉),将书院拆毁殆尽,停业40余年。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分巡 肃州道卢崇魁招集士绅,发起募捐重建书院,后由 肃州通判毛凤仪继成其事,督修完工,延师执教。 1736年(清乾隆元年)甘肃分巡道黄文炜(江苏武 进人)署肃州知州,捐赠个人薪资一千余两,修缮 学舍,并从北京等地购买诗书经典84部,计900余 册,藏於新修尊经阁内,供士子传抄阅读,此为肃 州有图书馆之始。至此,书院建置始具规模。前任 州牧童华捐薪购买民田百余亩,以出租学田解决办 学经费。1865年(清同治四年)肃州城被回民军马 文禄攻破,书院又毁於兵燹。1873年(清同治十二 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攻克肃州,念其边陲士子赴陕 西考试之艰辛遥远,奏请“甘肃分闱乡试”,在书院 增设考棚,获准。1875年(清光绪元年)饬令肃州 兵备道史念祖,知州杨大年重建书院,发动肃州官 绅士庶,商贾字号捐铜币一万五千余串,左公捐薪 两万,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动工修建,越两年 落成,更名“肃州学宫”。为提高教学质量,左公又 从陕西聘请肃州名儒胡文炳(金塔人)及肃州举人 郭铸嘉(酒泉三墩人)为学宫教授,附近各县生员 咸来就学。1881年(清光绪七年)改学宫为举院从 此开闱乡试,就地取士。至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 年)署理陕甘总督陶模考查兰山、求古二书院,发现拒绝接受新学,士子多喜奇僻华丽之诗文,不讲 求实用,因而请求停止甘肃乡试仍合闱于陕西三原。 由此,举院只司授学,不再乡试取士。
  二、民国初期的讲习科(1917—1923)1917年(民国六年)赵世英(字子俊,金塔人, 曾任甘肃省议员、国会议员,后被军阀杀害)经多 方奔走,极力争取,于1918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 将酒泉举院改建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此为 酒泉新学堂之开端。1929年改为“甘肃省立第四师 范”。1936年又改为“甘肃省立酒泉师范学校”,1949 年10月并入酒泉中学,附设师范班,1953年又恢复 酒泉师范。
  1918年筹建人赵世英首任校长,崔崇桂(酒泉 人,解放后曾任省文化教育委员)任学监。赵世英 毕业於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崔崇桂毕业於北京高 等师范学校甲种讲习科。由於两人同受新思想熏陶, 胸怀爱国热忱,立志为家乡培育人才,振兴国家,故 合力创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聘请学识渊博的有 志之士任教。当时学校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沿 用清代举院考棚旧舍。1918年3月18日正式招生 开学,由於师资条件不足,第一期先招收了一年制 乙种讲习科,1919年、1921年又招二年制甲种讲习 科二期,毕业学员有杨进崇、茹世宽(酒泉)、李经年、吴崇德、王明卿、王生香(金塔)等132人。为 激励学员勤奋学习将“勤慎诚毅、业精於勤、敬业 乐群”的校训镌刻在前后三道圆门的顶端,以醒目 铭示刻苦进取,还编有校歌(词曰:“祁连轩昂,北 极辉煌,人地蔚秀,化育千祥,酒泉师范,乐育群 芳……)。在此期间担任校长的有李宗翰(皋兰、举 人)、杜友芳(庄浪,兰州优级师范毕业)、封家勋 (临夏,兰州优级师范毕业)。
  1923年崔崇桂任第五任校长,张绪(敦煌)任 教务主任,茹荣升(酒泉)任训育主任,他们率领 师生勤俭建校,兴教励学,十年躬治,学校初具规 模。1923年招收预科生,学习一年,1924年起开设 四年制简易师范科,并招收三年制初中班。经多方 筹措经费,购置图书及教学设备,增添体育器材,开 辟体育场地,设置数学、理化、教育、体育等课程, 各项活动全面开展,学生毕业前在附小进行教学实 习。自此,教学才由新型的国学讲习科过渡到完整 的师范教育。
  三、简易师范科的艰辛历程(1924—1945)酒泉师范从创办起,就以新的进步思想熏陶学 生,具有良好的传统。赵世英和崔崇桂十分重视对 学生的爱国教育,以进步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崔崇桂先生在室内自书“爱惜精神,备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国家”,以此 明志励生。“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在校内照壁上 绘了一幅中国大地图,两侧题联:“大好河山,频年 蚕食鲸吞,举目不胜今昔感;强权世界,到处鹰瞵 虎视,精心莫当画图看”并填《满江红》词作为新 校歌歌词,让学生咏唱,以激发爱国热情。抗日战 争期间,从沦陷区流落来一批知识分子,在校担任 教学工作,他们不仅学有专长,而且对日寇满怀义 愤,常以自己亲身经历给学生讲述日寇侵华暴行,大 大激发了学生抗日救国热情。“西安事变”后,教师 夏桪(字荫轩,吉林人,解放后在吉林省政府供 职)、赵晋阳(河北人)因在学生中宣传抗日言论, 灌输进步思想,遭到地方军阀马步康的怀疑而拘押, 崔崇桂先生凭着他在酒泉的声望和影响,多方交涉 救出夏、赵二人。