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绅商张积德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462
颗粒名称: 酒泉绅商张积德先生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47-152
摘要: 张积德生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回族。 其先祖世居酒泉城东关,祖父、父亲均以开皮坊维 生。积德幼年因家中生意萧条,无力供其读书,即 随其父在店中做生意。成年后,因其善于经营管 理,很快发家。民国初年兄弟几人在酒泉东关成立 了规模较大的“皮毛公庄”和“永顺源”货栈(今 东关市环卫处、供热公司地址),与天津“德盛洋 行”协作,主要经营皮毛、绸缎、布匹、日用杂货 等。同时在祁连山内(今肃南县境)建立公庄畜产基地,大量畜养牛、羊、骆驼等,生产、收购皮毛。张积德于 1957年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张积德

内容

酒泉绅商张积德先生
  张世铭
  张积德生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回族。其先祖世居酒泉城东关,祖父、父亲均以开皮坊维生。积德幼年因家中生意萧条,无力供其读书,即随其父在店中做生意。成年后,因其善于经营管理,很快发家。民国初年兄弟几人在酒泉东关成立了规模较大的“皮毛公庄”和“永顺源”货栈(今东关市环卫处、供热公司地址),与天津“德盛洋行”协作,主要经营皮毛、绸缎、布匹、日用杂货等。同时在祁连山内(今肃南县境)建立公庄畜产基地,大量畜养牛、羊、骆驼等,生产、收购皮毛。并组建了80余峰骆驼的运输队,将酒泉的羊毛、驼毛、牛、羊、狐、豹皮张运往包头,再由其弟张新民(原名同德,当时在北京朝阳大学上学)负责转运天津“德盛洋行”销售,然后从该行购买各种绸缎、布匹、杂货转运酒泉,批发给各商户销售,从而促进了酒泉的商业发展,使酒泉的皮毛行销内地。
  他还开设客栈一处(今东关二小址),修建房屋五十余间,供停车、住宿,接待来往的新疆客商和驼户,转运葡萄干、杏仁、棉花、土布等物品,大大促进了酒泉与新疆一带的贸易往来。当时群众称: “张家的房产、地盘几乎占了东关的一半,是回民中最大的财主”。足见其生意之兴隆和社会影响之大。
  抗战以后,由于货物长途运输受阻,其长子张作忠押运货物去包头途中在人踪口(今甘肃金昌市境内)被土匪抢劫后杀害,此事对他打击很大,和天津洋行的贸易遂告中断。事后他就用发展商业的大量资金,在酒泉县城东乡(今泉湖乡)春光村及北乡妥家沟等处购买田地一百多亩,雇用长工让其子侄管理,他则来往于城乡之间检查指挥。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培植果园,经营油坊、水磨,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户。
  张积德通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虽然成了酒泉城乡有名的财主,但却牢记父训,按自己名字的含义,尽量做一些积善积德的事情,因而在城乡群众特别是回民中有很高的声望,其主要事实:一、兴办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造福于民。
  民国六年(1917年)酒泉东关修建清真寺时,除广大回民自愿捐献的资金外,不足部分全有张积德提供,所用木料也由其全部购买,使该寺于民国九年(1920年)顺利建成。规范宏大,设备完善,成为酒泉的重大建筑之一,为伊斯兰教徒提供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
  民国十五年(1926年)酒泉县成立了回教教育促进会,张积德被选为首任会长。在他和其他人员的倡导和支持下,选择东关北后街的一处大院,改建教室,购置桌凳,办起了第一所回民小学,使回民子弟接受新的国民教育。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 因经费困难,地方政府决定将该校与东关一小合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张积德与何生福出国去阿拉伯朝圣,回来后适逢国民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派人到酒泉筹建“长城回民子弟小学” (今东关二小前身),张积德欣然将原客栈的房产、地盘全部捐献出来作校址,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酒泉回民教育的发展。
  二、担任商会会长,关心民众疾普。
  张积德的商业在抗战以前就有了很大发展,其本人不仅在酒泉商界有较大声望,在新疆、兰州、宁夏的商户及回民中也有一定影响。因此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工商业者推选为酒泉县商会会长。任职期间除动员工商户认真纳税支援抗战外,还利用开会和私人接触之机经常向地方军政当局反映民众疾苦,如苛捐杂税、抓兵要粮、农村土匪抢劫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期满卸任后他仍以上层人士的身分,不断向地方政府反映问题和意见,深得大家的信赖。
  三、待人宽厚,周济贫困。
  张积德在经营商业和发展田产中,一向待人宽厚,处事公平。但他对子女的管教却非常严格,严禁子、侄为非作歹,以势欺人。为此十三个子女及几个侄儿在他的影响教育下,都能和群众和睦相处,本分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遵守纪律,各尽其责。
  他对于店员和雇工的生活很关心,如对孤身一人的管账先生王某(子女们尊称“老王大”)晚年为其养老送终,择地安葬。田庄上的雇工马某(子女们尊称为“老马爷”)、尕河州(临夏人)等家庭困难大,他即给予较多的工钱,使其养家糊口。对于管油坊、水磨的王永贤,则为其娶妻成家,使其安心工作。
  每逢荒年困月,贫苦农民登门借粮、借钱,张积德也尽量予以解决。即使逃荒要饭者上门,也不使其空走。对一些衣服破烂或没有鞋袜的人,也送给衣物或土布,让其遮身御寒。
  更为突出的是他曾先后收养孤儿数人,其中把 “孙迪凯”(后改名张凤恩)及“欧麦勒”收为自己的孙子扶养,长大后为他们取妻成家。当时群众说:“张会长子女成群,儿孙满堂,居然还要收养孤儿,真是做了夭大的好事呀!”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群众返家生产。
  酒泉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军政当局“共产共妻”、“杀回灭教”等反动宣传的影响,致使许多不明真象的回族同胞在解放军进城前纷纷逃到乡下或边远山区躲避,也有些人上了新疆。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后不久,彭德怀司令员即亲临东关清真寺访问回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接见张积德等上层人士。酒泉军管会负责人又召集张积德等人,深入宣传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具体政策,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影响作用,动员离城回胞归家。事后张积德等即深入乡村,现身说法进行宣传教育,使那些人很快消除顾虑,回城安心生产。这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安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1951年土改时张积德被定为工商业兼地主成分。其农村的田产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城市的房产、店铺除自留居住部分其余也交绐了人民政府。其弟张新民被选为酒泉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民委委员及省政协委员,从事民族宗教工作,1954年因摩托车祸遇难。张积德于1957年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文史資料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文笔或典雅隽永,或平易拙朴,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区人文景观、历史事件、逸闻趣事等作了全方位的展示,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历史人文画廊。入书的部分稿件,或被国家有关专业学会列为专题研究,或被有关报刊转载,很多史料成为城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区情教育的乡土教材,还有部分史料为地方志编纂、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以及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辑包括:政治军事、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文教卫生、民俗辑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世铭
相关人物
张积德
相关人物
张作忠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何生福
相关人物
彭德怀
相关人物
张新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肃南县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泉湖乡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
王永贤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登酒泉鼓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