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得祐和他的眉户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592
颗粒名称: 魏得祐和他的眉户班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04-109
摘要: 魏得祐(1896-1977),总寨镇双闸村人。二十岁从酒泉民歌入手学习三弦弹唱。1946年他在总寨街上开了车马店,购置戏装道具,成立眉户戏班“魏家班”演出。1953年魏家班改称业余剧团。魏得祐是教练、导演兼伴奏。演出紧密配合农村各项中心任务的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掘、抢救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中央决定出版民间文艺十大集成。魏得祐生前弹唱过的传统眉户戏和民歌曲牌分别收入了《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戏剧卷》、《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民歌卷》和《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戏剧音乐卷》。1988年魏得祐的名字被列入《酒泉市文化艺术志》的名人传略栏目。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魏得祐和他的眉户班
  南野
  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总寨有个“魏家班”,眉户 戏唱的出了名。因为我也很喜爱这种充满着乡音土 语的民间戏曲艺术,只可惜没有机会赏识他们的演 出。1944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酒泉的传统庙会)学 校组织远足野营活动,在新添墩(银达乡的两三口 村之东北)的庙会上见到了 “魏家班”的演出,也 见到了魏得祐这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汉子,看上去五 十岁上下,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三弦弹得优美动 听、丑角戏也演得幽默诙谐活泼可爱,从此“魏得 祐”刻在我的脑海。
  1953年我走上群众文化工作岗位,由于工作对 象是各条战线上的各类业余文艺爱好者,这就使我 有幸和那位誉冠酒泉眉户艺坛的魏得祐打上了交 道。那时总寨农民业余剧团在“魏家班”的基础上 刚刚成立,魏得祐被区党委任命为业余剧团团长。我 做为文艺辅导干部义不容辞地成为业余剧团的编外 成员。在长期地交往中我了解了他的为人和他对民 间文艺的酷爱、执着;对发扬酒泉眉户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魏得祐(1896——1977)总寨镇双闸村人。青 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给别人放牛牧羊,打短工、扛 长工养活老娘,因为上不起学,二十岁还没起上个 学名。也正是二十岁(1916年)这年从青海逃难来 一个弹唱“贤孝”(青海的一种弹唱艺术)的老者, 病倒在总寨街上,他凭着一身力气把那老者背到自 己家里调养料理,十来天后老者恢复健康,认为他 是个好后生,就给他起下魏得祐这个名字,意思是 好人必能得到老天和神灵的保祐。老人临走时把他 的三弦送给了魏得祐,并希望他学会弹唱,日后可 以凭艺糊口。从此一有闲空他就抱起三弦从酒泉民 歌《绣荷包》、《放风筝》入手,刻苦学习弹唱。经 过三、五年的努力实践,他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 的“魏弦子”,并且还学会了上百首的酒泉民歌和 《夫妻观灯》、《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等十余折 眉户戏。每逢年头节下还能粉墨登场表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他在总寨街上开了一 处车马店。按他自己的话说,开车马店一是给过往 行人、车马脚户天黑有个落脚点,二是靠开店的收 入和地盘聚拢那些流散在四乡的眉户好家搭班取 乐。魏家店里有弹有唱,生意做的活,住店的人有 钱给钱,没钱就留下些米、面或其他物品都行。东来西往的车马、行人都喜欢住魏家店。1946年至 1949年是魏家店的“茂盛”(魏的原话)时期,店院 里经常是车马拥挤,十几间客房人满成患。许多眉 户艺人闻风而来,其中有旦角王作亭、陈吉录,小 生冯明信,丑角柴得春、王新年,伴奏尚货郎(名 字不详),他自己改唱老生兼伴奏。他又用积赞的一钱 置戏装道具。农忙时排练剧目,农闲时走乡串村为 大户人家唱堂戏,为传统庙会唱会戏。他们的演唱 土腔土调、俚言俗语,看得来听得懂,很适合乡下 人的口味。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那 民穷财困、文化极度落后的年代有这样一支活跃在 穷乡辟壤,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民间文艺队伍, 确实难能可贵,也是“魏家班”在群众中享有盛名 的客观因素,人们送给他一个尊称叫“魏大爷”。
  建国后艺人们都各自回家参加减租反霸、土改 分田,魏家班散了伙。1952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区 政府把他叫去让他交代问题,魏得祐莫名其妙,心 想”我一个长工出身的老农民有啥问题?”后来他才 知道区上领导听别人叫他“魏大爷”,误认为他是帮 会里的“龙头大爷”,这才发生了一段小小的误会。
