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族与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75
颗粒名称:
民族与宗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4
页码:
90-113
摘要:
酒泉民族与宗教概况
关键词:
酒泉
人文地理
内容
民族与宗教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 区,远在夏商时代,就有西羌族活动。周秦之际, 为乌孙、月氏族盘据。两汉又成为匈奴族住牧之 地。魏、晋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兴替, 氐、羌、鲜卑、匈奴等族先后争战与割据,民族关 系,极为复杂。隋唐时期,为突厥、吐谷浑占据。唐 末又为吐蕃、回鹘族先后统治。宋代成为党项族的 领地。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蒙古族、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等族在六百多年间,历经 频繁迁徙,反复安置,至今有十五个民族定居杂 处,繁衍生息。不论古代或近代,各民族都有不同 的历史、经济、文化、气质,从事多种生产,使用 多种语言文字,信奉不同宗教,保存不同生活习 俗。酒泉现有少数民族4000多人,占总人口数的 1.1%,多分布于农村各乡镇及城关镇等地。由于 各民族从分崩离析,动荡交融,到和睦团结,共同 创建了璀灿斑烂的文化,丰富珍贵的物产,气势雄伟的名城,美丽富饶的平原山乡,以及明媚旖旎的 自然景色,成为气象万千的塞上江南。为了更加繁 荣幸福,酒泉的各族人民正以豪迈的步伐,团结奋 进的精神,奔向发展经济,发展工农业的坦途。
酒泉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社会活动(按时代顺序排列如下)羌族:羌族是古代西北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吏籍记 载,源于三苗。虞舜时,“迁三苗于三危”,成为 “西戎牧羊人”。分布在秦陇的西北,北连匈奴, 即今甘肃中部、西部和青海地区及新疆东部地带。
羌族“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 牧为业”,“以射猎为事”。战国初才开始由畜牧 过渡到农牧结合的经济生活。秦汉时,“不立君 长,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 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有语言,无文字,其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习俗上,其妇女“披发 覆面”,实行火葬;婚嫁上“氏族无定,十二世后 相与婚姻”,“父殁则妻其后母,兄亡则纳厘嫂”。 居有屋宇,国无法令,“杀人偿死,无它禁令”。 崇信天地鬼神,“杀牛羊以祭天”,尚能“自作 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汉初为匈奴 所统治。聚居西域及河湟地区的羌族,部落繁杂, 人口众多,有葱莅、白马、黄牛、先零、烧当、罕幵、牢姐、封养、烧何等数十种。其中烧何羌部 落,初居河西张掖南山,与卢水胡为邻,后迁至金 城(兰州)、临羌(青海湟源)等地。东汉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骑都尉王弘,强征金城、汉阳(天水)及 陇西三郡的羌民赴西域作战,行至酒泉,纷纷逃散, 各郡发兵堵截,引起了羌族前后三次起义。十六国 时期,后秦(羌族)姚兴皇初四年(397年),将河南地 区汉化羌民二万余户,安置河西、河东地区。后秦亡 后,羌人与汉族融合,聚居或散居,成为中华民族 一员,部分被溶入附近其它各族,部分则成为藏族 的一个部分。
乌孙族:乌孙,是居住于河西地区的吉老民族之一,原 游牧“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其牧地在张披以 西,敦煌以东。汉初,乌孙被大月氏击破,归附匈 奴。匈奴击大月氏被迫西迁,安置乌孙部落在额济 纳河流域。东汉桓帝时(147-161年)乌孙西迁,袭 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走,乌孙遂占据了巴尔喀 什湖东、南广大地区。
乌孙是“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从事畜 牧业生产。“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不田 作种树,随畜逐水草”,“食肉饮酪,有良马”。 至公元一世纪时,出现了农业,有定居的村落,有处于家庭作工的手工产品。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宗 法关系逐步解体。在战争中,大量掳取人口“得人 以为奴婢”。最高领主为大小昆弥,其下的各族领 主称为翎候。依附于各级领主的劳动者,具有自己 一定的产业和牲畜,随之出现了大批有一定产业的 个体家庭。乌孙归附东汉后,汉曾“赐大小昆弥以 锦帛”。三国时乌孙曾向曹魏“无岁不奉朝贡”。北 朝时柔然族不断西击乌孙,乌孙遂逐渐向葱岭一带 迁徙。