学生顾元勋(金塔人,后为解放 军66军后勤部长)随夏桪于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 革命。1937年国文教师李清涵(山东人,上海大学 毕业),在学生中提倡订阅《新华日报》,宣传革命 思想,并自编语文讲义,选讲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论》、鲁迅、姚雪垠、茅盾、丁玲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深受学生欢迎爱戴。后虽被军政当局查禁,但影响 甚为深远,学生爱国热情十分高涨,并组织宣传队, 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3年学校曾公演话剧《大陆梦》,1938年寒假期间还下乡演过《民族公 敌》、《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给群众教唱抗日歌 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黄水谣》、《义勇 军进行曲》等,对宣传抗日起了积极作用。1938年 冬季,学生每人捐献了自己编制的毛衣一件,慰问 前方抗日战士。
  三十年代的校长和教师有王巨麟(校长、临 洮)、张兴民(酒泉)、韩宝珊(临洮)、张季民(临 洮)、张金鉴(酒泉)、王民一(临洮)、李菁英(校 长、皋兰)、郭长垓(校长、高台)、王子美(酒 泉)、马国春、王鼎极(校长、华亭)、蒋庚炜(河 北)、杨进崇(酒泉)、许铁铮(四川)、王利仁(陇 西)等。学校经费长期拮据,只靠学田30亩,磨坊 一所,收租金维持日常开支。教师工资最初发银币 20元,抗日战争以后发现钞,由於物价飞涨,货币 贬值,教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多 因薪资微薄频繁更换,学生生活条件更为艰难,住 房简陋,冬天又不生火。伙食费由酒泉税务局拨发, 因物价上涨,又不能按时发放,伙食极差,常引起 罢课风潮。然而学生学习风气甚浓,皆自强自励攀 登进取。1935年全省师范生毕业统考,酒泉师范在 河西考点名列第一,学生于爽华获个人第一名。三 十年代前后的学生有:窦景椿、胡敬业、宋荣、翟玉航、郭炬、刘廷锋、盛有善、王居端、谢彩彰、殷 柏山、向凤翔、万培业、焦立邦、郭焕、邮向荣、崔 凤斌、崔凤姿、薛欣如、刘德成、赵天文、何多仁、 童德成等。
  由於学校面积狭小,教室少,每年只收一个班, 不能满足全区青年求学之渴望,1941年遂将西侧之 文庙并入学校。1943年起每年招收两个班,次年,简 师学制改为三年。校长田唯农,发动学生利用寒假 到各县向群众募捐,1944年动工修建教室8座,办 公室9间,扩大了体育场地,学校面貌有了较大变 化。1945年秋季增设三年制后期师范科(中师),学 校始成为一所完全的中等师范学校。四十年代初期 四年制简师毕业的有盛鹏玺、何承英、张水年、周 生泉、杨希隆、邢葆瑾、王永桢、殷大业、赵永鹏、 王鸿鼎、黄德厚等,解放后仍献身教育事业。其中, 1942年毕业的李涵畅,解放后为东北师范大学教 授。
  1931年(民国二十年)后,由於军阀混战争霸 地盘,马仲英、马步康等先后盘据酒泉,对酒泉人 民横征暴敛,压制进步思想,在学校建立国民党、三 青团组织,强令学生加入,推行反动思想教育,严 密监视学生的进步活动,引起师生和社会的强烈公 愤,师生对现实不满,便借校长贪污腐败,先后掀起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学潮。1933年春季师生罢课示 威,抗议当局贪污学校经费,扣发学生助学金,痛 打了税务局长光鹤松,逼其吐出脏款。1935年4月, 校长王巨麟贪污经费,强令学生加入国民党,限制 学生言行自由,引起师生不满,罢课周余,揭发了 王巨麟的十大罪状,打击了校长的反动气焰。1938 年反动的军政界压制学生进步思想,激起师生公愤, 以校长郭长垓贪污公款为导火线,罢课长达3月之 久。学潮虽被当时专员曹启文与军阀马步康镇压,但 郭长垓也被迫下了台。1945年10月校长田唯农因 贪污学校经费和学生伙食费,引起学生不满,以羞 辱痛打的行动使其狼狈出逃。罢课月余,学潮才被 平息。学生的这些正义行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同情 和支持,打击了反动军政当局的嚣张气焰,社会影 响广泛深远。
  四、建置完备的师范学校:(1946—1949)1946年省教育厅派刘勇(兰州,西北师院教育 系毕业)担任校长,聘请钟育俊(兰州,西北师院 中文系毕业)任教务主任,专兼教师有秦效忠、姬 兴斌、袭惠芳、冯连泉、林树三、曹瑛、郝进贤、王 道平、朱国瑞、陈映章、刘勋卿、胡山农、阿存智 (军训教官)等名流授课。他们教风正、学风严,深 受学生爱戴,在校学生增加到395人。开设的课程有教育概论、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行政、教育心 理、教育学、教材教法、数学、国文、物理、化学、 植物、动物、矿物、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 术、童训、公民、劳作、生理卫生等,科目完全,门 类繁多。简师和后师开设课程基本相同,只是在内 容深浅上有所差异。每周上课36节,对语文课特别 重视,每周6节课外另设作文两节,要求每天写日 记,练习书写大小字,对学生音美技能的训练和教 学实习也十分重视。