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教育学院十年发展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482
颗粒名称: 酒泉教育学院十年发展简述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91-196
摘要: 酒泉教育学院是酒泉地区唯一的一所成人高等 师范院校,坐落于古城酒泉东南隅。1983年9月成立 了酒泉教师进修学院,并开始招生。1984年4月12 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甘肃省酒泉 教育学院”并呈报国家教委备案。1985年1月,省 政府办公厅下文易名为“酒泉教育学院”。从此, 古城酒泉有了第一所成人高等师范学校。自1983年以来,学院已有67人先后外出参加学 术交流和学习,其中有3人参加了国家级学术团 体,23人参加了省级学术团体,有40人参加了地区 学术团体,有6人还分别担任省级、地级各类学会 理事或负责人。截止1992年,学院教师先后在省内 外有关报刊发表论文著作已达229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4篇,16篇论文被全国人大复印资料和 《新华文摘》选登。编写大专教材六部九章,编写 方言志五部,随志书出版三部。1990年2月,中共 酒泉地委、地区行署决定将学院搬迁至酒泉城南郊 酒火公路西侧,征地100亩,省、地投资398万元,一 期工程1992年底竣工。校园绿化、美化、道路场地平 整也在加紧进行。1994年11月,学院搬迁至新校 址。 目前,正在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把学院办成为本区基础 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大 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教育学院

内容

酒泉教育学院十年发展简述
  李宗〓 王成相 何敬东
  酒泉教育学院是酒泉地区唯一的一所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坐落于古城酒泉东南隅。
  1982年初,中共酒泉地委、酒泉地区行署根据本区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加快初中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决定筹建教育学院。经一年多的筹备,1983年9月成立了酒泉教师进修学院,并开始招生。1984年4月12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甘肃省酒泉教育学院”并呈报国家教委备案。1985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文易名为“酒泉教育学院”。从此,古城酒泉有了第一所成人高等师范学校。
  1983年秋,酒泉地区行署第二十八次专员办公会议决定,学院地址确定在酒泉城东南隅(即:东至东环路,西至新建巷,南至南环东路,北至东文化街,总面积为54389平方米,合81.6亩,后因种种原因,面积局限在酒师附小后边一隅)。经过六年的艰苦创业,至1987年学院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1616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一幢,2912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幢,1905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一幢,334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一幢,改建食堂647平方米,其它附属设施房舍10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1433. 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额达217.5万余元。学院现有条件可容纳500名学员学习和食宿。
  学院教学、实验设备日臻完善。截止目前,图书馆藏书达到6万余册,总价值达24万余元,基本满足了教师教学研究和学员学习之需。装备了可容纳36人的现代化语音室一座,生化试验室两座,物理试验室一座,电子计算机教室一座,数学教具陈列室一座,试验率达60%—80%。教学仪器百元以上的达200多(台)件,价值45万余元。学院固定资产总值已达到250万元。
  学院先后从全区选调部分教师,又从四川、河北、山西等地招聘教师20余名,现有教职工90名,其中专任教师50名,副教授10名,讲师17名,助教23名,其他技术教辅人员10名。专任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名,占全部教师总数的92%;专科毕业4名,占教师总数的8%;各类管理干部17名,工人13名。从政治结构看,中共党员35名,占教职工总数的27.8%;共青团员10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1%。另有民盟盟员4人,民进会员5人。
  这些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悉心教书育人,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健全。设有数理、英语、中文、生化、政史等五个科系,七个专业,开设100门课程,设有十个教学班。行政管理设有: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群众团体有:工会、团委、学生会。其它科研机构有: 图书馆、教研室、学报编辑部。
  全院现有院级干部5人,正副科级干部15人,其中既从事行政管理又担任教学业务工作的有13人,占院、科级干部总数的68.4%。
  学院于1985年11月成立党委,建立党支部六个,各支部均配备兼职书记。学院工会、团委、学生会在党委领导下,按照各自的章程进行活动,定期召开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各委员会。
  学院后勤工作坚持保障供给,服务周到的宗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在伙食、财务、医疗、物资水电管理等方面,为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和保障。
  学院各部门、各科室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各类工作、学习、生活制度。如:《院务行政会议条例》、《职工代表会议条例》、《学籍管理制度》、《班主任职责》、《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学员思想品德成绩评定办法》、《双向考核制度》等109种,使学院工作基本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建院十年来,学院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前进。学院的办院宗旨是:一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二体现(即体现师范性和服务性),三重视(即重视教学、科研和实践),四提高(即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学院从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出发;改革单一的学历培训模式,采取了师训和干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卫电自学考试辅导和专业合格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等主体交叉的办学方式。招生区域主要是酒泉地区各县(市)、嘉峪关市、甘肃矿区、东风厂区、玉门油矿等地,生源现已扩大到全省九个地、市。十年来,先后有汉、回、蒙古、哈萨克、裕固、满等六个民族的共七届2182名学员从中文、数理、英语、生化、地理、政史、电算等专业毕业或结业,有494名教育行政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从校长、教育主任培训班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结业。这些毕业和结业的学员、行政教育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在发挥着学有所长的积极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正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有的已成长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从而缓解了我区初中教师量少、质差的问题,使全区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80年的10%提高到现在的55.5%,为我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学院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注意发挥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了教育学院学报 《丝路论坛》编委会和编辑部,由陈大学同志兼任主任,陈新民同志任主编。《丝路论坛》第一期出版后,《全国报刊目录索引》和《全国高教文科学报大会》分别将《丝路论坛》收编在内。1989年学院将 《丝路论坛》易名为《教育学院学报》,鼓励校内外教师面向中学搞科研,面向基层教育教学谈改革, 至今先后出版八期,刊登我院教师论文56篇。
  自1983年以来,学院已有67人先后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其中有3人参加了国家级学术团体,23人参加了省级学术团体,有40人参加了地区学术团体,有6人还分别担任省级、地级各类学会理事或负责人。截止1992年,学院教师先后在省内外有关报刊发表论文著作已达229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4篇,16篇论文被全国人大复印资料和 《新华文摘》选登。编写大专教材六部九章,编写方言志五部,随志书出版三部。
  酒泉教育学院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 “教书育人,德才兼备,为人折表,敬业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9年甘肃省教委验收时被评为全省一类教育学院。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创造更加美好的育人环境,1990年2月,中共酒泉地委、地区行署决定将学院搬迁至酒泉城南郊酒火公路西侧,征地100亩,省、地投资398万元,一期工程1992年底竣工。校园绿化、美化、道路场地平整也在加紧进行。1994年11月,学院搬迁至新校址。
  目前,正在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把学院办成为本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文史資料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文笔或典雅隽永,或平易拙朴,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区人文景观、历史事件、逸闻趣事等作了全方位的展示,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历史人文画廊。入书的部分稿件,或被国家有关专业学会列为专题研究,或被有关报刊转载,很多史料成为城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区情教育的乡土教材,还有部分史料为地方志编纂、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以及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辑包括:政治军事、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文教卫生、民俗辑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宗〓
责任者
王成相
责任者
何敬东
责任者
王成相
相关人物
何敬东
相关人物
陈新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
甘肃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嘉峪关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丝路论坛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