  1953年区党委、政府让他恢复魏家班改称业余 剧团。这一下可真是瞌睡遇了枕头,魏得祐东奔西 跑联络原班人员,但他们所在的区、乡也正在筹建业余剧团或演唱组没法聚拢,于是他把眼光集中在 本地区各乡、村。经过一番周折总算动员了一批中 青年眉户爱好者二十余人,其中有蔡文仁、陈吉录、 吕成仙、郑朝仁、张云廷(外号张二麻子)、蔡学俊、 蔡文刚、柴得春、何天珍、魏元会、吴生金、景菊 香等几位擅长于吹、拉、弹、唱的文艺爱好者。又 招收了十名青年学员。那时人们的封建意识还很浓 厚,谁家的女孩都不愿打发去学唱戏,魏得祐把自 己的女儿魏玉兰、侄女魏惠珍带进剧团,接着郑朝 仁又领来自己的妹妹郑玉兰,人员齐备以后他腾出 三间店房让演员住,又让老伴当了业余剧团的义务 炊事员。他自己又是教练、又是导演兼伴奏,虽然 他已年过花甲,但为了眉户艺术后继有人;为了不 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让他们的演出紧密配合农村 各项中心任务的宣传。他跑书店,跑专业剧团找剧 本;自己编快板、编小唱请区领导审查,日夜操劳 加紧排练。当年春节他们就演出了《互助合作好》、 《领到土地证》、《自主婚姻》、《罗汗钱》等现代戏和 一些传统眉户戏。以后在配合土地改革、贯彻《新 婚姻法》,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们及时排演了《梁秋 燕》、《不能走那一条路》、《春风吹到诺敏河》、《小 二黑结婚》、《血泪仇》、《穷人恨》、《刘胡兰》、《白 毛女》、《刘三作饭》等大中小型现代剧目。由“魏家班”到业余剧团,由演唱传统眉户到演大型现代 戏,这不仅是组织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魏得 祐在戏曲艺术的革新与革命中扮演了一个主角。他 有一句口头阐叫做“社会有精神,社会有布置,我 ……”。那意思是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政府有这么 大的决心支持我办好剧团,我(以下是他的潜词)头 研地也要把剧团办好。他就是用这样诚朴纯挚的语 言来表达他对共产党、人民政府爱戴之情。同时他 还坚持以编演现代戏为主的原则,对于内容不太健 康的剧目,自觉摒弃,所以在他的业余剧团里正气 常存,邪气根除,为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 众,动员群众尽心尽力,做出了业余文艺工作者应 有的贡献,成为酒泉农村业余文艺战线的榜样和先 进典型。1956年做为酒泉专区的代表出席了甘肃省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会,会议期间他把领导讲话 精神'和在兰州受到的礼遇、见到的一切都一一记在 心里,回来后向剧团成员传达了党的文艺方针和今 后的任务,他要求大家在家当农业社的好社员,踏 踏实实务好庄稼、多打粮食支授国家建设;在团当 好业余演员,一心一意地演好节目,做好党的宣传 工作。逢人就说:“我一个乡下老农能到省城开会见 大世面,都是托了共产党、毛主席的福。我不是毛 主席的好儿童(意思是没为党做出啥成绩)同时他把省上奖给他的150元钱全部买了戏剧用具用 品。
  三年非常时期,演戏人员各自去谋求生路,业 余剧团散了伙。魏家店门前冷落车马稀,但是魏得 祐还是三弦不离手,小曲不离口,魏家店里的弹唱 声始终没有断衔。尽管粮食紧缺,家家挨饿,而魏 得祐那“天下农民是一家”(他常说的一句话)的信 念并没有放弃,见到那些饿得骨瘦如柴,因逃荒投 宿他店的人,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他总想方 设法给弄点干菜或其他代食品填填肚皮。按他自己 的话说:“有时候见到一只被饿得直打摆摆的狗,都 觉得寒心。”魏得祐就是这样一位为人厚道,心地善 良的农民艺人。
  1977年(81岁)他离开人世以后,家人按照他 的遗言给他穿了一件绿色(蟒)袍,并把陪伴了他 一生的三弦装入棺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掘、抢救民间文 化艺术遗产,中央决定出版民间文艺十大集成。魏得 祐生前弹(演)唱过的十余折传统眉户戏和几十首民 歌曲牌分别收入了《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戏剧卷》、《酒 泉民间文艺集成民歌卷》和《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戏剧 音乐卷》。1988年编纂地方志时,魏得祐的名字被列 入《酒泉市文化艺术志》的名人传略栏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南野
责任者
魏得祐
相关人物
蔡文仁
相关人物
陈吉录
相关人物
吕成仙
相关人物
郑朝仁
相关人物
张云廷
相关人物
蔡学俊
相关人物
蔡文刚
相关人物
柴得春
相关人物
何天珍
相关人物
魏元会
相关人物
吴生金
相关人物
景菊香
相关人物
郑玉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总寨镇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绣荷包
相关作品
放风筝
相关作品
夫妻观灯
相关作品
张连卖布
相关作品
两亲家打架
相关作品
互助合作好
相关作品
领到土地证
相关作品
自主婚姻
相关作品
罗汗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