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肃州兵备使者——廷栋的生死缘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578
颗粒名称: 清末肃州兵备使者——廷栋的生死缘起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75-81
摘要: 廷栋其祖上本姓陆,因被诬陷,怕朝廷治罪,化名潜逃到肃州避难。陆某的问题得到澄清携眷返回北京,供其子廷栋上学读书成名。三十年后朝廷派廷栋任安肃兵备道道台,驻肃州道署。廷栋于光绪三十二年,曾奉命到敦煌视察。宣统三年廷栋与知州恩光镇压酒泉闻家圈农民起义。民国二年废除了肃州直隶州,改设酒泉县。廷栋向新道尹周务学移交手续后,寄居酒泉,后经营商业。民国六年(1917年),肃州镇标一营发生兵变,周炳南入肃州平定叛乱,怀疑此次叛乱可能是廷栋在背后主谋,枪杀廷栋父子三人。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廷栋 清末 官员

内容

清末肃州兵备使者——廷栋的生死缘起
  刘兴义
  廷栋,清末满州正黄旗人,其祖上世居北京顺 城郡王府之西。光绪末奉命来肃州,任安肃兵备道 (道台)。在任约六年,寓居肃州东城巷十二年,肃 州人俗称其为“廷大人”或“廷道台”。
  廷栋虽是旗人,但他的出生地却在肃州金塔寺 地方。据1990年出版的《金塔文史》第一辑张文质 撰写的《乡贤赵文彩轶事》一文内,载有廷栋的出 生缘起。文章称:廷栋,其祖上本姓陆,约在光绪 初年(经笔者推算约在咸丰末同治初),有一朝廷命 官陆某某(满族)因被诬陷,怕朝廷治罪,化名潜 逃,装作商人,带着家眷来肃州避难,为找个偏僻 地方和善良人家藏身,慕名来到金塔大庄子上八分 地方的赵文彩家。其父赵登元,忠厚诚实,好善乐 施,就把陆某留住在他院中的倒庭(本地俗称“倒 座”),一年多后,陆得一子,按其住宅倒庭,取名 廷栋。不久,陆某的问题得到澄清,陆便携眷返回 北京,供子上学读书成名。三十年后廷栋先在奉天 (今辽宁)做过一任官,继后,朝廷又派他任安肃兵75备道道台(花翎三品衔),驻肃州道署,肃州东门内 大众巷东端,有其宅第,居民俗称“廷大人公馆气(按:清末安肃兵备道之辖境,包括肃州直隶州 领高台县,安西直隶州领敦煌、玉门二县,相当于 今之酒泉地区加高台县之范围。)廷栋于光绪三十二年,曾奉命到敦煌视察,曾 作《千佛洞怀古》诗二首,其诗云:“忆昔髯年庚午秋,追随杖履到瓜州。经楼尚记 凌云起,画壁曾思秉烛游。古佛笑人聊复尔,山灵 识我再来否?光阴如昨童颜换,奉使寻边愧细侯。”“玉门关外访禅林,树老山浑云水深。古洞庄严 多岁月,鸣沙有韻响雷音。画留北魏传神笔,经译 初唐入道心。卅六年华重到此,莲台旧迹喜登临。”从这首诗的第一句说明“庚午秋”是同治九年 秋,“髫年”是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就曾随着他的 前辈(父母)游历过敦煌,由此上推廷栋的生年,当 在同治二年或三年前后(即1863——1864年前后)。 其第二首之倒数第二句“卅六年华重到此”,即从同 治九年(1870年)下推卅六年,正好是光绪三十二 年(1906年),此时,他大约已44岁。这次,他是 肩负边防兵备重任,奉命前来关外巡视安、敦、玉 边防情况而又二次游历千佛洞,因作诗记其事。从 诗中看出他对英高窟艺术遗迹已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如果在金塔赵文彩家中所生的廷栋,确是这个 道台陆廷栋的话,根据时间推算,其父来金塔避难 应在咸丰末、同治元年或二年,廷栋当生于同治二 年或三年。同治九年随父游敦煌,还是垂髫孩童,不 过七、八岁。由此证明,廷栋生于金塔确属事实,其 在金塔生活的时间,最少也有十,年,并非“一年 多”。随父返回北京,应在左宗棠平定肃州回乱之后, 此时正是“光绪初年”。至光绪三十二年他任肃州兵 备道时又二次巡视敦煌,故有“忆昔髻年庚午秋”之 句,和“卅六年华重到此”的写实诗句。
  廷栋擅长于诗文,尤工书法,其在任期间,所 留墨迹甚多,时过境迁,多有遗失。今所能见到者, 除本文所录《千佛洞怀古》诗外,尚有酒泉公园 “西汉酒泉胜碛跋”石碑,上题“辛亥(宣统三年)三 月,肃州兵备使者廷栋书”,以及雷祖庙“雷雨经 纶”木匾一块,字大如斗,丹漆所书,笔力挺拔,形 体浑厚,均为其在任期间所留。
  宣统二年(1910年),祁得隆受孙中山指派,来 河西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在酒泉北乡茂圪瘩闻家圈 地方为发动农民起义,白日耕作,夜间操练,准备 一年有余,共编制农民革命义军为五个营,还发动 金塔王子庄农民参与起义,同时又联络城内部分官 兵响应,拟于宣统三年腊月除夕,趁爆竹声响,攻夺州道两署及军火库。不幸,为地主告密,廷栋闻 知,乃与知州恩光密议,选派80名精干的洋枪骑兵, 由镇标中营刘可舜率领,提前三日(腊月二十七 日)奔赴城北30里的闻家圈,对义军进行镇压。起 义军仓惶应战,败绩,死170余人(其中被官军搜 捕数十人,大部被枪杀),闻家圈起义遂被镇压。