美术教师郝进贤、毛志义等人 都在绘画方面有较高造诣,诱发了学生学画的兴趣 和爱好,培养了许多有绘画才能的学生。校长刘勇 严谨治校,教师授深尽职,形成了学生敬业笃学的 良好风气,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学生。1946年后毕 业生韩渊解放后任张掖师专党委书记;吕善养、吴 述尧在部队任师级干部;黄贤德、王成才等人担任 了酒泉地级领导。简师班从1946年起每年有两个班 学生毕业。1948年第一期后期师范班毕业学生有岳 寿龄、李庆春、申华德、余天寿、郑连泾、张守华、 史正文、牛生贵等12人。1949年毕业的有程峰元、 牛兆奇、张学义、刘兴义、田生林、刘廷〓、盛鹏 博、陈学文、丁敏学、杨殿臣、李应桢等。解放前 31年,共招生28期,包括初中班、短期师资培训班 共毕业学生1122名。解放后获高级职称者有10多人,为酒泉地区及河西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发挥 了重要作用。
  五、解放后的发展状况(1953—1977)(1)解放初恢复建校1949年9月酒泉解放后,部分学生参军入疆, 有的参加革命工作,在校人数骤减,在肃州师范校 址的基础上,酒泉师范、河西中学三校合并建立酒 泉中学,附设师范班(中师两个班,初师两个班)。 1953年3月上级决定恢复酒泉师范,由原专署文教 科副科长林树三负责筹备工作,师范班学生先搬回 酒泉师范校址上课,指定李树全临时负责。暑假开 始单独招生,1953年8月正式恢复建立“甘肃省酒 泉师范学校。”当时,校舍破烂不堪,有的还沿用清 代举院考棚、旧庙,年久失修,大多已成危房。当 时有教职工27人,学生7个班级(中、初师各3班, 就业轮训一个班)238人。当年10月甘肃省教育厅 派崔同书(临洮,西北师院中文科毕业)任副校长, 孙友珊(临洮,西北师院数学科毕业)任教导主任 (1954年后由张遇贤、左万荣继任),魏宗韩(庄浪, 西北师院历史系毕业)任总务主任,石尽忠任副主 任。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们率领师生发扬勤俭 建校的精神,利用课余时间搬土坯、挖运旧城墙砖, 整修校园,经过三、四年的维修新建,学校面貌大为改观。1956年挖城墙扩大操场面积,化学教师周 文治在自制炸药时不慎引爆身亡。当时教师队伍比 较复杂,崔同书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大 胆使用青年教师的同时,通过执行团结、教育、改 造的方针,帮助不少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放下 了包袱,专心致力于教学。当时教职工有陈增吉、韩 贵基、王道平、陶廷明、乔敬义、李德俊、刘秉坤、 王金印、田玉清、刘发芝、甘棠泽、马文彬、李希 玉、马占鳌、茹义忠、张才、张九如等。1954年全 省教师大调整,先后调进的有王茂文、冯尚纯、王 富仁、杨志国、何文远、尹希伊、杨进崇等,以后 又从高校毕业生中分配来马思远、张智、于世英、王 兴权、吴仲仁、孔祥芝、张青里等,各科师基本 齐备。随着师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颁 发使用,教育厅又陆续配发了图书、仪器和教学设 备,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54年恢复建校后第一届中师毕业生有任会琮、俞 昭训、赵中岳、宋长寿、赵清有、刘怀钧、刘子发、 何其才等13人。初师毕业生34人,有朱子滨、王 学文、李裕宽、贺风云、牛立其、黄树忠、张文辉、 盛锦云、李惠贞、付乃勤、苏生春等。1955年中师 毕业生34人,有张占先、吴文光、张志学、苏永成、 白光明、梁全录、宋桂昌、徐清、任发泰、何昌荣、张光义、邓德善、高著光等。初师毕业生58人,有 张贵华、辛万仁、郭金兰、李英明、瞿维新、张维 朝、盛录祖、马占杰、张恭喜、张学博、周学敏、吕 文祥、李万录、张学德、郭俊、杨思劲、盛鹏翼、高 正刚、石成俊、贺永年、何一民等。1956年中师毕 业生29 人,除杨奎福、张仁德、沈立元、夏尚诰、 卢占龙、吴立言、马治邦等9人直接分配任中学教 师外,其余全部考入大学深造,如宋希崇、梁万畦、 李丰荫、盛鹏云、林松青等。1957年中师毕业生有 杨峻、周文竹、葛秀英、贺映泮、牛耀英等28人。 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的困难,当时还招收了短训班、小 教轮训班。1956年春又培训了上海支边青年100多 人补充教师队伍。陆坚心、付仁根、付莉莉等人扎 根酒泉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这 时学校已发展到13个班级550名学生,为解放初期 中小学教育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曲折中探索前进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 化,酒泉师范18名教师中12名被错划为“右派分 子”,有的蒙难入狱,有的含冤九泉,有的受了长期 的委屈和压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教师队 伍大伤元气,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影响。