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 寓兵益民——农建十一师创业回忆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559
颗粒名称: 屯垦戍边 寓兵益民——农建十一师创业回忆录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1
页码: 36-56
摘要: 六十年代中期创建的甘肃农建十一师的创建过程及创业经历,包括初创业绩、艰苦岁月、动乱年月、重要转折、纵深发展、再度转折、机制转变。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屯垦戍边 农建十一师

内容

屯垦戍边 寓兵益民——农建十一师创业回忆录
  李春元
  “屯垦戍边,寓兵益民”这个具有重要军事战略 意义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下半年提出来 的。
  甘肃农建十一师,是继建国初期创建的第一个 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于 六十年代中期创建的又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 设兵团的创建,对于加强我国国防建设,捍卫祖国 安全,促进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顺利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 “五年计划”建设诸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初创业绩早在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一、二兵团,12万余人,在西北野战军司 令员彭德怀同志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盘踞于甘肃省首府兰州的国民党马步芳军事防 线之后,按照中央军委命令,率部直插千里河西走 廊,于9月20日解放武威,22日解放张掖,25日 和平解放酒泉、玉门,28日解放安西、敦煌等地。继 而以王震同志为首的第一兵团迅速向西挺进,和平 解放新疆。尔后,王震兵团12万雄师,就地转业, 在那里安营扎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从此摆开了开发万古 荒原的大战场。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保持了正规部队建制, 只是不戴军衔帽徽罢了。兵团以下设师、团、营、连、 排、班,其中大部分是农建师、团,一部分是武装 营、连。他们战时可投入战斗,为正规部队补充兵 源。平时则从事生产建设与军事训练,做到生产军 事两不误。到1962年,已先后创建十个农建师,总 人数185万人。所以,整个新疆经济建设,是以生 产建设兵团为主体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生产建设兵 团是新中国诞生后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与军事两重 性质、任务的特殊部队。
  1958年下半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由于历史原 因,开始大幅度滑坡。1960年至1962年上半年,是 国民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加之苏联撤走援建专家,撕 毁六百五十多项援建合同,带走大批设备、图纸,造成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处于瘫痪状态,给我国国民 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并且雪上加霜,要我们限期偿 还债务。面对极度困难的局面,党中央和毛主席审 时度势,毅然号召全国人民厉行节约,战胜困难,至 196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开始回升,人民生活得到 改善。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解决大 中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减轻社会负担,毛泽东主席 提出“屯垦戍边,寓兵益民”的战略方针,开发大 西北。 1963年,在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倡导下,为组 建农建十一师破了前期准备工作。考察了甘肃靖远 五大坪、庆阳西峰、河西走廊之武威黄羊镇、黄羊 河、张掖老寺庙、大河农牧场、酒泉下河清、边湾、 金塔生地湾、玉门黄花、饮马、蘑菇滩、安西小宛、 西湖等一大批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大中型国营农场 和劳改农场。通过对这些农场的认真分析,认为经 过十余年经营,在土地规划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培训诸方面都有了一定基 础,而且大部分农场属于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比 农村集体所有制优越得多。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组 建甘肃生产建设兵团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和地理环 境条件的。这年10月,开始做筹备工作。因新疆已 建制十个师,由西向东排列,甘肃组建十一师。