月氏族:月氏族原驻内蒙鄂尔多斯一带,以后一支徙中 原地区,一支徙甘肃地区,一支仍留原处。徙甘肃 的一支战国初就“居敦煌祁连间",在河西地区游 牧,故有“月氏之故地”,旧在张掖、酒泉地的记 载,和“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 地”的说法。因此月氏在河西活动的区域,显然是在 敦煌以东、酒泉、武威广大地区,实际也是河西地区 养育出的一支土著民族。它在强盛时,控制了整个河 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即位, 东击东胡,西击月氏。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后又 迁至阿姆河,西击大夏,建立贵霜王朝。一部分未 隧,仍游牧于祁连山称小月氏,受羌人的保护。
月氏族,也以游牧为主,“随畜移迁”,“宜收羊、乳酪浓好”,“夏泻酪,不用器物,刈草着 其上,不散,酥特好,酪一斛,得升余酥。又有仙 人树,行人山中饥渴者,辄食之饱”。在习俗上,“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 死”。“其攻战,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 奴婢”,“其送死,……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 千百人”。
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汉武帝天汉后(公元前100年),始 信仰佛教,故《三国志魏略》有“博士弟子景卢受 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载。
匈奴族:匈奴族,也是北方草原的一个古老民族,是夏 后氏的苗裔,殷周时称獯粥或猃犹。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活,以射猎禽 兽为生。在氏族组织中,生产与军事合二为一。公 元前三世纪前后,氏族解体,建立政权,领袖称单 于,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军,左 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24长,长下 千长、百长、什长等官属。秦末(公元前209年) 匈奴占河南地,破东胡,攻月氏,先后征服楼烦、 丁灵等地。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 破月氏,月氏弃河西向西迁徙,匈奴占有整个河西并西域二十六国,酒泉成为匈奴属地。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大败匈奴,控制河南地(河 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出击,匈 奴浑邪王降汉,河西走廊归汉,并置酒泉、武威二 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酒泉、武威地,置 张掖、敦煌二郡。从此“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 泽,空无匈奴”。西汉末和新莽时,匈奴内讧,东汉 时又南北分裂,南匈奴内迁进入中原。在十六国时 期先后建立前赵(刘渊)、后赵(石勒)、北凉(沮渠蒙 逊)及夏(赫连勃勃)等国。北匈奴西迁,经乌孙、 康居、奄蔡进入欧洲,前后二百二十多年。
匈奴族人,面阔多髯,目细颧高,唇厚算平, 身体粗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蒙古 语言有相同之处。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广泛使 用汉字。牲畜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生产资料,有马、 牛、羊、橐驼、马夬骤(驴骡)、嬴驴(马骡)等,经济生 活以狩猎为主,“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猪〈诸)禽兽 为生业”。牲畜归家庭,牧地归氏族。三世纪前 后,出现规模不大的农业及手工业。
河西鲜卑族:鲜卑族,秦汉时居于内蒙额尔古诺河南,后附 匈奴,东汉建武时(25年-55年)“匈奴衰,部分鲜 卑,亡匿(至)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散居。东汉桓帝时(147-168年)居住内蒙的鲜 卑各部落统一,将其地分为东、中、西三部,西部由 上谷往西,顺黄河辗转西近循贺兰山西南,进入河 西,散居于“东至麦田(今靖远东北)牵屯(今宁夏 固原)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青海贵德)北至大 漠(腾格里)的广大地区,称为河西鲜卑”。