遂调进胡山 农(任教导主任)、陈大学、苟仪表、薛欣如等人,勉强开课。1958年上级派王凤林任党支部书记, 1959年又增设了幼师班和师训班。在大跃进运动 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生 全部投入到大炼钢铁,“勤工俭学”的洪流中。当时, 先在黄泥堡开荒(因无法浇水灌溉,后全部废弃), 后又不断在四坝、果园、新地、小沙渠办农场,并 在鸳鸯池挖芒硝,同时还挖城墙土填城壕,造田种 植果树。校内又办了粉豆加工厂、饲养场、缝纫厂、 棉花加工砖瓦厂、土法炼铀等十几个小工厂 (场),以劳动代学习,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在 1959年秋天开展的反右倾运动中,崔同书校长被免 职。1960年的自然灾害给办学带来严重困难,委派 狄祯任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为渡过难关,实行“劳逸结合”,减少体育活动和劳 动,降低文化课要求。部分学生下放回农村劳动,有 的自流谋生,学生由405人锐减为150多人,部分 外籍教师也因压缩编制而返回内地。为帮助在职小 学教师进修而办起的函授部也由此中断。为搞勤工 俭学而办起的工厂、手工作坊、农场全部停办,“一 条龙”的办学形式(附小、县幼儿园统一由师范领 导)也从此终结。只有挖芒硝给学校积累资金10万 元,贴补使用多年,购买旧汽车两辆为师生服务,其 余设备全部散失。1958年中、初师毕业的有赵琦、丁寿元、韩宗华、范积博等120人; 1959年中、初师 毕业的有张世雄、任天福、顾廷堃、常正源、郭治 山、王明山、吕治邦等153人。
  1961年中央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在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战胜困 难的过程中,将敦煌、玉门两所县办师范学校撤销, 部分学生插入酒泉师范各班。1962年调李浩春任党 支部书记,崔同书恢复校长职务,通过贯彻“中教 50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了一支强有力 的教师队伍。主要任课教师有:胡山农、魏宗韩、陈 大学、苟仪表、胡占科、张世铭、任修中、王兴权、 孔祥芝、尚延龄、白光明、张怡、杨峻、刘毓贤、陈 浩、杨培林等。学校明确提出了要以教学为中心,贯 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方针,经过扎扎实实的 真抓实干,强化管理,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60年到65年毕业的学生虽然每期人数较少, 但学习基础好,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者甚多,他们 为学校大办工厂、农场、挖芒硝出了大力。如60届 翟有安、祁昌华、祁铭、朱荣华、周春俊、王菊秋 等,61届武发义、许德荣、杨殿学、蒲葆瑛、范克 勤、李培仁、李永寿、郑懋、郭大民、田振华、宋 玉林、张存德、于嘉禄、郭舜、王建国、于斌华等, 62届郑天禄、张学芳、张义忠、赵荣华、安维惠、马秀荣、常崇基、马银邦、王淑兰、吕道子、杨福寿、 吴玉珍、贺玉珍、龚茂喜、肖其明、王菊香等,63 届陈伯谦、梁元武、蔡兰芳、盛芝兰等,64届张永 华、盛进山、张秀英、马兰英、李广忠、翟志武等, 65届李春江、王世雄、陆佩珍、王培坤、万世贵、张 向华、梁元春等。1964年又恢复了函授部,由白光 明、王兴权辅导。65年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 教育制度”的指示,还招收了耕读师范班。并由政 府划拨茅庵河边荒滩200亩,供学校办农场,让学 生生产实践。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业务素质和专业技 能,并坚持了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还排演了歌 剧“三世仇”和歌舞节目下乡演出,起了很好的宣 传作用。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和其它 各条战线都显示出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才干,涌现出 了全国优秀教师王丽姝、刘成林,特级教师丁生福, 省级优秀教师贾培元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担任 行政领导工作的如行署专员盛维德,县处级干部张 永华、李春江等十余人。1966年春季,教育部师范 教育司蓝司长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满意的 评价。
  (3)文革中罹难中辍正当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时,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教学活动被迫停止,派性斗争开始。1968年'中央号召群众组织大联合,返 校“复课闹革命”,地区革委会派“军宣队”、“工宣 队”进校帮助工作,建立了 “育红师范学校革委 会”,李毅阳、杨峻参加了革委会的领导工作,大力 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67、68、69 届毕业生全部推迟分配工作,下乡、下厂劳动锻炼, 教职工也到学校农场或工厂接受再教育。学生的学 籍档案和毕业证书存根也被烧毁。