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 一师”,师部设在河西重镇酒泉城东南三公里甘新公 路南侧,直属农垦部。师设司令部,生产部、后勤 部、参谋处、卫生处。师长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 团农八师富有生产指挥经验的李正肃同志担任,政 治委员由姚志毅同志(行政九级、少将军衔)担任。 次年元月,组成师司令部领导班子。师下属九个团。 按由西向东方位和建制时间顺序排列:一团(原西 湖农场)、二团(蘑菇滩农场)、三团(边湾农场)、 四团(老寺庙农场)、五团(黄羊镇农场)、六团 (下河清农场)、七团(生地湾农场)、八团(西峰农 场)、九团(五大坪农场);另外师部直属工程团,专 司重大工程建设(如酒泉第一座饭店——-酒泉饭店, 就是该团于1965年修建的),汽车连专司运输,并 设有医院、军垦中、小学、食品加工厂等机构。团 以下建制营、连、排、班。团设党委、司令部、生 产科、后勤科、卫生科、正副团长、正副政治委员; 营设党总支部、正副营长、正副教导员;连设党支 部、正副连长、正副指导员;排设党小组、正副排 长;班设正副班长。除这些行政建制外,各团、营 建立卫生队、军垦小学,连有医疗组。师部还建立 了干部教导营,专门培养政治干部。上述机构是按 照正规部队编制程序建立的,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这些组织机构建立之后,十分重视干部战士的思想 政治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生产技术教育和文 化知识教育。所以政治空气和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许 多地方干部和群众反映“农建十一师的干部战士个 个都是好样的。”初创时期的农建十一师,多达26500余人,这 支生产大军在甘肃是空前的。它的战线东起天水,西 至敦煌,长达1700余公里。当时的口号是:“响应 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发大西北,向荒滩要粮, 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哪里有荒原,哪里就有军 垦战士”。1964年6月23日中午,时任农垦部部长 的王震同志,乘坐北京吉普车,前来二团视察工作。 团长高成连、副团长杨安全、政委王学敏、参谋长 水常青等同志,以及团部工作人员和驻团部附近的 工程连、二连(笔者所在连队,后改园林队、八 连)干部战士700余人夹道欢迎。王震同志十分关 心党团组织建设、生产建设和干部战士的生活。如 每连有多少名党团员?生地、熟地亩数、亩产粮数、 食堂办得怎样?每人每月口粮、食油、吃肉数、有 无房子住?小孩子要上学、学校办起来了没有?养 羊养猪多少? 一只羊能产多少斤毛都问到了。
  农建十一师创业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64年元月开始,进行师、团、营、连以及师、团直属机构的搭架工作。各级干部、工作人员,一部 分是由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和成都军区集体复员转 业的军人,一部分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 抽调。这一阶段只用了四个多月,也就是赶在当年 3月熟地能按时下种,不误农时。组织机构基本完成 后,接着又从城市招收志愿参加边疆建设的知识青 年,共分十一批。第一批,先由本省中、小城市招 收。师司令部于1964年3月2日,同时向玉门、酒 泉、张掖、武威等地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 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关于招收城市知识青年志 愿参加边疆建设的通告》。当时玉门市有26名青年 报名,其中男11名,女15名。我是其中之一。3月 11日中午,在解放门饭馆会餐后,就踏上开发磨菇 滩荒原的艰苦历程。当日下午四时许,到达连队驻 地,受到团、连领导和团部工作人员的夹道欢迎。晚 饭后召开欢迎大会,宣布了部队纪律规章,并发了 军装及生活用品。第二批36名酒泉知青是次日午夜 到达的,连长、指导员把我们唤醒整装迎接新战友。 第三批78名张掖知青于18日到达二连。第四批 246名武威知青于4月6日到达。第五批564名西 安知青于4月26日到达。第六批346名平凉知青于 65年5月到达。第七、八批5664名天津知青分别于 65年7月7日、66年6月13日到达一团、二团、三团、五团、九团。第九、十批600余名青岛、淄博 知青先后于66年7月和68年8月到达三团、六团。 第十一批400余名兰州知青于1969年最后到达八 团、九团。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给这支生产 建设大军增添了强大力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军垦 战士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活跃了文化生活,使 部队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
