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449
颗粒名称: 酒泉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08-114
摘要: 据1979年不完全统计,分布于酒泉县18个公社、 139个大队、502个知青点、5个农林场、13个农副 业基地的1.6万知识青年,通过历年陆续参军、招 生(考学)、招工、办商业服务网点等方式,绝大 多数知青离开农村,剩余的部分全部收回进城,安 排于集体单位和兴办的商业网点之中,酒泉县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宣告结束。11月,县知青办根据省财 政局、知青办转发《国务院知青办、财政部关于知 青经费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和甘肃省《补充规 定》精神,对下乡知青财产进行了清理登记,按国 家投资部分的30%至50%折价处理。全县共折价处 理三具费2.5549万元,房屋折价款26.5041万元, 1972年前老知青经疑2.7301万元。这些折价款按规 .定全部上交国家财政。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到此结束,知青办公室于1980年撤销,工作人员调 其他单位工作。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上山下乡

内容

酒泉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况
  雷迎春
  1965年9月15日,酒泉县委成立了城镇安置知 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的七人领导小组,由张子江任 组长。10月份,有65名城镇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 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这是我县的第一批下乡知识 青年。县上在营尔滩办起了青年农场对他们作了妥 善安置。
  1968年10月,在酒泉农村插队落户的城镇青年 有1333人。同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了《人民日报》对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王秀兰提 出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和报社 对部分知识青年下乡报道所加的编者按语,传达了 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 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 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 新指示。接着,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于1969年初发出 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通知,并在会宁县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场会,于是掀起了全省知识青年、 城镇居民、职工家属上山下乡的热潮。为了进一步 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动员更多的知识青年、城镇居 民、职工家属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参加生产,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上对安置对象、安置方式、安 置经费标准、上山下乡人员口粮的解决办法等问题 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同年7月28日,酒泉县又接收安置了来自上海 市的1700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 生,原则是先到农村以插队不落户的方式劳动一年 以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再根据生产需要 和贫下中农的鉴定,由省上统一分配工作。这批青 年当时分配到红星公社(今红山乡)300人,星火 公社(今东洞乡)200人,胜利公社(今总寨镇) 600人,自力公社(今上坝乡)600人。由于没有全 到,只来了411人,就分配到胜利、自力、红星3 个公社的17个生产大队。要求他们做到和贫下中农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斗私批修。11月 12日,县革委会在城里召开了上山下乡动员工作会 议。紧接着成立酒泉县上山下乡动员安置领导小 组。领导成员由孔繁敏、李建祺、薄连和、李英、 王占荣、靳庚寅等同志组成。孔繁敏任组长,李建 祺任副组长。当时统计,已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有1728人,城镇居民、职工家属5630人,回乡知识青 年570人。1971--1972年,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 1898人,居民、职工家属4400人。经调查,在下乡 知识青年中,涌现了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 极分子262人,五好社员168人,被选为基层干部、 民办教师和八大员(会计员、记工员、保管员、饲 养员、宣传员、读报员、卫生员、技术员)的259 人。其中有84人被推选出席省、地、县“活学活 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3年又安置农村落户知识青年1301人,其中 酒泉712人,兰州589人。
  1974年3月,酒泉县革委会安置办公室更名为 “酒泉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 酒泉县革委会上山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相应更名 为“酒泉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 组”。由赵山、赵瑜、何世斌、赵兴涛、张杰、王 志、高怀孝、王克强、李开国、胡淑贤,王德弘等人 组成。赵山任组长,赵瑜、何世斌、赵兴涛任副组. 长。下设办公室,由王德弘负责日常事务工作。4 月,又将酒泉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 小组更名为“中共酒泉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领导小组” 。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26人,其 中:酒泉916人,兰州710人,并派带队干部26人。
  经过几年的安置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和贫下中 农都能遵照毛主席关于“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 他们去”的指示,把安置和培养教育知识青年,看成 是阶级的委托,革命的重任,做为自己应尽的光荣 职责,从政治上关怀培养,生活上关心照顾,生产 上帮助指导,有力地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茁壮成长。他 们学会了造林育苗、嫁接修枝、种田锄草、防虫灭 虫、收割打碾、打坝修渠、平田整地、打埂浇水、 犁地耙地、放牛放羊、喂皆养鸡等农林业知识和技 能;有的学会了开拖拉机,维修农机具和家用电 器;有的被选为基层干部。他们提出了决心在农村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太阳虽然把我们 的皮肤晒黑了,但我们的心却炼得更红了”、“毛 主席叫我们来安家,广阔天地把根扎,一颗红心两 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一系列豪言壮语,充分 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1974年11月,酒泉县召开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表彰大会,知识青年代表陈艳红、芷六山、王忠武、 郝晓娟四同志代表上山下乡知青发了言。在大会上 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12个,先进集体17个,先进个 人8人,先进带队干部2人。