  民国二年(1913年),甘肃省的保守派长庚等, 在全国革命军的压力下,被迫承认共和。是年二月, 孙中山的中华民国的政令,才通行到甘肃酒泉。废 除了安肃道,改设边关道;废除了肃州直隶州,改 设酒泉县。是年秋,省署委派周务学署边关道尹,王 宗笏任酒泉县长。廷栋向新道尹周务学移交手续后, 寄居酒泉。后经营商业,将自己的部分积蓄购买骆 驼数百峰,令其次子贩烟土于包头、张家口等地。返 回西北时,将其在北京寓所的家产及珍贵物品陆续 运回酒泉。其中还有真人参若干斤,是廷栋以前在 奉天(今辽宁)做官时所得。廷栋祖辈皆为朝廷显 官,财资雄厚,家藏甚富。因他善于做买卖,赚利 甚多,酒泉人称他“家藏百万”。
  从民国二年到民国六年,廷栋过着安逸的休闲 生活。在这一时期,边关道尹已换为杨炳荣,酒泉 县长换上了刘锡鑫。此时,酒泉文殊山有一姓韩的 道人,粗通文字,善于数术,居山已有三十多年,常与酒泉士绅和官府有所来往,廷栋也与此人颇有交 往。因韩道人善于医卜,熟于前清掌故,曾在官绅 士兵之间散布清朝还有恢复的可能,他希望廷栋将 来仍在酒泉做官。廷栋也曾在酒泉缙绅间说过”现 在,人们都把清朝称为‘前清’,按此语意,似乎有 ‘前清'必有‘后清'”等语。不久,张勋在马厂誓 师复辟失败,逃到荷兰驻北京大使馆躲避。廷栋后 悔自己语言有失。民国六年(1917年),廷栋已五十 五岁。这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肃州镇标一营发 生兵变。这次兵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薪饷 不能按数发放,士兵生活困难;二是一营官兵多为 兰州人,常去文殊山旅游,以文殊山比作兰山,多 与韩道人友善。韩道人常在官兵中散布一些复辟思 想,被营长李宗纲发觉,以其勾引军队散布谣言,遂 捕捉韩道人审问。韩道人供认不讳,遂被枪杀。又 派马弁逮捕与韩道人来往的连、排长和士兵,于是 一营官兵反侧不安,遂于是日哗变。叛兵推选彭振 武为司令,抢掠军火库枪支弹药,开放狱囚,大肆 抢掠商号富户,一连几昼夜,所抢银元、铜币、元 宝、大烟土堆积如山。营长李宗纲出营逃走,得免 于难。道尹杨炳荣、县长刘锡鑫出城逃匿。杨炳荣 之子,逃到嘉峪关,向镇标二营营长周炳南,哭诉 了城内叛乱之事。周炳南闻讯,当即率队到酒泉平乱。同时,驻高台的镇标三营营长张永贵也得到消 息,立即率队一日夜行军三百里赶赴肃州平叛。是 时,周炳南已先入肃州平定叛乱,叛军逃出嘉峪关 向口外逃走。杨炳荣、刘锡鑫二人回署商议,怀疑 此次叛乱,可能是廷栋在背后主谋,提出欲谋杀廷 栋。炳荣说:“杀廷栋必须要有确实罪证,否则,何 以服天下人”?刘锡鑫说:“杨公如何这等昏愦?廷 栋与韩道人秘密来往,韩道人曾扬言'地方若安宁, 除非观察廷',他家中有复辟名单,这与此次叛乱有 关。叛兵虽已逃出嘉峪关,如果卷土重来,拥戴廷 栋复辟,事情就闹大了……”炳荣听了此言,乃决 计谋杀廷栋。遂派遣二营营长周炳南赶往廷栋宅中, 相机行事。但周有难色,问杨,此次省城有无公事 (欲寻谋杀的藉口)?炳荣曰:“军官以服从为夭职, 速去,不要多言。”周遂乘马至廷栋宅第,廷栋闻道 ,署派官军来,心中暗自惊疑,推故有病,不想出见。 然周炳南未经许可便排阙而入,与廷栋相见。廷栋 问:“不知将军此来,有何见教?”周说:“我奉长官 之命来酒泉平叛,所幸乱事已平,秩序已恢复,今 出来办善后,请大人多多指点。”廷栋说:”我向来 不干涉地方事务,请你为我向长官告辞。”炳南即起 身,廷栋送出大门之外,周翻身上马,主人鞠躬行 礼,周在马上忽发一枪,廷栋仆倒在地。其长子听到枪声,赶忙出来察看,周在马上又发一枪,其子 亦仆倒在地,次子又出看视亦中弹身亡,父子三人 死于非命。次日早晨,廷宅眷属正办丧事,周已率 军包围并逮捕廷栋第三子,将其眷属驱逐出门,不 准携带财物,并将所有家财装满六十余箱,由军队 运至道署及县衙,刘、杨二人私分。
  周炳南平定肃州叛乱后,甘肃省督军张广建大 为赞赏,拟提升周炳南为陆军少将、肃州镇守使。及 闻廷栋被杀,遂撤销任职命令,以三营营长张永贵 为肃州镇守使。
  后来,廷栋之第三子携眷赴省上告,无人过问。 又去北京上告,亦无人负责处理,终于不了了之。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张文质
相关人物
赵登元
相关人物
廷栋
相关人物
赵文彩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刘锡鑫
相关人物
杨炳荣
相关人物
李宗纲
相关人物
张永贵
相关人物
周炳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辽宁
相关地名
荷兰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乡贤赵文彩轶事
相关作品
千佛洞怀古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文殊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