  除上述由各军区复员转业军人和各城市招收的 知识青年做为农建十一师的骨干力量外,还有一部 分是原农场的老职工。他们中有刑满释放留场就业 人员,有从上海遣送来的管教人员,还有国民党军 队官兵。经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他们都 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有的还立了功。还有部分复 转军人的家属,也陆续为他们安排了工作。至1969 年下半年,农建十一师建成了 26500余人的生产建 设大军。 第二阶段从1964年3月起,到1966年下半年 “文革”开始前期,在已建制的团场进行大规模开荒 生产。短短两年半时间,开荒达86万亩,又对原农 场耕地进行改造,总数达118万亩,成为林带、水 渠、道路、排碱灌溉配套的正规化条田。当时主要 生产小麦、玉米、青稞、油料,使部队粮油基本自 给。同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人均管地80亩,比农村人均管地4至6亩高出十多倍,形成了一套比 较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第三阶段在1966年下半年当大规模开荒生产 告一段落后,师部决定调整农业粮食单一经营为多 种经营,全面发展。1965年建成了我国第四大糖厂 ——武威黄羊镇糖厂,当时甘肃最大的拖拉机修造 厂——酒泉拖修厂。还有酒泉祁连山制药厂、酒泉 农垦印刷厂以及安南坝石棉矿、干沟硫黄矿(师直 属汽车连经营)、二团锰矿、马鬃山煤矿等大中型工 矿企业相继投产。新组成的拥有2600余人的工程团 建设大军已开始在酒泉建大楼,玉门镇、安西、敦 煌等地铺水泥干渠、修铁路、桥涵,为四。四厂铺 设大型地下输水管道,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农业 方面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将二团二连改为园 林队,把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改造成苗圃、果 园,试种白杨、白腊、核桃、沙枣、梨、杏、榆等 树种182亩,并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引进嫁接 高产梨、苹果、桃树苗等。除这些项目调整外,还 在疏勒河畔首次试验成功水稻、棉花、花生、红花 等作物栽培技术。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畜牧业改造 良种,也获得成功。二团二连饲养的1240多只绵羊 是本地羊,产毛率低,出肉少,而且产羔率低,抗 病能力差。1965年春天,由新疆兵团农八师引进纯43种高加索细毛羊5只,用人工受精方法进行杂交配 种,三代以后,本地羊便改造成细毛羊。成年羊产 毛率达到8〜14斤,出肉率达到45〜60斤,产羔成 活率也比本地羊提高25〜30%。五团还引进美国纯 种巴克夏猪种24头,进行杂交,两代后就成纯巴克 夏猪。断奶小猪,八至十个月就产肉180〜260斤, 日均长肉1.5斤,比本地猪生长期缩短一半。还进 行了奶牛繁殖,除供应本团鲜奶,还为玉门市、玉 门镇和兄弟团场提供鲜奶。三团由新疆兵团引进啤 酒花苗栽培成功。十六年后的1981年,笔者同现任 酒泉农垦局建筑公司党委书记的米积廒同志和老复 员军人郑运明同志,在那里创建了第一个啤酒花生 产加工基地,由青岛引进大花苗12万株,把这种供 人观赏了十六年的野花改造成高倍经济作物,取得 了当年栽培,当年收入2. 7万元的好成绩。该团还 开辟了 600亩水面的养鱼业。
  艰苦岁月初创时期的农建十一师,自然环境恶劣,物质 条件困难。首先是劳动条件差,强度大,万余人大 会战开发荒原挖排灌渠,男同志规定每天挖10〜12 立方,女同志挖8〜10立方,1.5米以下出水,整天光脚站在黄色盐碱水里,腿脚泡烂了,一天干下 来骨头像散了架一样,手上到处是血口子。许多同 志参加大会战为夺标兵,天不亮就扛着红旗、铁铣、 扁担罗筐上工地,早饭、中午饭都在工地吃,晚上 九点才收工。遇上风天,饭碗里一层沙土,只好闭 上眼睛往下咽,大家苦中取乐,幽默风趣地说:“这 是老天爷给我们撒的胡椒面。”夏天烈日暴晒,身上 脱皮,蚊子咬。冬天寒风刺骨,大家毅然踏着冰块 往下挖,冰块划破了腿脚,鲜血染红了泥水。一些 同志由此得了下肢静脉曲胀,我左腿患此症二十余 年,直到89年9月做了切除手术。二团军垦小学教 师席宗信同志,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课余和星期 天,也带领同学参加开荒大会战,用手搬运泥块,一 天下来,滚得像个泥人,夜晚还要掌灯批改作业。 1969年7月3日中午,五年级学生陈建筑、陈建设 兄弟,在团部东南湟渠河水磨坝洗澡,不慎滑入坝 坑。席老师闻讯赶到,尽管他不会水性,但为了抢 救学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水抢救,将陈建设 救起,在抢救陈建筑时,因体力消耗过大而光荣牺 牲。7月6日,团部召开了追悼大会,追认席宗信同 志为革命烈士。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 令员张达志同志,到会讲了话,高度赞扬了席宗信 同志短暂的一生和为党为人民教育事业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新开垦的荒地土质差,亩产不过120-160斤。 粮食不够吃,就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调运,杂 粮占80%以上,大部分是玉米,其次是青稞、蚕豆、 油麦。每月1斤肉,4两油(十六两秤)。同志们风 趣地说:“肠子都快生锈了。” 一星期吃上三顿汤面 条,大家就说:“过年了。”人多无房子住,就沿河 两岸挖地窝子,地下潮湿,住得时间久了,毡和褥 子受潮霉烂,人得腰疼病。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 各级领导十分关心大家的生活,所以大家的心是热 的,很少有人开小差回家。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 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支边青年。在 农建十一师初创时期,每年春夏之际,他们都要组 织由市委政府领导、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负责 人、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慰问团 赴各团慰问。