  1969年“育红师范”又改为“五七红专学校”, 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为农村培训拖拉机手、赤 脚医生、会计、兽医等。1970年朱廷藩来校任革委 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71年招收两批插队锻炼知 识青年共400多人,培训半年分配教师工作。依据 清理图书要求,这年秋季将图书馆的藏书当废纸卖 掉,给后来师生阅读造成极大困难。年底,“军宣 队”、“工宣队”先后撤离学校。
  1972年恢复师范建制,更名为“酒泉地区中等 师范学校”,根据“学制要缩短”的精神,招收二年 制中师班,学生由社队推荐,县市选送,毕业后实 行“社来社去”,根据当年招干指标择优分配工作。 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以后,朱廷藩同志通过各种形式 消除教师顾虑,稳定教师情绪,健全教学领导体制 和管理措施,鼓励大家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克服了学生程度相差悬殊、无正规教材的困难,自编讲义, 进行教学。1974年杨思维、张学礼任革委会副主任。 由於受“左”的思想影响,学校实行“开门办学”, 使刚刚恢复两年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部分学生受 “知识越多越反动”、“当教师倒霉”等错误论调的影 响,轻视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为期十年的灾难, 师生搬进新建的教学楼上课,学校逐步走上了正规 办学的道路。
  六、拨乱反正,健康发展(1978—198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认真落实了党 的知识分子政策。先后为119人平反了冤假错案,还 为1964—1965年因家庭成份而令其退学的34名学 生安排了工作,一些受到迫害的领导和老教师重新 走上了领导岗位和教学第一线。陈世勇任党支部书 记,崔同书任校长。1978年3月,学校迎来了通过 招生考试择优录取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保证了新 生入学质量。同年7月,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除 办中师班外,还办了数理、数化、英语、体育、语 文、幼师等专业班,为中学和幼儿园培养了一批急 需的教师。1982年,随着中师统编教材的使用,结 束了教学上中学化的倾向,加强了教育、心理、教 学法和音、体、美等专业课的教学。建立起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使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80年7月到1982年7月,恢复高考后的第 一批大学专科和本科生毕业陆续分配到校,使教师 队伍得到了补充。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名额,到 1982年底,在校学生已达到16个班级836人,教职 工人数达到110人。
  当时除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外,又建起了一座 综合性教学办公楼,图书有原来不到一万册增至一 万五千册,理、化、生实验仪器和电教设备也增添 了许多,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1983年,崔同书和陈世勇先后调离学校,学校 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了党委,段宗儒任党委 书记,梁玲任副书记,下设6个支部。窦侠父任校 长,任修中、苟仪表任副校长,建立了校务委员会。 并从教师中提拔了一批事业心强、有业务专长的同 志任处室领导。1983年12月,对1979—1983届的 毕业生在分配、使用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而确定了办学思想,制 定了教育改革的初步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 到完善。1988年,学校又对1984—1987届毕业生的 音、体、美教学能力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人员走 遍全区71个乡镇的200多所学校,反馈了毕业生的大量信息,更加坚定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信心和面向 小学、服务农村的办学方向,也完善了 “面向、全 面、实践、强化”的办学指导思想。1985年10月, 第一次职代会通过了 “敬业、严谨、求实、创新”的 八字校风,为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奋斗目标。