  1975年2月,中共酒泉昙委根据省委知青工作 会议要求,为迸一步做好知青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县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由锡林、何世斌、 赵瑜、赵兴涛、万程元、冯玉儒、王志,张杰、王 克强、李开国、胡淑贤、李存福、孟启顺、高怀孝、 王德弘等十五人组成。锡林任组长,何世斌、赵瑜、 赵兴涛任副组长。后又调整了部分成员,李玉祥任 组长。11月任命王凤林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主任,工作人员11人。本年下乡知青1847人,其 中:酒泉918人,兰州926人,外省迁入3人。年底 调查统计,在下乡知青中:入党3人,入团302人, 当教师40人,赤脚医生19人,拖拉机手20人,科技 试验员88人,其他596人。
  1976年4月增补段长振、甄玉祥、王凤林、赵 文昌四同志为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8月又增补仇风琴(知青)、孙华臣、彭力加、 孟启顺为县知青领导小组成员,段长振、仇风卷二 同志任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本年下乡知青1228 人,其中:酒泉485人,兰州743人。
  1977年,县委又任命盛学谦为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领导小组成员、知青办公室副主任。本年上山下 乡知识青年1136人。
  197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会议,会议强调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 社会劳动力结构的逐步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将逐渐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必须有个过 程。在这段过程中,就全国来说,还要继续动员组 织一部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社会主义建 设。目前,我国农业落后,农业提供的商品粮和工 业原料,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城 镇毕业生不能全部留城市就业。继续动员和鼓励一 部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有利于引导知识青年 和工农相结合,培养草命事业接班人;有利于加强 农业这个基础,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利于按照 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保卫边疆。但在政策上 有所调整,将原来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 边疆”调整为“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 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留城面要扩大。矿山、 林区分布在农村的有安置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小集 缜和一般县城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 上山下乡范围,由本地区或本系统自行安排。有安 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上山下乡。特别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央关于“解放思想、放 宽政策、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统筹规划、广开就 业门路”的方针指引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 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大力 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朝着农、工、商方向发展,为知识青年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加快了知识 青年就业的步伐。为此,,当年下乡知青只有243人, 其中:酒泉235人,兰州8人。
  1979年4月,县委任命王香菊为知识青年工作 办公室主任。8月份又任命罗增福为知青办副主 任。据本年不完全统计,分布于酒泉县18个公社、 139个大队、502个知青点、5个农林场、13个农副 业基地的1.6万知识青年,通过历年陆续参军、招 生(考学)、招工、办商业服务网点等方式,绝大 多数知青离开农村,剩余的部分全部收回进城,安 排于集体单位和兴办的商业网点之中,酒泉县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宣告结束。11月,县知青办根据省财 政局、知青办转发《国务院知青办、财政部关于知 青经费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和甘肃省《补充规 定》精神,对下乡知青财产进行了清理登记,按国 家投资部分的30%至50%折价处理。全县共折价处 理三具费2.5549万元,房屋折价款26.5041万元, 1972年前老知青经疑2.7301万元。这些折价款按规 .定全部上交国家财政。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到此结束,知青办公室于1980年撤销,工作人员调 其他单位工作。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文史資料突出了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或以史料性见长,或以趣味性取胜;或状写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风情民俗,究文化之渊源;或见景生情,赞山川之壮美;或睹物思人,话世事之沧桑。文笔或典雅隽永,或平易拙朴,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区人文景观、历史事件、逸闻趣事等作了全方位的展示,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历史人文画廊。入书的部分稿件,或被国家有关专业学会列为专题研究,或被有关报刊转载,很多史料成为城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区情教育的乡土教材,还有部分史料为地方志编纂、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以及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辑包括:政治军事、人物轶事、社会历史、文教卫生、民俗辑粹。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迎春
责任者
雷迎春
相关人物
张子江
相关人物
王秀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会宁县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红山乡
相关地名
东洞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