开大型联欢晚会,请劳动模范、战斗 英雄讲革命传统,介绍城市建设变化等,并发放慰 问品,教育支边青年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而激 发了军垦战士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 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由于当时物质生活条件差和城乡差别悬殊等原 因,1978年后一度刮起了 “回城风”,一部分老知青 返回城市得到安置,但多数人仍然坚守在祖国边疆,为人民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从长远 的战略眼光来看,创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正确的,它 的创建和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动乱年月1964年3月至1966年的近两年时间,农建十 一师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形成体系,部队思想政治教 育和文化教育也走上了正轨。但1965年12月至66 年4月,开始了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先是干部交 代问题,叫做“下楼”,后来挨着群众,叫做“过 关”,交代不好就“挂起来再后来叫''认真洗手 洗澡”,并要“洗热水澡”,结果矛盾扩大化,全师 半数以上的人有“问题”,搞得人人自卫,不敢说真 话。后来中央下了 “二十三条”文件,明确了 “这 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这才解脱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社教”工作 刚结束,5月中旬,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又开始了,从此农建十一师被卷入了十年动乱 之中。各级领导被揪斗成“走资派”,起初还让他们 白天抓生产,晚上参加批斗会。67年元月,团司令 部被夺权之后,干脆让他们“靠边站7月下旬,正当夏收大忙季节,从北京刮来一股风,说“江青同 志要接见军垦战士”,青年人纷纷上北京。二团八连 380余人只剩58人。我所在的六班27人只剩我和 刘颖琪、唐宗宝、秦国栋4人。连长和指导员虽已 靠边站,但他们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 争立过战功的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怀着一片忠 心,不愿眼看到嘴的粮食掉在地里。他们一面接受 批斗,一面苦苦相劝,叫大家收割完粮食再走。但 当时他们哪里能听得进“走资派”的好言相劝,一 哄而走了,2700多亩粮食靠50多人收割,解放军支 农小分队帮助,总算损失不大。年初,毛主席发出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号召以后, 生产才逐步恢复。
  1969年5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 历时三年的严重动乱才告一段落,生产逐步恢复正 常。同年5至6月,二团八连出动50余人(笔者时 为六班班长),整修了昌马黑崖子防洪大坝和总干 渠,保证了玉门镇、黄闸湾、下西号、柳河公社、二 团、饮马农场65万亩耕地浇水。10月底至12月初, 为援助国防建设项目,全师出动万余人,会同驻嘉 峪关之。二部队、酒泉民兵师共计22000余人,会 战于昌马大坝至四。四厂78公里长的戈壁滩上,历 时月余,挖开了宽3.5米,深5.5〜7.5米的大壕沟,埋下了继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大型输水管道 后的又一条管道。原先的管道从设计到完工用了近 五年时间,而这次只用了一年半时间,提前一个月 完成任务。团长钟秀文同志,在工程告捷大会上理 直气壮地说:“用我们军垦战士的革命化超过了。二 部队的机械化”!通过这项工程,再次显示了军垦战 士的强大战斗力。
  农建十一师的生产建设从69年5月“九大”以 后,还是比较稳定的,这一时期推广“农业学大 寨”经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改 造了大面积低产田,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60斤增到 320〜400斤。其他各行各业也都逐步恢复正常,并 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政治形势和生产形势一直 持续到1974年底转为地方国营农场。
  重要转折1969年8月至1974年底,是农建十一师的重 要转折时期。根据当时农建十一师人员众多,战线 过长不便管理等原因,中央决定改组农建十一师,划 归兰州军区指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 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司令员由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 志同志兼任。政治委员由军区政委韩先楚同志兼任。