  1985年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完善了教师 和班主任工作质量考评细则。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制 定出各类规章制度和教学常规检查办法共七大类 68种,使学校管理逐步向民主化、科学化迈进。
  为了广开门路,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84 年开办了中师、幼师、英语等自费班,85年至89年 又先后开办了自学考试辅导班和卫电中师班,共有 800多学生毕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这一时期,学校基本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先 后修建了食堂、饭厅、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教师 家属住宅楼。教学实验仪器和设备也不断增加,藏 书增至两万多册,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只招收应 届初中毕业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便 于为偏远的乡村小学分配教师。1988年9月举行70 周年校庆,地、县(市)领导和教育部门负责人、校 友500多人参加了校庆活动。
  七、深化改革,不断前进(1989—1995)1989年以后,根据全国中师德育大纲,制定了《酒泉师范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开设思想品德课,加 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委成立了业余党校,共举 办7期,有1600多人次参加了党课学习,共有40多 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阶段,教学改革也有了进一步深化:(1)从 1989年起,招生实行文化课考试并加试音、体、美 的措施,单科成绩优秀者,实行特招,几年来共录 取特招学生79名。(2)根据省教委指示,酒泉地区 行署批准同意,1991年起将学制改为四年,1995年 首届四年制毕业生160人走上工作岗位,受到社会 好评。(3) 1993年开始,根据录取成绩,招收部分 收费生和预科生,三年共招收118名收费生、204名 预科生,筹集资金一百多万元,全部用於增加教学 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4)试办音、体、美加强班, 增加课时,对学生的艺体能力重点培养。学校还在 普通班中实行音乐、美术分科选修制度,根据学生 的特长,有重点地加强训练,使学生学有专长。
  1989年,国家教委公布了新教学方案,将中师 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四 大块。从91年9月开始落实。具体做法是:(1)加 强必修课教学,保证必修课的主体作用。(2)开设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开设了书法、舞 蹈、口语、微机、英语、思品等六门课,组织教师编写了 7种选修课教材。(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 活动,组织了文学社、绘画、书法、声乐、器乐、舞 蹈等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了能 力。(4)开展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一、二 年级学生到小学听课见习,三年级集中四周时间安 排学生到农村小学见习观摩,了解小学教育教学规 律;四年级用六周时间在城区小学集中进行教育实 习。在校内还安排了实践周活动,以班为单位,让 学生在校内各个岗位上参与管理服务,锻炼能力。学 校每年都组织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会演、器乐 比赛,绘画书法展览、演讲比赛等,以增强学生的 专业素质。
  1993年12月,焦振民调任酒泉师范校长,秦定 国、王军需任副校长,任修中任党委书记。并将教 导处改为教务处,设立政教处,主要负责学生的管 理和教育;撤销伙食科,归总务处统一管理。制定 了中层领导干部能力和业绩考核办法,加强了中层 干部的管理,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建设。
  为了强化师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专 业水平和学生的从教能力,在落实新方案过程中,构 建了 “一为主(课堂教学为主)、三结合(必修与选 修、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四位一体(必 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与教育实践)”的整体教学模式。通过蛆织汇报课、示范深和优质课及学生的 评教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届毕业生离 校前都要进行技能汇报和表演。1991年国家教委师 范司包同曾处长来校视察,观看了 120人的韵律操 表演、100人的简笔画表演。45人的管乐队分列式 表演和一台文艺节目汇报演出,给予了较高评价。 1994年在全省中师独唱、美术、书法、田径比赛中, 美术、书法名列全省第一,四项总分名列全省第五。