河西鲜卑秃发部,迁河西以南(西宁南),于泰始 六年(270年)起兵反晋,前后三十多年,在武威 东、中、南进行争战,使河西“非复晋有”,并造成 “河西荒废”。十六国时期秃发乌孤占领青海湖至 永登一带,于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建立南 凉,建都广武(永登),后迁西平(西宁),历时十七 年,并先后利用“八王之乱”,西晋无暇顾及河西 的机会起事,直至义熙11年(公元415年)西秦乞伏 炽磐对河西鲜卑用兵,始被镇压。
河西鲜卑,“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好射 猎,以肉酪为粮”。西迁后由牧业经济转半农半牧经 济,“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地“宜大麦, 多蔓青”。善养马、驯马,有日行千里的青海聪。 在习俗上和后来的吐谷浑相同。“杀人及盗马死, 余则征物以赎罪”。处死时“以毡蒙头,持石从高 击之”。鲜卑人髡头,“装饰以金花为首饰,发辫 萦后,缀以珠贝,以多为贵”,“男子通服长裙帽”,“椎髻眊珠以皂为帽”,“敬鬼神,祠天、 地、日、月、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南北朝时 信佛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鲜卑语,无 文字,通用汉文。
吐蕃族:吐蕃族,源出西羌,是散居于湟、河、江、岷 的羌族向西发展的一个支系繁衍而成。战国时(公 元前384年)秦献公攻羌,羌率部向西南迁徙,出赐 支河曲(甘肃玛曲向西至青海贵德的河湾地带)至西 藏地区,兴起于雅鲁藏布江,传三十二世,至松赞 干布,于唐贞观二年(629年)建吐蕃国,征服苏毗 (玉树一带)、羊同(阿里地区),统一西藏高原,并夺 取安西四镇(新疆部分地区)。天宝十四年(775年)安 禄山反,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精兵,东调平叛, 吐蕃乘虚而入,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攻凉州 (今武威)。大历元年(766年)占领甘州(今张掖)、 肃州(今酒泉)。十一年(776年)占领瓜州(今安 西)。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占领沙州(今敦煌)、 伊州(今哈密)。以后又先后占领河湟、北庭及安西 四镇。经80多年至大中四年(850年)吐蕃内讧,沙州 张义潮起义,攻取瓜、沙、甘、肃等十一州归唐。
吐蕃族过着“牧地与农田相接,串联湖泊,引 水广则井渠以灌溉”,“垦田耕种,建筑城邑”,并“烧木为炭,熬皮作胶,开发铜、铁、银三矿”, “钻木为孔,制犁与扼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以 农为主的农牧经济生活,手工业也有所发展。“食 肉麦,饮乳酪,衣裘褐,贵壮贱老,善攻战,垒石 为墓以牛羊殉葬”。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 用藏文,信仰佛教。松赞干布建政后,定立官制、 兵制,修定法律,创制文字,发展经济,有重大贡 献。但吐蕃衰退时,内部争战,大掠河西,杀戮极 惨,使河西“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甘州回鹘:回鹘族,原称回纥或袁纥,隋称韦纥,源出于 汉时的丁零,分布在东至独洛河(蒙古图拉河)以 北,西至西海(里海)地区。东汉时丁零南迁,留在 漠北的大部分丁零人称铁勒或敕勒。隋大业元年 (公元605年)因反抗突厥掠夺,联合其他部落成立 联盟称回纥,成为铁勒部落联盟中最大的成员。七世 纪时在鄂尔浑河和色棱格河建立回纥汗国,称霸于 漠北。唐贞观初年回纥与突厥战于马宗山(今肃 北)。六年(632年)回纥内附,太宗安置其部落于甘、 凉二州。永隆中(680—681年)为匈奴掠夺,部分回 纥又流入河西。唐开元三年(715年)回纥遭突厥攻 击,复有部分迁入甘、凉二州。唐天宝十四年(755 年)回纥助唐平安禄山有功,赏、赐甚厚。贞元五年(789年)回纥归唐,请改回纥为回鹘,取迥旋轻 捷若鹘之意。唐升成五年(840年)由于内乱、天灾、外 患,回鹘汗国崩溃,分三支西迁。一部迁河西为甘 州回鹘,依属吐蕃。一支去新疆为高昌回鹘(即西州 回鹘)。一支去葱岭为哈拉汗国。唐大中二年(848年) 张义潮起义,大败吐蕃,奉瓜、沙、甘、肃等十一 州图籍归唐为归义军,回鹘又归归义军统治。唐大 顺元年(890年)甘州回鹘日益增强扩大,并归义军诸 城在甘州设立牙帐,建立政权,控制河、兰二州,咸 胁瓜、沙等地。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回鹘为辽所 破,辽“攻陷肃州,尽虏其民”,回鹘为辽附国。宋 夭圣六年(1028年)西夏攻入甘州,甘州回鹘溃散。