  原农建十一师改组为一师,师长由兰州军区空军某 师副师长范通文同志担任,师部由酒泉迁至玉门镇 的官庄子(原甘肃省地质四队驻地)。一团保持原建 制,安西小宛农场改组为二团;附近的安西县环城 公社小宛大队划归该团,但其经营性质仍是农村集 体所有制,劳动报酬记工分,并经营自留地;原二 团改组为三团;四、五团暂缺;三团改组为师直属 干部教导队;六团保持原建制;原四团改组为八团; 五团改组为九团;工程团、医院保持原建制,另建 师直属警卫连,归司令部节制。师、团领导班子搭 架后,于1970年2月对外挂地方部队番号(当时是 为了战略需要,对外'保密)。师番号称:“中国人民 解放军兰字九一〇部队”;团番号由西向东排列: ”九一一、九一二、九一三、(九一四、九一五暂 缺)九一六、九一七、九一八、九一九部队;营番 号称“分队”,连不变。与此同时,兵团、师、团设 立军事法庭,凡兵团所属工作人员触犯刑律者,均 由军事法庭审判。兵团正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正 副师长、政委、正副团长、政委、正副营长、教导 员、正副连长、指导员,以及兵团、师、团正副参 谋长、参谋、师、团医院正副院长等职务,三分之 二由现役军人担任。这是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 立仅三个月时间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第二个重大决策是:由正规部队抽调大批军事教官和武器弹药充实各师、团、营武装,以应付当 时紧张的国际形势。第三个重大决策是继续开挖四 。四厂输水管道。第四个重大决策:各师、团、营、 连都进行了紧张地军事训练、大规模构筑工事,封 锁公路、桥涵。我所在的三团八连,于69年底,70 年初,在疏勒河岸挖了十七条防空洞,但由于地层 潮湿,以后都塌了。次年6至8月,又在甘新公路 (今国道312线)饮马至蘑菇滩道班修建水泥碉堡 10余座。之所以采取这些军事措施,是由于1968年 冬季,苏联边防军在我国东北边境乌苏里江珍宝岛 进行武装挑衅,打死打伤边防部队干部战士多人,入 侵我领士;继而又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长达 8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屯兵160余万人,准备大举侵 犯中国领土。面对如此严重地中苏边境形势,党中 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发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 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 号召。作为前线阵地的一师全体军垦战士,坚决完 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这些军防工事,后来由于中苏 关系缓和而未曾使用,但作为当时战略防御是完全 必要的。第五个重大决策:果断撤离玉门黄花农场 和饮马农场这两个甘肃规模最大的劳改农场,将近 6万名劳改犯人转移到青海省重建农场,使其避开 战略防线的甘新公路。两场所有土地、房屋、农业 机械等固定资产全部登记造册移交一师管理。根据兵团命令,于这年2月底正式组建四团、五团(九 一四、九一五部队);抽调三团三连、四连、五连、 八连接管饮马农场五站、六站。又于同年4至6月, 由各团抽调大批干部战士,并从天津、青岛、淄博 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来充实五团力量。当年3月 中旬,便开展了春播生产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改造了大面积低产田。第六个重大决策:1970 年至1973年,新师部植树4000亩(包括1200亩果 园);抽调工程团,很快修建了军垦火车站、磷肥厂、 玉门镇至师部的公路,彻底改变了那里的环境;各 团、营、连也都迅速改建翻修了房屋、道路、条田、 水系,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并 开始向国家上缴大批商品粮。六团还种植大面积瓜 果蔬菜和葵花籽供应酒泉市场。师文工团是西北地 区享有盛名的文艺团体,以精湛的艺术剧目在各地 巡回演出,增进了兵团和地方的友谊。1974年,我 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师医院派出医疗技术最 好的大李(名不详)大夫,赴联合国做保健医生两 年,为祖国争得了一份荣誉。第七个重大决策:迅 速发展生产,为国家提供大批商品粮和经济作物。 1972年至1976年,兵团又在青海组建二师(九二〇 部队),宁夏组建三师(九三〇部队),陕西南泥湾 (原八路军三五九旅驻地)组建四师(九四。部队), 陕西大荔组建六师(九六〇部队),五师暂缺。这样,在西北五省区广大原野上到处都有开发大军。短短 几年时间,就向国家提供了大批商品粮、棉花、油 料、酒花;向城市市场提供了大批蔬菜瓜果;六师 还办了棉纺织厂,向工业机械化发展。
  纵深发展继建国初期创建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 十年代中叶创建的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之后, 1968年以来,又创建了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包 括海南岛)三大生产建设兵团,总人数达400万之 众。这样,从祖国东北黑龙江、内蒙古到西北新疆; 东南到福建、海南岛一带,形成了长达17000多公 里的军事防线。它们既是国防建设大军又是工农业 生产大军,既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又给国家和人民创 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为使生产建设兵团向纵深发展,首先是解决人 员不足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做了周密安排,采取分块包干的办法。即上海、南 京包新疆兵团;天津、西安、青岛、淄博包甘肃、陕 西、青海、宁夏兵团;北京、长春、哈尔滨包黑龙 江、内蒙兵团;武汉、广州包福建兵团。分期分批 输送有志青年参加边疆建设,很快形成了产业大军阵容。