  学校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青年教师的 培养、提高,当作师范教育的希望工程来抓,狠抓 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快学历达标。近年来已有 20多人通过离职进修和函授、自学等形式提高了学 历。对进校三年内的青年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五项 基本功过关验收。还有计划地派青年教师到农村、牧 区和附属小学接受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1985年以来,获得省级先进荣誉称号的有苟仪表、 陈浩、张世铭、王军需、张玉印等人,获得地级先 进教师的有任修中、刘生平、仲卫民、岂映峰、高 建仁等十多人。1992年以来,获得全国先进荣誉称 号的有窦侠父、翟文杰。1995年白光明荣获曾宪梓 教育基金奖。1990年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三次论文 交流会,参加交流的论文达120多篇,在省级以上 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有二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窦侠父的《敦煌学发凡》、赵明义的《红 楼梦入门》等专著,在全区各地发行。白光明、刘 生平、王开江、王军需、王兴生等参与编写八种中 师选修课教材,被全国二十多所师范采用。1993年 创刊的油印《酒师教研》刊出四期,与部分师范学 校和地市教研单位交流。
  1995年底,酒泉师范有教职工124人,其中专 兼职教师84人,高级讲师13人,讲师25人。有21 个教学班,873名学生,分设中师、幼师、民教三个 专业。
  在省、地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 下,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并向标准化建设不断 迈进。除原有的建筑外,1995年学校又投资200多 万元建成家属住宅楼两栋,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的 住房困难。图书馆藏书已增加到3. 6万册,建有教 师、学生两个阅览室,陈列200多种报刊。现有16 万元的电教设备,6.5万元的理化生实验设备,17 万元的音乐设备,2.2万元的美术设备和4.4万元 的体育设备。1991年建成了微机室和语音室,安装 十四台微机和48套语音设备,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 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 金昌泽视察时,肯定了学校以往的成绩,并对标准 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 环境。校门口有鲜红的八字校风,教学楼门厅上,高 竖着“为人师表”四个大字。教学楼门厅内,墙上 挂着大字装饰的《中师生守则》和大型装贴画。从 一楼到三楼的走廊内,洁白的墙壁上挂着中外著名 教育家、科学家、伟人、英雄的肖像。每间教室内, 从黑板上方的大字标语到后墙上的学习园地,左右 墙上的名人警语、绘画,都经过精心布置,处处洋 溢着师范教育的氛围。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酒泉师范有了很大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省、地党政部门 的奖励,率先跨入全国中师的先进行列,1988年受 到国家教委的表彰,1991年9月在国家教委组织的 西北五省联片检查验收中名列全省第三。现在,全 校师生正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决心把酒泉师 范办成全国一流的中等师范学校,为教育事业的发 展,为酒泉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光明
责任者
刘生平
责任者
白光明
相关人物
刘生平
相关人物
徐廷璋
相关人物
李端澄
相关人物
陈其宇
相关人物
米喇印
相关人物
丁国栋
相关人物
卢崇魁
相关人物
毛凤仪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赵世英
相关人物
崔崇桂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敦煌学发凡
相关作品
红 楼梦入门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