甘州回鹘的社会组织,起初是氏族部落,以游 牧为主。建立汗国后,大小官员及牧主,构成统治 阶层,国王称可汗,王候称设,官员称察、杀等, 贵族称叶护、阿波、俟斤、达干等。平民称“黑 民”,尚有一定数量的奴隶。贵族大臣“皆世其官,而 无员限”。回鹘初用突厥文,后创制回鹘文,以阿 拉伯字母为基础创制新文字,为维吾尔文的雏形, 创七曜历(七天为一周)。初信仰萨满教(原始宗教), 男巫师称萨满,女巫师称乌答,为人驱邪治病。后 信摩尼教(明教),“禁婚姻,不祭祖,不吃荤,衣白 寇,死则裸葬”。至十三世纪时,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甘州、肃州不少人信仰景教(基督教聂士脱里派),回 鹘灭亡前有信仰伊斯兰教者。甘州回鹘的经济生活 中,主要是马匹、骆鸵并有玉石,琥珀、琉璃、毛 褐、胡锦等产品。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经济贸易频 繁,和中原及中亚经济交往中起很大的中转作用。
党项族:党项族也是羌族的一支部族。隋末唐初,游牧 于今四川西,青海东部及甘肃南部。“每姓别自为 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 者数千骑,不相统一”。各部落中,以拓拔氏为最 强。拓拔氏是源出于东北的鲜卑族,与西北的羌族 经迁徙、交往、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唐初,为吐蕃 所逼,顺黄河东迁,散居庆州(今庆阳)和夏州(陕 西静边北)。唐末,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以助唐剿 灭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节度使,赐姓李,子孙世 袭,至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势力日盛,叛服无 常。至李元昊,扩大地盘,驱逐回鹘,向河西各地 发展,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并吞凉州,夭圣六 年(1028年)攻陷甘州,景佑三年(1036年)占领瓜 (安西)、沙(敦煌)、肃(酒泉)三州。至宋宝元元年 (1038年)建国大夏,建都中兴府,与宋、辽成为鼎 足之势。西夏幅员辽阔,,方二万里”,拥有今宁夏 全部,甘肃大部,及陕西、青海、内蒙部分地区。
宝元元年(1225年)蒙古成吉思汗先后攻克甘州、肃 州、应理州(今永登一带)、宁夏中卫及灵州(灵 武),包围中兴府,西夏末帝觊投降,西夏灭亡。
党项族初起时“不知耕稼,土无五谷”,在统治 时代“岁时以耕稼为事”。当时河西物产丰富,粮 豆丰盈,瓜果肉畜,品种繁多。西夏人“春食鼓子 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黄。秋食席鸡子, 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柜霜、灰条 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衣皮毛、事畜 牧"。名马橐驼数以万计,衣帽鞋袜都是毡褐,驼 毛毡最丽最良。西夏冷锻的铠甲,“坚滑光莹,非 强弩不可入”。因此党项人畜牧农耕并重,手工制品 精良,茶、马、盐、铁交易频繁,商贸兴旺。但战 争频繁,灾害伤亡惨重。
党项族,度信佛教,广译佛经,兴建寺院。语 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创立西夏文字,大量翻 译儒家经典《孝经》、《论语》、《尔雅》等,官 制也仿宋制,有文武班,设中书、枢密院、三司、 很史台等。
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一部分人南渡洮河,穿过 松潘草地,沿金川海南下到达木雅。一部分人辗转到 日喀则的昂仁县境,成为乌斯藏的属员。另一部分 伊斯兰教徒,迁入临夏东乡保安一带。
酒泉近代少数民族概况酒泉有回、裕固、藏、满、蒙、维吾尔、哈萨 克、苗、瑶、壮、土家、朝鲜、东乡、锡伯共十四 个少数民族,有四千多人,聚居或散居城乡各地。 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有的由少到多,有的由大到 小屡经变迁。兹就人数较多的几个少数民族分述如 下:裕固族:裕固族是河西回鹘后裔,与汉、蒙长期相处发 展起来的民族。元称“撒里畏兀”,明称“撒里畏 吾尔”,清称“西拉伟固尔”。明永乐及正德时 (1506—1521年),将撒里畏兀诸部移居于肃州南祁 连山西部。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将其住地另划: 东部属甘州,西部归肃州。乾隆时设抚彝厅,管 东部甘州犁园营裕固五族和西部肃州红崖堡裕固两 族。民国时期裕固族受马步芳、马步青统治,1937 年始行保甲制度,部落头目任乡长、保长。1949年 解放止,裕固族还保留十个家(部落),即大头目 家、东八个家、箩儿家、四个茶马家、秧格儿家 (或称亚郎格家)、西八个家、贺郎格尔家、药落格家、曼台家。
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狩猎也占重要地 位,处于游动放牧和半定居游牧。聚居于酒泉黄泥 堡和散居在临水、铧尖乡的裕固族约1800余人,农 业逐步替代了畜牧业,以从事农业为主。
