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名宦阎毓善先生轶事补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577
颗粒名称: 肃州名宦阎毓善先生轶事补辍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69-74
摘要: 阎毓善先生20余年一直在边疆为官,在边疆建设兴办实业发展地方经济、兴教办学等方面做了许多实事 、好事,他的业绩,在黑龙江、新疆颇有影响。由于阎毓善先生多年在外为官,而作为他的故乡——酒 泉的人,却对其功绩知之甚少。笔者到阎毓善先生的家乡丰乐乡二坝村,作了一次专访,与至亲座谈, 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做一补辍,使其事迹更臻于完善。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阎毓善 清末民初 官员

内容

编者按:阎毓善,酒泉县人,清末民初名宦。曾先后在黑龙江、 新疆创办实业,兴教办学,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业绩卓著。《酒 泉文史资料》第八辑发表了《肃州名宦阎毓善先生》一文后,引起了 阎氏家族后代和耆宿贤达的极大关注。特别是新疆、甘肃两省(区) 政协,将阎氏生平轶事,确定为甘、新两地《文史》协作编撰项目。 为褒扬家乡名人,激励阎氏后裔,《酒泉文史》编委盛录祖、郭大民 两同志专程去丰乐二坝村采访了阎氏后裔(详见本文)。但因阎毓善 一生在外为官,功绩立于边疆,家乡人知之甚少。仅以此资料补辍片 断。我们恳望阎氏门弟及社会知情者不计毓善之一行一事,均可赐 稿,诚表欢迎。
  