这样,既缓解了城市人口、交通拥挤和供应 的困难,又发展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 化,加强了国防建设。这支现代化产业大军人均管 理土地120〜24。亩,比农村人均2〜6亩高出数十 倍,产粮8〜20万斤,其中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全 部机械化的友谊农场,人均管地1200亩以上,播种、 收割、入库、耕翻土地一条龙,人均产粮80万斤以 上。随着目前改革大潮的步步深入,为祖国经济建 设将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再度转折1974年至1981年这七年间,是生产建设兵团 政治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再度大转折的时期,即由 部队性质的军垦农场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的 地方国营农场。1974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决定撤销生产建设兵困部队番号,划归地方 管理。首先撤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部队番号,现 役军人干部调回部队;先后成立甘肃、陕西、青海、 宁夏农垦总局,原兵团所有干部战士及固定资产、武 器弹药移交地方农垦部门管理。原一师所在地宫庄 子成立酒泉农垦分局;各团、营根据原驻地,恢复 国营农场建制、地名;营成立分场;连成立队;干部仍由原各大军区复转军人和新提拔的知识青年干 部担任。1975年至1978年7月,酒泉农垦分局曾属 酒泉地区领导,后因经费困难,仍归属甘肃省农垦 总局。1986年以后,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 革,又改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下属各场不变。
  机制转变农建十一师自初创时期的1964年至经济体制 改革前的1984年,一直是靠国家财政拨款过日子。 二十年来,在各方面虽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它始 终没有摘掉经营管理亏损的帽子。关键在于长期靠 吃“大锅饭”,经营责任不明确,所以连年亏损。
  1982年,新疆军垦系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家庭农场获得成功。1983 年夏天,国务院领导同志视察时指示,这个经验要 向全国农垦系统推广。1984年6月,笔者随下河清 农场考察团赴新疆考察家庭农场46个,亲眼所见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场部立即 召开家庭农场考察报告会。7月初即制订承包责任 制,报省农垦总局批准实行。由于经营机制的重大 转变,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了 责任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基本自负盈亏,达到吃粮、花钱全靠自己,并能逐年上缴利润,彻底 摆脱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经济困境。甘肃农垦系统最 先扭亏为盈的要数笔者当年所在的酒泉边湾农场酒 花队。该场始建于1956年,是本省创办最早的农场 之一,始称“长城农场”。1964年2月划归农建十一 师。以后几易场名。但自创建至1981年前,二十五 年累积亏损达6000万元。1981年初,该场决定调整 转变产业结构,组建酒花专业队,实行定额承包管 理、奖勤罚懒制度。做到当年栽植酒花260亩,当 年盈利2.7万元。次年翻到8.7万元,第三年增 至17.6万元。1983年全国酒花会评为金奖,靠高 质量高信誉打入市场。1991年产值达198万元,盈 利67.5万元。全队87名职工人均盈利近万元。为 什么连续亏损二十五年的老企业,一年就盈了利,关 键是党和国家实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 内部进行经营机制转变;坚决调整产业结构,责任 明确的结果。总之,农建十一师创建历经三十年艰 难曲折的道路,最终汇流于改革大潮,跨入了科学 管理的轨道,这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此篇回忆录,权且献给当年一同创业的老首长 和老军垦战士们,以表深切思念和崇高敬意!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文教体卫、财税经济、社会、历史、民族宗教、咏诗抒情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元
责任者
李春元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彭德怀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王震
相关人物
李正肃
相关人物
姚志毅
相关人物
杨安全
相关人物
王学敏
相关人物
高成连
相关人物
水常青
相关人物
米积廒
相关人物
郑运明
相关人物
席宗信
相关人物
张达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青岛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黑龙江
相关地名
内蒙古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武汉
相关地名
广州
相关地名
哈尔滨
相关地名
长春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