裕固族无文字,其语言住西部的(自称尧乎 尔),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肃南西部使用)。住 东部的(自称恩格尔)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肃 南东部使用)。酒泉黄泥堡及前滩则讲汉语,部分 也用本民族语言。
裕固族性情爽朗,英勇剽悍,热情好客,喜饮 青稞酒。衣着讲究,服饰下爱刺绣形象活泼、色彩 谐和的图案花纹。信仰藏传佛教(密宗)黄教派, 实行火、土及天葬。有的生活习俗,渐向汉族融合 同化。
回族;回族是七世纪少数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十三世 纪部分中亚人入居中国后,和汉、维、蒙古族相 处,互相交往,互相影响,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
唐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651-798年),信 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到中原者有36起,经丝绸 之路,到西北各地搞商贸活动的更多。十三世纪, 西亚、中亚的伊斯兰教徒,大量东来。元代吸引波斯和中亚大批伊斯兰教徒,居留各地。明代河西走 廊,成为回族居留的主要地区,而且有雄厚的势 力。永乐八年(1410年),肃州卫寄居回民哈拉马 牙曾杀守御都指挥刘秉谦,赶出明军,占据肃州 城。清顺治五年四月(1648年)回民米喇印、丁国 栋起义于甘州、肃州。同治四年三月(1865年)以 马文禄为首的回民在官逼民变的情况下,起事长达 九年。民国以来先后由马廷勷、马步芳、马步青对 回民进行控制与统治。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酒泉有回族1084人,三十八年(1949年),约有 1400人。
酒泉回族谨严刚直,勤劳勇敢。除从事农业者 外,大多善于经商。分布在酒泉泉湖水磨沟一代的 回民,从事农业。分布在城关东关的回民则大部 分经营商业或兼营手工业。民国时期回民经商往来 于包头(内蒙)、迪化(新疆)者为数不少,也出 现了一些商业名人。
回族早期用阿拉伯文,后通用汉文,说汉语。 信仰伊斯兰教并在东关建有清真寺。教徒每日参加 乃玛孜(波斯译音,译为礼拜),诵古兰经。每逢 古尔邦节(宰牲节)及尔德节,沐浴盛装举行会 礼,相互祝贺。生活习俗极为讲究,油炸面食,喜 食牛羊肉,独具特色。服饰方面也很讲究,男戴平705顶白软帽,穿黑、白对襟服。妇女则戴黑、白色面 纱,常年盖头。婚丧嫁娶,近似汉俗而又另具风 格。
藏族:藏族是除西藏外,分布于青海的海南、果洛、 玉树、海北等地及甘肃的甘南、天祝和散居于其它 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本属古代羌族诸部落的后 裔。唐大历元年至大历四年(764-850年),吐蕃占 据河西。吐蕃人逐步改变习俗、语言,在信仰佛教 的作用下,与土著融合而成藏民。居住西藏的称博 巴,.四川的称康巴,青海、甘肃的称安多哇。酒泉 南山三山口的藏民,是元太祖征西羌,征调康巴藏 兵,后因道路迢远不能返回原籍而安插于肃州南 山,以耕牧为生,至今已七百余年的历史。
藏族大多数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文字,创于 松赞干布(641年),语言属藏汉语系藏缅语族。 藏语有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西北使用安多方 言),有的地区使用汉文,通汉语。信仰藏传佛教 (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酒泉至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有1048人,分布在祁连山麓。民国三十 八年(1949年),有600人。
蒙古族:蒙古族分布于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和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唐代称蒙兀室 韦(室韦族,古代在嫩江流域,是蒙古族的祖先), 原居额尔古诺河,后向西发展,曾服属突厥。十三 世纪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蒙古汗 国,并先后消灭西夏、辽、金及宋,于至元八年 (1271年)忽必烈建都大都(北京),国号元。统一 中国后实行安业利农政策,大办水利推广屯田。在 河西兴办屯田,肃州、甘州亦集乃收获显著。直至 元顺帝退出大都,元朝始告灭亡。元亡后,河西地 带仍为蒙古残余势力所控制。明洪武五年,冯胜等 兵分三路下河西,平定元人残余势力,有的逃往漠 北,有的就地投降,划地放牧。明初,为防止蒙古 人的侵扰,曾设关西七卫,继续实现南抚北征的策 略。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马宗山设治 局,以管辖该地区。