  肃州名宦阎毓善先生轶事补辍
  盛录祖 郭大民
  阎毓善先生,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兰州 考中甲午科举人,并于次年赴北京会试期间,因甲 午战败,激起国人同仇敌忾而参与了公车上书,嗣 后多年,一直在外地任职为官。自宣统元年 (1909)赴黑龙江入巡抚幕任秘书始,后署理兰西县 事、巴彦州知州。1917年北洋政府拟任他为甘肃省 实业厅长,旋改派为新疆省实业厅长,于1918年抵 新疆迪化(乌鲁木齐)赴任,直至1933年5、6月 间病逝于迪化。其间20余年一直在边疆为官,他娴熟边疆事务,热爱国家,关心民间疾苦,团结少数 民族,维护边疆稳定,特别是在边疆建设兴办实业 发展地方经济、兴教办学等方面做了许多实事、好 事(详见《酒泉文史资料》第八辑《肃州名宦阎毓 善先生》一文)。他的业绩,在黑龙江、新疆颇有影 响,新疆老一代领导人包尔汉在《新疆五十年》一 书中,给予阎毓善先生很高的评价,足见其在发展 新疆实业方面贡献之卓著。
  由于阎毓善先生多年在外为官,而作为他的故 乡——酒泉的人,却对其功绩知之甚少。近期,我 们到阎毓善先生的家乡丰乐乡二坝村,作了一次专 访,与其胞弟毓楷之子阎聪(68岁)、堂弟毓伟之子 阎寿、堂弟毓和之孙廷林及族侄阎清(67岁)等至 亲座谈,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做一补辍,使其事 迹更臻于完善。
  据谈,阎毓善先生出生于肃州丰乐中截(即今 酒泉市丰乐乡二坝村)。乳名“成才娃”,自幼聪颖 过人,笃志好学。一日,家中人上地干活,因其田 地距家较远,午间让他到地头送饭。干活的人等不 到午饭,来家中询问,说是已让成才娃送去。可是, 为何饭未送到又不见人?家人急忙四处寻找。后来 发现他正爬在沟里的沙滩上练习写字。问他“咋不 去送饭?”答曰:“走着,走着,想起了几个字,就到沟里沙滩上去写。写着,写着,就忘记了送饭。” 渐长,祖父便带他到几处学馆悉心培养,从附近几 处私塾直至肃州北乡一带的学馆,都一直带着他传 业授教。由于他学习用功,学业长进很快,先在肃 州举院中秀才。又经父亲多方奔走,为他筹措了银 两,让他到兰州考举人。后终不负家人所望,得以 中举。
  1918年(民国七年)初,阎毓善先生由黑龙江 奉调前往新疆赴任时,顺路回到故乡丰乐中截。当 时丰乐属酒泉县河东乡(乡址在清水堡)管辖。回 家乡后,他看到家乡教育落后尚无学校,即提议在 清水堡设立学校,兴办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他 走遍乡里,邀当地士绅富豪,乡贤耆老,广为说服 动员,得到大家赞同。由他带头捐资,筹集资金,当 地人士也慷慨解囊,捐钱赠物,为创办学校提供了 条件。在他的参与筹划下,在清水堡内(原清朝都 司衙门)设立了清冰学堂,提倡读新书,废四书五 经。1920年更名为酒泉县第二高级小学校。这和他 在黑龙江乃至以后在新疆任职期间重视教育,兴教 办学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解放前曾任过酒泉县教 育科长、县参议会副议长的杨进崇先生(丰乐人), 就是清水学堂的首届毕业生。
  阎毓善先生对家乡非常眷恋,对父母、兄弟极为热爱。在新疆任职期间,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探 亲。当时交通条件极差,只能依靠畜力。他往返迪 化——酒泉间,乘的是两头骡子驮的驮轿,行程三 十六马站,须经过茫茫戈壁荒漠,不辞长途跋涉之 苦,才能返回故里。
  阎毓善先生酷爱节法字画,收藏的名人字画颇 丰,留在故乡家中的书画也极多,有专用的“轴 匣”盛放。逢年过节时名人字画挂满屋中,特别是 新春佳节,直挂至正月十五后才收取。珍藏的书画, 经后辈记得的有明代唐伯虎的字画,有书画名人及 军政要员蔡元培、汤化龙、段祺瑞、张作霖等送的 书画及题写的对联、中堂。家中存书也极多,均为 线装刻印本,以绸面硬壳书函包装。所存书法名画 及各种书籍,惜于“文革”初期被装了几牛车,拉 到河滩焚烧殆尽。
  阎毓善先生有二子。长子阎卓,原在东北哈尔 滨中长铁路任科长。其父1928年遇刺重伤后,阎卓 夫妇抵疆探视,后留疆出任墨玉县长。后因南疆发 生动乱,阎卓殉职于墨玉,其夫人亦被杀害。混乱 中所遗一女一子,生命危在旦夕。时有当地一位德 高望重、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人挺身而出,用自 己身穿的“袷袢”(维族长袍)将两个幼小的孩子盖 住,保护下来。以后由毓善亲家、和田行政长谈凤翼费尽周折,才将这两个孩子要回。这两个被救的 孩子,现都已年过古稀。女儿缦云,现居北京,系 退休老教师。儿子廷武(阎飞),现在北京电影乐团, (已退休)。作曲家,曾为多部电影作曲。藏族女歌 唱家才丹卓玛经常演唱的、纪录影片《今日西藏》插 曲《翻身农奴把歌唱》,系其众多作曲中的成名之作。
  由于1927年7月7日新疆军务厅长樊耀南搞 政变时阎毓善身中枪弹,受了重伤。1931年虽经手 术取出了体内弹头,但毓善体质渐差,一直染病。加 之失去长子夫妇,两个孙儿又一度下落不明,对他 刺激极大,病情日渐沉重。病重期间,他向盛世才 托孤,将次子兰生(阎成,时任新疆督办公署交际 科长)托付盛世才管照,盛当面允之。因兰生精通 俄语,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与共产党派往新疆工 作的优秀领导干部陈潭秋交往密切,接触较多。盛 世才背叛革命、投靠蒋介石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和进步人士,竟违背诺言,将兰生杀害,年仅二十 多岁。兰生遇害后,夫人谈莲清携二子回到兰州娘 家,寄住兰州。在亲人的支持帮助下,谈莲清含辛 茹苦,历尽艰辛,终将二子抚养成人。长子廷雄,为 宁夏自治区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次子廷 柱,现在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任职。
  1933年,阎毓善先生因肺心病在迪化病逝,暂厝观音阁。酒泉家乡阎氏家族,认为他在外为官多 年,客死他乡,于心不忍。遵其遗愿,拟迁回原籍 安葬。但因当时交通条件所限,直拖至1946年,始 有毓善堂弟毓杰之长子阎伟(现住兰州)赴迪化搬 运尸骨。阎伟将其大伯尸骨起出装于木箱之内,钉 捆结实,用蜡封好,毛毡包裹后,以货物托运,乘 汽车护送返乡,终得于顺利运回酒泉。千里迢迢搬 尸还乡,足见阎伟孝心至诚。抵达丰乐二坝后,请 当地木匠薛德贤、薛菊贤重新制做了木匣。移装尸 骨时看到遗体原来全用白布包裹,身旁有一牛皮 “护书”(即公文包),并从口中取出玉石篆刻图章一 枚。因其堂弟毓杰(曾在新疆任过阜康县长、古城 法院院长等职,后回酒泉仍在法院供职)亦在酒泉 病逝,故阎氏家族商定借此一并迁移老坟归葬一处。 迁墓下葬的阎氏先辈共十余人。由胞弟毓楷主持,举 行了场面隆重的安葬仪式,当时酒泉一些地方官员 和亲朋好友、同族至亲、乡间邻里也到场凭吊祭奠。 从阎毓善先生口中取出之图章,原存于阎聪家。1992 年廷林还将其图章盖于纸上请人辩认,后不慎遗失。 公文包也于近年遗弃。家中原有毓善先生的照片,现 均遗失无存。
  注:此稿经阎毓善先生堂弟毓杰之长子阎伟、嫡孙廷柱审阅修 改。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盛录祖
责任者
郭大民
责任者
阎毓善
相关人物
郭大民
相关人物
盛录祖
相关人物
孙廷林
相关人物
杨进崇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汤化龙
相关人物
段祺瑞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唐伯虎
相关人物
阎卓
相关人物
盛世才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黑龙江
相关地名
兰西县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丰乐乡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河东乡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酒泉文史
相关作品
新疆五十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