蒙古族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多信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格鲁派。酒泉南山有千余 人,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牧区主要是牧主经济, 也有一些残存的领主制度。农区主要是地主经济, 也有一定的资本成分,其经济形态仍处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
满族:满族源出女真人,为女真后裔。散居辽、吉、黑三省及河北、北京、西安等地。1616年努尔哈赤统 一女真各部,其子皇太极继之,于1635年改女真为 满州,又于1636年改为大清,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 满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后散居各地,酒泉满族 约40多人。
满族有文字,后逐渐使用汉文。语言属阿尔泰 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
维族:维族是维吾尔族的简称,是回鹘(原为回纥) 的后裔,主要聚居于新疆地区,后散居于西北各地 者甚多。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部落与铁勒部 分离,在鄂尔浑河建立游牧汗国。开成五年(840 年)汗国亡,回鹘大举西进,移居新疆东部的称西 州回鹘,移居于河西走廊的成为甘州回鹘。甘州回 鹘占据酒泉达一百多年。西州回鹘与当地各族长期 相处,发展形成今日的维吾尔族。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酒泉有536人,后陆续返归新疆。
维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靳兰 教。社会经济由游牧转为农、商,文化艺术有相当 发展。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等民族的 一部分,和后来的一部分蒙古人,在长期相处中,融合发展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青海、甘肃 西部也有一部分。酒泉地区的哈萨克族是由新疆迁 来。1919年,巴里坤的哈族曾迁至玉门南鱼儿红。
1928年又有一部分哈族,迁至马宗山。1935年哈密 哈族东迁,300余户迁至酒泉一带。1936年巴里坤 4000余户东迁甘青,其中2700余户迁至酒泉,后来 大部份被新疆省政府追返原籍。1949年前甘肃的哈 族,只剩1000余人。
哈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拼写为基础的文字,后 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语言属阿尔 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 逐步转向定居游牧。散居酒泉哈族多从事工商和机 关工作。
〔附〕酒泉各民族语言系属表1 .汉藏 1.汉语族一一汉族共同语,回族、满族通用语 语系2.藏缅语族一一藏语支一一藏语,羌语 2・阿 尔 泰 语 系 '1. 突厥语族 东匈语支一柯尔克孜语、西部裕固语 西匈语支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2.蒙古语族一一蒙古语支一一蒙古语、东部裕固语 3 .满通古斯语族一一满语支一一满语 酒泉历代宗教概况酒泉由于各个历史阶段,各民族政权交错更 迭,社会形态差异复杂,因之宗教信仰,也各有所 恃,各民族都信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 的宗教。汉族以信佛教为主,有部分人信道教和基 督教。裕固、蒙古、藏族信藏传佛教(密宗)格鲁 派。回、哈萨克及维吾尔族则信伊斯兰教。依其活 动情况分述如下: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 教)之一。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左右印度迦毗罗 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以断除 烦恼,虔心成佛为最终目的。释迦牟尼的说教为原 始佛教。一、二世纪时分裂为大乘教和小乘教,另 一部分与婆罗门教调和(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 教),产生大乘密教。小乘教流传于缅甸、老挝、泰 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大乘教流传于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 年)佛教传入中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辗转相传 至隋唐时代,中西僧侣交往,请佛译经,盛极一时,先后产生法华、华严、慈恩、净土、禅宗、密 宗等派别。五凉建国均尊奉中土和尚和西域高僧。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樗和尚创建敦煌莫高 窟,集存了大量的佛事活动。安西的榆林窟,玉门 的昌马窟,记载了北朝隋唐西夏时佛教活动概况。 创建于北凉时期的酒泉文殊山,寺窟众多,建筑宏 伟,壁画连篇,价值很高,每逢四月初一至初八成 为酒泉佛事活动的中心。其他如弥陀寺、接应寺、 吉祥寺、金佛寺、西沟寺等约一百五十余处。如 1945年酒泉城乡有佛教徒1356人,说明佛教活动在 酒泉比较繁盛。
道教:道教,最早起源于商周时代的道家。东汉顺帝 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倡导于四川鸣鹤山,亦 称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祖,自己为天师,以澄心 定意,修真养性,奉守经典戒律,禳灾祈福为宗 旨。唐宋时分为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 各派。元代又分为正一派(不出家),俗称道士, 全真派(必须出家),俗称道人。道教主要传播 于雍(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益(四川、云 南、湖北、贵州)等地。东汉末即传入河西,酒泉 农牧民及市民信奉,建立庵观宫阁等祠庙,收养信 徒,画符念咒,祈福消灾。城乡有东岳庙、关帝庙、王母祠、三官庙、马神庙、火神庙、钟楼寺、仙姑 庙以及魁星楼、文昌阁等信徒活动的场地。1949年 前尚有个别地方,个别巫神道婆在活动。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或清真教(古籍中称 天方教)。系七世纪初(唐代)阿拉伯麦加人穆汗 默得所创立,信安拉是天神,信穆汗默得是安拉的 使者,信安拉的启示古兰经,信一切由安拉“前 定”。后分逊尼和升叶两派。流行于西亚、北非及东 南亚各地。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 先后为回、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 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塔吉克、土族、保安等族 所信奉。明正德年间(1507-1521年)哈密及吐鲁 番回民,进入河西及酒泉,最初在城西建有清真 寺,清代迁东关,又建清真寺,为回民信教者礼拜 斋戒的聚散处。1945年酒泉城中山镇、交通镇回教 徒占29%。
基督教:基督教是犹太人耶稣所创立,信仰天主创造并 管理世界,耶稣降生人世,拯救人类。公元一世纪流 行于罗马帝国,四世纪定为国教。罗马分裂为东、西 后,基督教也于1054年分为东派(希腊语地区)和 西派(拉丁语地区)。罗马帝国灭亡后,西部以教皇为首称公教,即天主教,东部自称正教。主要分布 于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聂 斯脱里派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称景教, 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禁止佛教,也波及景教使其 中断。另一个教派加特力教派于元代传入中国称天 主教,除崇拜天主和耶稣基督外,还尊圣母玛利 亚,并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明末又传入基 督教新教,鸦片战争后新教更盛,有基督教青年 会,基督教临安息日会等。酒泉部分民众原信夭主 教,在仓后街建有夭主教堂,同时在大众巷建有福 音堂和医院。1945年城镇教民天主教徒有193人, 耶稣教徒有195人。到1949年耶稣教发展很快,三 墩、临水一带教徒甚众。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人文地志专辑史料,内容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与宗教、名人与职官、名胜古迹、历代诗人咏酒泉七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弘
相关人物
刘邦
相关人物
冒顿
相关人物
卫青
相关人物
霍去病
相关人物
张义潮
相关人物
松赞干布
相关人物
安禄山
相关人物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
刘秉谦
相关人物
马文禄
相关人物
马廷勷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马步青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张义潮起义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内蒙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羌族
相关专题
乌孙族
相关专题
月氏族
相关专题
匈奴族
相关专题
河西鲜卑族
相关专题
吐蕃族
相关专题
回鹘族
相关专题
党项族
相关专题
裕固族
相关专题
回族
相关专题
藏族
相关专题
蒙古族
相关专题
满族
相关专题
维吾尔族
相关专题
哈萨克族
相关专题
佛教
相关专题
道教
相关专题
伊斯兰教
相关专题
基督教
相关专题